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英
张世英(1921年5月-2020年9月10日),生于湖北武汉,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美学家、哲学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系著名教授、中西哲学与文化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曾任《黑格尔全集》中文版主编,其他主要著作有《中西文化与自我》《天人之际》《论黑格尔的逻辑学》等。 2020年9月10日上午逝世,享年100岁。
哲学导论
1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0.5%
本书主要收录了两种在世结构在中西哲学史上的表现、两种在世结构在西方哲学史上的表现、两种在世结构在中国哲学史上的表现、对于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具体回答、精神发展的阶段、划分精神发展阶段的原则等内容。
论黑格尔的《逻辑学》(第3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2人今日阅读
本书对黑格尔逻辑学的基本内容作了系统的概括和评论,并按其中各逻辑范畴发展的顺序,综合介绍、解释、论述了《大逻辑》和《小逻辑》两书的内容,紧紧抓住黑格尔哲学的客观唯心论体系和辩证方法两大特征,对其内在矛盾作了详细的剖析。作者对黑格尔的对立统一思想以及同一与差异、差异与矛盾的关系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简介,并对黑格尔的逻辑学如何与认识论一致的问题,作出了具体说明。为便于读者了解作者近年来思想转变和发展的轨迹,本版增加了学术自述两篇和有关黑格尔哲学的论文四篇作为附录。
九十思问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8.8%
《九十思问》一书是著名哲学家张世英教授对九十余年人生及学术的回顾,也是对中华文化未来走向的思问。第一部分“归途——我的哲学生涯”着重记述了作者在西南联大时的故人往事,兼及各个重要时期作者的求学历程及其时代背景。第二部分“随想漫谈”是近两年来的学术随笔,主要内容是讲自我的独立自由和个性解放。
我的思想家园
《我的思想家园》这本书分为人生感悟、散文纪事、夫子自道以及文化评说四个部分,按时间顺序,还用较多篇幅收录了张世英已发表的相关随笔、短文和个别其他资料,作为各个时期作者的哲学短文精品。张世英教授力主诗与思、哲学与文学的结合,这本书就是张世英先生对这一主张的努力结晶,是他深厚的哲学素养与文学情怀的有力证明。在谈到社会话题、人生感悟的时候,他举重若轻,论事说理,可谓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让人在读后,不仅能领略长者风范,还能受益良多。张世英先生以哲人的思考、诗人的语言来阐释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在看过这些充满了哲学意味的短小精悍的文章后,让我们宁静片刻,在平和淡然间,找寻自己的生活,过心灵富足的日子。
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
西方现代哲学的人文主义不满足于传统哲学从感性中直接的东西上升到理解中的东西,以“永恒在场”的抽象同一性或本质概念为事物之根底的“在场形而上学”,而要求回到具体的、变动不居的现实世界,从而转向在场的东西与不在场的然而同样个体的东西结合为一个无尽的整体的哲学观点,哲学的最高任务不再是单纯地达到同一普遍性,而是要求达到了天地间各种不同事物之相通,相融。哲学所崇尚的把握事物的方式不再是单纯的思维,而是想象。 本书依据这种转向,改变了西方传统学主要只是讨论思维,主体与客体,本质与现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个别与普遍,具体所抽象等范畴的思维框架,而结合在中国古代哲学拟定的并着重讨论了在场与不在场,显与隐,相同与相通,古与今,思维民想象,言与无言,中心与周边等哲学范畴,最后以诗的语言是人生的家园的论断作为全书的指归。
万有相通:哲学与人生的追寻
本书为我社已出版“学术随笔”系列丛书新增的第10本,该套丛书主要为学术界一些知名学者的哲学随笔,主要特色在于内容短小,寓意深刻,雅俗共赏,有作者的新作,也有按一定的主题编排的作者已经发表过的内容。题目分为主标题和副标题,如“万有相通:哲学与人生的追寻”,活泼又不失文学性。丛书每篇章篇幅都不长,而每一篇又都是围绕着一个独立的议题单独展开,独立成篇,这样读者读来就不至于过于辛苦,可以是茶余饭后的“甜品”,也可以是工作空暇的“休闲”。但篇幅的短小并不代表作品不精干,相反,作者正是把自己几十年的哲学体会以短小的篇幅显现出来,相比之下更显功力。
新哲学讲演录
本书是作者在北大授课的录音整理,是他近20你那来对一些哲学问题思考的总结,涉及的领域除哲学本身外,还包括美学、伦理学和历史哲学。作者主张把中国传统的“万物一体”与西方近代的“主体――客体”关系式结合起来,提倡一种中西会通的哲学。他认为,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哲学不以追求知识体系或外部事物的普通规律为最终目标,而是讲人对世界的态度、讲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本书内容生活活泼、通俗易懂。如果说以往是要经过苦苦思索才能进入哲学之境的话,那么本书让你体会到哲学将怎样平易生动地走进你的生活……
张世英文集·第1卷:论黑格尔哲学三书
第一卷收《论黑格尔的哲学》《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自我实现的历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解读》三书,系统论述了黑格尔的精神哲学。
张世英文集·第2卷:论黑格尔的逻辑学
第二卷收《论黑格尔的逻辑学》一书。此书第一版出版于1959年,第二版出版于1964年,本卷收录的是1981年出版的第三版(三版总计印数近10万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按第三版重新出版,附录了作者1981年后写作的几篇有关黑格尔哲学的论文。黑格尔哲学体系庞大,作者着力最多、最深的是他的逻辑学,包括《大逻辑》与《小逻辑》两书。黑格尔是辩证法大师,作者认为他讲辩证法讲得最多、最深、最系统的地方在逻辑学。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头五百》(名人录)称此书是中国系统研究黑格尔逻辑学的第一部著作,在中国学界有很大影响。
张世英文集·第3卷:黑格尔《小逻辑》绎注
第三卷收《黑格尔绎注》一书。此书按照《小逻辑》原书的顺序,逐节进行阐释。每节分为讲解和注释两部分:讲解部分主要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和讲解《小逻辑》同节的基本思想和内容。注释部分采用“以黑格尔注黑格尔”和“集注”两种方法:前者是就同一问题或同一术语,把散见在《小逻辑》其他各节以至黑格尔其他著作(包括一些尚无中译的著作)中的有关资料和论述都搜集在一起,俾使读者对某一问题、某一术语的理解能从多处得互相参照、互相发明之便,为此,往往为了一个注释,要翻遍黑格尔的全集;后者则是引证一些现代西方黑格尔学者的论述和注释来注释黑格尔,作为理解黑格尔原著的参考。作者在《绎注》一书中所下功夫比《论黑格尔的逻辑学》更多。《绎注》一书对读懂黑格尔这本晦涩难读的著作有更直接的帮助。
天人之际
作者认为人对世界万物的基本态度关系有两种,一是主客二分。一是天人合一(指主客不分,物我交融)。中国传统哲学以天人合一为主导,西方传统哲学以主客二分为主导。本书以此为纲,论述了中西哲学的发展线索和各自的一系列特征,把中西哲学的各大流派和思想观点放在整 个人类思想发展的同一条历史长河中对它们作纵向的考察,并由此而集中论述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哲学向何处去?二是哲学何为?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历史”与中篇“理论”就是对这两个问题的直接回答和思者,下篇“哲学与哲学家”是以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为主线对中西哲学史上的重要派别和哲学家所作的具体论述和比较研究,从而对上述两个问题作出了具体的论证。作者认为,西方现当代哲学由于不满意主客二分的传统而兴起了一股类似中国天人合一以及哲学与诗相结合的思潮:具有深厚的天人合一传统的中国哲学则正召唤西方的主客二分和主体性原则,以发展科学、发扬民主。不同的思想观仿激荡着中国和西方,中西哲学都处于困惑和选择之中。作者从历史发展的实际趋势和哲学理论两个方面论述了中西哲学相结合、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相结合的前景与可能,并提出了对于理想人格的设想。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暂无简介
协整理论与波动模型
《协整理论与波动模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及应用》可作为数量经济学研究人员、有关教师、经济和金融工作者的参考书,亦可作为相关领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天人之际 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 张世英文集 第5卷
第五卷收《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一书。此书标志着作者哲学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以前,作者的主要研究范围是西方哲学史,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哲学,这本书则是"文革"以后转而研究西方现当代哲学特别是德国现当代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成果。作者所考虑的问题集中在哲学何为与中国哲学向何处去两者。在此以前,作者个人所崇奉的哲学基本观点是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和"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张世英文集·第5卷: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则是作者摆脱旧形而上学和"主客二分"式的束缚,在结合德国现当代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哲学观的初步尝试。具体一点说,这种新的哲学观大体上就是建立在chao越主客二分、强调人与世界交融合一基础上的一种注重现实生活的哲学观。
张世英文集·第6卷:哲学导论
第六卷收《哲学导论》一书。此前出版的《天人之际》一书,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讲了作者从主客关系式的传统形而上学(又称"在场形而上学")到人与世界融合为一、注重现实生活的哲学转向。其后,作者花了几年时间,从理论的角度,研究了西方现当代建立在人与世界融合为一基础上的"在场"与"不在场"相结合的生活哲学。至此,作者在这两本书中大体上已形成了一系列属于个人的哲学观,所涉及的领域除哲学本身外,还包括美学、伦理学和历史哲学。2001年上半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两位负责人要作者为本科新生讲授"哲学导论"课程,内容就以作者近些年出版的东西为主,并要求作者在次年(2002年)初结束本课程的讲授时以教材形式出版《哲学导论》一书,后交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般地说,以"哲学导论(或概论)"命名的书,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介绍、讲解哲学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的教科书;一类是论述作者个人哲学观点的创作。《哲学导论》这本书属于后者。不过,为了适应学员的需要,作者在各章节的起始还是对相关的基本知识作了一点很简单的介绍。这本书算得是作者晚年的一本具有一定独创性的体系之作。
自我实现的历程
暂无简介
新黑格尔主义论着选辑 上卷
目录 英国部分 一、斯特林 《黑格尔的秘密》 1.初版序言 2.导论 二、格林 《伦理学导论》 1.导论 2.第二篇 意志 《关于政治义务的原则的演讲》 1.政治义务的基础 三、布拉德雷 《现象与实在》 1.第一版序言 2.第二版序言 3.导论 4.第十三章实在的一般性质 5.第十四章实在的一般性质(续) 6.第十五章思想与实在 7 附录:关系和质 《真理与实在论文集》 第十一章论真理的某些方面 《伦理学研究》 第五篇论我的地位及其义务 四、鲍桑魁 《个性与价值的原理》 1.第二讲具体的普遍性 2.第八讲作为价值的逻辑标准的个性 《个体的价值和命运》 1.讲演摘要 五、麦克塔加尔特 《黑格尔宇宙论研究》 1.第一章导论 2.第二章人的不朽 3.第三章绝对的人格 六、缨尔 《黑格尔逻辑学研究》 1.第二十一章辩证哲学的范围和限制 2.第二十二章结论 《黑格尔导论》 第十四章,黑格尔的真理观 七、芬德莱 《形而上学与类同性》 《黑格尔再考察》 1.第二章关于“精神”的概念 2.第三章辩证法 3.第十二章绝对精神和回顾 德国部分 一、克洛纳 《从康德到黑格尔》 1.导论 2.第二卷第五章自然哲学与同一体系 3.第二卷‘第六章从同一体系到精神哲学 4.第二卷第七章第一节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 《信仰的首要地位》 第五章人的神秘性 《黑格尔哲学的现代意义》 《今日的黑格尔》 二、格罗克纳 《黑格尔》 1.序言 一、拉松 《什么是黑格尔主义》 引论 认识体系
归途
西南联大是一座“一中有多,多中有一”的学府,仅以哲学系为例,有信奉陆王心学的贺麟,也有信奉大陆理性主义和佛学的汤用彤,也有维也纳学派的洪谦。风格方面:汤用彤,雍容大度,成竹在胸;冯友兰,博古通今,意在天下;冯文潜,精雕细刻,入木三分;贺麟,出中入西,儒家本色;金岳琳,游刃数理,逍遥方外,西南联大是百花园,学子在这里可以任意采摘;西南联大是万神庙,学子在这里可以倾心跪拜。我和我的联大同学们就是在这样自由的学术雨露中成长起来的。
药王山医碑录释-千金宝要
暂无简介
哲学史简编
暂无简介
进入澄明之境
本书依照现当代西方哲学发生的转向,从二本论与认识论、“历史观”、“艺书观”和“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的方于阐发了这一转向的意义,道出了自己的体验,作者还结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重新拟定并着重讲座了与传统哲学范畴不同的一些新范畴,认为它们是哲学转向之具有招平意义的中心范畴,作者的思想从发燕尾服多的值得深思的问题。
觉醒的历程
本书稿系张世英先生晚年受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一书启发,试图从中华思想文化的发展渊流中寻找“自我”的觉醒历程,兼论“中华思想文化史中的四境界”,并得出结论:中华文化史是“个体性自我”长期被湮没于社会群体,从而为争取独立自由而不断觉醒之过程,而中华文化未来之崛起于世界,亦有待于“个体性自我”的进一步解放。
中西文化与自我
《中西文化与自我》是对中国和西方思想语境中的“自我”概念作了深入的理论梳理和比较分析。《中西文化与自我》分四篇:第一篇《“本质”的深层含义》,探讨了“本质”的双重含义,即以普遍性为本质和以个体性为本质,分析了这一转化过程,重点阐释了黑格尔“实体本质上即是主体”的思想。第二篇《自我的主体性与个体性》,深入阐述了自我的自由本质、创造性和自我的个体性,对中国与西方不同的个体性自我显现的历程作了比较分析。第三篇《中西美学思想与自我》,探讨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的自我和西方美学思想中的自我,特别结合西方现代画派、后现代艺术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相通和不同之处作了比较分析。第四篇《“东方睡狮”自我觉醒的历程》,系统而精要地梳理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自我的觉醒过程。《中西文化与自我》援引思想资料丰富,并富有创见,是一部学术分量较高的哲学著作。
境界与文化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阐述文化与境界的诸方面之间的各种关系及其在中西文化史上的体现,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中西各种思想主流所倡导的理想人格,提出了作者自己所主张的现时代的人格理想。作者认为,以万有相通相融为依据的“万物一体”观(或称“主客合一的整体”观)是中西思想文化史上关于“本体”的最新总结、解读和成果;一个现代意义的人,应是一个既有科学求实境界又有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宗教境界(作者主张一种无神论的宗教)的人,其最高的境界乃是对“万物一体” 之真善美相统一的领悟。
黑格尔辞典
国家“七五”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科研项目 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3等奖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内容包括: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早期中世纪哲学、中期中世纪哲学、晚期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文艺复兴时期哲学、中期近代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现代哲学、西方哲学史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特点、哲学与科学、宗教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等。
张世英回忆录
《张世英回忆录》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成长历程,主要讲述了他的成长、求学过程,讲述了他幼时的家庭教育,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由经济系转变到哲学系的经历,回忆了和西南联大的老师们交往求学的往事,还有走出象牙之塔之后“误入歧途”的30年,以后近些年来在学术上的成就等等。第二部分生活情趣,是张先生对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兴趣爱好、旅游经历小片段的回忆。第三部分社会交往,讲述了他和熊十力、周扬、宗白华等等朋友之间的交往,通过一些曾经的对话,交往的小片段,给读者体现了这些大师们生动的一面。通过张先生的文字,他的经历可以对他的人生态度、学术精神有所了解;同时这《张世英回忆录》也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近百年历史的一个侧面展现,而在这段历史中出现过的一些大师,如闻一多、陈岱孙、冯文潜、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等等也在张先生的笔下有更生动的描述。
中西古典哲理名句:张世英书法集
本书由中国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世英先生甄选中西哲学史上数十位哲学家的百余条哲理名句,并亲自进行书法撰写;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超杰进行注释。本书所选名句来源广博,皆为哲学界著名哲学家的经典名言,突出了中西方哲学思想的精髓;李超杰的注释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名言的出处与背景。本书最后展示了张世英先生自己的哲学理解,集中体现了其数十年哲学研究的感悟和成果。
美在自由:中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
《美在自由:中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从审美意识的哲学基础、审美与语言、美与真善、欧洲审美意识与人的主体性、美与人生境界五个维度对中欧美学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比较研究。欧洲文化传统长期以”主客二分”占主导地位,其美学思想亦长期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之上,故重典型美——理性美,其流弊在脱离生活与现实;直至现当代或所谓“后现代”,才转而倡导“人与世界融合”的“在世结构”。但欧洲人背负“主客二分”——非此即彼的传统包袱过重,欲达到人与世界一体之真正的、深切的领悟与玩味,却非易事。《美在自由——中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作者为此而用相当篇幅论述了中国美学思想中建立在“天人合一”基础上的”意象说”,认为欧洲人应吸收中国此种美学思想的优点,从中学习如何体悟和玩味彼此融通的意境和神韵。
中西哲学对话:不同而相通
宇宙这一“万有相通”的网络整体中的每一个交叉点(每一事、一物、一人),都既有其当前呈现的状态,又有其背后作无穷尽的联系为背景。用中国美学的语言来说,前者叫做“秀”,后者叫做“隐”;用西方哲学的语言来说,前者叫做“在场的东西”,后者叫做“不在场的东西”(海德格尔称前者为“显现”,后者为“ 隐蔽”)。是后者构成前者、形成前者、成就前者;后者是前者之源、之母。宇宙间的任何一事、一物、一人,皆是“在场”与“不在场”的统一,“显”与“隐”的融合。
新黑格尔主义论著选辑(下卷)
《新黑格尔主义论著选辑(下卷)》是受原教委委托编辑的。全书两卷,上卷年前已出版。这是下卷。下卷共选入美国、意大利、法国的6位新黑格尔主义者的论著13篇:其中,美国的鲁埃士《近代哲学的精神》、《世界与个人》;布兰夏德《思想的本性》、《理性与分析》;缪勒《辩证法》、《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意大利的克罗齐《黑格尔哲学中的活东西与死东西》、《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作为纯粹概念科学的逻辑学》、《实践哲学:经济的和伦理的》、《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詹梯利《社会的起源与结构》。法国的依波利特《马克思与黑格尔研究》。
张世英讲演录:提高人生境界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至今30多年来,作者应邀到国内二三十所高等院校作学术讲演数十次;到国外,或在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言,或在几所大学作公开讲演,共七八次;另外还在国内各种学术讨论会或座谈会上作过多次发言。这本《讲演录》虽然只能收录了这些讲演和发言中的一小部分,但大体上也能显示作者近30年来的哲学足迹。 改革开放之初约八九年的时间里,作者仍然在先前主攻的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领域里耕耘,所以这本《讲演录》专列了“黑格尔哲学”一篇。 80年代后期,作者的研究范围逐渐转向西方现当代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兼及中西传统文化,致力于中西哲学、文化如何结合的问题之研究。作者的目标集中到一点,就是想探索出一条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发展的新方向、新途径。作者把哲学定位为提高人生境界之学。作者主张把西方传统文化中个体性自作者的“主体性”精神纳入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奉的“万物一体”(“天人合一”、“人作者无间”)的思想之中,建立作者所谓“万物不同而相通”的“新的万物一体观”。作者想以此作为创建一种既注重群体意识又尊重个体性自作者的“和而不同”局面的理论基础。作者希望读者能从本《讲演录》第二篇“哲学与哲学史”篇(还有“博谈杂议”篇)的一些讲演中窥见作者的这点心迹,有兴趣的读者还可进而翻阅一下作者的其他专著,以具体了解作者的哲学观和文化观。 作者把审美境界看做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一个民族文化的最高标志,作者近些年来特别着力于美学思想的研究,这是本《讲演录》专列“美学篇”的意旨。 附录收录了作者和一家报刊杂志记者的谈话,内容也是以作者的哲学研究的心路历程和作者个人所持的哲学观点为主。 《讲演录》所收录的讲演,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时,除个别情况外,都注明了引文出处。本书为简明通俗起见,删去了所有注释。
中西文化与自我 张世英文集 第8卷
《张世英文集》第八卷收《中西文化与自我》一书。作者在此前出版的《哲学导论》和《境界与文化》两书中所倡导的,都是要建立一种chao越主客二分式和自我主体性的"新的万物一体"的哲学观。2007年,我国当代心理学家朱滢先生送了作者一本新著《文化与自我》。他在书中用大量社会调查和心理实验证明:当今的中国人,甚至年轻人的自我观,还属于传统的"互倚型自我",是"更依赖于别人的观点",比起西方人的"独立型自我"观来,较少个体自我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朱滢的这一论断是科学研究的结论,不是他个人的随感之作。作者大受震动,深感中国传统的"更依赖于别人"的思想根深蒂固,需要在伸张自我、吸纳西方人"独立型自我"观的优点方面,做点"补课"的功夫。这本《中西文化与自我》意在从对"自我"的主体性与个体性本质的阐释中,从中西两种自我观的比较中,特别是从中华儿女为争取个体性自我的独立自主而奋斗的历史长河中,让我们领会到个体性自我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历史必然性,领会到中华文化之光辉未来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个体性自我的大解放。
羁鸟恋旧林:张世英自选集
正是改革开放的形势鼓舞着我,必须继续前行。改革开放,我把它理解为一场反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文化运动。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两个方面,这已是老生常谈。但欲思前进,则不能一味徜徉于对传统文化的颂扬声中,应当清醒地意识到,传统文化需要新生,需要我们多思考一点如何去其糟粕的问题。中华文化长期累于封建专制主义及其各种变式之重负,释负不易。真正意义的民主、平等、自由、个性解放,至今人多嗫嚅而不敢直言,诺诺者千夫,谔谔者一士难求。更有甚者,因“久在樊笼里”,安于主人喂食之欢跃,以致乐不思蜀,丧失“羁鸟恋旧林”的本能,则尤令人悲叹。针对这些情况,我在《境界与文化》一书中初步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意愿:如主张基本人权平等,增强平等之爱的道德意识,发扬自我批判、自我跨越的精神,提倡科学的“自由”精神,培养对真理之爱的宗教感情,发掘道家传统中的科学基因,等等。实现这些意愿,意味着对封建传统势力的进一步清除,意味着一系列深刻的文化改革。但我以为只有这样,就个人来说,才有可能摆脱封建主义的樊笼,回归本己的精神家园;就民族来说,才有可能达到文化创新、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张世英文集(套装共10册)
第一卷收《论黑格尔的哲学》《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自我实现的历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解读》三书,系统论述了黑格尔的精神哲学。 《张世英文集》第二卷收《论黑格尔的逻辑学》一书。此书第一版出版于1959年,第二版出版于1964年,本卷收录的是1981年出版的第三版(三版总计印数近10万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按第三版重新出版,附录了作者1981年后写作的几篇有关黑格尔哲学的论文。黑格尔哲学体系庞大,作者着力较多、深的是他的逻辑学,包括《大逻辑》与《小逻辑》两书。黑格尔是辩证法大师,作者认为他讲辩证法讲得较多、较深、较系统的地方在逻辑学。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头五百》(名人录)称此书是"中国系统研究黑格尔逻辑学的第一部著作,在中国学界有很大影响"。 第三卷收《黑格尔<小逻辑>绎注》一书。此书按照《小逻辑》原书的顺序,逐节进行阐释。每节分为讲解和注释两部分:讲解部分主要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和讲解《小逻辑》同节的基本思想和内容。注释部分采用"以黑格尔注黑格尔"和"集注"两种方法:前者是就同一问题或同一术语,把散见在《小逻辑》其他各节以至黑格尔其他著作(包括一些尚无中译的著作)中的有关资料和论述都搜集在一起,俾使读者对某一问题、某一术语的理解能从多处得互相参照、互相发明之便,为此,往往为了一个注释,要翻遍黑格尔的全集;后者则是引证一些现代西方黑格尔学者的论述和注释来注释黑格尔,作为理解黑格尔原著的参考。作者在《绎注》一书中所下功夫比《论黑格尔的逻辑学》更多。《绎注》一书对读懂黑格尔这本晦涩难读的著作有更直接的帮助。 《张世英文集》第四卷收《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此书对康德的经典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全书做了梳理,就其思想理路和脉络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解读,1987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外同时附有《西方哲学史》(收入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名家文库》),以及哲学与哲学史论文44篇。 第五卷收《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一书。此书标志着作者哲学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以前,作者的主要研究范围是西方哲学史,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哲学,这本书则是转而研究西方现当代哲学特别是德国现当代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成果。作者所考虑的问题集中在哲学何为与中国哲学向何处去两者。在此以前,作者个人所崇奉的哲学基本观点是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和"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张世英文集·第5卷: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则是作者摆脱旧形而上学和"主客二分"式的束缚,在结合德国现当代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哲学观的初步尝试。具体一点说,这种新的哲学观大体上就是建立在超yue主客二分、强调人与世界交融合一基础上的一种注重现实生活的哲学观。 第六卷收《哲学导论》一书。此前出版的《天人之际》一书,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讲了作者从主客关系式的传统形而上学(又称"在场形而上学")到人与世界融合为一、注重现实生活的哲学转向。其后,作者花了几年时间,从理论的角度,研究了西方现当代建立在人与世界融合为一基础上的"在场"与"不在场"相结合的生活哲学。至此,作者在这两本书中大体上已形成了一系列属于个人的哲学观,所涉及的领域除哲学本身外,还包括美学、伦理学和历史哲学。2001年上半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两位负责人要作者为本科新生讲授"哲学导论"课程,内容就以作者近些年出版的东西为主,并要求作者在次年(2002年)初结束本课程的讲授时以教材形式出版《哲学导论》一书,后交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般地说,以"哲学导论(或概论)"命名的书,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介绍、讲解哲学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的教科书;一类是论述作者个人哲学观点的创作。《哲学导论》这本书属于后者。不过,为了适应学员的需要,作者在各章节的起始还是对相关的基本知识作了一点很简单的介绍。《张世英文集·第6卷:哲学导论》算得是作者晚年的一本具有一定独创性的体系之作。 第七卷收《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一书。《哲学导论》一书出版之后,有的学者指出,此书重在讲个人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高,较少社会维度的考虑。《哲学导论》出版后约五年的时间里,作者接受这一意见,比较集中地思考、研究了个人的人生境界与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写了这本《境界与文化》,以补《哲学导论》之不足。此书着重探讨了人生各种文化活动、各种人生境界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中西民族文化各自的特征,以期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摸索一条可供参考的途径。书的副标题"成人之道",即取此意。"成人"者,成为一个有高远境界之人之谓也。作者提倡一种超yue主客二分的新的万物一体观,此书的主旨正是希望人能成为以此种新的万物一体境界为高追求之人。 《张世英文集》第八卷收《中西文化与自我》一书。作者在此前出版的《哲学导论》和《境界与文化》两书中所倡导的,都是要建立一种超yue主客二分式和自我主体性的"新的万物一体"的哲学观。2007年,我国当代心理学家朱滢先生送了作者一本新著《文化与自我》。他在书中用大量社会调查和心理实验证明:当今的中国人,甚至年轻人的自我观,还属于传统的"互倚型自我",是"更依赖于别人的观点",比起西方人的"独立型自我"观来,较少个体自我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朱滢的这一论断是科学研究的结论,不是他个人的随感之作。作者大受震动,深感中国传统的"更依赖于别人"的思想根深蒂固,需要在伸张自我、吸纳西方人"独立型自我"观的优点方面,做点"补课"的功夫。这本《中西文化与自我》意在从对"自我"的主体性与个体性本质的阐释中,从中西两种自我观的比较中,特别是从中华儿女为争取个体性自我的独立自主而奋斗的历史长河中,让我们领会到个体性自我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历史必然性,领会到中华文化之光辉未来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个体性自我的大解放。 第九卷收《美在自由——中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一书。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几十年里,作者所逐渐形成的有一定体系的哲学观,意在引导人追求超yue主客关系的万物一体的精神境界。作者认为此种精神境界乃高层次之美,人在此种美感中,因超yue低级欲求的限制,以至超yue理性法则的限制,而达到高的自由,故此种美具有神圣性。因此,作者在近几十年来的哲学追求中,也就很自然地做了一些美学方面的探讨,此书收集的几十篇论文就是这方面的一点研究成果。 第十卷收《北窗呓语一一张世英随笔》《张世英回忆录》二书和其他散文、随笔69篇以及诗27首。这些创作大都与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理论有关,回忆了生平所经历的丰富人事以及哲学思想之形成,从中可见哲学家的经验和情怀。
一维氧化钛纳米材料
《一维氧化钛纳米材料》对一维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介绍。在《一维氧化钛纳米材料》的撰写过程中,作者力求尽可能全面反映本领域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和新进展。 全书共分七章。第1章为氧化钛纳米材料概述;第2章和第3章分别为一维TiO2纳米材料的表征技术和各种一维TiO2典型的形貌特征及形成机理;第4章介绍了水热制备一维TiO2纳米纤维;第5章介绍了溶胶一凝胶法制备连续TiO2纳米纤维;第6章介绍了元素掺杂改性一维TiO2纳米材料;第7章介绍了一维TiO2纳米材料的应用。 《一维氧化钛纳米材料》可供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从事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材料、化学、能源和环境等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名家文库:西方哲学史
《中国大百科全书·名家文库:西方哲学史》是著名哲学家张世英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撰写的条目,《中国大百科全书·名家文库:西方哲学史》介绍了西方哲学的主要发展阶段,如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的历史发展概况,主要学说,代表人物等,以及西方哲学史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特点,并附有现代西方哲学的概观文章。
哲学导论(修订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博雅大学堂·哲学
《哲学导论(修订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博雅大学堂·哲学》认为以建立在万物一体基础上的诗意境界和民胞物与的精神为目标的这种境界是真善美三者的统一。本书根据作者的这一基本观点,被分为五篇:一篇“本体论与认识论”将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角度讲述超过主一客关系的万物一体观以及对万物一体的领悟即诗意境界和民胞物与的精神。第二篇“审美观”讲述万物一体不仅是真理,而且是美之所在,对万物一体的领悟是美的境界。第三篇“伦理观”讲述万物一体是善之所在,对万物一体的领悟同时也是道德的境界。第四篇“历史观”:万物一体表现在具体的人类社会历史上,就是古与今、传统与现在、连续性与非联系性融合为一的历史统一体,万物一体的哲学将指引我们从古今融合、日新月异的观点看待历史的发展。第五篇的两章,分别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以说明这本《哲学导论》所讲的哲学基本思想和基本观点在中西哲学发展史上的具体体现。
张世英文集·第10卷:随笔、回忆录及其他
第十卷收《北窗呓语一一张世英随笔》《张世英回忆录》二书和其他散文、随笔69篇以及诗27首。这些创作大都与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理论有关,回忆了生平所经历的丰富人事以及哲学思想之形成,从中可见哲学家的经验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