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爱东
施爱东,江西信丰人,1968年生于江西石城,理学学士,文学硕士、博士,原任教于中山大学中文系,2002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工作站,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中国龙的发明:近现代中国形象的域外变迁
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8%
本书借助文化学、民俗学的基本方法,溯源龙是如何成为帝王专属,又是如何过渡到全民共享的,考证了不同时期龙形象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变迁。在探讨近现代域外视野中龙形象的问题时,作者梳理了200多幅欧、美、日等国古旧书刊的罕见图片,从象征地位的皇家符号、时尚元素,到讽刺、攻击东方古国的惯用素材,揭示出龙形象及其背后含义的复杂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温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旧话题,不仅给我们一个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内涵的新视角,更能脱离时代局限审视域外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以史为鉴,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寻求现代文化困境的破解之道。
故事法则
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4%
民间故事是一种结构稳定的功能组合、一个自组织系统,一棵生命树。故事一旦开始其生命进程,就会自己生长、自己嫁接、自己开花、自己结果,也会随时空的改变而变异,随生命熵的增加而消亡。在故事中,英雄具备什么样的性格、离开家乡时需要哪些装备、神奇助手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叛徒为什么总是英雄的叔父、误会为什么总是不能避免,所有情节都有一套相对稳定的结构或套路,而所有的套路,都是特定功能相互制约的最优结果。故事的结构既是稳定的,又是生长的,貌似无序的生长中,总是有一些最优配置、最优结局。特定的难题,总是对应着特定的解题方式。每一则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都是特定语言游戏中的最优玩法。
故事背后的故事
4人今日阅读
本书包涵“讲故事的民俗学”“故事学作为专门之学”“迷失的指路碑”“八臂哪吒城”“传说进京”“刘三姐就是刘三婆”“罗隐变罗源”“传说照进历史”“生肖属相的时间界点”等九章内容,以经典民间故事为考察对象,将文本细读、思想史梳理和逻辑推导等手段结合起来,揭示出“经典民间故事的定型是客观性、主观性和偶然性接力作用的结果”这一结论,并充分利用民间故事细节对其予以证明,从而清晰地揭示了经典民间故事所经历的从知识生产到知识改装再到知识普及的复杂历程和知识生成模式,同时在对经典民间故事条分缕析的过程中诠释了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以及经典中国民间故事对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巨大影响,是一部从非常事件切入民俗传统、如学术侦探破解故事奥秘并在充分文本分析基础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术精品。
故事机变
1人今日阅读
故事机变包含三个方面:一、故事作为口口相传的民间散文叙事,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变异;二、故事变异不是任意变异,而是表现为核心要素相对稳定的“有限变异”和细节更替的逐步“位移”;三、变异是有规律的,故事变异受到口头传统、时空环境、记忆偏差,甚至流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具有情感性、模式化、适应性等特征。本书借用“机变”(随“机”应变)概念来概括故事传播和重构的方向性(非任意性)变异特征。从经典回顾、历时梳理、理论反思等多方面入手,讨论故事随“机”变化的规律;并且通过田野考察、传播实验、记忆实验等实证研究,具体讨论故事随机应变的“机”与“变”。
民俗学立场的文化批评
本书是基于民俗学理论与方法的社会文化批评。八个悖论式文化议题:学术研究与民俗生活之间的矛盾、学科的自然成长与运动式发展之间的矛盾、学术求真与大众传媒眼球效应之间的矛盾、精英文化批评与地方经济诉求之间的矛盾、文化多元性理念与独占性诉求之间的矛盾、民间文化遗产的共享性理念与私有化诉求之间的矛盾、城镇化变革及民俗生活的空间转换所造成的经济发展与文化迷失之间的矛盾、求仙问道与世俗利益之间的矛盾。六个传统文化现代性话题:传统宗族社区在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与信息流通、灾难叙事中的灵异谣言、谣言传播中的情绪煽动及语言暴力、传统话语资源的商业化运用、江湖艺人的适应性生存、网络文化中的偶像崇拜与英雄生产等。
蛋先生的学术生存
传统学术史多为思想史、发展史或者编年史。当我们借助“发展”和“进步”的眼光来回望一个学科的学术历程时,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常规预设,比如:学术发展是在传统继承基础上的学术创新,学术发展是沿着一条从低往高、后出转精的道路不断前进的,学者的学术影响力与他的学术贡献大致成正比,等等。在这些预设之下,成王败寇,能够进入学术史大门的永远只是极少数知名学者,而绝大多数普通学者都被排斥在了学术史的大门之外。可是,只要我们换一种眼光,参照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思想方式,把学术研究看作一种特殊的行业类别,就会发现,作为“学术工匠”的普通学者,他们的行业习俗以及他们所处的学术生态,一样应该得到我们的讨论。 在学术行业,一样有祖师崇拜、学术赶集、资辈亲疏、派系与行规、控制与反抗、顺从与革命,有主流与边缘的分野、师承与圈子的壁垒、尊老与维亲的传统,还有自卖自夸的学术营销、连横合纵的操纵方略。有些看似国民性的学界弊端,其实是国际性的科学社会学难题;有些貌似公平的行业规则,其实严重束缚着学术发展。常规研究和科学革命,既是学术发展不可或缺的行进双轨,也是无需蓝图规划的自然历程。本书就是这样一部关注普通学术工作者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工作者,供普通学术工作者尤其是青年学术工作者参考的“社会生态志”。
金庸江湖手册
黄药师凭什么爱上梅超风?段誉慕容复,谁与王语嫣的速配指数高?弃青青就阿九,金庸终于给了袁承志从心选择的权力。韦小宝艳福门之争,金庸对流氓哲学的新批判。每一个成功的傻女婿背后都有一个巧媳妇。多情男子的独门泡妞秘笈。小白脸们先赢情场、后失职场、再失情场的“情爱三部曲”。天下淫妇处处有,英雄为何总拿自己嫂子开刀?放屁高墙上,为何墙不倒?江湖世界的交情哲学。忽悠与反忽悠。阳光少年装痴卖傻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溜须拍马的注意事项。暗器的类别与使用者的江湖习性。关公战秦琼,谁的武功更胜一筹?书呆子与武呆子。……作为中国社科院民俗学博士,《金庸江湖手册》作者施爱东从民间故事的角度解读金庸小说,让人耳目一新。
点评金庸(上、中、下)
暂无简介
倡立一门新学科
本书以中国现代民俗学发生、发展、中落的早期历史为中心,着重讨论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学科倡立与学术转型,及其派生的宣传策略、学术论争,以及人事纠纷。 早期民俗学者在极其艰苦的物质和人事条件下,为理想而奔波,凭热情而工作,为经费而斗争,但最终还是因学术论争、人事矛盾而分道扬镳。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学科侣建、学术转型、以及中道没落,涉及胡适、鲁迅、周作人、顾颉刚、傅斯年、钟敬文、容肇祖、董作宾、刘半农、辛树帜、史禄国、江绍原、杨成志等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大批著名学者,他们的个性风格与学术分歧在特定学术制度下的不同表演,典型地折射了中国现代学术的行业生态,使之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突出个案。
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
《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以中国现代民俗学为例,对中国现代学术的学术生态以及学术模式展开讨论。讨论主要集中在学科定位、田野作业、人才培养、研究范式、学术取向、理论与方法等几个方面,但在具体的考察中,《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并未对以上诸方面进行全面梳理,而是从一些具体个案或现象出发,由点及面,条分缕析,试图借以管窥全豹,勾勒整个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现状与走势。作者试图从行业民俗与科学哲学两个视角切入,检讨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学科发展策略,讨论其经验与困惑。这些经验和困惑既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许多方面也是中国近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所共同遭遇的。
典藏民俗学丛书
这是一套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很高地位的经典丛书。丛书内含被誉为中国民俗学扛鼎之作的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妙峰山》,还有钱南扬的《谜史》、钟敬文的《印欧民间故事型式表》、娄子匡的《绍兴歌谣》等,共37种39本,分为上中下三册,大32开,精装,附有原书插图及有关说明,计220多万字。 其中,史学大师顾颉刚编著的《妙峰山》,是中国第一部经有组织的实地考察而写就的民俗学经典,为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田野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一次打破了文史学家从书本到书本的研究思路。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第一册》,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考察孟姜女故事的流传和演变,成为中国现代民俗学史上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对此后近一个世纪的民间传说和故事的研究,都有很大的影响,被钟敬文当作民俗学界的《论语》。 丛书在1930年5月出版了最后一种:钱南扬的《祝英台故事集》。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70余年了,原书多数已经散失难寻,加之经过战乱和文革,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又曾被取消长达30余年,许多图书馆也早就没有了这套丛书。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孟姜女哭长城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中华民俗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俗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作为实验的田野研究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科玄论战”
《作为实验的田野研究: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科玄论战》是一部围绕民俗学田野 作业问题而展开的学术论争,论争焦点集中在“科学 方法尤其是实验方法是否适用于人文研究”的问题。 这是对20世纪20年代“科玄论战”中“科学究竟能否 解决人生观”问题的一次历史呼应,论争从早年的科 玄是否分家、科学是否**的问题延伸到了人文学科 的学术伦理与科学哲学的问题,科玄双方就此展开了 激烈的论辩。这场主要局限于一批青年民俗学者的网 络学术论战,其问题和意义却并不局限于民俗学科。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是唇枪舌剑的“科玄 论战”,中编是实验研究的学术案例,下编是执着于 不同观点的民俗学者就田野作业中科学与伦理问题而 撰写的学术论文。本书整理者旨在提倡一种实验的田 野研究观:田野不能仅仅是个自然观察的场所,也可 以是我们实验研究的场所。在田野中,除了会捡,还 要会挖,除了观察,还可实验,积*发挥研究者的能 动作用是田野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故事的无稽法则
那些流行了很久的传说、讲了无数遍的故事, 古老而离奇,荒诞不经又让人难忘, 故事的结局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为什么传说到了此地就与别处有所不同? 是什么样的口耳相传塑造了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当我们再一次聆听那些古老的歌谣与传说, 跟随作者深入街巷与田野, 循着传说的回响追寻叩问, 将会看见故事层层包裹的外壳之下, 生命力之所在。 【内容简介】 民间文化常常受到精英文人的无情嘲讽甚至尖锐批判。可是,只要我们浸入民间,“屈尊”听听那些被污名化的王婆、王大爷的声音,我们就会知道,即便是无稽之谈的歌谣、俗语、传说,也都各有其存在、传播的因和由。正如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无论多么“反常”,多么“愚蠢”或“费解”,都是出于他的所思所想,都有他自己的难言苦衷和行为动机。当我们嘲笑、蔑视、冷眼旁观的时候,多半是由于我们不能设身处地地进入他的生活世界和思想世界,不能体会他的无奈和追求。因为不了解,所以不理解。 《故事的无稽法则:关于命运的歌谣与传说》是一部围绕传统中国民间流传的歌谣、故事、风俗等口头表达,展现中国民间故事发生、流传、变异的规律性和复杂性的著作。全书分为“歌谣与歌手的传说”“爱情与婚姻的传说”“颂神与造神的传说”“命理与地理的传说”“天灾与人祸的传说”五个部分,通过民俗学的田野调查,作者对于民间故事与传说的推理层层展开,那些千姿百态、趣味盎然的古老故事与传说也随着作者的调查研究和推理分析浮现其生长蔓延的生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