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发现东亚
1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1.2%
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中国”和“东亚”概念是很晚近的产物,前者在清代才逐渐定型,后者则只是在近130年来才为人熟知。 亚欧大陆明明是一个地理板块,却硬生生地分成了“欧洲”和“亚洲”,“亚洲(Asia)”即亚细亚,意思是东方,本身就带着欧洲的视角。16世纪传教士带来了“亚细亚”这个词,而东亚人逐渐接受这个身份标签,却是从1885年福泽谕吉发表《脱亚论》的时代才开始的。 本书就是书写16世纪以来东亚变迁、动荡、碰撞、发展、互相塑造的历史。 为什么我们对一水之隔的日韩,总有一种似曾相识,而又触不可及之感?我们身处其中,并自以为熟悉的东亚世界,其实充满了神话与偏见,有待重新发现和认识。本书正是以全球性、连续性的眼光,探讨了从16世纪以来的现代世界史——而不是中日韩某一国别史——是如何在东亚这片土地上展开的。蒙尘已久的过去得以重现。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发现,朝鲜半岛七十多年的南北对抗、中日朝韩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其实都是东亚近代化道路上散落的“遗产”。虽然历史不直接为今天提供答案,但本书讲述的东亚遭遇,有助于我们拨开现实的迷雾,重建常识,在国内外的风云变幻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
1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6.0%
我们生活在这片名为“亚洲”的地域上,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 亚欧大陆明明是一体的,为什么分成亚、欧两大洲?分界的依据又是什么?从欧洲人命名“亚细亚”,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成为“亚洲人”,中间又经历了哪些曲折? 清华大学教授宋念申告诉我们:古地图是探索亚洲形成史和反思现代性的关键一环。 在新作《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中,他借由百余幅珍贵的古地图材料,描摹了亚洲(及中国)在地图上出现、发展、变化、定型的过程,同时观察了这一过程中的各种权力结构——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领土国家——在地图上的呈现与表达。 地图的演进,是否真的朝向科学? 殖民主义语境下的“发现”,究竟是 “发展”还是掠夺? 研究和思考“亚洲反题”,能为现代带来何种新的可能? 以古代地图为视觉材料,本书通过看图、说图,走近真实的历史,以直白生动的文字,向大众读者介绍前沿、有趣的学术思考。
东亚历史合集
东亚历史合集内含:《发现东亚》读懂历史,有助于理解今朝:历史从来不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是今天对过去的解读。日本史学家、汉学家滨下武志,北京大学教授李伯重、陆扬、罗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歌、人大清史所教授杨念群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一致称道,合力推荐。 《从大都到上都》一本多角度的历史大散文,生动还原八百年前元朝两都间辇路的真实面貌。凤凰好书榜、新浪好书榜、腾讯华文好书榜、光明书榜上榜作品!《中国人的历史:诸神的踪迹》“中国人的历史”系列开篇之作。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后羿射日……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的源头在哪里?梳理中国文化的源流,建立了中国人心灵的完整坐标。
消极自由有什么错
以赛亚·伯林是当代影响巨大的理论家,他所提出的“两种自由概念”引起政治哲学界的广泛争议,伯林对浪漫主义思潮、德国唯心论、俄国现代思想也作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所有这些,都定位于他的价值多元主义框架之内。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伯林对浪漫主义的探讨;第二部分是当代重要的理论家对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的讨论;第三部分着力于伯林的生活和生平。
大国心路
本书凝聚了世纪之交,中国人对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思索。……人们对这些大主题的思考已经延续百你那,但在每个历史时段,思维方式和答案并不相同。今天的中国,是百余年来中国实力最强、信心最足的时期,是探索和解决这些大课题的最佳时期。这些文章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段的特点。 本书是《环球时报》“国际论坛”版面6年来的文章精选。它以年代为序,大致勾勒出世纪之交,中国最优秀的国际问题观察者们,对中国的国家战略、国际关系及相关问题的思考。这是一部中国崛起过程中,国人眼光与心态的细致记录。
音乐边上
现代美国杰出的作曲家和指挥家艾伦·科普兰说过这样一番话:“读一本关于如何理解音乐的书并不能加深对这门艺术的理解。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我想艾伦·科普兰先生这番话对不少音乐爱好者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艾伦·科普兰简直是在宣判文字在音乐领域的死亡。然而我的一位好友却并不畏惧这种说法,反而出版了一本叫做《音乐边上》的妙书,以文字的方式宣告音乐的复活,在“音乐边上”跳起自由之舞,痛快淋漓地书写内心深处对音乐的爱与哀愁。《音乐边上》里的所有文字均选自本书作者们(主要作者有宋念申、达巍、王呈、王静等)在一个个人音乐网站(黑缪网)中发表的原创文章,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辑“主题聚焦”、第二辑“唱片分说”、第三辑“从书架到音乐厅”。虽说是有分类,但落到文字的根底仍是人的灵魂写照,正如“后记”所云:“本书的文章大抵都是从音乐的镜头看出去,通过个人心智的思索,落在更宽泛、也更深刻的艺术、思想和生活上。”确实如此,这些文章记录的是作者们个人心灵与音乐碰撞产生的火花,而不仅仅是“就乐谈乐”。虽然《音乐边上》的作者在“前言”中谦称“这是一本关于音乐的书,却注定不是职业音乐人的宏篇力作或者资深业者的权威指南。”但对于我这样的音乐门外汉而言,却已经非常专业了,譬如其中谈到的皮埃尔·布莱兹、帕勃罗·卡萨尔斯等著名音乐大师,我都是第一次听说。还好,在这本书中我也见到了久违的巴赫、肖斯塔科维奇、威尔第、贝多芬等人的名字。不认识的音乐家,我通过文字来了解一下;认识的我倒要看看别人是如何写他的。读文学的都知道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音乐而言,也是如此。这些作者显然对巴赫情有独钟,专门以“创造巴赫的16种方式”来怀念一位逝去的音乐大师,而这16位诠释巴赫的音乐家也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还是达巍说的好:“如果我们把巴赫比作一座大教堂,那么在漫长时间之流中,这座教堂早已倒塌,很长时间内只是一片残垣断壁。现在的大师们基本上只有这两类:一是墨守成规,复原巴赫;另一类则追求‘神似’,力求准确地传达巴赫音乐的本质。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人们才能在浪漫主义之后看到另一种选择——神性的、对位的、节制的、清澈的音乐,巴赫和整个巴洛克音乐才能在20世纪得以复活。”我敬畏肖斯塔科维奇,但我并不敢深陷于他的音乐之中。在《音乐边上》我看到两篇有关肖斯塔科维奇的文章,都是宋念申写的。一篇是“笼中的肖斯塔科维奇”,一篇是“散乱读《见证》”。我听肖斯塔科维奇,也是从他的自传《见证》开始的,陆陆续续地边听音乐边看书,领略苦难是另一种流亡的黯然与忧伤。读此书时正是深夜,想到自己尊敬的音乐家马勒在晚年的第八交响乐里,团结众人的力量给他处的世界一记响亮的耳光。而肖斯塔科维奇在自己的暮年,只是静静地坐在屋里,用几根琴弦的声音对所有人说“晚安,朋友”。记得农历已卯年初夏漫游北平,于国林风书店购得作家李杭育编撰的《唱片经典》(增补本·三联版)一书,随手翻阅,略略长了一些音乐唱片方面的印象。此次看到《音乐边上》一书中的第二辑“唱片分说”,不禁有种亲切的味道。当然同是写唱片,各有其风格,李杭育的写法是一种。而宋念申、达巍、王呈、王静等作者“不但彼此写法有很大的不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有很大差异,常常只是一时一地的感受。”这就与权威的唱片指南拉开了距离,更突出了私人听乐的独特感受极其魅力。对于我来说,我更喜欢那种私人性的音乐感受与理解,而非专家式的指南或教导。譬如宋念申的“乐色撩人”与达巍的“有情无色: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等文字,无论他们的理解正不正确,反正是写出了他们心中所听到的音乐,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这样的音乐文字才是令人快乐的,正如我们像蝴蝶一样成长,不断地蜕变,但那颗飞翔的心是从不改变的,因为飞翔是快乐的,尤其是在音乐边上飞翔。——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