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
徐则臣(1978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中国现代作家、小说家,现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被认为是中国“70后作家的光荣”,其作品被认为“标示出了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可能达到的灵魂眼界”。 曾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其创作的小说《北上》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生活风格:2020年中国短篇小说20家
1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0.6%
本书为知名文学评论家张莉以自己极具个性化的视觉选出的20个短篇小说。作品题材各异,风格各异,但是有一点共性,那就是文本的语言别具一格,具有作家本人的鲜明特色。其中几位的语言风格还具有很大的创新特质,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本书所选作者和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2020年短篇小说创作的高度和广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在短时间内了解2020年短篇小说创作概况的质量较高的文本。这些作品对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和生存状况有着深入探讨和追问,在某种程度勾勒出中国老中青三代作家的创作轨迹,充分显示了文坛新生代不可忽视的力量。
北漂往事:徐则臣短篇小说集
1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7%
火车站外挤满了夜宿广场的北漂,他们来北京赚钱,想要过上好日子; 路边摊上围着一群刚下班的青年,他们吃麻辣烫,喝燕京啤酒,对未来充满畅想; 出租屋里住着来看望儿子的老人,他们离开住了半辈子的老家,重新学习如何融入城市生活; ………… 我们在北京感受过难以启齿的窘迫,也经历过人生最闪亮的时刻。 而曾让我北漂的理由,至今仍是我的追求。
人间值一笑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1.9%
本书是贾平凹、肖复兴、苏童、李一鸣、鲍尔吉·原野、刘亮程、徐则臣等36位当代著名作家联手写就的一部关于丰盛人间的散文集。全书共有五章,分别是:“昨日种种,皆成今我”——成长印记;“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人生理想;“日月悠长,山河无恙”——故土回忆;“长欢已远,迟眠五更”——旧物旧景;“各有渡口,各有归舟”——生活感悟。作者们在书中谈论各自的成长、理想、友谊、故乡和感悟,用隽永的文字,触碰生命中那些闪耀的片刻。从过去汲取前进的动力,珍惜现在的每一份美好,未来的我们才能有一颗充盈、安宁和热爱生活的心。
夜火车
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5.4%
他三次逃离,三次坐上夜火车。 第一次,为了逃离小城,他骗过父母,坐上火车去看外面的世界。 第二次,为了逃离临时工生活,他追着火车奔跑,扒上火车流连陌生城市。 第三次,为了逃离走投无路的困境,他再度扒上火车,彻底远走…… 火车载着他奔向远方,他在一次又一次的逃离中,反复拷问自己并追寻想要的生活。 翻开《夜火车》,彻底诀别一眼望到头的生活!
从一个蛋开始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3.0%
标示“70后”一代人的灵魂眼界,即使碰壁破裂,也要做一个勇敢对抗固有现实的“蛋”,鲁迅文学奖得主徐则臣全新散文随笔自选集。《从一个蛋开始》是70后实力作家,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徐则臣全新散文随笔自选集。作者亲自挑选了自身22年创作生涯的38篇经典散文随笔,涉及人生成长、城乡故事、故乡情怀、中外文学评论、序跋发言等多篇文章,共分为两辑,文字质地醇厚,亮堂澄澈,情感真挚而不泛滥。本书是作者散文随笔中精中选精的名作集,作者将其前后出版的一系列散文经典集中于一册,以便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作者的人生历程和精神世界,第一辑的写作重心在于寻觅70后一代人面对中国翻天覆地变化时的心路历程和赤子之心。第二辑以对外国的所见所闻和对西方文学、传记作品的读后感为主。从马尔克斯到卡尔维诺,从福克纳到卡夫卡的阅读体验和书评也都收入其中。整部散文集反映出作者作为从一个文学青年到知名作家的精神铸造史。
北上 晚熟的人 活着 套3册
北上 晚熟的人 活着 套3册
耶路撒冷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4%
本书聚焦在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一代中国年轻人,以在运河边长大的五个年轻人举行的一次赎罪式的聚会开始,勾连出北京、上海、故乡和国外等不同城市和地域的生活,旨在通过对他们父辈以及自我切身经验的忠直描述,深入地探寻在疾速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这一代人的精神脉络,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生活现状和疑难困惑。作为70后的成长史、一代人的心灵史,《耶路撒冷》是作家生活经验和文学经验的一次重要总结,也是70后作家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是70后作家极具雄心的长篇作品。
2019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北上(2018中国好书)
公元1901年,岁次辛丑。这一年,时局动荡,整个中国大地风雨飘摇。为了寻找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失踪的弟弟马福德,意大利旅行冒险家保罗·迪马克以文化考察的名义来到了中国。这位意大利人崇敬他的前辈马可·波罗,并对中国及运河有着特殊的情感,故自名“小波罗”。本书的主人公之一谢平遥作为翻译陪同小波罗走访,并先后召集起挑夫邵常来、船老大夏氏师徒、义和拳民孙氏兄弟等中国社会的各种底层人士一路相随。他们从杭州、无锡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这一路,既是他们的学术考察之旅,也是他们对于知识分子身份和命运的反思之旅,同时,更是他们的寻根之旅。当他们抵达大运河的北端——通州时,小波罗因意外离世。同时,清政府下令停止漕运,运河的实质性衰落由此开始……一百年后的2014年左右,中国各界重新展开了对于运河功能与价值的文化讨论。当谢平遥的后人谢望和与当年先辈们的后代阴差阳错重新相聚时,各个运河人之间原来孤立的故事片段,拼接成了一部完整的叙事长卷。这一年,大运河申遗成功。
徐则臣:如果大雪封门(新版)
《如果大雪封门》精选了作家徐则臣的十七篇短篇小说,内容也涵盖了作者创作的两大脉络——“北京”和“花街”,其中一篇同名作品荣膺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作品以较强的文学性和思想性,表达了作者始终探索的年轻人奋斗的主题。正如徐则臣一贯的风格,一个好的题目孕育出的一个更好的故事。同名作品《如果大雪封门》,以几位青年打工者在北京的生活为底子,以精细绵密的语言和出人意表的想象,讲述了一个梦想与现实、温情与伤害、自由与限度相纠结的故事,如同略显哀伤的童话。对几位来自南方乡村的青年来说,大都市的生活恍若梦境,现实却不免艰难,但他们一直生活得认真严肃,满怀理想。这部作品中的其他主人公也大都心怀善意,有着苦中作乐的智慧,作者写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安,包括灵魂的动荡,那些看得见的,他写得郑重,那些看不见的,他写得更用心用力。全书文字质地坚实,甘冽温暖,静水深流,有一种近距离的艺术感和思考世界的纵深感,从中可以一窥作者十多年成长的轨迹。
北上
《北上》是著名作家徐则臣潜心四年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本书阔大开展,气韵沉雄,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公元1901年,岁次辛丑。这一年,时局动荡,整个中国大地风雨飘摇。为了寻找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失踪的弟弟马福德,意大利旅行冒险家保罗·迪马克以文化考察的名义来到了中国。这位意大利人崇敬他的前辈马可·波罗,并对中国及运河有着特殊的情感,故自名“小波罗”。本书的主人公之一谢平遥作为翻译陪同小波罗走访,并先后召集起挑夫邵常来、船老大夏氏师徒、义和拳民孙氏兄弟等中国社会的各种底层人士一路相随。他们从杭州、无锡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这一路,既是他们的学术考察之旅,也是他们对于知识分子身份和命运的反思之旅,同时,更是他们的寻根之旅。当他们最终抵达大运河的最北端——通州时,小波罗因意外离世。同时,清政府下令停止漕运,运河的实质性衰落由此开始……一百年后的2014年左右,中国各界重新展开了对于运河功能与价值的文化讨论。 当谢平遥的后人谢望和与当年先辈们的后代阴差阳错重新相聚时,各个运河人之间原来孤立的故事片段,最终拼接成了一部完整的叙事长卷。这一年,大运河申遗成功。 本书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18中国好书”奖、第九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多种重要奖项。
12堂小说大师课Ⅱ
透过本书,读者不仅可以对当代世界文学的现状与特色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借由作品所探讨的历史和社会议题,进一步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态势,从而“以他者为镜”反观自身的社会处境、文化身份和生存经验。 -- 集结李敬泽、苗炜、小白、鲁敏、邱华栋、梁鸿、笛安、路内、徐则臣、孔亚雷、高兴等国内知名作家,讲解巴恩斯、麦克尤恩、奈保尔、阿特伍德、奥兹、石黑一雄、村上春树、帕慕克、库切、托卡尔丘克、汉德克等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外国小说家。从作家经历与小说文本入手,带领读者深入小说写作的第一现场,捕捉新世纪诺奖作家的创作生态,梳理跨文化写作背后的集体记忆与认同,聚焦女性、家庭、历史、帝国等21世纪的热点议题,重新审视当代人的精神家园,及其背后的激情与荒谬、矛盾与挣扎,进而洞悉文学在当代世界之功用,重新理解我们所在的时代。
王城如海
这是70后实力作家徐则臣Z新的长篇小说,讲的是新北京各个阶层的生活故事。海归导演余松坡的话剧涉及“蚁族”,引发巨大争议。争议之下,他的压力也逐步升级,先被家里的保姆罗冬雨洞悉,接着被罗冬雨的男友、快递员韩山发现;然后又被罗冬雨的弟弟,大学生罗龙河引爆……小说篇幅不长,情节紧凑,矛盾冲突不断升级。作家用一支成熟的笔,挑开了雾霾之下新北京的新世相,读者或许可以从他们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唯有王城Z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我们带着各自的过往,奔波在北京的大街上,奔向自己的未来。物质匮乏的时候,追逐物质;精神空虚的时候,寻求心安,然而,欲望无处可藏…… “一个真实的北京,不管它如何繁华富丽,路有多宽,楼有多高,地铁有多快,交通有多堵,S侈品名品店有多密集,有钱人生活有多风光,这些都只是浮华的那一部分,还有一个更深广的、沉默地运行着的部分,那才是这个城市的基座。一个乡土的基座。”
小说月报2011年精品集
诞生于1980年1月的《小说月报》是我国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最受海内外各界读者喜爱的文学选刊。创刊三十年来,始终保持着鲜明的特色,选得快、选得准、选得精,受到专业人士和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可。本书为《小说月报》2011年度精选,收录中篇小说11部,短篇小说11篇,系本着“新中选精、精中选优”的方 针,从《小说月报》(含增刊中篇小说专号)2011年度选发的小说中,经过反复比较筛选所产生的,其中既有知名作家的新篇,也有实力小说家的力作,更有文坛新秀的小说精品,在作品题材、写作手法、表现形式、叙事风格等方面,代表了目前国内中短篇小说创作的最新成绩和发展趋势。全书分为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两大部分,按照作品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每篇附有作者的近照和创作小传,书后附有《小说月报》2011年全年总目录。
寻找理想作家
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外国文学阅读札记 跟着徐则臣读经典,体会充实而丰富的阅读乐趣,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理想作家 马尔克斯、大江健三郎、纪德、厄普代克、卡达莱、肖洛霍夫、帕穆克......将世界范围内的名家经典“一网打尽” 从作家的角度看待经典,获取观察世界、走向世界的新角度 对于徐则臣而言,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读过的外国文学,看过的外国电影,在量上肯定是远远大于中国的。”外国文学形塑了徐则臣“到世界去”的精神路径,也奠定了他“回归传统”的顿悟前提。 《寻找理想作家》为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的散文集,将近年来徐则臣在外国文学(小说)方面所做的阅读札记、读书随笔与分享记录做一整理,集结成册。 徐则臣经历过一段“穷凶极恶”的阅读时间,一本一本把自己“读开”了,也形成了简单却实用的阅读方法——遇到感兴趣的作家,便将他的书一网打尽。马尔克斯、大江健三郎、卡达莱、肖洛霍夫、厄普代克等十位外国名家,和那些名为《百年孤独》《破碎的四月》,或是《静静的顿河》《黑书》《我的名字叫红》的经典作品,徐则臣自然是轻车熟路,信手拈来。 如果你还没读过这些名家,《寻找理想作家》将成为你的“阅读指南”“入门读物”;如果你已经对书中提及的作家作品有所了解,本书将为你提供不一样的思路与可能。 “写作者要寻找理想的读者,理想的读者能理解自己。对读者来说,我们也在想象和寻找跟我们相契合的作家。”
徐则臣:北京西郊故事集
《北京西郊故事集》是70后首位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的全新短篇小说集,收入了《屋顶上》《轮子是圆的》《六耳猕猴》《成人礼》《看不见的城市》《狗叫了一天》《摩洛哥王子》《如果大雪封门》《兄弟》等九篇作品。“花街”与“北京”是徐则臣小说创作的两个重要谱系,本书描写了一群自花街来到北京的年轻人——行健、米箩、木鱼、宝来等的生活境遇。他们在北京西郊这片他乡生存艰辛,却始终心怀热情,面对未来即使心中彷徨,也绝*不屈服于此刻。不进城的时候,他们便在夕阳渐落之时爬到屋顶上,遥望那一片浩瀚的楼房加霓虹灯的热带雨林。入夜的北京非常空旷,在柔和的路灯下像一个巨大而又空旷的梦境。王城堪隐,万人如海,在这个城市,你的孤独无人响应;但你以为只是你时,所有人出现在你的生活里:所有人都是你,你也是所有人。
跑步穿过中关村
两个警察没想到半路杀出一个人来,丢下旷山就去追敦煌。敦煌拎着箱子拼命跑,警察在后面追,喊着让他站住。他哪里敢停下,见路就跑,转了一圈竟然跑回来了。他看见夏小容坐在地上,一股红色的液体从她两腿之间流出来,几个好心人正围上来要扶她。旷山不知道去了哪里。敦煌想往夏小容身边跑,一转身密码箱绊到了腿,一个跟头摔在路边。密码箱也摔开了,花花绿绿的碟片包装纸摊出来。他听见围观的人惊叫一声,哇。他还看见几乎每张包装纸上都有两条白花花的大腿和两只白花花的大乳房。
夏日午后
如果我推迟一个小时往家赶,就会舒服得多。首先阳光不会那么强,骑车会更凉快;其次可以不见那么多人,不用向每一个人都重复同一句话:我回来了。但事实却是,我在六点钟的时候就进了大街,这是我们小葫芦街的公共时间,几乎所有的人都坐在街两边槐树花的阴凉里摇着扇子。主要是男人和小孩。男人们三五成群扎成堆,打牌或者吹牛,小孩两腿之间夹着一根树枝相互追逐,他们在等着厨房里的老婆和妈妈喊他们回家吃晚饭。他们都看见了我大汗淋漓的样子。“回来啦?”一个问。“回来了。”我说。
小文艺·口袋文库·小说系列(全19册)
轻量级风格,中量级篇幅,重量级阵容——上海文艺出版社重磅推出“小文艺·口袋文库”,一套轻便丛书涵盖小说、社科随笔、传记等多种文学体裁,以百种规模回归阅读本质,重拾书香风雅,希冀“成为你的美好时光”。“小文艺·口袋文库”首批推出“小说”系列19种,精选聚焦现实的“中国故事”,于日常经验的褶皱,邂逅那些低语的灵魂,讲述独属我们这个时代的传奇,以精美故事拼贴人生版图。接下来陆续推出的“器物”和“偶像”系列,则分别为引进版社科类和传记类读物,均以中篇体量解码大千世界——正所谓:口袋虽小,有容乃大。本套丛书,囊括了余华、苏童、李洱、格非、徐则臣、韩少功、裘山山等中国现当代名家作品,包含《我胆小如鼠》《群众来信》《二马路上的天使》《不过是垃圾》《伪证制造者》《报告政府》《正当防卫》《特蕾莎的流氓犯》《无性伴侣》《单身汉董进步》《不准眨眼》《荔荔》《夏朗的望远镜》《城市八卦》《请女人猜谜》《北地爱情》《目光愈拉愈长》《致无尽关系》《金链汉子之歌》共19部作品。好读、便携、有格调,口袋文库,你的贴身小文艺,用碎片化时间来感受经典的力量吧。
无法返回的生活(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徐则臣散文)
本书为徐则臣散文精选。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徐则臣以小说著称,但其散文对人生本质和生命意义的探寻、情感的真诚流露,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极大的阅读价值。本书收录徐则臣被选作各地语文考试现代文阅读理解的《风吹一生》《祖母说》《母亲的牙齿》等,并且收入其传播很广、诚挚动人的散文《生活在北京》《跑多远才能回到家》《祖父的早晨》等,及近年来创作的全新散文,按主题分类,集结成书。能够代表徐则臣散文创作的至高水准,读者可从中触摸作家徐则臣的文学世界与精神原乡。
青云谷童话
“嘿,我,你,朋友,喜欢。”男孩古里学会了怪物古怪的语言。 古里和古怪一个生活在如桃花源一般的青云谷里,一个生活在高耸入云的青云山上。忽然有一天,一千四百二十六条船进入青云口,一群西装革履的先生闯入了他们淳朴而悠闲的生活…… 古里和古怪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或温情的故事?不速之客的到来会改变青云谷人的生活吗?当古怪和青云山上的其他动物被捉时,视它们如兄弟的古里,该如何展开营救行动?当一场洪水降临时,古里、古怪以及青云谷中的幸存者又如何面对这巨大的考验? 《青云谷童话》,一段人与动物彼此信任的奇妙情缘,一部寻找生命出口的希望之书,献给每个一直在寻找心之所向的孩子。
到世界去
《到世界去》是一部都市重压下的心灵回归之作,是著名青年作家徐则臣的首部散文随笔集,也是一部让你远离城市喧嚣和烦恼的心灵笔记。 记述了一位乡村少年从美丽的故乡到首都北京、再到世界各地十余年的心路历程,整部作品融文学、旅游于一体,让我们在作者如水般清澈透明的语言中,感受他对大自然、繁华都市以及繁复人生的描述和感悟。 整部作品由四辑组成,分别为:第一辑生活在北京,记录在繁华都市里恬淡而智慧的生活;第二辑近乡,呈现让你远离城市喧嚣的纯净文字;第三辑世界两侧,是朴实、亲切的国内行走记述,第四辑三十岁出门远行,讲述对世界明亮而独特的感悟。这四辑内容构成《到世界去》的精彩篇章,是作者多年漫游生活中的沉淀和感悟,都市重压下的心灵回归之作。
花街九故事:徐则臣中短篇小说自选集
花街之所以叫花街,和那些亮在夜里的灯笼有关。她们平时和花街上所有人都一样,只有当她们悄悄地在屋檐下挂上一个小灯笼时,才成了妓女。她们总是很安静……生在花街,长在花街,人在花街,心在花街,这些出走的人、留下的人,他们的足迹都是花街的故事。 修鞋的杨默死了,一生孤寡的他留下遗嘱,把身后仅存的财产留给蓝麻子豆腐店的蓝良生。当警察把老默的尸体送到豆腐店门口,良生和邻里因毫无头绪的遗产归属发生争执,良生的妈妈麻婆,一个对谁都和风细雨的女人,在众人面前喝斥良生把老默留下……一场死亡,牵引出花街几十年的旧忆。花街像一艘悠久的沉船,在命运的流上,飘飘荡荡…… 花街俨然成为一条越走越漫长的街巷,并且正在成为世界。当人潜进命运之流,即描绘了一幅被生活划伤的幸与不幸。平凡人群像与不可回头、只可回望的时代叠画成更辽阔的远方,而行过的远方竟都与命里的柔韧互为双生…… 《花街九故事》以花街为谷,乘载由人生悲喜与人情温凉汇聚而成的河流…… 撕扯在乡村和城市 / 搁浅于往昔与未来的9个故事
名家名作·小说家的散文:第一辑(套装全10册)(精装)
“小说家的散文”*一辑,包括:铁凝著《我画苹果树》、何士光著《雨霖霖》、阎连科著《高寿的乡村》、周大新著《看遍人生风景》、刘庆邦著《大姐的婚事》、鲁敏著《我以虚妄为业》、史铁生著《在家者说》、林白著《枕黄记》、乔叶著《走神》、徐则臣著《别用假嗓子说话》。共10册。
孤绝的火焰:在世界文学的坐标中写作
《孤绝的火焰》是70后实力作家,《耶路撒冷》《跑步穿过中关村》作者徐则臣的散文随笔集。该书收录了徐则臣从正式写作到现在所创作的多篇散文,涉及中外文学评论、文学漫谈、序跋发言等多个部分。长久以来,身为70后作家的代表,徐则臣一直以小说家的身份为世人熟悉,他的小说屡获大奖,他笔下的“北京”刻画了当下北漂一族的生活。但不容忽视的是,作为一名作家和《人民文学》的编辑,徐则臣对于文学,对于创作其实也有着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本书正是基于该理念,挑选出徐则臣的散文随笔,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一窥作者十多年的思想变化历程。从马尔克斯到卡尔维诺,从福克纳到卡夫卡,从李浩到林白……徐则臣将自己的文学感想融入文学评论中,娓娓道来关于创作的点滴。
一意孤行:徐则臣散文自选集
本书是70后实力派代表作家徐则臣的散文自选集,书中收录篇章共分五辑,说着乡村少年遥望世界的梦,并记录一串串踏进世界的深刻足印。作者回望往昔与来处、行过远方而剖析当下,并以锋利的思考之剑指向未来,这部作品是徐则臣以写作为镜头所捕捉到的万千景象,他以记忆为底,以真情实感和思索为笔,写出身为作家憋不住的心底话。 全书文字质地既醇且厚,文笔亮堂而澄澈,情感真挚而不泛滥,徐则臣的散文以诚恳打造出人们稍不留意就错过的世界。小说家笔下的散文,深蕴散文之情真,更有小说之独到视角。这部自选集乃是作者怀拥初心,决心一意孤行的宣示。
徐则臣:青城
小说集《青城》收入了作家徐则臣创作的两篇中篇小说《西夏》《居延》及同名短篇小说《青城》。三部作品彼此独立,又内在相连,主人公都是现代女性——西夏,居延,青城;“三姐妹”的命名又都与某一地名有关,西夏是中国历史*上存在近两百年的神秘王朝,居延是古代西北地区的一处军事重镇,青城则是地处西南的一座道教名山。这种取名寄予着作者的一种文化与历史情愫,但更多的则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神来之思。“西夏,居延,青城;三个词放在一起是多么合适,三姐妹聚在一起是多么美好。”三篇作品文笔凝练,意蕴深远,作者藉饱含历史意味的古地名作为人物的精神符号,探讨着现代女性的情感与精神自洽问题。三篇哀伤又清澈的爱情故事,讲述了三位女性的情感遭际,道尽了她们的艰难、辛酸、迷茫与坚执,也写出了她们的正直、坚韧、善良与仁爱。
小说中的北京
《小说中的北京:新北京人》是一本聚焦当代北京城市生活经验的小说选集。进入新时代,不断变动的新北京呼唤着新的文学,去积极捕捉新鲜的生活经验,而这些新的经验又会凝聚起新北京人新的城市情感。 本书收录了包括徐坤《午夜广场最后的探戈》、石一枫《世间已无陈金芳》、徐则臣《如果大雪封门》、马小淘《毛坯夫妻》、文珍《有时雨水落在广场上》、笛安《我认识过一个比我善良的人》等在内的新北京作家群的优秀作品,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重新书写现实、感受当下,以文学的方式书写中国、北京。
小说二篇
《大家》从本期开始设立“大家雅座;马季设座”,邀请著名评论家马季先生主持。栏目内容包括访谈、评论与新作,以此让读者更加贴近作家的文字信仰与写作理念。本期在座作家——著名青年作家徐则臣。他把枪放门外,背着两手进了屋,咳嗽一声说:“猜我给你带了什么?”青蓝正给财神换香,两根烟圈轻飘飘地往屋顶上走。“你能不能换句新鲜的?”她对着菩萨脸上吹一口气,都没掉一下屁股看他一眼。看不见的灰尘落下来。她把菩萨叫财神。她们都把菩萨叫财神。两年前在西大街买的石膏像,十块钱一座。
把脸拉下
从公园的铁栅栏拐过去,又看见那家伙坐在马路牙子上,低着头看自己的裤裆,背后是一片茂盛的青草。风从北边来,青草一起向我弯腰,他面前的黑色塑料袋哗哗地响,我拐过弯来就听到了。我把步子放轻。其实我不想惹他,但他总坐在那个地方,身后的青草被他屁股压倒了一片。这是我十天内第四次见到他,在同一个地方。你他妈的就不能挪个窝,屁股上长牙了?风大了一点,塑料袋低下去,一点悬念都没有,我看到一个被雕琢过的肮脏的圆球露出来。和我窗台上的那个唯一的区别就是,它身上的泥更多。我那个用洗洁精和肥皂粉来来回回洗了五遍,干净多了。
居延
这段时间生意火得不行,要租的,要买的,每天几十号人打电话来找房子。唐妥跟老郭和支晓虹忙得团团转,吃盒饭和上厕所都得速战速决。总算遇到个下雨天,办公室里一下子安稳了。北京一年难得下几回雨,稍微下了点像样的雨,所有人都跟到了世界末日似的,发了疯地要从大街上逃掉,往单位跑,往家里跑,能不干的事尽量不干。老郭突然闲下来有点不适应,一圈圈转着圆珠笔,没事就往电话上瞅。支晓虹在涂指甲油,一边涂一边嘀咕,都疯了。不知道说的是谁。唐妥在QQ聊天,顺手就给朋友敲过去这几个字。朋友问:啥意思?唐妥敲:房价呗。敲完了又补上一句:买房的人。
逆时针
段总担心不仅短暂休克这么简单,想让老段在医院里多观察几天。老段不答应,现在就想拔掉点滴离开。他想回家。“那也得打完了再回。”段总说。“你爸是说回咱们自己家。”老庞说。段总半天才反应过来老段的“自己家”和北京的自己家不是一回事。段总不让走,一家人在一块儿这才呆上几天啊。他打算忙过这阵子,等小郑也方便了,一家人出去玩玩,让爹妈把北京好好看看。再说,老庞在这里,老段一个人回去他不放心。老段不说话,翻了个身把后背给了儿子。老庞说:“就让他回吧,家里没个人你爸也操心。”
青云口
有气流必须有气流的来源,说明洞是贯通的。大家立马来了精神。脚底下用力,一群人奔向洞口。那洞口跟别的形状都不同,怪怪的眼熟。古里说:“青云口碑!”可不是,纪念碑上的青云口就这样,不规则,整体上像个龟蛇头部的侧影。古远峰从儿子怀里掏出《青云谷志》,打开层层包裹的塑料纸,果然,第一页上印着的可不就是这洞口,一模一样。这才是传说中真正的青云口。很多年前,青云谷的祖先就是从这个洞口进入谷里,开始漫长的田园牧歌式的繁衍。从这个洞口进去,才是通往另外一个世界的隐秘路径。所以,祖先们把它隆重地雕刻在纪念碑上,让后人世代景仰。而现在每天船来船往,创世集团和谷外的游客进出的那个青云口,只是一个洞口而已,它不叫青云口。
我们在北京相遇
沙袖又迷路了。她在五棵松给家里打电话,找不着家了。听声音她已经哭了,身后是更大的风声。我接的电话,沙袖说,让孟一明过来接我。我还没问清楚她在五棵松的具体位置,电话就挂了。她很恼火。她是孟一明的女朋友,心情好的时候,她都叫一明;心情不好,就叫孟一明。挂了电话我赶紧去敲一明的门,他在为明天的函授课查资料。听说沙袖又迷路了,一明电脑没关就拿围巾和棉袄,要出门,走两步摸出钱夹看看,对我说:“有钱吗?借我一百,怕不够。”我给了他钱。出门时他又让我跟他一起去,他怕沙袖对他发脾气。每次沙袖找不到家都要发脾气。
紫米
《紫米》为徐则臣的“故乡”系列小说之一。十六岁的木头逃离家乡来到蓝塘镇,与蓝家长工沉禾一起看守米库,因偶尔撞见沉禾与蓝家三姨太的私情而被沉禾以照顾之名荐给三姨太当杂役。在蓝家大院,木头见闻了许多奇怪的人事:不问家事、终日待在巨大猫笼与猫群厮混的老爷,同时爱上同一个男人的少爷、小姐……最奇怪的是沉禾,明明和三姨太相好,却偏偏耍尽心机娶了大小姐。最后,在沉禾和小姐的婚礼礼炮声,一颗炮弹将庄严的蓝家大院炸成了废墟……
去额尔古纳的几种方式
精选了作家徐则臣写作近二十年来的散文作品,有对童年和故乡的回望,也有对世道人心的感怀,有对羁旅天涯的体悟,也有对文学艺术的认知与反省,题材丰富各异。
伪证制造者(小文艺·口袋文库)
《伪证制造者》和《天上人间》是其“京漂”系列的代表作品,姑父因缘巧合涉足假证生意,而其露水情缘却此消彼长;表弟为娶一个北京女孩扎根都城,屡屡挑战假证行业的潜规则,最终导致意外杀人事件……“他们碰巧游走在北京的边缘,碰巧在干不那么伟大和体面的事业,碰巧生活在暗地。”这些普通中国人的故事疏离于大多数人的日常城市经验,却以血脉相通的心路历程,烛照关于我们自身生存状态的疑问、焦虑、发现和想象。徐则臣,中国“70后作家的光荣”,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王城如海》《耶路撒冷》《水边书》《午夜之门》,小说集《跑步穿过中关村》《如果大雪封门》等。
午夜之门
《午夜之门》通过一个少年的成长路径,复现了一个时代的巨大演进,写出了家庭伦理、旧式家庭、战争、爱情等诸多因素与个人成长的内在关联,以及主人公的曲折而滞重的精神成长史。小说骨骼清奇,形式上回归古典,意蕴上趋于现代,作者丰厚的学识和深刻的思考与精进的叙事艺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有力地证明了文学中的历史应是带有个人精神体温的历史。
小说家的散文:别用假嗓子说话
《小说家的散文:别用假嗓子说话》是70后最火作家徐则臣最新散文自选集,共分3辑,既有对亲情乡情的描写,又有“在路上”渐行渐远的思考,以及对当下写作、读书的体悟。徐则臣的散文创作一直与小说并行,他在书中说:“有些情小说抒不好,有些理小说讲不清,有些话小说就是说不明白,但我又必须把它说出来— —我就是一个用汉字来表达自我的人,不说话会憋死。所以,我坚持以小说家的身份顽固地写散文随笔。
夜与城(黑蓝文学伍号)
暂无简介
把大师挂在嘴上
随笔集《把大师挂在嘴上》自序 徐则臣 写作十余年,琢磨写作这件事也十余年,偶有心得思索,记之,忽一日,大大小小短短长长搜罗出来,竟也成了这本书。十余年不足两厘米厚,于是感叹时光之轻慢,于是也感叹人力之卑微。但是没办法,写作已然艰巨,十年又能积累几个厘米,何况心得思考,那只是劳作前的焦虑和劳作后的激动,是肌肉平息时的几下律动和精神安详后的三两叹息——如此想来,能有这一个多厘米,我也算是勤奋的。 人会喜欢这山望那山高,人也会更爱那些轻易拿不到的东西,比如我,一个写小说的,多年的愿望是出一本散文随笔集。如此持久和隆重,别的小说家可能要笑话。的确,在当下中国,很多小说家的散文随笔结集远比小说成书容易,三两年就两三本,我搞不懂这件事是如何做成的:是他放下了小说改治了散文,还是业余时得到散文写作的神启?在我看来,散文是比小说更加艰难的文体。 小说因为要故事,有细节、想象和虚构,这些都占地方,稍加铺排就得掀过去几页纸,假以时日,积累起几个厘米不是大难事;散文随笔需要更多真诚的情感和思考,这都是干货,你不可能每天都有好想法值得告诉别人,你也不会时时都能生出新感情,而且这种表达从来需要节俭,你写到揪光头发吐了血也未必能垒出个可观的厚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对散文随笔充满敬畏,对小说家的散文高产存有疑惑;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对出一本集子怀有持久隆重的想往。 现在总算有了这一个多厘米,一个小说家的虚荣心被散文随笔满足了。当然,我不敢说这些情感和想法一个个都好到了可以拿出来展览的程度,但我基本上可以保证,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第三只眼一直盯着五个字:修辞立其诚。基本的东西我要求自己尽力做到。 这话说得好像很仗义,就跟写作都是为了别人似的,就像作家都是白求恩,背着文学的药箱千里迢迢只要救死扶伤——不是,我以为写作首先是为了自我表达;就像我记下这些事关文学的思考与心得不是为了“告诉”,而仅仅是要“说出”,说出我抽完烟后,感受到的尼古丁在舌尖上、喉咙里和肺叶中分别是什么味道:一个人感受到的文学的尼古丁(请勿做科学和道德上的判断)般的世界。不是开坛布道,而是自我揣度,暗暗品味:写作类如抽烟,烟消雾散了,尼古丁是剩下的焦虑和激动,是好是坏都被自己吞了下去——如果真要把“告诉”也算作一个目的,我以为那是额外的,就像让别人吸了二手烟。 这本集子就是积累了十余年的尼古丁;如果你碰巧打开,它就成了二手烟,希望它健康,有益你身心。 是为序。 2011-3-5,芍药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