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直
张光直(1931年4月15日-2001年1月3日),出生于北京,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人类学家,考古学家。 他致力于考古学理论和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国际学界享有盛誉,先后出版专书十余本,论文一百多篇,其代表作为《古代中国的考古》(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
商文明
1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9.3%
商,在周代文献中首先是取得王朝地位的王室的名字。它是被商王室统治的国家的称号,也用以称呼商国人民及其他同时代人民所创造的文明。商还用来称呼中国历史上被商王朝统治的那一时代。本书从传统历史文献、青铜器、卜甲和卜骨、考古学、理论模式这五个角度切入,依据已知的考古发现和文献材料,力图全面呈现商文明的各个方面。
中国青铜时代
暂无简介
中国文化中的饮食
《中国文化中的饮食》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人类学著作,由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张光直主编,初版于1977年,是从考古学和人类学角度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的先驱著作,既不乏学术深度,又有兼具可读性。 全书以朝代顺序为划分,各章由海外汉学重镇负责撰写,考察了中国从古至今的饮食文化大观。从中国各历史时期的饮食习惯与风格、饮食结构、进餐礼仪与观念象征,到不同地区偏爱的食材、烹饪技法、厨具……全景展示中国饮食的诞生、沿革、流变,传统与创新并存,博采众长与对外传播交织,讲述一段关于“饮食”的精彩历史。
美术·神话与祭祀
暂无简介
考古学专题六讲(增订本)
《考古学专题六讲(增订本)》还收录了他去世前后发表的三篇文章,集中表现他晚年对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认识和反思。对想了解什么是“考古学”,以及考古学对史学研究有何助益的年青读者来说,本书不失为最简要而又富启发性的读物。
考古人类学随笔(新版)
《考古人类学随笔(新版)》中所收文章多写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为他人新书撰写的序文、讲演辞、《中国文物报》专栏文章及访谈记录中,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考占人类学的新知识、新发展,选评了国内外考占书籍,也记述了学界的师友人物,表达了对考古时事的看法以及对海蛱两岸学术文化前景的瞻望。 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作者学术上的真知灼见,更可以切实感受他的诙谐、宽容、乐观、热情和强烈的社会使命感,正像朋友所说,“他是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但是他的光和热已永远留在人间”。
中国文明的形成
中国文明形成的研究是中国历史学和考古学界的重点研究课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书利用中国考古学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来阐述中国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取材丰富,论证严谨,为近年所见论述这类课题的比较全面的专著。
大家小书 艺术、神话与祭祀
《艺术、神话与祭祀》是张光直先生诸多学术著作中的一本,也是作者自己十分喜爱的一本。该书以他1981至1982年在哈佛大学为非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一门课程的讲稿为基础,选编而成。该书写作目的:“其一,中国古代文明的性质和构成具有很强的政治倾向,本书将以此开辟出一个新的基础研究视角;其二,如果能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古代文明的研究,至少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必将受益匪浅。” 张光直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通过对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沟通天地的祭祀过程及手段、古代中国青铜器及其装饰艺术(主要是动物主题装饰艺术)的意义、古代文字的产生及表现形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回答了文明或王朝是如何在古代中国兴起的问题。
张光直作品系列:中国青铜时代
所谓青铜时代,在中国即指上古的夏商周三代。以青铜冠名,可见青铜器是贯穿三代文化的核心内容。 从青铜器的产生到大量制造与使用,再到逐渐消失,构成了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青铜时代。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不仅是技术史角度的研究,从政治、经济到战争、祭祀,从礼仪、艺术到巫术、饮食……作者试图以各个侧面的探究还原一个立体的时代模型。
张光直作品系列(套装9册)2022
“张光直作品系列”,收入其z具代表性的重要著作九种:《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商文明》《中国青铜时代》《美术、神话与祭祀》《考古学专题六讲》《古代中国考古学》《中国考古学论文集》《考古人类学随笔》《番薯人的故事》。 这些涵盖考古学理论、古代中国考古学、考古人类学等诸多领域的专著、论文集、讲座,以及学术文化随笔和记述个人经历的回忆录,曾经在数十年间陆续以中英文出版,在国内外学术文化界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三联版“张光直作品系列”第一次较为完整地呈现了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一生的著述面貌,也凝聚了他毕生从人类学的角度解释中国考古学材料的研究精华,具有经典的意义。
青铜挥麈
【目录】
张光直作品系列·番薯人的故事:张光直早年生活自述
作者回忆早年生活的自述作品。因祖籍所在的台湾岛形状像个番薯,故岛上两三千万汉人自称“番薯人”。书中记述其家世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北京度过的孩提时代,重点追忆了18岁作为“政治犯”入狱一年的特殊经历。这段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一生的志向,也由此引发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科学兴趣。
张光直作品系列:古代中国考古学
《张光直作品系列:古代中国考古学》英文本由耶鲁大学出版社1963年初版,中译本所据的1986年第四版是该书最大的一次修订,焕然一新,由以前对中国文明起源的单线说转变为区系类型的多元理解。
蕃薯人的故事
張光直先生是享譽中外的人類學家,也是台灣文學前輩—張我軍先生的二公子。他在五0年代自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畢業後,及赴美國哈佛大學深造,而後任教於耶魯、哈佛等名校。其學術成就備受讚譽,著有《中國清銅時代》(一、二集,聯經)、《中國考古學論文集》(聯經)、《考古人類學隨筆》(聯經)、《中國古代考古》(英文版)、《大分坑:鳳鼻頭與台灣史前史》(英文版)、《殷商文明》(英文版)……等十餘種專著及論文百餘篇,對於中國上古史的重建貢獻卓著。他也曾主導(1964~65)台灣西海岸數個考古遺址的發掘工作,並擔任(1971~74)濁水大肚兩溪流域人地關係研究計畫的主持人,推展台灣考古人類學的研究不遺餘力。他的學術地位備受肯定,除歷任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外,並擔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與後來輝煌的學術生涯相比,張光直早年的生活卻鮮為人知。他的出生與童年都在北京,十五歲時返回台灣,自承是「芋仔」,也是「蕃薯人」。他在建國中學求學時,經歷過二二八,後來又因「四六事件」的牽連而入獄。這段可說是冤獄的囹圄歲月,影響了他「一生做人的態度。」他說:「我在當時坐了一年的牢,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出來以後,對人之為人發生了很大的興趣。」他出獄後未再回校就讀,憑著自學以同等學力投考台大考古人類學系,為了就是要瞭解「人之所以為人」。 近年來深為帕金森氏症所困的張光直,透過這本回憶錄為我們記下這段影響他一生至鉅的青澀歲月,書中詳細描述了「四六事件」的經過,同時也對其家人、朋友多所追憶。台灣四、五0年代的政治氛圍與社會環境,也藉由他自白式的陳述完全烘托出來。他的一字一句,發乎至誠,在他眾多學術作品之外,這部《蕃薯人的故事》讀來尤其令人動容。
中国考古学论文集
本书收录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的19篇论文,这些论文涉及范围广。作者以其独特的眼光对我国的一些考古学术问题进行了探讨,非常值得考古界人士与喜爱考古的读者阅读。
张光直作品系列:中国考古学论文集
《张光直作品系列:中国考古学论文集》是作者考古学论文的精选结集。包括考古学学科意义及其与历史学的关系、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古代巫觋文化的特点及其在王权形成中的作用、东南沿海尤其是台湾原始社会考古、殷墟考古等。 作者立足于实践调查和中国考古学实际材料、吸收区域文化多元说等新理论,在文明的交互作用、东南沿海与南岛语族的关系、古代王权兴起等问题上提出了自己严谨精当的见解。
美术 神话与祭祀 张光直作品系列 2022版
作者一向主张对古代中国的研究要跨出传统的专业局限,从史学、考古、美术史、古文字、古地理学、思想理论等多方面进行跨学科的整合,而此书正是他本人所做的一次最彻底的试验。书中利用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和神话学的各种材料,对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它早期的特征作了精辟的阐述,可以看作是作者一生研究古代中国的综合性成果。近三十年来,先后有英、中、日三种文字的文本在世界各地流传。
番薯人的故事
台湾岛的形状很像一个白薯,所以岛上两三千万的汉人常常自称“番薯人”。 这里写下来的这些事在心里记忆了近五十年,现在事过境迁,访旧半为鬼,再不写,恐怕这一小段历史就没有人记得了。 常常有人问我:这一年牢狱之灾对你有什么影响?我想,它影响了我一生做人的态度……我出来以后,没有继续念书,在家里自己读点书,以同等学力考上了台大的考古人类学系。考这个系,基本的原因就是想知“人之所以为人”。
商周青铜器与铭文的综合研究
暂无简介
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
《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源自作者1966年在耶鲁大学以“史前聚落的分析与比较”为题的人类学讲座,英文本出版于1967年。书中系统地阐释考古学的学科性质、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集中体现了作者在“新考古学”潮流的背景下,对考古学理论的再思考。他主张把聚落作为考古学主要的解析单元,认为考古学的首要目的是用有效的手段通过考古资料来了解人的世界的本质;他对族群、聚落、文化等概念的颇富常识又充满逻辑的阐释,极大地拓宽了同侪和后学的思路。从这个意义上讲,《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或许就是奠定作者一生辉煌成就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