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京剧大家绝艺录·老生篇
本书是继《京剧大家绝艺录·武生篇》《京剧大家绝艺录·旦行篇壹编》之后第三本对前辈老艺术家们的采访。通过16位著名老生表演艺术家的讲解,使我们对于老生这一行当及其代表人物和剧目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例如书中有安云武示范讲解的《白蟒台》,萧润增示范讲解的《斩经堂》,以及李伯培对“错骨而不离骨”的奚派声腔和表演的解析。此外,刘元鹏将余叔岩留下来的“十八张半唱片”诠释示范得非常精准,高元升将富连成科班的剧目演示清晰,孙国良把南派艺术风格表露无遗。
京剧名宿访谈:壹编
“京剧名宿访谈”是本书作者封杰自觉做起的一项文化抢救工程,旨在为高龄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记录资料。本着谈史简、说艺细的思路,使他们的精湛技艺得以保留,立此存照。书中对每一位采访者均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成就、经历和不同的艺术风格有所侧重、有所不同。四十余访谈录,内容包括京剧名宿宋宝罗访谈录、京剧名宿赵炳啸访谈录、京剧名宿王金璐访谈录、京剧名宿李金泉访谈录、京剧名宿张春秋访谈录等,都是非常珍贵的采访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戏曲学习与研究的资料性质。
京剧名宿访谈壹编
“京剧名宿访谈”是本书作者封杰自觉做起的一项文化抢救工程,旨在为高龄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记录资料。本着谈史简、说艺细的思路,使他们的精湛技艺得以保留,立此存照。书中对每一位采访者均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成就、经历和不同的艺术风格有所侧重、有所不同。四十余访谈录,内容包括京剧名宿宋宝罗访谈录、京剧名宿赵炳啸访谈录、京剧名宿王金璐访谈录、京剧名宿李金泉访谈录、京剧名宿张春秋访谈录等,都是非常珍贵的采访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戏曲学习与研究的资料性质。
京剧名宿访谈续编
《京剧名宿访谈续编》收录了封杰同志四年来对京剧界硕果仅存的髦宿访谈文章,李砚秀、景荣庆、汪正华、黄云鹏、李金声、云燕铭、李金鸿、郭玉坤等人恰恰是完成了对梨园往事的诉说后驾鹤西去,含笑九泉的。 宋宝罗、戴绮霞、王金璐、小王桂卿、班世超、张金梁、王则昭、汪正华、高一帆、李蔷华、汪新蓉、筱高雪樵等人的艺术生涯,封杰都进行了访谈,并梳理成文。
京剧名宿访谈叁编
《京剧名宿访谈叁编》是作者自觉做起的一项文化抢救工程,旨在为高龄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记录资料。本着谈史简、说艺细的思路,使他们的精湛技艺得以保留,光照后人,立此存照。书中对每一位采访者均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成就、经历和不同的艺术风格有所侧重、有所不同。同时,这本书的出版是在和时间赛跑,如收录者最大年龄百岁老人王琴生曾拜谭小培为师,曾先后与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等同台演出。口述实录形式使本书内容也成为弥足珍贵的绝版资料。
京剧杰英谈
本书系中国京剧杂志社2000年以来组织的京剧专题座谈的结集。内容涉及京剧名伶、流派艺术、打击乐、剧作家、新编剧目、重要演出、对外交流等。座谈会参与者多知名学者、京剧名家,相关回忆或评论,展现了京剧发展的印迹。
京韵剧源
本书内容以前辈京剧名家后人、传人回忆前辈京剧名家(如谭鑫培、王瑶卿、萧长华、李洪春、梅兰芳、裘盛戎、张君秋、宋德珠等)在北京西城故居的生活及艺术活动为主,为京剧史留存了一份史料。本书配有许多珍贵的京剧老照片,图文并茂,并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对于传播京剧艺术具有积极作用。
高韵和鸣:京剧艺术家李和曾(附光盘)
从北平学艺到革命老区,后回归北京挑起高派大旗,李和曾先生在完全继承高庆奎前辈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表演风格而创演多出具有“李氏高韵”的艺术作品。李和曾先生的心里始终装着人民、装着共产党、装着祖国,正如****提出的“希望大家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
封杰京剧文集
本书稿为作者多年来发表过的京剧评论文章合集,时间跨度长达20年(2003年到2022年),包括对演员的评价、行业生态记录、流派传承情况的点评、京剧类图书书评等不同类型文章40余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声震菊坛新锐起 惟有梅花可傲寒——有感老旦新星康静的艺术成长》《第一家民营京剧工作室——访上海燕萍文化艺术工作室主任周燕萍女士》《一套实用的京剧“总讲”》《勾勒京剧形成之路 展现数位卓越功臣——简评<同光十三绝合传>》等。 因文章发表的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年,阅读本书稿可以比较清晰地从各个侧面了解到近二十年来,京剧行业的整个生态发展情况。由此,本书稿具备一定的资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