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2022修订版)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5.2%
博物馆里的每件文物都不再是静止不动、沉默无语的,它们将因为你头脑中铺设的知识脉络而活跃起来,伴随你一同探索古代中国的奇妙世界:你可以通过玉器了解中国史前文明的“满天星斗”,借助青铜重器探索周代的江南,可以从东汉时期的壁画中解开鲜卑族崛起的秘密,还可以从唐代的茶叶与瓷器故事中发现“茶马古道”的踪迹……《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跳出历史叙事的套路,用文物背后的信息拼接出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用开放的多学科视角刷新我们的固有认知,串联起一条简明新颖的中国史脉络。
与人类学家同行
2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人类学家张经纬的首部人类学主题书评集,分为“那些年我们追过的人类学家”、“走进人类学方法”、“人类学与当代中国”、“性别与社会”和“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五大板块。书评作为一种独特的载体,游走在学术体系的边缘,有人认为它无足轻重。然而,书评和一篇学术论文相比,其读者却百倍于后者。人类学作为一门闻者甚少的学科,书评更是肩负了向公众普及学科知识的重任。相信这本文集会给每一位潜在的人类学家,提供可以参考的阅读与写作指南。
从考古发现中国
1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人类学家张经纬的首部考古学、历史学主题书评集,分为“考古”、“中国”、“神话”、“方法”和“诸野”五大板块。考古、历史著作固然厚重、深沉,但当我们用人类学思维重新理解中国文明的方方面面,或许就能从那些作品中,品读出意想不到的新意。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文集中的诸多评论,不仅能通过全新的角度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文献,反思当下的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还能让有关中国文明的研究者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和胸襟。
诸子与诸国: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精)
1人今日阅读
《诸子与诸国》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脉络作为主线,通过对东周列国主要人群迁移趋势的动态描述,重新为诸子百家的纷至沓来绘制清晰的脉络。本书突破以往将东周历史与诸子思想分开叙述的既有范式,将诸子哲思置于各国历史演进互动的背景之下,提出了有关中国古代思想起源的全新范式,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文明的碎片
本书是博物馆里的人类学家张经纬继《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后重磅新作。 全书分为十二章,延续了前作十二件文物讲历史的基本格局,其中既有博物馆里从来不缺的青铜器、陶器、瓷器、帛画、砖画等常见文物,也有香炉、铜镜、赏石、文玩等特色文物,甚至还包括皇家/私家园林、各地戏台/戏楼之类不可移动文物。 每章分为六节, 节讲述与文物有关的故事;第二节完成对该文物的现象学描述;第三节进入历史空间,将物质文化与时代脉络融为一体;第四节从 高的维度尝试对该文物的结构性分析;第五节展开艺术品与艺术史的对话; 一小节则揭示文物作为时代表征所象征的文化隐喻。 全书共收入200余张高清文物图片,几乎覆盖几乎青铜、陶瓷、书画、工艺,以及建筑等各个博物馆收藏门类。带读者跟着文物,重新走进历史。
四夷居中国:东亚大陆人类简史
推荐值 80.5%
本书不拘泥于“华夏中心”观念,将中国历史上各人群的活动,投射到东亚大陆的地理构造上,运用人类学方法重新解读中国历史上(上溯夏商周、下迄明清)众多人群留下的传说和谜团,对这些古代人群崛起的原因和最终的走向,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历史新知。本书尝试描绘出一幅东亚人群迁移和文化变迁的动态图景,打通东亚大陆史前史与文明史的巨大分隔,传递出一种完整的“人类史”的观念。这是一部人类学家视野中的中国大历史,将给读者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带来升级换代的畅快体验。
近代日本的内外政策与东亚
该书稿为院重点课题。近代以来东亚地区一直是一个热点地区,迄今尚有历史遗留问题未能很好地解决,这影响到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为指导,同时兼采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中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从宏观把握和微观实证两个方面对这一地区的若干焦点问题进行了历史探源和脉络梳理,提出了一些较有新意的观点。比如(1)从贫与弱和富与强两个正反馈循环的视角解释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现代化的影响(2)从靖国神社问题和教科书问题论述战后日本在历史认识方面的严重错误,澄清了日本社会的一些错误认识,同时也向中国读者传达出一种比较全面的认知。(3)通过对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殖民统治状况的考察指出,作为日本殖民地的台湾,为日本军国主义战争提供后援,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日本的国家利益。(4)近代日本现代化的“成功”对东亚的示范和刺激作用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示范和刺激作用是日本血腥侵略和残酷压迫的结果。这对于客观地认识目前东亚的历史纠葛,进而为东亚合作提供有益借鉴、为相关决策提供咨询参考是有帮助的。
世界历史(第22册):战争与经济科技发展
《世界历史(第22册):战争与经济科技发展》是通史性的著作,有清晰的历史脉络,但不是编年体式的历史过程的叙述,而是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探讨人类历史矛盾运动的本质内容及内在联系,重视理论认识、理论分析和理论概括。鉴于本课题从世界历史的广阔背景下,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无论是在时间跨度还是在空间分布上,都比以往同类著作有新的突破。
《田野》(一位人类学者的成长纪实)
从甘南到福建,从大凉山到黑龙江,从极北漠河到南太平洋岛屿,从“魔都”上海到雪域高原,作者曾与赫哲族大爷一起冰上垂钓、买鱼皮衣,在瑶族村寨遇到神秘的师公,在大凉山西苏角河与死神擦肩而过,在新西兰遇到人毛利人赠他美玉……本书是青年人类学者张经纬的田野随笔的集合。作者在一次次的远行中发现,一个地道的上海人和福建闽东山区的居民并无多大差别,与东北制作鱼皮衣的大爷之间也没有本质上的文化差异,甚至和跨越整个太平洋的新西兰岛民之间也不存在天然的文化鸿沟。那些表面上的文化差异,其实只是不同地方的人们应对生活的方式——当生活给人以严酷,人们共同的选择是披甲上阵;当世界给予美好,我们一起享受梦想的美好——这是人与人之间的永恒联结,是不同文化之间“通约”的法则,是每一个平凡人的选择。 作者的“人类学家成长”过程,其实也是每个人的自我成长之路——面对他人与外部环境时,从充满隔阂、碰壁,到主动理解,获得同理心,并在每一次不尽如人意的“田野”中学会坚强与自立,找到与自己、世界和解的方式。
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讨论农民工主观幸福感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助推作用。本文属于经济学实证分析类型稿件,首先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不同群体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成果,并对文中关键概念给出定义;其次,本文借助经济学中的劳动供给理论、时间配置模型等理论,从时间分配视角分析影响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与作用机制;接着,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从主观幸福感的基本内涵出发,在邢占军(2005)编制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基础上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设置了3个维度、10个指标并采取等权重赋值的方式测度农民工主观幸福感。进一步地,从时间约束条件出发,利用时间配置模型中的时间三分法将农民工的农民工生活时间分为工作时间、家务时间与休闲时间共三部分,在上述划分结果基础上考虑遗漏变量等情况引入就业质量概念;通过构建计量模型探讨各类活动时间对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相关的内在机制;最后针对理论与实证结果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