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韦伯主义的行动诠释:民办高校农家子弟学习获得感研究
对于问题的描述,英文有trouble、question 和problem。我们对三者的应对策略是不同的,trouble更多是一个麻烦,不要求对策,question要求一个answer或者说诠释;problem要求一个solve,或者说一个解决方案。本书将问题界定为question,并试图为这个问题提供一个诠释视角。将民办高校的大学生这一独特的个体作为样本,发现他们的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原因不是学界一直认为的不够有钱、不够聪明或者说家庭文化资本匮乏,其真实的原因在于他们承担了更多的情感成本,而这些成本加剧了他们的学业成长困境,让他们成为负重的学习者。
康德曲行认知条件对教育社会学的启示
根据康德曲行认知理论,人的心智是接受性的而不是生产性的,任何认识都需要对象以某种方式被给予,感性直观的形成基于对象的触发,需要知性自发性的协作来形成对象的认识。由于中国人的社会观念以平均的方式存在于个体意识之中,强调个人观念的形成直接演绎于集体观念,而不太注重个人认知的自发性,因此这一点对探究中国人的观念转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书基于这一理论,以“自然”和“自由”观念为核心,从人类思维观念的历史维度,对个体意识与社会规范的互动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