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
宗喀巴(1357年-1419年10月25日),本名罗桑扎巴,13岁时在夏琼寺出家,青海湟中县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立者、佛教理论家,被藏族人尊称为第二佛陀。 他的著述极多,重要著作有《密宗戒注释成就穗》《囊则敬寺所说比丘学处》《金刚持道次第秘密枢要解》等。在中国西藏、青海、内蒙、北京等地区的喇嘛寺院里,均设有宗喀巴塑像。 宗喀巴于明代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10月25日)在拉萨甘丹寺圆寂,享年63岁。
菩提道次第广论(白话版)
3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0.2%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藏族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历史上一直具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威性。本书依据藏文典籍,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翻译而成,由浅入深地从依止善知识及思维暇满人生之入道前行开始,至念死无常、思恶趣苦、思维业果等基本人天乘(下士道),再经小乘之四谛(中士道),依次第直达大乘菩提心与止观(上士道)等方面加以介绍,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宗喀巴的佛学思想。
密宗道次第广论
本书辨析了佛教显宗、密宗的基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特色,进而精要的阐述了密宗修持的方法和要领,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根本经典。
多识仁波切藏译汉图书书系:藏文名著选译(藏汉对照本)
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是西藏历史上最伟大的佛教哲学家之一。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佛学显密经典理论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吸收前人的正确理论,批判错误的观点,提出新的论证、见解,使得长期被无知、曲解、邪说云雾笼罩的显密经典学说重放光明。 宗喀巴大师及其继承人,以大量语言精炼优美、意境深远的诗体哲学著作流传后世。《多识仁波切藏译汉图书书系:藏文名著选译(藏汉对照本)》为译者选译他们的部分名著经典。
趋入空性正见之阶梯(上下)
暂无简介
菩萨戒品释/宗喀巴大师经典文丛
《菩萨戒品》即无著菩萨《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乃全书第四十卷至四十二卷首。分总明持戒、广辨戒相和总结劝学三部分。第二部分为主体,说明菩萨戒相,包含四种重戒和四十余种轻戒。重戒为:一、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或毁他;二、他求财法,悭恪不施;三、忿恼有情,不受谏谢;四、谤大乘法,说相似说。轻戒为:一、不供养、颂赞、信念三宝;二、贪著利养、恭敬无厌;三、不敬长老,不答来问;四、不受他请;五、不受施物;六、求法不施;七、弃舍犯戒有情;八、于诸遮罪不应与声闻共学而共学;九、为利他故七支性罪应开不开;十、邪命不舍;十一、威仪不静;十二、不乐涅檠;十三、于恶声誉不护不雪;十四、护他忧恼不作调伏;十五、报复嗔打骂弄;十六、犯他不忏谢;十七、不受他忏谢;十八、于他怀恨坚持不舍;十九、染心畜徒众;二十、贪睡眠倚卧;二一、贪无义语虚度时日;二二、不求教授;二三、不除盖障;二四、贪世间禅;二五、轻弃声闻乘;二六、舍菩萨藏专学声闻藏;二七、未精佛教,研异学、外论;二八、爱乐异、外论;二九、谤菩萨藏甚深法义,三十、怀爱恚心,自赞毁他;三一、不往听正法;三二、轻慢说法者;三三、不为助伴;三四、不瞻病苦;三五、见作非理不为说正理;三六、不报恩惠;三七、不慰忧恼;三八、求财不施;三九、不以财法摄受徒众;四十、不随他心转;四一、他实有德不欲赞扬,四二、不折伏行非法者;四三、不现神通引摄制伏。轻重诸戒各分上、中、下品。各有舍不舍戒及可否悔除的界限。总结归纳可分为三类,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一类即七众别解脱戒和十善戒,文中没有详列。 印度注本有海云《瑜伽师地论菩萨地释》,德光《菩萨戒品疏》、月官《菩萨律仪二十颂》、胜子《菩萨戒品大疏》、静命《律仪二十颂疏》、觉贤《菩萨律仪二十颂释难》等,已译成藏文。宗喀巴大师认为菩萨戒为波罗蜜多与金刚乘的共同律仪,于是采诸家之说,参诸经论,揉以己见,作集大成之《菩萨戒品释》。1399年底,在拉萨与《事师五十颂》《宗密十四根本戒》一同宣讲,针对当时自称大乘、不守律仪、假借密法胡作非为的人而发,开启从戒律入手整顿佛教的先声。其独到见解,对非金刚乘学人亦有裨益。
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
根据宗喀巴大師在本書中的研究,《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是无上密法的根本,为龙树菩萨所传密乘次第。而父续密集修法中,圓满次第以專住“伊”“旺”二字(乐空无別、空、悲二谛无別),并以三远离三摩地、二谛三摩地为具体修法內容。 在《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中,宗喀巴大师抉择“三远离三摩地”的步驟,修“身远离”五蕴、四界、六处)、“语远离”(风咒、金刚念诵、咒根本)、“远离”(明相、增相、得相三明相,八十种本性),并以无差別之金刚念诵殊胜,为入手处。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开篇即有颂日:“龙猛提婆所成宗,三派大车广解释,我以无垢净慧眼,不共要义皆善见。此间欲宣彼宗者,我为除其恶说垢。因众请故以净语,当即广释《入中论》。”龙树空宗修行次第为:先以闻思抉择此派宗义,于修行之真实道获大信解,以菩提心为前导,大悲心成就佛果。《入中论》即阐发此义。宗喀巴大师旁征博引,审慎抉择,纵论此中所阐奥义。以颂文为主,兼及释论,故名之曰疏。 中观应成派谓由甚深、广大二门可达《中观论》旨。由广大故,疏文随颂文顺序,以十波罗蜜配菩萨十地,每地皆说明其地体性、增胜功德、修习方便。 由甚深故,第六地中,以破四生明法无我,以七相推求破人我执。唯识宗的阿赖耶识、自证分,唯心即唯识、离外境识有自性、依他起有自性.自续派的名言中许有自性,皆于此中广破。此中不共宗旨,如小乘亦达法无我义,如何安立二谛,如何安立业果,如何区分俱生、分别两种我执,如何界定烦恼、所知二种障碍,《入中论善显密意疏》皆有广释。每述一义,下分数条,条分缕析,细致入微;印度诸说,藏地异见,先叙彼计,再申己见,后引经论,继以理证,必令水落石出而后已。经有了义,有不了义,此疏随文,阐其密义,故此书可谓入涅榘圣城之津梁,渡般若慧海之慈舟。
菩提道次第略论/宗喀巴大师经典文丛
《菩提道次第略论/宗喀巴大师经典文丛》讲述了宗喀巴大师出世时,西藏佛教戒律松弛,教风败坏,僧人腐化。很多喇嘛“不习经典,乱受灌顶,寺庙僧侣,尽同俗装”。大师睹此种种。触目惊心,决心振兴佛教,力挽颓风。1388年改持律者所戴的僧帽为黄色僧帽,1395年,供精其寺慈氏像一套比丘衣具,以示菩萨亦应守比丘戒。此后数年,奔走各地,宣讲戒律。1401年,宗喀巴和他的老师惹达瓦及噶当派大师教却把让等三人,在热振地区朗增敦寺商讨整饬戒规、整顿教风之事。他们以德光《戒经》为依据,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形及藏僧遵行的可能性,经过再三斟酌,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寺规戒条。宗喀巴在寺中宣讲,迦曹结记录成书,是为《苾刍学处》。内容分两大部分,初说,出家事及依止善知识规矩等,即受戒法、事师法、随顺事;次释二百五十三戒,分四他胜、十三僧残、三十舍堕、九十单堕、四别悔、众多学处。后附《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摄颂》与《苾刍学处总抉择》。《菩提道次第略论/宗喀巴大师经典文丛》属于根本说一切有部,与汉地通行的《四分律》比较,此中未列二不定及七灭争,恶作罪中多十二条。此外还带着藏传佛教的鲜明特征。
金鬘疏(上下册)
暂无简介
苾刍学处/宗喀巴大师经典文丛
宗喀巴大师出世时,西藏佛教戒律松弛,教风败坏,僧人腐化。很多喇嘛“不习经典,乱受灌顶,寺庙僧侣,尽同俗装”。大师睹此种种,触目惊心,决心振兴佛教,力挽颓风。1388年改持律者所戴的僧帽为黄色僧帽,1395年,供精其寺慈氏像一套比丘衣具,以示菩萨亦应守比丘戒。此后数年,奔走各地,宣讲戒律。1401年,宗喀巴和他的老师惹达瓦及噶当派大师教却把让等三人,在热振地区朗增敦寺商讨整饬戒规、整顿教风之事。他们以德光《戒经》为依据,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形及藏僧遵行的可能性,经过再三斟酌,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寺规戒条。宗喀巴在寺中宣讲,迦曹结记录成书,是为《苾刍学处/宗喀巴大师经典文丛》。 《苾刍学处/宗喀巴大师经典文丛》一书,内容分两大部分,初说,出家事及依止善知识规矩等,即受戒法、事师法、随顺事;次释二百五十三戒,分四他胜、十三僧残、三十舍堕、九十单堕、四别悔、众多学处。后附《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摄颂》与《苏刍学处总抉择》。《苾刍学处/宗喀巴大师经典文丛》属于根本说一切有部,与汉地通行的《四分律》比较,此中未列二不定及七灭争,恶作罪中多十二条。此外还带着藏传佛教的鲜明特征。
新译白话《菩提道次第广论》
《新译白话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总摄三藏十二部经的要义,循着龙树、无著二大论师的轨道,按“三士道”由浅入深的进程而编成的。“三士道”,是任何一种根机的人,从初发心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中间修学佛学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本论内容,就是对这些过程的次第、体性和思维修学的方法,加以如理阐述。“菩提”,指所求的佛果,“道”指趣证佛果所必须经历的修学过程,“次第”就是说明修学的过程必须经历这些阶段,自下而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可缺略、紊乱或躐等,故名“菩提道次第”。 菩提道次第,是成就无上菩提必须经历的过程,修下士道不只为自求人天安乐,修中士道也不只为求自了生死,都是为上士道准备条件,所以都是菩提道的一部分;不过由于缓急、浅深、难易的不同,就不能不分出次第。 为救拔有情出离生死苦海,能牺牲自己的一切安乐,而急于利他,求大菩提,就是发起了大菩提心,由此进修六度四摄,经三阿僧祗劫,圆满福智资粮,才能证得三身四智无量功德庄严的大菩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