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哲学治疗的可能性:重新发现叔本华与尼采
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8.5%
本书从哲学治疗的角度,重新思考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它不是一本阐释性的著作,而是针对“我”自己的灵魂。它不采取旁观者的姿态,书写过程本身,成为自我内心世界的举止行为史,对自我实施心理手术。它决不置身事外,它把亲历的内心感受与判断融为一体。它不是正确的,而是真实的。本书的学术扩展视角来自三个领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艺术或审美、当代法国哲学。本书对哲学文本的写作方式,做一种新的尝试。它改变叙述的人称,说“我”而不是“我们”,试图将哲学著作写成一部作品。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启蒙时代的法国哲学
1人今日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是西方哲学史第五卷,介绍启蒙时代的法国哲学。西方哲学史丛书坚持“融会中西、贯通古今”原则,涵盖西方古代至当代哲学的主要发展,对西方哲学的主要问题、概念、范畴、方法、人物等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和阐述,是我国西方哲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科研成果,对我国西方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推动作用。
解构与时间 第一卷(全三册) 瞬间与永恒
本书从后现代哲学视野出发,重新理解古老的时间话题:时间不意味着永恒,时间的真相是瞬间。众多瞬间的性质、方向、旨趣不同,彼此是断裂与拼接关系,化为人们真实的举止言行轨迹。发生在生活世界中的这些真实活动,抵制传统哲学只发生在头脑中的逻辑演绎活动。时间还是内感官的活动方式,是情感瞬间的绽开痕迹与印象,它们是空间化了的,有纯粹思想感情的场所与情节。本书做一种跨学科研究,涉及现象学、法国当代哲学、语言哲学、文学电影诗歌戏剧等。
解构与时间 第三卷(全三册) 时间的空间化
本书从后现代哲学视野出发,重新理解古老的时间话题:时间不意味着永恒,时间的真相是瞬间。众多瞬间的性质、方向、旨趣不同,彼此是断裂与拼接关系,化为人们真实的举止言行轨迹。发生在生活世界中的这些真实活动,抵制传统哲学只发生在头脑中的逻辑演绎活动。时间还是内感官的活动方式,是情感瞬间的绽开痕迹与印象,它们是空间化了的,有纯粹思想感情的场所与情节。本书做一种跨学科研究,涉及现象学、法国当代哲学、语言哲学、文学电影诗歌戏剧等。
解构与时间 第二卷(全三册) 爱的瞬间
本书从后现代哲学视野出发,重新理解古老的时间话题:时间不意味着永恒,时间的真相是瞬间。众多瞬间的性质、方向、旨趣不同,彼此是断裂与拼接关系,化为人们真实的举止言行轨迹。发生在生活世界中的这些真实活动,抵制传统哲学只发生在头脑中的逻辑演绎活动。时间还是内感官的活动方式,是情感瞬间的绽开痕迹与印象,它们是空间化了的,有纯粹思想感情的场所与情节。本书做一种跨学科研究,涉及现象学、法国当代哲学、语言哲学、文学电影诗歌戏剧等。
起源的原初复杂性
本书探讨现代欧洲大陆哲学的学理渊源,阐发一种微观的精神,深入思想发生的细节。全部的批判都指向:传统哲学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宏大叙事,忽视了哲学起源的原初复杂性。 借助对海德格尔、萨特、德勒兹、拉康、德里达等人著作的重新解读,作者指出,他们都从语言、历史、道德等不同领域出发,批评思想的现成性与必然性。作者主张,要将必然性变更为可能性,将同一性视为可重复性,而重复意味着差异,差异则使得陈旧的思想结构处于不稳定与趋于消解的状态。这使得哲学从宏观走向了微观,思想的面貌由此焕然一新。
德里达
德里达,ISBN:9787535529923,作者:尚杰著
法国当代哲学论纲
这是一部以法国当代哲学思想为骨架,全面解析法国当代学术的研究专著,内容涉及哲学、美学、宗教、政治学、人类学、伦理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文艺理论、数学中的哲学问题等。《法国当代哲学论纲》作者既不是以“半翻译”的介绍性的“译者”形式出现,也不是以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人物研究专家的身份出现,而是以旁观者的哲学目光,冷静分析所面临的哲学问题。即,问题涉及到哪个领域,思路就跟踪到哪个领域。这就使得《法国当代哲学论纲》尽管涉及的领域和人物众多,但是,总的研究线索和作者的思想,依然是清晰可见的。
生态经济学(赵桂慎) (第二版)
本书是《生态学重点学科丛书》中的一个分册。全书共十二章,主要内容包括导论,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生态经济与其他理论的关系,生态经济系统的组成、配置与功能,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生态产业,绿色GDP核算理论及方法,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生态足迹核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生态经济规划原理与方法,生态经济管理与政策。 本书具有较强的知识性、系统性和应用性,可作为高等学校生态学、环境科学、经济学、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师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生态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领域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中西:语言与思想制度
《中西:语言与思想制度》是一本从哲学视角考察汉语与拼音文字差异的学术专著。作者认为,语言问题绝不仅是语言学科本身的问题。没有语言的思想是不可能的,语言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思维类型和思考习惯。《中西:语言与思想制度》借助详尽的中外文第一手资料,以世界哲学的眼光分析汉语的优雅性,并重新理解中国思想,挖掘其精华,纠正一百多年来缠绕在国人心中的民族偏见暨在语言文字问题上潜在的民族自卑心理。作者呼吁,回到汉语的纯粹性,也就追溯到了汉语本身的原创性,恢复汉语的典稚与创造性,开创一条崭新的汉语复兴之路。
胡塞尔
暂无简介
《社会契约论》导读
本丛书将包括西方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各个主要领域,选题以近代以前的名著为主,适当选入若干已有学术界评的当代学术名著。导读的内容力求客观、准确、深入浅出,注重可读性。每本导读除了介绍原著者的时候背景、生平、活动和思想外,着重对原著本身的基本内容主和主要论点作简明扼要的叙述,并对该著作的历史价值和理论意义进行评价。为了使读者能直接领略原著的风貌,还摘录了其中一些最精彩的重要段落。这样,通过导读的介绍,读者们将能对原著有一个较全面的概括的了解。当然,导读绝不能代表替原著,它的作用只是帮助读者去阅读和理解原著。在学习和学术研究上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如果这套导读丛书的出版能提高广大读者对西方学术名著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去深入钻研原著,那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归隐之路
当代法国哲学已经对我国学界产生很大冲击,而且有日趋严重之势。该书以外文原著为主,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发展线索,详细分析了胡塞尔、柏格森、普鲁斯特、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列维那、福柯、德勒兹、塞尔、利奥塔塔尔、德里达等人的思想。 该书第一次提出理解现象学的新思路:现象学并不像国内多数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门现象学或者显学。实际上所谓现象学并不是显学,不是自然之镜或反映论,它是不可见的,这是胡塞尔所谓现象的真谛。显实际是隐,即从胡塞尔到德里达之路,也是20世纪法国哲学之路。作者认为所谓"隐"的含义应该在狭义的观念、概念、理性之外获得理解,即西方传统哲学所不熟悉的另外一个方向,是没有被说出来的,或者是不可说的领域。这个领域,要借助于直觉、意志、想象等被西方传统形而上学长期忽视了的思维形式。 作者认为,直到现在为止,我们可能只是关注了哲学或者智慧中的正面,即"明"的一面,但是,哲学还有它的反面,即"暗"的一面,从这个方面出发,我们才能理解,在这些文本中为什么出现了大量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概念,比如悬隔、荒谬、虚无、他者、死等等,也就是作者提出的异域。正是福柯的“癫狂”和德里达的“解构”进一步被称做后现代的,从此敞开了归隐之路,一个隐的空间,我们尚未看见的空间,这就是20世纪法国哲学的足迹。
西方哲学史(第五卷)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5卷启蒙时代的法国哲学》包括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社会科学三部分内容,详细阐述启蒙时代的法国哲学。一改以往刻板的写史方法,而以富于哲理的优美语言,客观介绍了这一时期的哲学。对一些国内研究中的薄弱点,都有深入发微之处;对以往哲学史较少介绍而其思想又有很大影响的人物,如人类学家布丰、文学家萨德和帕斯卡尔等也作了系统介绍。
精神的分裂
20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创立了“解构主义”。解构主义认为,自柏拉图以来“形而上学”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定势:万物背后都有个根本原则,这种终极的东西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其就意味着走向谬误。解构主义就是打破这种霸道的秩序,是对“结构主义”或传统哲学的反叛。德里达的理论动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本书作者以一种与晚年德里达进行虚拟对话的形式,深入解析了德里达的解我主义思想,深入解析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从哲学到文学,从语言学到法学,可谓一本分析解德里达思想的力作。
未名讲坛:尚杰讲卢梭
卢梭于l712年6月28日诞生于瑞士日内瓦。他的父亲是位钟表匠,名字叫依萨克·卢梭,是位基督教新教徒。他母亲的名字叫苏珊·卢梭。卢梭是父母的第二个儿子,他的母亲生下他几天后就因产后失调去世了。但是据卢梭的《忏悔录》记载,他回忆自己10岁前的童年生活还是愉快的,他虽幼年丧母,却由慈爱的姑母抚养。他的父亲喜好古希腊和罗马经典,曾教小卢梭阅读。但是,卢梭10岁时,他的父亲与人发生纠纷,诉讼失败,逃往里昂。从此,卢梭如同孤儿一般,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他从来没有受过正式的学校教育,只是断断续续从牧师或家庭教师那里学习过一些零散的知识。卢梭的学识基本上是通过实际生活和业余阅读自己得到的。
欧洲文化丛书·沉醉之路:变异的柏格森
柏格森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思想在20世纪头20年在欧洲乃至整个思想世界获得了巨大名声和非常广泛的影响。20世纪末法国思想界又掀起了回到柏格森的热潮——这些是本著作写作的思想背景。本书将不是一本解释柏格森思想的著作,而是一部跨越学科界限的研究性著作。《欧洲文化丛书·沉醉之路:变异的柏格森》作者将从整个20世纪法国哲学的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柏格森,并且以此出发,分析为什么他的思想在21世纪初重新登上历史舞台的深刻原因。文章将涉及众多20世纪著名西方哲学家的思想,例如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巴塔耶、德里达等等。在这个基础上,以柏格森最著名的“绵延”概念为引线,穿梭到不同领域的共同哲学,编织出一幅具有“哲学社会学”性质的思想画卷,除了纯粹哲学问题,本书涉及的领域还包括文学艺术、影象世界、政治伦理、互联网等等。本书将作为具有18世纪思想启蒙运动性质的思考,并将这场启蒙运动搬到20和21世纪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舞台上。本书将一改以往学术著作的写法,以柏格森“绵延”思想的精髓做一种具有诗意哲学性质的写作尝试。力争深入浅出,在具有可读性的同时,不乏思想的深刻性。
东北老工业基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带动机制研究
《东北老工业基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带动机制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5JA79007)《东北老工业基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带动机制研究》和黑龙江省博士后启动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 《东北老工业基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带动机制研究》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研究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与动力机制,探讨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本书适用于从事循环经济和区域经济研究的相关人员,及关注经济、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公众进行阅读。
机制重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视角: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理论与实践
《机制重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视角: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理论与实践》运用循环经济、改造传统农业、农业循环经济、可 持续发展等理 论,从宏观、中观层面系统分析阐述了中国农业循环 经济发展的机制问题,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在障碍因索分析基础上,提出了 农业循环经济的微观 参与主体的构成,并深入分析了在信息不对称下多主 体博弈的各种情况,建立了农业循环经济机制的总体框架,对其机制进行 相应的细分,即分为 激励机制和运行机制。同时,根据指标体系,通过数 据整理及投影寻踪模型的计算,得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关键要索, 并提出农业循环经济 发展的相应对策。把研究结果应用于黑龙江省农业循 环经济发展机制的实证研究中,对国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机制重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视角: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理论与实践》适合高等院校、科研机 构及从事农业循环经济工作的政府、企业 相关人员参阅。
基于循环型农业的涉农企业行为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正处于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农户、涉农企业、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等行为主体的大力参与。涉农企业既是大部分农产品的提供者,又是绝大多数污染物的直接生产者,在构造循环型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促进区域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加快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战略切入点。《基于循环型农业的涉农企业行为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系统地研究了基于循环型农业视角的涉农企业行为选择及影响因素。在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确立了涉农企业在发展循环型农业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别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视角研究了涉农企业在要素投入、延伸农业产业链、农业废弃物处理方面的行为选择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基于循环型农业的涉农企业行为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结合涉农企业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的博弈分析,提出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尚杰讲狄德罗
《尚杰讲狄德罗》具体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什么是近代法国启蒙运动、狄德罗和他的百科全书有哪些、狄德罗艺术妙语与风格是什么、现代文学与哲学的雏形比较等。《尚杰讲狄德罗》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图像暨影像哲学研究
《图像暨影像哲学研究/哲学宗教研究系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是从现当代哲学的视角,讨论为什么图像和影像问题,成为哲学领域里的前沿问题。20世纪西方哲学经历了从“观念哲学”到“语言哲学”的转向,这一转向在意味着概念分析转向词语分析的同时,隐含着词语向影像过渡的大趋势。这种过渡,使20世纪的西方哲学和同时代的科学与艺术一样,经历着革命性的变革,它将*终改变哲学的生存方式,这既包括哲学领域本身,比如哲学的话题、基本概念、出场方式、哲学方法等,也包括了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本书试图从学理上分析哲学从思想、语言到图像转向是如何实现的。并且描述这种转向对未来人类文明的深远意义。
五华狮雄山
《五华狮雄山》是狮雄山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2011~2012年,为配合广东省大遗址保护规划,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五次调查、勘探和试掘。发现了新石器、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等六个时期的文化和自然遗存,其中秦汉时期城址的发现是本次工作的主要收获。此次工作区分出了秦代晚期和南越国时期的遗迹单位和典型器物,为岭南该时期考古学断代研究增加了新内容;狮雄山秦汉城址的发现和对城址布局、结构的认识,为秦汉城址类型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文字材料的新发现,确定其为秦和南越国时期所设“定楬道”之治所,纠正了过去将狮雄山秦汉城址整体作为赵佗所筑“长乐台”的认识;同时,也为探索岭南地区南越国建立之前的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为说明秦汉帝国的疆域和政治版图形成增添了新的史料。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中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运用多中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补偿理论、农业循环经济理论和博弈论等理论,系统分析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现状、问题及治理的制约因素,指明多中心治理是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关键,建立了多中心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管理机制、补偿机制和投入机制,提出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路径,从而形成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的多中心管理创新体系,为中国农村面源污染的多中心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中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可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从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政府、企业相关人员参阅。
农业生态经济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农业生态经济学(第2版)》着重介绍了农业生态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管理、区划与规划,农业生态经济持续发展,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以及生态农业建设等内容。
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农业经济学教学改革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动态,分农业生产要素、农产品市场与流通、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和农业发展与保障四个部分介绍和讨论了农业经济研究内容。为了体现时代性,新增加农垦经济、农产品质量安全、粮食安全、城乡一体化等内容;为了体现通俗易懂性,在内容中穿插小案例、专家观点、新闻链接等。 《农业经济学》可作为高等院校农林经济管理或相关专业的学生教材,也可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
活出自己的价值
中国文化传统执着于“我们”的快乐和痛苦,缺乏个人体验的延展,导致人们活出的只是某种人期待中自己应该成为的样子,这是一种遗憾。作者从哲学治疗的立场出发,以最直率、最自然的书写方式,试图贴近日常生活的切身感受,写出内心深处对自我价值的思辨,深刻揭示人类心灵的真相。本书系2018年其专著《哲学治疗的可能性——重新发现叔本华与尼采》的简写本,更适宜普通读者阅读。
艺术哲学絮语
本书围绕20世纪欧洲大陆哲学及后现代思潮与现当代艺术的相遇,探讨在这些不期而遇背后所隐藏的学理渊源。这是一场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兴起的新启蒙精神盛宴,是一种不曾有过的跨学科、跨国别的文艺复兴。哲学的艺术化生成思想的趣味,艺术则需要借助思想改变自身的展现方式。 本书涉猎众多现代哲学家与文艺家。作者以朴实、生动的语言,复原现代哲学与文艺作品创作的心理活动,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我们的时代的思想艺术发现与发明的历程。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以人物划线,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胡塞尔、舍勒;中篇: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下篇:列维纳斯、德里达。从胡塞尔到德里达,中间有众多重要的哲学家,这场声势浩大的现象学运动完全是开放性质的,也许它的结果已经脱离了胡塞尔的初衷,但是,在我们追溯起源的时候,还是要说,是胡塞尔和他所提出的众多现象学问题,给了后来的哲学家新鲜的灵感,至于这些哲学家自己贴上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以至于后现代主义的标签,都是不重要的。 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这条精神线索之所以重要。在于只有从胡塞尔出发,我们才能恰如其分地解释在他之后的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哲学标签。这条精神线索不仅主导了整个20世纪欧洲大陆哲学的基本走向,而且它就像一台精神上的发动机。在21世纪来临后的几年,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目前方兴未艾的所谓后现代主义哲学运动也是现象学运动的一个精神成果,以至于我们甚至可以说,这场运动早已超越了哲学本身,正在更加广泛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产生着目前尚无法估量的重要影响。它有些类似于18世纪的法国思想启蒙运动,或者说是新启蒙运动,它的精神结果不仅将重新解释历史文明,也在创造未曾有过的当代和未来的人类精神文明。但是,所有这些创造都来源于对精神的一种新的理解方式,《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试图以一种未曾有过的独特视角,为读者提供一把理解它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