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尼雅遗址与于阗史研究
《尼雅遗址与于阗史研究》分别就尼雅遗址与于阗历史、文字、政治制度和社会构成进行了论述。孟凡人对尼雅遗址的发现与于阗史的研究,为研究中原王朝与西域古国的关系、研究东西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提供了珍贵资料。是作者多年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
宋代至清代帝陵形制布局研究
本书首次尝试将宋代至清代帝陵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探讨,并将其置于秦汉以后帝陵整体之中进行比较研究,可以说是以前人一些单项或零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而对宋代至清代帝陵形制布局进行较全面的、较系统的综合研究。帝陵形制布局是帝陵考古学最基础、最主要的研究方向。本书探寻宋代至清代帝陵形制布局间的承袭演变关系,探寻宋代至清代汉族帝陵与其他民族帝陵形制布局间的影响和被影响关系及其相互融合的情况,探寻秦汉至唐代帝陵形制布局中影响并潜隐于宋代及其以后帝陵形制布局之中的因素,据此可为研究自秦汉以来各朝代帝陵形制布局间内在的承袭、发展、演变规律以及序列和轨迹,研究汉族和其他民族帝陵形制布局相互影响及彼此融合,形成中华一体帝陵文化体系的过程及其构成要素和模式,构建中国帝陵考古学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宋代至清代帝陵形制布局在中国古代帝陵考古学形成完整体系的链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宋代至清代帝陵形制布局的重大学术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明代宫廷建筑史
《明代宫廷建筑史》:宫廷史是历史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比较特殊的内容。故宫即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在长达491年的岁月中,先后有24位皇帝在这里生活和执政。始建于明永乐时期的紫禁城,虽然在清代有过不少改建、重建和新建,但总体上仍保持着初建时的格局,并保存有部分明代建筑与明宫文物。因此,研究明清宫廷史是故宫博物院的优势和责任。但长期以来,我们在清宫史研究方面成果比较显著,而对于明宫史的研究则相对薄弱。从故宫学的视角和要求来看,深入开展明宫史研究,不仅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很有益处,而且对于发掘故宫的丰富内涵,推动博物院事业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从2005年开始,故宫博物院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明代宫廷史的研究,《明代宫廷史研究丛书》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成果。
新疆考古论集
《新疆考古论集》主要内容包括城门错位而置,轴线和干道配置独特、总体形制布局带状展布,区划块状分割、街道交通系统条块结合,出现“环岛”、择中立衙,官方建筑集中配置、以高墙院落为基本建筑单元、寺庙广布,集中与分散配置有定等。
丝绸之路史话
暂无简介
北庭和高昌研究/欧亚备要
北庭在两汉时代为车师后国之地,唐代为庭州及北庭都护府,元代为别失八里,一千多年间始终为北疆的重镇。匈奴、柔然、高车、突厥诸游牧民族曾多次在这里进行争夺战。而宋代的高昌回鹘(西州回鹘)虽以高昌城为其名义上的都城,但其可汗经常驻跸在北庭。就天山北路来说,这个地区在古代历史上实居首要地位。但是,近百年来,国内外研究新疆史地的学者多偏重于南疆,考古发掘工作也大多集中在天山以南各地,对北庭的研究著作为数较少,更缺少系统的阐述。孟凡人同志的这部书可算是启其先河。 孟凡人同志在后记中提到,他在1979年至1980年间,参加了北庭故城附近的考古工作。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队所进行的一次发掘。主持这次工作的除孟凡人同志外,还有孙秉根、陈戈两位同志。其重大收获是清理出北庭故城西门外的一座佛教寺院遗址,俗称西大寺。该寺创建于回鹘时期,遗址中保存了多幅西州回鹘时期的壁画。这些壁画与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同时期的壁画风格完全相同,数量虽不如后者多,但保存得很好,其内容、色泽和艺术手法比之后者有过之无不及,堪称文物瑰宝。 除了这项重大收获外,孟凡人同志等对规模雄伟的北庭故城遗址及其附近的若干古城遗址都进行了详细的勘测考察,为研究这些遗址的位置、形制、面积、性质、年代等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和证据。他们的考古报告不久即将问世。孟凡人同志正是在这一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写出了《北庭史地研究》一书。由此可知,他这部著作中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是从实地考察中得来的,其准确性绝非足不出户而仅埋头于故纸堆中的学者的著作所能比拟。
楼兰新史(增订本)
※ 重构汉魏晋前凉楼兰史编年框架,还原汉魏晋前凉楼兰史的本来面目 🖋编辑推荐 ※ 收入原版《楼兰新史》所无的“楼兰汉文简牍文书合校” ※ 简牍文书资料为基础,结合文献记载,“有血有肉”,课题论证有据、论点鲜明、结论有的放矢 ※ 独辟蹊径,不走前人老路,不受成说束缚 内容简介 本次出版的《楼兰新史(增订本)》是以考古实证资料为基础,结合文献,建构了史籍中未记载存在的汉魏晋前凉楼兰史及其编年的基本框架。且在论述、论证中依托简牍文书,资料真实可靠,根据这些官方文书档案基本复原出汉魏晋前凉楼兰史的概貌,再现当时一些历史片断场景的实况。同时,由于《楼兰新史》是以楼兰汉文简牍文书为主的复原研究,本书也收入了楼兰汉文简牍文书的校释内容,包括著者孟凡人先生和诸家的考释成果,使基础资料与研究成果合为一体。这样可使读者对所关注的问题和论述进行复查与验证,从而各自作出应有的判断。
明朝都城
《明朝都城》内容包括:先后作为明朝首都的南京与北京两座都城及中都凤阳的定都条件、选址、规划、营造,以及礼制建筑、市政建设、市场、园林等,是研究明史的重要学术专著。
宋代至清代都城形制布局研究
本书主要根据考古调查发掘资料,介绍和论述了北宋东京开封府、南宋行在临安府城、辽上京、金上京、金中都、元上都、元大都、明南京城和明北京城等正式都城的规划理念和形制布局,同时对辽中京、辽南京、辽东京、辽西京、元中都和明中都等城的形制布局也做了详略不等的介绍。 本书认为,各个都城均是其规划理念的物化形态,因此,本书较完整地呈现了各个都城形制布局的具体架构,使之成为对各个都城进行全面、深入、内涵式研究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形制布局特点和布局艺术,分析各个都城形制布局间的承袭演变关系,总结该时期都城形制布局的共性,探讨该时期都城形制布局的发展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