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人类学生态环境研究
本书为生态人类学和环境人类学研究文集。收录论文20篇,目录如下:1,中国大陆的民族生态研究(1950-2010);2,人类学生态研究的历史与现状;3,人类学生态环境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4,文化人类学与民族植物学;5,文化人类学的生态文明观;6,云南的生态文化及其变迁;7,多样性演变——中国西南的环境、历史和民族文化;8,试论云南民族地理;9,从云南看历史的自然实验——环境人类学的研究;10,环境与住屋——哈尼族“蘑菇房”的适应性;11,1980年代的进化论与适应论之争——云南刀耕火种研究;12,基诺族刀耕火种的民族生态学研究;13,文化生态遗产之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西南生态博物馆与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的理念与实践;14,生态博物馆与博物馆人类学;15,生态与历史——从滇国青铜器动物图像看滇人对动物的认知与利用;16,说“瘴”;17,云南江河与文明;18,木文化——生态人类学的视野;19,人类学与健康老龄化;20,人与动物——昆明红嘴鸥的
农耕文化与乡村建设研究文集
本书为生态人类学应用研究课题《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总结。由5章组成,第一章《理论与方法》(尹绍亭著),第二章《探索实践之路》(王国祥著),第三章《传统知识发掘》(陈学礼著),第四章《巴卡的反思》(朱映占著),第五章《生态村的传习馆》(孙琦、胡仕海著),后附5个试点村的影像资料《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影像纪事》(制片人尹绍亭,陈学礼张海摄制)。本书2008年11月以六卷本丛书形式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次再版,做了较大篇幅的修订删减。全书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项目探索开拓的过程、理论和实践的成果、困难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这一代 滇云人类学者访谈集萃
本书采访的学者20人,长者梁旭先生79岁,不足60岁的4人。主要是云南地区著名的人类学、民族学学者,还有加盟者的日本学者秋道智弥、横山广子教授,澳大利亚唐立教授,云南大学出身的美国学者施传刚教授,中国台湾的何翠萍教授五人。他们的访谈,视野开阔,学术性强,颇多建树。通过访谈内容可以了解该领域的学术前沿、研究方法、时代精神。内容涉及云南等地的民族学、人类学调查、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等大学学科建设等,这些人类学家、民族学学者、历史学、宗教学学者都是曾经在云南求学或工作过,这些人的考察经历、调查足迹以及成长经历本身都是宝贵的资料,能够通过访谈的方式记录下来,是极有意义的。
农耕文化:云南农具的源流及多样性研究
《农耕文化:云南农具的源流及多样性研究》研究了农耕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民族历史,从大量的各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分析、归纳、梳理出规律性的事理,多角度研究人类发展史和生命起源史,其以民间文学作品与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古籍文献历史资料相结合,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其学术研究视野遍及云南各族、西南各族、南方各族的民间文学与民间文化。
远去的山火
《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是“当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文库”之《远去的山火——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回顾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历史,可用四句话加以形象的概括,那就是“生于动荡,立于国难,少壮挫折,中年复兴”。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引进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其时军阀割据,动荡不安;此后抗战八年内战四年,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开拓者们就是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辛勤耕耘,筚路蓝缕……沧桑百年,斗转星移,现在中国的人类学民族学可以说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虽然如此,然而如上所述,面对当前国内外悄然兴起的文化自觉和无所不在的文化诉求,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无疑承受着巨大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进行学科的建设,如何在融入国际学界的同时努力实现本土化,如何普及人类学民族学的知识以提高国民的教养和素质,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应用研究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等,均为重大而紧迫的谬题。 本丛书的问世,一定程度地反映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状况,作为新时期的具有代表性和规模性的研究成果。必将载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史册。
人与森林
本书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探索我国“刀耕火种”历史原由及现状,揭示山地民族与森林的互动关系,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该书资料详实,图文并茂,极具研究价值。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由于远离中原发达地区,历史上被称做荒外蛮徽。中原王朝历来有比较强烈的区分中心和边缘的意识,“中国”一词,就是集中的体现。感觉上地理位置居中,民族便显得尊贵和高傲,文化也自视高人一等,于是就有了“北狄、西戎、东夷、南蛮”的称谓。云南作为南蛮边地的印象,一直沿袭下来,以至很多人今日说到云南,仍然马上会想到山川险阻、瘅疠迷漫以及大象、孔雀、异域人种………
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
《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藏品图集》由博物馆是收藏、研究、展示和传播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的场所,这样的场所不论其外在形式千姿百态,其收藏展示的珍品千差万别,但是其功能与目标大致相同。这就是,保护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传承悠久灿烂的历史珍宝,提升广大民众的人文素质与精神品格。博物馆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硕果,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人大学的形象,是历史传统、文化发展、艺术成就的标志,既是民族文化记忆的宝库,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课堂。 伍马瑶女士在得知云南大学需要一个显示其特色的人类学博物馆时,毫不犹疑,慷慨解囊,捐资70万美元,为云南大学建造人类博物馆提供必要的经费。人类学博物馆在2002年底,云南大学迎接建校80周年之际建成。博物馆建成后的第一件工作就是举办云南大学建校80周年的校史展,在这里向贵宾、校友、公众展示云南大学80年的光辉历程与灿烂成就。
云南物质文化·农耕卷
本着严谨扎实,宁缺勿滥的原则,本套书仅选编了涉及采集渔猎、农耕、纺织,生活技术等内容的几个卷本。它们虽然不能涵盖云南物质文化的全部,然而这些最基本的文化领域,却是前人开拓不多的“荒地”,有的还是从未挖掘过的“处女地”。一般而言,偶尔涉猎一个新的题材而称“学术空白”,并不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长期深入系统地调查研究。本套书作者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学术领域的开创性,而且用力很深,可以说每一卷都是各自领域专题研究的代表性力作。其资料的价值和学术研究的意义,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益显著。 本套书既名为物质文化,便应有物质文化的特殊而规范的研究和写作方法。物质是有形的,因此,其表现便涌空泛含糊、抽象玄虚,而必须直观形象,具体实在。有鉴于此,本套书特别强调图片资料的应用。图文结合,重在图示,细致剖析,纵横比较,构成了它的鲜明特色。
云南山地民族文化生态的变迁
作者从事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最早的田野调查研究专著名为《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生态体系——云南刀耕火种研究》,该书于l991年作为“中国民族文化专题研究丛书”之一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国内外许多学者与我相识,并长期保持交流关系,便是通过此书开始的。十多年过去了,书店里早已见不到此书的踪影,可是还常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前来联系购书。最近,云南教育出版社又委托我主编“田野中国”丛书。作为主编和作者之一,我想将此书再次奉献给读者,这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直到今天,此书仍然是我从事田野研究的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次,从其写作方法来看,比较符合“田野中国”这套丛书的要求,即可读性较强一些;再次,新版本增加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的300余幅田野图片,不仅大大丰富了书的内容,翔实而形象地表现了云南刀耕火种由盛转衰的过程,生动地反映了山民们的生态和生活,而且在研究方法上做了新的探索,即以影视手段去展现时下倍受学界关注的“生态史”、“环境史”的研究主题,因此,这样的田野作品就显得特别有意义了。 《云南山地民族文化生态的变迁》的田野调查对象,是云南西南部山地民族的刀耕火种。20世纪70~80年代,由于工业社会快速发展所导致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恶果的凸现,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问题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与热带、亚热带森林关系密切的刀耕火种农业,自然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成为了不同学科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
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农耕卷)
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宏伟规划,作为以民族群体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中国民族学研究者,如何在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的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就成了当代中国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其实,早在西部大开发之前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部分民族学研究者就参与了由国务院委托中国科学院牵头组织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前期研究准备工作,为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西部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献计献策。随着21世纪初西部大开发的正式启动,中国民族学研究者再一次站在了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的前沿阵地,除了直接参与西部各省区市政府部门有关当地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对策研究以外,为了正确认识把握西部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继承和弘扬西部少数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还有不少学者撰写了一些与西部少数民族文化有关的著作,在研究西部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然而,在肯定以上事实的同时也应该承认,目前有关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成果仍处于零散、单一、粗浅的初期阶段,在学术界尚未形成大的气候和雄厚的优势,远远适应不了西部大开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客观现实需要。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状态,我们策划并组织全国的有关学者撰写了这套《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以便为西部大开发提供精神文化方面的优秀产品,同时也为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献上一份厚礼。
尹绍亭学术文选
《尹绍亭学术文选》为“云南文库·学术名家文丛”之一。包括22篇论文,涉及生态人类学、生态环境史、民族和文化地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物质文化等作者所从事过的几个研究领域。具体内容包括人类学生态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人类学生态环境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设想、亚洲稻作起源研究的回顾等等。
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
人类学(Anthropology)是对人类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它有英美等国的广义概念和德奥等国的狭义概念之分;民族学(Ethnology)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文化。大致而言,德奥等国的民族学即相当于美国人类学中的文化人类学。不过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学派之中,对于民族学的理解和认识却不尽相同。我国的人类学、民族学是舶来的学科,其状况类似日本,虽然学界同时使用着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两个名称.然而两者之间其实并无实质性的区别。本丛书名为“当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文库”,即沿袭我国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长期并用的惯例。 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是研究人类文化或人类行为的学问。具有文化和学习文化的能力,是人类与其它生物的最根本的区别。文化作为人类的基本属性.使得文化的学习成为人类终生不可缺少的功课,正因为如此.文化的研究便不可或缺。人类学在发达国家之所以为社会民众普遍熟悉和重视.并始终被作为大学基础教育的学科,原因即在于此。然而,当前该学科所显现的稳步趋热的现象.却另有缘由。 在当代社会,崇尚工业与信息、物质和技术,文化往往被忽视和被边缘化,然而许多涉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领域的重大的危机、纷争和问题,根源却非工业信息和物质技术.而在于文化。例如现在有的国家因捕鲸而遭到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而当事国却不甘示弱,认为坚持本国的“文化传统”无可非议:又如西方国家惯于攻击发展中国家的人权状况,发展中国家则以“应理解和尊重国别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予以回应.政治性的指责被判别为文化的偏见:再如时下全球变暖危及人类生存成为热门话题,如果追究人为的因素。那么工业文明的弊端无疑就是“罪魁祸首”。
当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文库(第二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人类学民族学文存
《当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文库(第二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人类学民族学文存》以“人类学研究”栏目为阵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从2002年起联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台湾花莲东华大学原住民民族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澳门大学人文社会及人文科学学院、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等23家学术单位组成了“人类学高级论坛”,至2013年已成功举办12届主题会议,有力推动了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交流与发展繁荣。同时,实行刊书结合,出版与“人类学研究”栏目相关图书,如《人类学与中国社会》《人类学·弱势关怀》《人类学与乡土中国》等40多部论文集,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以“人类学”为品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逐步培育出“民族学·壮学”“民族学·瑶学”等特色栏目;主动刊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成果,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论文)近40%;探索学术研究“导向功能”和学报综合性优势的实现途径,围绕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出“中国一东盟”栏目,探讨了区域合作的前景、方式,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成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的亮点。
边地文化丛书
This book is written by Yin Shaoting in Chinese and is translated by Magnus Fiskesjo into English. This book is mainly about the swidden agrculture among nineteen ethnic groups in 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s of Yunnan province, China. It is proved to be valuable for reading and collection.
生态与历史
《生态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精选了其中的16篇,其内容可分为生态环境史研究、文化生态研究和基础调查报告三部分。从2002年至2006年,云南大学生态环境人类学研究中心与日本综合地球环境研究所合作开展了“云南热带季风区生态环境史研究”课题。此课题已经产出论文近4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