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古文辞类纂(共两册)
2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9%
南怀瑾推荐国学典藏!曾国藩、梁启超、钱钟书轮番推荐!古文观止进阶必读,真正打牢古文基础,提高文章写作技巧!桐城派文学大家姚鼐,精挑细选从先秦时代到清代13类700篇历代汉语范文,逐篇点评,详解汉语写作的基本方法。熟读本书,你将出口成章,妙笔生花。《古文辞类纂》全书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13类,文约700篇,合为75卷。以“唐宋八大家”作品为主,唐代有韩愈、柳宗元,宋代有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等;其前选入战国、秦汉的部分作品,其后选入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的作品,中间选入元结、张载等人的作品。
登泰山记
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1.2%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古文辞类纂
1人今日阅读
清姚鼐编纂的各类文章总集。全书共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等十三类。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本书由胡士明、李祚唐精校。
姚鼐文选
本书为“明清八大家文选丛书”之一。姚鼐是清代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作出了一系列理论贡献。他提出“道与艺合,天与人一” 的文学特性论,“义理、考证、文章” 兼长相济的作家创作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的散文艺术论。姚鼐曾矢志于科举仕宦,中年后却又急流勇退,远离官场,以授徒讲学为生。他的创作实践既丰富又精深,大多具有典雅、阴柔之美。本书精选姚鼐各体散文一百篇,分别予以“题解”“注释”“评点”,以有助于读者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书后附录姚鼐传记资料、有关评论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供读者深入研究时参考。这是一本精心策划、雅俗共赏的古代散文选注评点读物。
旧小说·清异怪志(下)
暂无简介
惜抱轩诗文集(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惜抱轩诗文集/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兼收姚之诗、文,对姚鼐研究和桐城派研究均有重要作用。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是继方苞、刘大櫆而起的桐城派古文主要作家,从小受伯父姚范及刘大櫆的长期熏陶,所为古文,简洁深淳,雅近归有光。论者以为桐城派古文到了姚鼐而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古文理深于刘,辞近于方。姚鼐于文外复工诗,更为方所不及。惜抱轩为姚鼐室名。
惜抱轩尺牍
《惜抱轩尺牍(繁体竖排版)》是研究姚鼐生平思想和交游的重要数据,学术价值极高。不仅如此,尺牍中亦有很多谈论文艺之语,正可与姚鼐其他论述相互印证。尺牍除了包含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还退有不少能反映汉宋之争的学术史料及较多的民俗学史料。这同样是值得珍视和亟待发掘的。
今体诗钞
暂无简介
安徽古籍丛书萃编:老子注三种
《安徽古籍丛书萃编:老子注三种》主要内容包括前言,三家注以及附录部分。
安徽古籍丛书萃编 惜抱轩诗集训纂
《安徽古籍丛书萃编》从二〇一〇年(包括二〇一〇年)以前出版的《安徽古籍丛书》中选取文献资料价值大、校点整理质量上乘、学界仍有需求的图书进行重印。 二〇一〇年以后出版者因市场上新书尚多,此次不复列入。早期所版《文学研究法》《旧闻随笔》《桐城文学渊源考·撰述考》《桐城耆旧传》《尔雅翼》等虽均为丛书的中坚,因已有修订新版,此次亦不复列入。《安徽古籍丛书附辑》整体不予列入。 所选图书按初版时间先后顺序编排。 《安徽古籍丛书萃编》采用原版扫描影印,不重新录排,尽量保存原书面貌。原书页眉中的明显编辑错误,迳改不出校;《窦山公家议校注》《康輶纪行东槎纪略》两种原书无页眉,现统一补加。 重新设计制作封面,统一规格、工艺。一律采用大三十二开本,精装。《说文假借义证》一书原版为十六开,一个页面放两个中国页,此次按统一开本重新排版,一个页面放半个中国页。
姚鼐诗文集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穀,其书斋名惜抱轩,故世称惜抱先生。姚鼐生于安徽桐城县南门树德堂宅一个世代官宦的书香之家,高祖姚文然,曾官刑部尚书;曾祖姚士基,曾任罗田知县,入祀罗田名宦祠。姚鼐出生时,家境已经衰落。祖父孔錨,二十六岁早卒;父亲姚淑,终身为一介布衣。 由于家境日趋衰落,姚鼐从小即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困难时一日只能吃一顿稀饭。生活的艰难,激励着姚鼐更加勤苦攻读。其伯父姚范进士及第后为翰林院编修,他还有个过从甚密的挚友刘大櫆。因此,姚鼐幼年时,姚范和刘大櫆便成为他好的老师。175O年秋,姚鼐参加江南乡试,考中举人。此后,姚鼐五次参加礼部会试,均落第。直至1763年春,姚鼐第六次应礼部试,终于中式,殿试名列二甲,授庶吉士。1766年夏,姚鼐三十六岁,在翰林院庶常馆期满,试职兵部。第二年,由兵部调任礼部仪制司主事。1768年至1771年,姚鼐先后任山东乡试副考官、湖南乡试副考官、恩科会试同考官,后被擢为刑部广东司郎中。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与戴震、程晋芳等8人破格入选,入馆充纂修官。在馆一年多,姚鼐即辞官归里。 乾隆四十一年(1776),姚鼐挚友、时任两淮盐运使的朱孝纯在扬州重修梅花书院,邀姚鼐担任掌院。在梅花书院期间,姚鼐以自己的古文义法教授学生写作知识,并着手编纂《古文辞类篹》一书,以便于弟子学习。不久,朱孝纯因病辞官,姚鼐也因继室张氏病逝而辞去教职。乾隆四十五年(1780),姚鼐主讲安庆敬敷书院。乾隆五十三年(1788),姚鼐受徽州知府邀请前往紫阳书院主讲。乾隆五十五年(1790),姚鼐主持钟山书院。此时其古文已誉满天下,故一时四海学人蜂拥而至,以得到姚鼐授业指导为幸。在钟山书院授课期间,姚鼐培养了大量门生弟子,桐城派的骨干力量逐渐发展起来,“姚门四杰”梅曾亮、管同、姚莹、方东树等都在此时跟随姚鼐学习。 嘉庆二十年(1815),姚鼐病逝于南京钟山书院,享年八十五岁。门人百余人为其治丧,归葬桐城杨树湾。姚鼐的一生,是执着追求自己人生理想的一生,是热衷于自己的个性自由而不惜甘于清贫的一生,是为继承、创造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而辛勤奉献的一生。 姚鼐一生勤于文章,在桐城派发展史上起例发凡,与方苞、刘大櫆被誉为“桐城三祖”,其弟子与再传弟子遍及南北,影响深远,使其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居有不容忽视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