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尼采全集·注疏版)
5人今日阅读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最重要的著作,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篇至关重要的序言和2篇演讲,演讲地点主要集中在一个叫做“斑牛镇”的城镇里;第二部分同样由22篇演讲构成,演讲地点主要在幸福岛及其周围;第三部分的16篇演讲是在查拉图斯特拉渡海返回他的山洞的途中所作;第四部分包含20篇演讲,在查拉图斯特拉的洞府及其周围完成。 此次新译本主要着眼于学术品性,广泛吸纳尼采学界的研究成果,保留原译本的主要法文和德文注释,同时择要加入在研读过程中所见极有启发的学术注解,以便于读者理解。
施米特论战争与政治(“经典与解释”第52辑)
1人今日阅读
施米特是欧洲20世纪最重要的公法学家之一,一生中对欧洲和全球的政治秩序思考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大地的法》中,施米特以为,欧洲现代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法秩序从现实到理论上都已经严重不足,必须要引入大空间的秩序,才能为欧洲和世界确立被实证主义和自由主义所败坏的国际秩序。本辑的主题论文包括施米特基于此而对战争问题的思考,并通过著名的施米特学者韦伯对施米特《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一文的分析,深入其思考。集中另有国内学者对《政治的概念》和《大地的法》这两部最重要的著作的学术论文。本辑的其他常设栏目也各具特色。
博丹论主权(“经典与解释”第44期)
1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经典与解释”第44期,以“博丹论主权”为论题。博丹(JeanBodin,1530-1596)是法国法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生活在新教改革的余波之后以及宗教冲突的背景之下,以其主权理论闻名。博丹(JeanBodin)的政治哲学同时催生和倡导了(现代)国家学说和主权学说,产生这个错误解读的原因在于将博丹的思想抽离他的语境。到目前为止,被忽视的最重要的语境是博丹本人的整体思想。现代学术无情的、简化的研究习惯,不会用博丹自己的术语去表达他的思想,而是用那些所谓有益的进步论的术语强行勾勒。这种片面化的做法来自思考现代进程的理论家的直接兴趣,他们将博丹定义为国家理论和学说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位“早期”人物,尤其视他为“绝对王权论”的构想者。学界对他的《政治六书》一直极受忽视,或者说是非常具有选择性的阅读。本辑论题部分集选的各篇文章都在博丹整体思想的框架内,分别涉及博丹思想的几个重要方面。另外,“古典作品研究”栏目论尤利安皇帝的写作一文,“旧文新刊”收王船山的历史哲学一文,评论中一篇论布里茨《新天新地》,皆是本期亮点。
古今之间的但丁(“经典与解释”第40期)
1人今日阅读
重拾中西方古典学问坠绪,不仅因为现代性问题迫使学问回味古典智慧,更因为古典学问关乎亘古不移的人世问题。古学经典需要解释,解释是涵养精神的活动,也是思想取向的抉择:宁可跟随柏拉图犯错,也不与那伙人一起正确(西塞罗语)。举凡疏证诠解中国古学经典,移译西学整理旧故的晚近成果,不外乎愿与中西方古典大智慧一起思想,以期寻回精神的涵养,不负教书育人的人类亘古基业。
向明而治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彩色小丑”导致了潜在的超人——“索上舞者”的坠亡,哲学面临巨大危险;柏拉图《王制》揭露了雅典式政制的真正动因是“雄蜂”式欲望,而其自由原则必将导致自身的消解;色诺芬的《雅典政治》暴露出雅典向其他城邦推广其政制是基于自身利益大化的原则;尼采对学者和哲人的精神品质进行了区分,以“毒药”和“毒蜘蛛”隐喻现代学者,呼吁“成其所是”、指引方向的真正哲人。
洛克的自然法辩难(“经典与解释”第49期)
本辑刊选译了西方学界研究洛克的五篇代表性文章,主要围绕洛克的《自然法问题》展开。学者莫里斯和霍维茨的论文对洛克的《自然法问题》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述评;齐奈施的论文认为《自然法问题》体现了洛克道德观的内在一致;朱克特的论文则对齐奈施进行了反驳,认为《自然法问题》包含了许多前后的矛盾和龃龉;韦斯特的论文则又是对朱克特论文的呼应,不同于朱克特,他认为洛克的自然法学说不是一种道德学说,而有其“功利性”基础。五篇论文的编排由全面概观的述略和评注开始,深入到对具体问题的辩难,逻辑清晰,引人思考。除了本期的主题,其他常设栏目也各具亮点。“古典作品研究”选译了巴克的论文《莎士比亚英国历史剧中的自由》;“思想史发微”选取了孙大坤的论文《晚清语境中的荀学解释》;“旧文新刊”收录民国学者江慎中的文章《春秋穀梁傳條指敘》;“评论”刊布了时霄的文章《“虔诚的欺骗”、隐微写作与英国的保守启蒙——评艾伦茨威克信仰的边缘》。
基尔克果的苏格拉底(“经典与解释”第36期)
本书是“经典与解释”辑刊的第36期。本辑的主题是“基尔克果的苏格拉底”。论题中的五篇文章,分别反思了基尔克果笔下的苏格拉底,探讨了《哲学片断》中的相关问题,分析了基尔克果《结论性的非科学附言》中的个体与城邦……通过对威廉法官的训诫的剖析使我们触及《或此或彼》一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也会促进我们对于基尔克果式的选择、接纳与自我责任等观念的理解,同时更深入地体察道德与宗教心理学的细部;通过对《或此或彼》和《恐惧与颤栗》里的两个人物唐·乔万尼与亚伯拉罕的分析,探讨了两人内心欲望与焦虑的发展史。本辑“古典作品研究”收入了邹晓东、谢文郁对《哲学片断》“插入章”的翻译和注释;“旧文新刊”部分刊登了宋鼎宗的《宋儒春秋攘夷说》等文章,颇值得一读。
地缘政治学的历史片段(“经典与解释”第51期)
本书是经典与解释辑刊第51期,本期论题为“地缘政治学的历史片段”,由刘小枫教授亲自操刀策划。地缘政治并不仅仅是现实的政治学关注论题,也是政治思想史中非常重要的主题。从古希腊的希波关系、斯巴达人与雅典人之间的战争,就已经凸显出后世的地缘政治雏形。但是,只有到地理大发现之后全球化时代,地缘政治才变得具有全球视野,同时也具有更强烈的政治紧迫性。本集“论题”栏目所收录的论文,主要以二战前德国的地缘政治学家豪斯霍弗、施米特等人关于地缘政治的论文为主,着力于了解那个时期的地缘政治学思考。同时美国学者坦布斯的论文,该文发表于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之前(2002年),由此可见美国学界的地缘政治学研究对国家战略的影响。该文从豪斯霍弗的《太平洋地缘政治》(1925)一书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应该关注太平洋地缘政治变动的主张。另外,收入美国著名的中亚政治地理学家拉铁摩尔(DavidLattimore,1900-1989)的1940年代的旧文《美国与亚洲》,一方面理解美国的亚洲战略的延续性,同时理解我们自身的地缘战略意义。本期其他栏目文章也各有精到之处,堪为君读。
柏拉图与古典乐教(“经典与解释”第42期)
本书是经典与解释辑刊第42期,论题为“柏拉图与古典乐教”,讨论了音乐在以柏拉图为核心的古典传统中的位置与角色,涉及乐理、音乐政治学、音乐与教化的关系等层面,其中弥漫着一类明显的暗示,即认为,受过良好教育的灵魂,归根结底,应是那种具有乐感的灵魂,音乐教育塑造人的个性,使人获得健全的感受和洞察能力,让人的言谈举止变得优雅,质言之,“人类生活处处皆需节律与和谐”。
诗艺与政治(“经典与解释”第38期)
《诗艺与政治》是“经典与解释”集刊的第38辑。论题部分有三篇文章,纳斯鲍姆的《阿里斯托芬与苏格拉底论实践智慧的学习》论析了两部以道德培养为核心的作品,一部是柏拉图的《普罗塔戈拉》,另一部是阿里斯托芬的《云》。另外两篇——布雷德坎普的《罪犯艺术家》以及秦燕春的《一个人的情书》,也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诗艺与政治的关系。
孟德斯鸠论政制衰败(“经典与解释”第43期)
《孟德斯鸠论政制衰败》为“经典与解释”辑刊总43期,论题部分集五篇文章,其中四篇谈孟德斯鸠对政制衰败的论述,一篇谈孟德斯鸠对两种自由概念的论述。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和《论法的精神》都涉及孟氏对政治衰败的关注,但是,《罗马盛衰原因论》不是一部开诚布公的作品。事实上,它甚至不肯透露自身的目的,在这一点上,它与孟德斯鸠另外两部主要著作截然有别。它既无序言,书中其他地方也没有声明其意图。因此,我们必须推测它的目的。它那信息异常丰富的标题,表明孟德斯鸠的主要兴趣不在于展现罗马的一般历史,甚至也不是其伟大和衰落的历史,而是叙述其伟大和衰落的各种原因(causes)。罗马人(Romans)——一个超越各种特定政治形式的实体,而不是他们的共和国或帝国本身,才是作者研究的对象。相比之下,《论法的精神》极其全面地考察了几乎所有有关政治制度生活的内容。作为一位现代思想家(和一位自由主义者),孟德斯鸠深信每一种政制都具有衰败的必然趋势,这个趋势不一定能够被完全克服,但他的确相信减缓的可能——尽管未必一定会取得成功。
拉伯雷与赫尔墨斯秘学(“经典与解释”第41期)
娄林主编的这本《拉伯雷与赫尔墨斯秘学》是“经典与解释”辑刊第41期。主论题是“拉伯雷与赫尔墨斯秘学”。拉伯雷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最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之一。拉伯雷的主要著作是长篇小说《巨人传》。本辑论题中的六篇文章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拉伯雷及他的《巨人传》:拉伯雷的柏拉图式的文学观、拉伯雷与柏拉图秘学传统、拉伯雷与廊下派笔法、西塞罗的《论演说家》与拉伯雷,以及《巨人传》五卷主题的统一问题。本辑的“古文今刊”部分收入阿尔-法拉比的《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史发微”收入施拉特的《霍布斯与修昔底德》,其他如《方以智与西学》等文章也都有其精到之处。
伊索寓言中的伦理(“经典与解释”第46期)
本书是经典与解释辑刊第46期,论题为“伊索寓言中的伦理”。在古希腊传统中,伊索据说是个希腊外乡人(色雷斯人或弗里吉亚人),他的相貌极其丑陋,生活于公元前六世纪,最开始是个萨摩斯岛上的奴隶,最终却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解说技巧赢获了自由。无论这个人物是否真实存在,截至公元前五世纪,我们已经开始看到,关于一段非凡的生死经历的种种传说已经开始结晶在伊索这个人物周围,与此同时,“寓言”这种“较低”的文体开始被归于伊索,他开始被视为寓言的制作者和开创者。在这个传统之中,伊索同前哲学智慧系统的联系具有奇特的双重性:因为他看起来既参与到更高智慧的领域之中,又从“下面”批评或戏仿更高的智慧。由于哲学的发明本身同这些更早的“智慧”传统有复杂的关联——哲学同时既努力“借用”这些传统,又使自身区别于这些传统;因此,就其同这个智慧传统的双重关联而言,伊索的形象对哲学来说非常有用。追踪“苏格拉底”哲学同伊索及伊索寓言的关联,将会使我们能够直接面对形式、风格及内容方面的许多问题。也就是说,我所辩护的是,在希腊散文写作谱系中存在着一条隐蔽的、伊索式的线索。
道伯与比较古典学(“经典与解释”第45期)
本书为“经典与解释”第45期,以“道伯与比较古典学”为论题。道伯(DavidDaube,1909—1999),法学家、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亦是罗马法学家、宗教和文化学家。一部分已出版的书目被细致地划分为“罗马法”、“东方法律和历史神学”和“瓦里法(Varia)”。再版的编者同样将道伯的作品进行了认真的分类:罗马法、塔木德法、新约—犹太学研究、圣经法、瓦里法。道伯的研究范围广泛,在新约以及旧约之中,在希腊哲学之中,在罗马文献之中,在从十二铜表法直到尤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罗马法之中,在从起初直到公元7世纪的塔木德之中,也就是在这所有产生于古代地中海地区的文本之中,都游刃有余。他的研究成果被按照研究领域的区分,划分成不同的书卷,但这种划分不是他本人的行为。在他广博的研究当中,自有其统一性。另外,“古典作品研究”栏目《论六家要旨》、“旧文新刊”栏目《<春秋>孟氏學》与《朱子對於古籍訓釋之見解》都关涉中国古典学术枢机性的问题,“思想史发微”栏目两篇则分别关涉神学政治与历史主义问题。“评论”部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的前世今生》将我国最重要的学术出版工程细致介绍,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
斯威夫特的鹅毛笔与墨水谜语
这是“经典与解释”辑刊的第60辑,也是辑刊创办第20个年头的开年*一辑。本辑论题再次围绕斯威夫特采编译文。斯威夫特以《格列佛游记》知名,但他的谜语文学和修辞术是目前西方学界研究的重点,这些写作形式和修辞特征反映了他对自己作为知识人的身份,尤其是他对西方现代性的深刻认识。另外收录的柏拉图研究《<克力同>中的守法与正义》,以及研究莎士比亚研究《<威尼斯商人>中的犹太人问题》,沿袭了“经典与解释”丛书细读经典文本的惯例。“思想史发微”收入两篇经学研究文章,一篇讨论康乾时期官方在《春秋》的经史性质及夷夏观念上与胡安国《春秋传》的分歧,认为分歧背后实际上存在着清廷维护政治统治的考虑。另一篇讨论乾隆间所编经学书籍《御纂诗义折中》在立意上与康熙时期不同,其中体现出浓厚的“四书学”特色。 另“旧文新刊”收入台湾学者程元敏的旧文《<尚书•周诰•梓材>篇义证》,以飨读者。
马西利乌斯的帝国(“经典与解释”辑刊56期)
对于某些学者来说,马西利乌斯是“政治哲学史上少数真正革命性的人物之一”。就其完成此项变革而言,他可以与不容置疑的革命者马基雅维利、霍布斯相提并论。也因为这个原因,马西利乌斯常常被自由主义者所借用。但是曼斯菲尔德(HarveyMansfield)认为,把马西利乌斯视为政治科学家,在学习其革新的同时也要(甚至更要)学习其犹豫,我们由此能够获得更多的教益。
罗马的建国叙述(经典与解释辑刊54期)
《罗马的建国叙述》是“经典与解释”辑刊第54期,主要关注史家和文人对罗马建国这一历史事件的不同叙述视角。罗马作为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同时面临巨大的希腊压力。因此,罗马有见识的思考者一直尝试建立罗马文明的自主性,这一点突出地呈现于对罗马建国这一母题的不断追溯和叙述中。本辑的主题论文选择了四篇相关文献,分别关注史家李维的构造,探讨维吉尔通过埃涅阿斯对罗马特质的表达,研究西塞罗理解的罗马政制,勾勒基督教思想世界对罗马的塑造。本辑刊的其他常设栏目也各具特色。
亚当·斯密:商业生活的立法者(“经典与解释”辑刊第62期)
本书是“经典与解释”辑刊第62期。本期论题是“亚当·斯密:商业生活的立法者”,论题部分收录四篇文章:美国学者汉利就民众对于民族认同的分歧,重新了思考启蒙运动时期两位思想领袖亚当·斯密与卢梭的贡献,尤其是他们的“立法者科学”概念;《市场的修辞》一文探讨了斯密对承认、话语以及交换的论述;怀特曼的文章分析了斯密和观念史;《自然与哲学》一文则展现了斯密对廊下派、审美协调与想象的论述。本期的“思想史发微”收录了马蒂卡拉的《施拉姆与统治标志》,“旧文新刊”则收录了胡樸安的《荀子學説》。
弥尔顿与现代政治(“经典与解释”第58期)
弥尔顿是英国17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和诗人之一,对于英国现代思想和政治观念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本辑选译相关经典论文,解读弥尔顿重要的政治作品,一方面分析了弥尔顿与英国现代政治的关系以及他“歪曲历史式”的笔法构造,另一方面亦探究了弥尔顿与美国政制之间的关联,进而有助于我们理解英美思想世界的某种内在一致性,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弥尔顿在思想史上的意义。其他常设栏目包括思想史发微、旧文新刊、评论等,也各具特色。
斯宾格勒与西方的没落:纪念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出版一百周年(“经典与解释”第50期)
1918年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出版,标志着西方现代性危机发展到最激烈的程度。“西方的没落”自此成为表述西方现代性危机的一个新概念,在学界得到广泛接受。此文集为纪念《西方的没落》出版100周年而编,收入多篇关键的相关论文。旨在帮助国人深入理解西方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在如今中西文明愈发相与激荡的大潮中,提供一番借鉴。早期现代政治哲学的构建者,如黑格尔、孟德斯鸠等人,不但共同塑造了西方现代文明的高峰,同时也埋下了西方现代文明危机的种子。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孟德斯鸠的历史哲学,都是早期政治哲学思想的代表,文集中分别收入关于二人的一篇研究论文。20世纪的思想者施特劳斯对西方现代性给予了最深刻的反省,但其哲学思想和研究在西方主流学界并未得到应有的接受,本集选入一篇施特劳斯相关的研究论文,旨在表明,与施特劳斯相比,西方主流学界似乎拥有睿智的学院式的哲学思考,却对西方现代性问题缺乏真正锐利的反思。
施特劳斯与回归古典:施特劳斯逝世五十周年祭(“经典与解释”第63辑)
施特劳斯是20世纪伟大的政治哲人,他复兴了古典政治哲学传统,重新挑起思想史上极为重大的古今之争问题,并在写作技艺上重新发掘出古今哲人的隐微写作传统。在他身后,形成了一个哲学流派,并且他的思想也进入中国,影响了许多中国学人的思维方式和治学路径。施特劳斯于1973年离世,今年正好五十年整,为了纪念他在思想和学术上的非凡成就和卓越贡献,我们以施特劳斯的思想研究为专题策划了这期辑刊,收集国内外学者对他的研究和评述,以期再次与这位大思想家进行精神和思想交流。所选文章有来自施派代表人物的,有来自接近施特劳斯学说之学者的,还有的甚至来自反对施特劳斯的学者。要在扩大视野,开广言路。
欧洲历史上的永久和平愿想(经典与解释辑刊第61辑)
在人类思想史上,战争与和平的辩证问题一直占据着不同寻常的位置。本辑收录欧洲关于永久和平——尤其是欧洲内部和平可能性的思想史文献及研究,一方面总体性展示自中世纪至十八世纪欧洲和平观的历史沿革,另一方面关注几个代表性个案,如佩恩的“欧洲合众国”构想、根茨针对康德“永久和平论”的异议、1800年前后德意志学人关于“永久和平”的论争等,以这些代表性个案为剖面,加深对战争与和平这一问题的认识。
亚历山大与西方的大一统(经典与解释辑刊第55辑)
亚历山大大帝既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又是开创者。他作为开创者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他的历史实践为罗马的政治和军事征服提供了可见的历史楷模;同时,他的实践所蕴含的“和睦”或人类一统的理念,是西方历目前的抢先发售,在西方思想目前意义非凡。《亚历山大与西方的大一统(经典与解释辑刊55期)》的主题论文选择了五篇相关文献。《论亚历山大大帝与大一统》是塔恩的主题论文,详尽阐述了这一问题,而《普鲁塔克〈对比列传〉中的政治德性与哲学》则是对早记载这一思想的普鲁塔克的相关思想研究。塔恩的研究在学界引起广泛争议,本辑选编了支持和反对的声音,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塔恩以及亚历山大的理想》《再论亚历山大大帝与大一统》。另外,本辑还编译了沃格林关于世界帝国的讨论。在“思想史发微”栏目收录了关于路德对世间统治的重塑的论文。“古典作品研究”则是关于歌德的维特形象在当时德国所引起的争议,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启蒙的复杂性。 目录
《理想国》的内与外(第37辑)
《<理想国>的内与外》重拾中西方古典学问坠绪,不仅因为现代性问题迫使学问回味古典智慧,更因为古典学问关乎亘古不移的人世问题。古学经典需要解释,解释是涵养精神的活动,也是思想取向的抉择:宁可跟随柏拉图犯错,也不与那伙人一起正确(西塞罗语)。举凡疏证诠解中国古学经典,移译西学整理旧故的晚近成果,不外乎愿与中西方古典大智慧一起思想,以期寻回精神的涵养,不负教书育人的人类亘古基业。
心理学书籍(套装共8册) 墨菲定律 乌合之众 读心术 大众心里学入门书籍
《墨菲定律》 本书是一本揭示人类潜在种种心理效应的心理学通俗读物,从自我认知、心理调节、人际交往、职场成长、有效沟通、管理有序、两性相处、家庭教育、财富升值、快乐生活这 10 个方面入手,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翔实生动的案例,为读者揭示各种的法则和效应。书中还针对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阐述了解决的方法,对实际操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希望通过此书,帮助广大读者规避生活和工作中的“风险”,从容应对人生中的困境,不断完善自我,让生活更美满,人生更幸福。 《读心术》 无论男女,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无论是给别人打工还是自己创业,我们都想做得好一点,成功一些,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准确地揣摩出周围人的心理,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忧虑什么。所以,如何拥有这种阅人识人的能力,如何把心理策略自如地运用到人际交往中,已成为当下很多人迫切的希望。而这些,正是本书想要告诉大家的。 《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是群体心理学的奠基之作。深刻影响了弗洛伊德、荣格、托克维尔等学者,和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等政治人物。勒庞认为,在群体之中,个体的人性就会湮没,独立的思考能力也会丧失,群体的精神会取代个体的精神。他阐明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研究了群体特征和种族特征的不同之处,指出了群众运动的性质,分析了与群众、民主与独裁的关系,书中的许多观点都20世纪的历史里得到了验证。 《应变心理学》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任何时候都需要新的想法、新的做事方法、新的领军人物、新的发明、新的形式 以及各种各样的新变化……对于更新更好的事物的追求 需要你掌握一种应变的心理学。娄林著的'应变心理学'从语言交际、做人处世、工作、外部环境、内部心态等几个方面 对“应变心理学”提出了明确具体、详细可操作的方法 教会你改变时 应具有的心态和行动的方法。 《性格心理学》 性格心理学家大多数认为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格 每种性格都有其擅长的职业。但无论哪一种性格 都可以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即幽默开朗 热爱生活 充满正能量。张丰著的'性格心理学'从多个方面出发 教你做情绪的主人 充分享受、接近拥有正面情绪 恰当处理负面情绪;教你运用潜意识引导自己的能力 化解内心冲突;进而指引别人的方向;很终建立、完善和谐的心理系统 成为一个有趣的 受人欢迎的人。 《社交心理学》 许昭华著的'社交心理学'分为个人成长、人际关系、团队合作三篇 它巧妙地将心理学和社交学融合在一起 帮助你提升社交技巧和能力 让你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恰到好处地“麻烦”别人 更有效地辨别和运用他人心理;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互相帮助 使做下属的可以有所提升 做领导的可以学到授技巧。所以 本书读者群定位广泛 是日常推荐的应用型心理书。文中有实用的心理分析 并有相应的应对策略 具有很好积极的指导作用。合理地运用这些技巧能帮你扫除通往情感、利、财富道路上的绊脚石! 《积极心理学》 幸福的奥秘是什么?现代人为什么经常不快乐?怎样保持生命的好状态?怎样拥有积极的精神、充满乐观的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心灵状态?让积极心理学逐一为我们揭示。《积极心理学》精选了人生常见的却容易被人忽略的10种乐趣。相信你结合积极心理学,了解这10种乐趣后,一定能超出自身的不快乐、狭隘、愤怒、嫉妒、恐惧、焦虑等消极心态,以更积极的、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 《行动心理学》 毛晓磊著的'行动心理学' 作者在研究行为科学管理的基础上 结合日本和美国广受推崇的“行动科学管理方法” 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和行动目标 掌握行动的很基本法则 灵活有效地规划自己的生活 学会不抱怨、不盲从 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必歌九德:品达第八首皮托凯歌释义
试图理解品达之前,我们必须悬隔已经预设的现代观念,“我们要能够自我教育以对抗我们的时代”。阅读品达——或者阅读古典,正可以作为自我教育、对抗我们时代的开始,从而接受一种真正的教育。 品达选择传统的诗歌形式,传达了他对政治生活方式的态度和选择。能够进行哲学思考、对政治现象进行哲学思考的人总是很罕见,所以葆有共同体良好的政治品性从来都不能依靠单纯的哲学能力,而应通过诗歌养育人心。
欧洲历史的世俗化之争
本书是“经典与解释”辑刊第64期。本期论题是“欧洲历史上的世俗化之争”。现代欧洲的形成,常常有一种说法,即所谓“世俗化”的过程。关于这一进程,著名的思想史家洛维特认为,现代化的进步学说将神话中历史的实现模式进行世俗化并加以实践,但这是一种偏离,是一个危险且前所未有的幻象。这个判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引起布鲁门伯格的反对。布鲁门伯格在《现代的正当性》中极力证明,现代的进步概念,并非洛维特所谓终末论的现代版本,而是呈现出一种在内在于历史的运动过程,是一种逐渐出现的“整体的进步”观念,并非超验式的超越,此即现代的“正当性”所在。本辑所选的主题文章,围绕二者的争论,或加深对各自观念的深入理解,或为这一争论提供新的切入点,皆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欧洲的世俗化进程。
应变心理学:人生就是不断地折腾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任何时候都需要新的想法、新的做事方法、新的领军人物、新的发明、新的形式,以及各种各样的新变化……对于更新好的事物的追求,需要你掌握一种应变的心理学。 《应变心理学:人生就是不断地折腾》从语言交际、做人处世、工作、外部环境、内部心态等几个方面,对“应变心理学”提出了明确具体、详细可操作的方法,教会你改变时,应具有的心态和行动的方法。
不是路到了尽头,而是你该转弯了
人生重要的不是路平不平,而是你行不行;不是路的位置对不对,而是你所朝向的方向和角度对不对。 在人生长河中,每个人都会被迫面对一些无法选择,亦不愿见到的现实,但生活就是这样强加给了人们,比如家庭、所处的时代;又如相貌、个性、智力、各种突如其来的意外,等等。这些直面每个人的人生,却往往无法掌控。我们无法选择人生,但可以改变看待人生的角度——转个弯吧!转个弯,并不一定意味着要改变现有状况、放弃寻求发展的目标,或是躲避障碍。而是换种心态,用正能量去弥补身体上的缺陷或修复精神上的创伤,并将其转化为成功的利器;也是换种方式,懂得接受不可避免的现实,将其转变为理想的现实。转个弯,可以在接受不可抗拒的存在、无法改变的事实以及改变事物的现状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本书从全新的角度阐释生活的智慧,包括:生存、生活、处世、关系、成功、名利、幸福、得失……它们将激发你对人生的思考。如果换一种方式思考那些简单的道理,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人生——不是路到了尽头,而是你该转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