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白
宿白(1922.08.03-2018.02.01),男,汉族,辽宁沈阳人,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 他是中国佛教考古和新中国考古教育的开创者,曾任北大考古系第一任系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作为历史考古学上集大成者,在宗教考古、建筑考古、印刷考古和版本学等领域的造诣为学界所公认,著有《白沙宋墓》《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中国石窟寺研究》等著作,2016年获得首届中国考古学会终身成就奖。 2018年2月1日凌晨6时,宿白在北京逝世。
中国石窟寺研究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9.5%
宿白先生是中国佛教考古的开创者和权威,《中国石窟寺研究》这部书正是他在石窟寺考古方面的典范性研究。本书一共收录了二十三篇文章,主要是宿先生从50年代起陆续写就发表的,内容包括对克孜尔、敦煌、云冈、龙门等著名石窟的造像形象、窟龛形制、艺术风格进行的比较分析,进而确定各窟的开凿年代、发展变化、阶段特征等,用语科学谨慎,论断明晰有力。 宿先生的石窟寺研究不仅长于考古方法充分、科学利用,更善于把考古事实与文献材料、历史宗教结合在一起,这种研究方式不仅开创了历史考古学的研究道路,也充分体现出人文性和综合性。也正因如此,《中国石窟寺研究》虽然是以石窟寺为主要研究主体的,却能也在各个方面渗透出历史、文献、宗教、版本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石窟寺研究》曾于199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次三联的再版是作为“宿白集”中的一种推出,旨在向学界整体呈现宿白的学术成就,亦能满足一般爱好者对于考古知识的需求。
宿白讲稿·上
2人今日阅读
他是文物考古界“永远的老师”。宿白讲稿(上)收录:《汉文佛籍目录》、《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佛教石窟寺遗迹:3—8世纪中国佛教考古学》,均为80年代前期,宿白先生为北大考古系本科、研究生开课授业而编撰,晚年整理成书刊行。《汉文佛籍目录》介绍历史上重要的汉文佛籍目录、编排方式和发展脉络,不啻为打开佛学宝库的一把钥匙。《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和参与人群都有高度概括,并深入探讨了中外文明的交互影响。《中国佛教石窟寺遗迹:3—8世纪中国佛教考古学》以研究简史、遗迹分布以及云冈、敦煌、克孜尔等重点石窟为题,扼要介绍了中古时期中国佛教考古学的系统知识。
白沙宋墓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4.7%
这不仅是一份客观、忠实、完整的考古发掘记录,更以注释的形式提供了大量眼见之物以外的文献和图像史料,通过细致的搜寻、鉴别、筛选、排比,作者将田野考古和文献描述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宋代社会生活的原貌,为中国历史考古学开创了物质文化研究的典范。 1951年,宿白主持河南禹县白沙镇的3座北宋雕砖壁画墓的发掘,并于1957年出版《白沙宋墓》报告。作为1949年后最早出版的考古报告之一,在无例可循的情况下,宿白确立了十分明确的编写体例和标准,严格区分了报告主体和编写者的研究,并在报告中展现出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文献功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宿白讲稿·下
1人今日阅读
宿白讲稿(下)收录:《中国古建筑考古》、《汉唐宋元考古:中国考古学(下)》、《张彦远和〈历代名画记〉》,上述讲稿三种系80年代后期及21世纪初,宿白先生为北大考古系本科、研究生开课授业而编撰,晚年整理成书刊行。《中国古建筑考古》指出木结构在我国古建筑中的核心地位并对其重大演化阶段加以梳理,引领了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新方向。《汉唐宋元考古》围绕城址、墓葬、农业、手工业、宗教、少数民族、海外交通等遗址遗迹,勾勒并打通从秦汉到宋元中国考古学的历史脉络。掌握并学会使用重要的古代文献,是从事考古艺术史研究的必由之路,在《张彦远和〈历代名画记〉》中,宿白先生示以轨则。
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
中国古代印刷术始于雕版印刷。作者宿白先生深谙古代文献、精通版本目录学。结合考古学分类方法,充分利用珍稀古本典籍、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物,用五篇论文和一百数十幅珍贵古籍书影,深入考述并厘清了中国雕版印刷早期和盛期的发展史,是一部古代印刷史领域的典范之作。雕版印刷出现在8世纪中叶的唐玄宗代时代,唐后期到五代,以长安两京、长江流域为重心,雕印技艺广泛传布,雕版印刷手工业走上了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北宋是雕版印刷急剧发展的时代。都城汴梁的国子监、印经院等官府刊印盛极一时。诸经正义、字书、史书、医方和较大卷帙的类书、文章总集和大批佛教书籍,都开始第一次镂板刊印。民间印造文字也迅速兴起,实用书籍和古今别集多有刊印。本书作者大量辑录《宋会要辑稿》等文献著述,一一研究靖康之乱后海内外残存至今的稀见珍本北宋刊印书籍,对汴京官私雕版印刷的发展面貌作了通盘梳理。始于唐代的版画雕印,入宋渐盛,题材由佛画扩大到世俗人物和山水,形式也从单叶佛画发展到大幅挂轴和长卷。全面发展的南宋雕版印刷业,表现为中央和地方官府、学宫、寺院、书坊都在从事,雕版数量多、技艺高,印本广泛流传。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和盛产纸张的地点,如以行在所临安为中心的两浙、福建和四川成都附近地区,出现大批熟练刊工,各地域的印本风格逐渐形成。书籍史上刻本逐渐取代写本的重大时代变化至此终于完成。本书于1999年由文物出版社初版,2001年获得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此次收入《宿白集》,订正讹误,更新图版,由三联书店再版刊行。
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
宿白先生在中国考古学界是位开创范式、建立体系的大家。这本《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收入宿先生三十九篇文章,是历史时期考古学的代表作品,呈现了宿白先生对这一历史阶段考古充分而缜密的思考。全书通过古城沿革发展、墓葬形制变化、寺院遗迹布局等多个角度,对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的典型考古素材进行了科学的整理——从“古今重叠型城市”长安与洛阳、到宣化辽墓中张家的兴衰史,再到西藏大昭寺的银瓶、青州龙兴寺的窖藏、山西永乐宫的壁画,乃至日本奈良法隆寺的玉虫厨子。宿白先生用一以贯之的考古实践与历史、文献互证的方法,为大量零散考古素材搭建了一个分类、分期明晰的体系,提出了许多有分量的观点,尤其是“城市考古”概念与方法的问世,影响并指导了大批之后的考古工作者。
藏传佛教寺院考古
中国的古建筑遗迹,主要分为汉式建筑、藏式建筑、伊斯兰建筑和基督教建筑四大系列,其中以汉式和藏式古建筑更加重要。宿白1959年、1988年两度入藏考察,在继承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前辈开创的营造学社调查研究汉式古建筑方式的基础上,观察西藏不同时期佛寺建筑形态和发展进程,在藏式古建筑研究领域具有开创之功,建立了逻辑明晰、立论坚实、独辟蹊径的科学系统。书后所附近七十幅图版是记录西藏寺院历史面貌的珍贵资料,已成为重建和修复这些古建筑的重要依据。除藏地佛寺建筑,书中也涉及甘肃、青海、内蒙古明末以前的藏传佛教遗迹,也有专章讨论元大都(今北京)、杭州两地的藏传佛教寺院。全书以巨量的建筑实物证据,展现出西藏历史文化与祖国内地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发展轨迹。
汉文佛籍目录
汉文佛籍量大类多,如何查寻呢?那就要有汉文佛籍的目录学常识。首先要知道有哪些重要目录?这些重要目录是怎样编排的?历代目录的编排是什么发展顺序?今天我们着重的应是什么目录?这个问题也就是今天我们实用的目录是什么和如何应用的问题。以上就是《汉文佛籍目录》的内容和目的。
汉唐宋元考古:中国考古学(下)
《汉唐宋元考古:中国考古学(下)》是宿白未刊讲稿系列丛书之一。内容包括:绪论,秦汉考古,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五代宋辽金元考古,总结。宿白,1948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肄业,并任职于该所考古学研究室。1952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1978年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83年任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兼该校学术委员。同年任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口贝会委员。1999年起当选中国考古学会荣誉理事长至今。其主要学术论著有《白沙宋墓》、《中国石窟寺研究》、《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和《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等。
三联书店 宿白集(函套)
在古建筑学、印刷史、目录学和校勘学等方面,宿先生也都有重要贡献。《宿白集》收入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专精的宏论,读者在阅读之前必须具备这方面之一定的知识,才能充分理解。作为从宿先生的著作中受益无穷的读者,我希望这套书可以引起更多读者的关注和重视。 ——孙机
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
《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内容简介:当代中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教授,生前担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他所刨建的学科理论推动了全国各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作者大多是他的学生,51篇论文从不同角度较全面地反映出在苏秉畸学术思想指导下,近20年来中国考古学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对于总结和发扬苏秉畸的学术思想、推动21世纪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读者对象主要为国内外考古学研究者。
苏秉琦先生纪念集
本书收集了苏秉琦先生逝世时唁函、唁电百余封;悼念纪念文章40余篇;学术活动珍贵照片70余张,同时还发表了苏秉琦先生年谱。反映了苏秉琦先生一生对考古学的重大贡献,及其严谨学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品德。 本书是以纪念集的形式介绍了苏秉琦先生对中国考古学的重大贡献,同时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 本书可供考古学、历史学、文博学、人类学研究者及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张彦远和《历代名画记》
《张彦远和<历代名画记>》记述了张彦远的家世及其时代,《历代名画记》的流传与整理、体例与内容、续作、考古发现等内容。张彦远是唐代杰出的绘画理论家和美学家。他的《历代名画记》是第一部绘画通史。《历代名画记》总结了古人有关画史和画论的研究成果,继承发展了史和论相结合的传统,开创了编写绘画通史的完备体例
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
暂无简介
宿白未刊讲稿系列中国佛教石窟寺遗迹:3至8世纪中国佛教考古学
暂无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