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郁
孙郁本名孙毅,1957年出生于大连。80年代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现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曾做过知青、文化馆馆员、记者。 2018年11月21日,孙郁获第五届“朱自清散文奖”。
民国文学十五讲
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3.1%
老舍,灵魂丢失国度的歌哭者 鲁迅的暗功夫 旧屋檐下的张爱玲 萧红与黑土地上的亡灵们 《民国文学十五讲》集合了孙郁先生多年来在文学领域阅读与研究之所得,以突破流行模式与主流官方话语体系的个性体悟,论述民国时期的文学风气与流派,品评作家和作品,精彩淋漓。共分15个专题,内容涉及新文学、旧派小说、旧诗词、新诗、左派小说等文学概念,以及鲁迅、周作人、老舍、曹禺、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萧红等多位作家及其作品。
思于他处
3人今日阅读
《思于他处》是原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原鲁迅博物馆馆长、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得主、年度文学评论家孙郁先生的全新随笔作品集,共三辑三十二篇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品评了包括鲁迅、卡夫卡、周作人、普希金、钱锺书、黑塞、王小波、莫言等多位形作家及其作品,也藉由这些形形色色的作品,进入这些人的文学世界与个人命运,从“他处”迸出新思,重构语言的生命力,展示思想之美。全书文字优美洗练,表述别开生面,读来酣畅淋漓。
孙郁散文
1人今日阅读
孙郁“文革”后期在东北插队,开始文学创作。早年受俄国文学影响,后喜读古典哲学,遂走向文学批评之路。80年代毕业于沈阳师院中文系,获文学硕士。他的研究与写作,以民国文化为核心,观察旧时代的文人气象,审度当下的写作风向。文辞儒雅温润,体察灵魂的苦痛,传递生命的悲喜,经他讲述的思想和人生,沉重、真实,倍感亲切。他的散文融深刻的人性表达、中正的人文立场、丰富的人间情感于一体,是视野、学养与良知、趣味相洽的知识分子写作的典范文本。
闲话汪曾祺
1人今日阅读
"《闲话汪曾祺》为孙郁研究著名作家汪曾祺的著作,以传记形式呈现,又区别于普通意义上的传记。 《闲话汪曾祺》以汪曾祺的人生轨迹为经, 以他的人际交往为纬,展开笔墨。通过《一个儒者》《爱的文学》《诗人教授》等章节来写汪曾祺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同时将汪曾祺同废名、沈从文、黄永玉、林斤澜,以及阿城、贾平凹等结合起来评述。用作者孙郁自己的话说“是想通过汪曾祺,来写这么一群人”。"
表达者说(聚学文丛三辑)
1人今日阅读
本书为知名文史学者孙郁先生的文史随笔集,为文汇出版品牌丛书“聚学文丛”之一,计十八万字,包括鲁迅语境、红楼边上的张中行、徐梵澄谈诗、提问者史铁生、布衣孙犁、真儒之风、新旧之间等三十篇文章。作者文字朴质,思想具有穿透力,字里行间蕴含着浓厚的文化色彩。作者文笔生动,史料丰富,有较强的可读性和严谨的学术性。
苦路人影(蠹鱼文丛)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鲁迅研究专家孙郁所写的一组学术随笔的结集。全书着眼于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文坛人物,并以宏阔的视野将古今中外不同流派的作家作品进行多维度比较,从而提出了一些具有深度的问题,给读者以启示。体现了学术含量和理论深度。
民国文学课
一本不同于学院派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孙郁先生集多年之所学所感所见所得,从独特的角度论述民国时期的文学风格与流派,品评作家和作品。全书共分15个专题,内容涉及清末民初的文学生态,新文学起点、旧派小说、旧诗词、新诗、学人笔记、梨园笔意、左派小说、草根文学等历史叙述,以及鲁迅、周作人、老舍、曹禺、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萧红等多位作家及其作品评价,别开生面的还原了民国时期的文学现场。见解深刻,文字优美,读来趣味盎然。
苦雨斋旧事
苦雨斋是周作人书房的名字。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周作人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他们既迥异于以鲁迅为旗帜的左翼知识分子,也不同于以胡适为代表的所谓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本书以随笔形式,自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这一文人群体的文化心理、价值选择、人生姿态和社会取向。本书系作者旧作的修订本。在旧版基础上,作者对部分文字表述作了修改和润色,增写了《弟子之五》《佛门风景》《与路吉阿诺斯为伍》三篇,删除了《后记》,显见,初版十余年后,本书作者对周作人及其历史影响在认识上有所深化。
六代之民:张中行别传
本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学者、著名作家孙郁为张中行先生所作的传记。他从自己与张中行先生的交往中的感性印象出发,以饱含情感的笔触勾勒出这位有故事的老人的丰富一生。其间既有时间脉络,也有生命体验的线索,不仅叙其事,更画其魂。它的别致之处也在于,作者和传主的心灵之交,让这部传记在严谨客观之余,更多了以情动人的力量,对于想真切了解以至理解张中行的读者有很大帮助。
鲁迅与国学
一部兼具学术性与文学性的鲁迅研究著作 孙郁先生二十年沉淀之作 ★专家推荐 二十年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孙郁说:“鲁迅的智慧多半来自中国古文明的熏陶。”信然。这个结论来自孙郁对鲁迅与国学之关系的长期思考。孙郁研究鲁迅与国学之关系凡二十年,这部《鲁迅与国学》即其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在该书中,鲁迅与国学之关系,得到了全景式展现与全方位观照,论述风格依然是孙郁式的流畅、清新、隽永。阅读本书,对于鲁迅、对于国学、对于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化,都将有更深入的理解。 ——董炳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 一部新见迭出、沉稳厚实的学术著作 鲁迅自小浸润于中国传统学问,及长而反观审思,参以外来文化,善于以科学美术理念研究“国学”,在古籍整理、金石校勘、文集编纂、小说史和文学史撰述等方面均有开创之功。国学乃造就其新文化巨匠的必要条件和坚实基础。孙郁先生《鲁迅与国学》全面梳理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理和思考成果,彰显其理念,总结其方法,条分缕析,述论并重,是一部新见迭出、沉稳厚实的学术著作。 ——黄乔生 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内容看点 鲁迅先生深味经史旧迹,驻足士大夫文墨,浸于野史乡邦文献,辑校古籍,搜求墓志,留意音韵训诂,一生往来于翻译、创作和整理国学之间,以世界眼光重审旧岁遗产。 本书按照鲁迅思想发展演进的轨迹,一方面考察他在金石学、考古学、文字学、文学、哲学、民俗学等国学领域的整理与研究,另一方面考察国学对其写作、治学、审美与思想的浸润与影响,推动了鲁迅研究的丰富与深化。 本书论及其师长章太炎等人、同辈胡适与顾颉刚等人、后学台静农与徐梵澄等人的学术理念与传统学养,展现了二十世纪前半叶学人的治学理路与精神世界。 本书是文学批评的学术化、理论化,亦是学理文章的文学化、艺术化,兼具学术性与文学性、思想性与审美性。 ★设计制作 封面与工艺 精装壳封,腰封柿红色与封面岩青色搭配,鲁迅手迹铺底,书名烫印工艺,署名作者手签。 开本与版式 经典32开设计,版式舒朗,易于翻阅携带。对开大图、拼接小图结合,再现鲁博珍藏手迹。 纸张与印装 封面两种特种纸古沉香与罗莎彩,冷暖色调搭配;内文70克纯质,温润米白;圆脊锁线,180°平摊,提升阅读体验。 ★适读人群 鲁迅研究与爱好者 本书系统深入地论述了鲁迅在国学领域的整理与研究,以及国学对其的浸润与影响,推动了鲁迅研究的丰富与深化。 国学研究与爱好者 本书论述了鲁迅与同时代人对国学的批判与发展、整理与研究,展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国学的发展脉络。 现代文学文化研究与爱好者 本书论述了鲁迅与同时代人的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展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学人的治学理路与精神世界。 内容简介: 本书按照鲁迅思想发展演进的轨迹,一方面考察他在金石学、考古学、文字学、文学、哲学、民俗学等国学领域的整理与研究,另一方面考察国学对其写作、治学、审美与思想的浸润与影响,推动了鲁迅研究的丰富与深化。 同时,本书论及其师长章太炎等人、同辈胡适与顾颉刚等人、后学台静农与徐梵澄等人的学术理念与传统学养,展现了二十世纪前半叶学人的治学理路与精神世界。
“太阳鸟文学年选”十年精选:那个时代的痛与爱
本书中所有的文章都选自辽宁人民出版社最近10年(2007-2016年)出版的太阳鸟文学年选。以前这些文学精品都是按照体裁来分类,这次按照题材内容的不同来重新整合归类。本书稿都是对一些思考性文章的汇总和集合。希望以此能带给读者一种心灵上的提示与照明。本册选取了马莉、孙郁、刘庆邦、李洁非、王安忆、史铁生、张炜、赵丰、吴亮、潘向黎、郭文斌、塞壬、杨绛、叶兆言、麦家、彭程、杨海蒂、阿来 18位作家的作品。
往者难追:我的阅读与记忆
本书收录孙郁自1992年起在《读书》杂志发表的31篇文章。在这些文章中,孙郁评点了钱玄同、李欧梵、赵园、格非等人的作品,也藉由这些作品,进入这些人的文学世界与个人命运。这些文章既是文笔优美的书评,也是充满温情的人物散文。孙郁在《读书》的二十五年写作历程,见证了他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的成长,读者从中可以看到他越来越明确的语言风格,以及越来越高远的思想境界。
文字后的历史
前几天忽地发起高烧,四十余度,躺在协和医院的病末上,脑子里每每出现文字和图案,就阵阵恶心。那时候惟一想躲避的,竟是文字,好像里面充满了鬼气似的。于是便暗暗地想,出院以后,不再写那些自作多情的东西了,平平静静的生活,不更好吗? 但不料一旦恢复了常态,先前的誓语便悄悄溜到了一边。好像以往的工作并非一无是处,积习又把自己拽到了书前,倾诉的欲望又来了。永清和常晶说,书快印出来了,应当在后面写下点
寻路者
作者描述了民国时期文化名人的故事,一批文人身处非常的时代,始终有一种独特的精神。作品通过五四前后知识分子的心态与审美追求,重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还原那个时期的文化本色,为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价复杂而多彩的民国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全书分《夜枭声》《同人们》《在路上》《未名社》《旧影》《语丝》《内外》《古道西风》《月下诗魂》《新旧之变故》部分。本书打破文化随笔的拘谨严肃,用幽默的笔法再现了一个真实而多彩的民国时代。
鲁迅与胡适
《鲁迅与胡适》一书,以性情、互往、爱欲、讥语、打鬼者、晚境、平民化等18个题目,运用详实的历史资料,对鲁迅与胡适进行了近乎全方位的比较,写出了自己的感觉和评判。但是,作者尽管写下了大量感觉式的文字,但同时也在以“学院派”的态度,对历史人物进行研判。
事实真相
暂无简介
读木心
《读木心》讲述越来越多的人在读木心,《读木心》是这个过程的结集。在这里.陈村、陈丹青、何立伟介绍了与木心的因缘际遇,童明认为木心以世界性美学思维振复了汉语文学,孙郁视木心为“游走于世界的狂士”,李静读出“你是含苞欲放的哲学家”,李宗陶分析了木心的文体家特征、刘春、春阳、仲青、陇菲、许志强、赵鲲等细读木心作品,网友也热情发言……读木心如一番奇遇,木心文字太不像文学却真正走进了文学。
鲁迅杂文精选
诗和画般的哲人独白、是抚慰人心的浑厚乐曲、更是一种严厉的拷问,透穿着现实,鞭笞着社会,这便是鲁迅,是鲁迅的杂文,似乎和我们这样的贴近,但却又切实的不在我们之中……在这精选的便便杂文之中,我们可以读到鲁迅、读到现代史的隐秘、读到当时中国人的灵魂本态、读到那一种切肤彻心的痛…… 杂文(也被鲁迅称之为"杂感"或"短评"),在中国古已有之,而现代杂文的兴趣、发展和繁荣,则和鲁迅分不开。在鲁迅的笔下,杂文成为一种自由地摹写世相、描述见闻、评说人事、言志抒情,内容无所不包、思想启蒙和反抗现实的使命,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独特完美的艺术形式,攀上了中国文学的高峰,进入了"商尚的文学楼台"。对于杂文写作,鲁迅怀着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意识,蕴含着他的严肃、崇高而执著的思想精神追求。他说过,"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这种批评,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是"匕首和投枪"。本书精选了鲁迅的杂文近百篇,在可以此中感受不同时期鲁迅的不同心态情感,与鲁迅犀利的视角同看社会的角落……曾有学者说鲁迅的杂文诗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录着一个民族的花卷,那么这边是这本书与化的微而显者了。
革命时代的士大夫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汪曾祺是个红色年代的士大夫。他只是在荒芜的岁月里恢复了某个文化的传统与趣味。在小说叙述模式上不及茅盾的恢弘,在文字的精约上也弗及废名与张爱玲。 但他找到了属于自己也属于众人的恬静洗练的世界。 在他看来,这个世界可能更接近于自己的本真,也接近于常人的本真。也缘于此,他那里流动的确是清美的意绪
鲁讯着作解读文库.诗歌卷
暂无简介
走不出的门
《走不出的门》为散文随笔,主要内容涵盖了五四时期在京漂泊的“文青”、“京派”及其传承等,并对王国维、老舍、章太炎的众弟子、王小波等人的成就作了品评。让当代青年听到“五四”的声音,是本书的主线。
1978-2008中国优秀散文
《1978-2008中国优秀散文》是一本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优秀散文的选编之作,由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先生担任主编。1978年的改革开放,不仅拉开了中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也全面唤醒了文学界。一批新人新作喷涌而出,一批老作家也枯木逢春结出新果,焕发出了强劲的文学生命力,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风靡一时且能传之久远的散文精品。
知堂先生
《知堂先生》收入记述周作人事迹的文章。包括《周作人印象记》、《周作人先生》、《关于周作人》、《知堂老人旧事》、《周作人和我》等。
灯下闲谈
灯下闲谈,ISBN:9787533427863,作者:孙郁著
混血的时代
《混血的时代》中,作者在第一部分中认为鲁迅是中国知识界一个不可绕过的精神存在,鲁迅在今天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他给人们带来的惊异在于他的汉语写作。但是鲁迅又颇具政治性,虽然他本人又是远离政治,正是体现了鲁迅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第二部分中则是回忆了和汪曾祺共处的往事,以及关于汪曾祺对文人画、废名和戏曲的看法。在第三与第四部分,作者谈及了对老舍的怀念、对木心、章诒和等人的评价,以及自己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悟和理解。
鲁迅忧思录
《鲁迅忧思录》为著名鲁迅研究专家孙郁先生多年来有关鲁迅文章的一次总结,按主题精选、修订和重新撰写了数十篇文字,着力描写鲁迅作为一个文人、作家的凡俗与伟大。《鲁迅忧思录》善于从历史细节处挖掘人物特点,讲鲁迅的家庭,将他的收藏,讲他与当时文人的关系,不失为一本了解鲁迅为人为文的全面之作。
微笑的异端
《微笑的异端-影像中的胡适》主要内容: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胡适是我们这个国度的异端,但却是微笑的异端。在焦虑的年月,他还能保持一种平静的美,以大爱的心照着惨淡的夜,不惜四处碰壁,依然笑对世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的。
独立文丛:写作的叛徒
《独立文丛:写作的叛徒》收录了研究鲁迅的著名学者孙郁的25篇散文随笔,散文多是作者对现当代作家的感悟,这些作家有鲁迅、孙犁、路遥、萧红,也有外国的作家丸尾常喜、坂东玉三郎和卡夫卡。作者用文字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将他们内心的欢乐、激情、苦闷、忧郁展现给读者。此外,还有作家到世界各地旅游的所感所得,颇似文化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浓厚的文化色彩。
被亵渎的鲁迅
《被亵渎的鲁迅》搜集的文章,大多数是很有火药味的,绝不像名士化散文悠闲自得,那是动荡转型时代的骚动留下的痕迹,其中可见某些外来理论移植过程中的偏颇,亦可见旧文化的根深蒂固的惰性。鲁迅在文坛笔耕的几十年间,被围剿之事多而且杂。《被亵渎的鲁迅》重点介绍了“现代评论”派、创造社、自由主义文人、国民党右翼学者的围剿文章。作者以为这些文章,是有社会代表性的。中国社会的重要知识层次和社会团体,与鲁迅都处于对立状态。这种对立隐含着什么呢?是文化的交锋还是气质上的抵牾?作者想,当代青年人看了这些文学,稍有头脑,当会反省。批评家们大概也可以在此得出教训:武断是批评的大忌。从鲁迅时代到现在,作者们的文学批评,究竟在什么地方有所进步了呢?一部围剿鲁迅的集子,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一个侧影,它多少也可以告诉作者们,在中国文化人中,建立一种科学的批评精神,是多么重要的任务。
《书城》杂志2015年4月号
暂无简介
百年苦梦
本书系孙郁先生以20世纪中国文人为考察对象,撰写的一部20世纪心态史。上起晚清的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始,经近现代的鲁迅、胡适、茅盾、巴金等,直至20世纪末的当代作家与评论家张承志、钱理群、王晓明等,论述了他们作为中国知识分子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中国现代化经历的百余年风雨,为读者提供了一幅20世纪中国文人的全景图画。
其文其书
暂无简介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新旧之变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是非之间
《是非之间》收入关于周作人的争议文章。包括《一个小学生致周作人先生信》、《答周作人先生》、《冤枉》、《隐士》、《青年的需要》等。
多维视野中的鲁迅研究
1981—2005:多维视野中的鲁迅研究(套装上下册),ISBN:9787806237519,作者:孙郁,等 编
国难声中
暂无简介
一个漫游者与鲁迅的对话
暂无简介
文人的左与右
谈读书,说掌故,讲人物,这是一部徘徊在书与人之间的“文人”之书,文坛往事娓娓道来,书中故人历历在目,作者以其温婉大气的笔触,同情之了解的态度,深入到中国文化肌理之中,深沉深刻,感人动人。
回望周作人:研究述评
《回望周作人:研究述评》收入关于周作人的评论文章,共26篇。包括《周作人论》、《周作人先生》、《关于周作人》、《周作人的趣味文学》、《关于派别》等。
求疵与废话
孙郁(1957~),本名孙毅,生于大连,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百年苦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