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中国表征
1人今日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致性入手,认为社会发展的实质就是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总体取向、终极趋势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原理,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这咱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辩证本性,是唯物辩证法在人和社会发展问题上的具有运用。它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法基础与公正本质,凸显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和强大感召力,是对马克思实践人学思想的继承、丰富与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表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代视域及践行路径
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发展、创新内在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使其内化为人民群众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过程。 本书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形态”_x005f_x005f_x005f_x005f_x005f_x005f_x005f_x005f_x005f_x005f_x005f_x005f_x005f_x005f_x005f_x005f_x005f_x0003_“实践形态”和“内在形态”三个维度,系统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何以可能的理论命题。全书22万字,分上下两篇,共20个章节。上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代视域”为主题,阐述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理论前提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与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视域”“马克思主义的时代问题”等;下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践行路径”为主题,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践范式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对科学主义的回应”“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法则”“马克思主义的生活温度”“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策略”“马克思主义的儒学路线”等。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思之流,可谓源远流长,千百年来早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传统和精神风貌,其中包括自己特有的民族风格、社会心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构成了自己特有的精神特质。今天我们要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离不开汲取传统文化资源,应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契合的角度全面清理传统哲学的糟粕,探寻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方案中的创造性转化的途径和模式,深入挖掘其对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价值。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立场及方向,将其原有的先锋理念注入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精髓中,才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的生活背景下,为重塑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进行积极的精神营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
本书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发展所作的思考。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研究领域。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现在,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已经成为一种伟大的文化,引领着时代的发展,引导着社会的进步,正如一首颂扬马克思主义的歌所表述的:“你是一个火种,点燃这片沉睡的土地;你是一个预言,划出人类理想的轨迹;你是一面旗帜,飘飘扬扬迎着风风雨雨;你诉说一个真谛,你是一面旗帜,几度沉浮你又几度崛起,你奉献一个真理。” 本书以经典著作为依据,以当代社会和文化发展为背景,本着立足文本、关注现实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出场路径和视域,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最新成果等课题进行了理论探索。其中较好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物化时代与哲学的使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意义、当代科学技术和道德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西方哲学中的角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等时代性问题。
当代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获得批判继承、丰富发展的科学路径和必然选择,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和新局面的基本诉求与迫切需要,更是马克思主义创新体系能够科学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现实需要。我党90年发展的光辉历程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创新史,综合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文化底蕴;推陈出新是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价值选择,实践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功能定位;返本开新是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发展路径。
马克思人学的文化底蕴及其价值研究
作为哲学的人学,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时代的旗帜,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先进人学体系的引导下,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进步。本书共分为六章: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人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第二章,西方哲学的人学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第三章,马克思哲学的人学转向及其时代阈限;第四章,中西马人学比较的当代实践价值;第五章,马克思哲学的人学转向与立场;第六章,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当代价值。书稿意在表明,基于现实语境而产生的当代马克思哲学的问题意识,是马克思哲学对自身发展困境以及如何以哲学方式求解人的发展课题的自我反省的担当意识,也是它植根于人类本性之中渴望拔高生存质量的最终牵挂和生命情怀。
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其后现代境遇
《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其后现代境遇》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内在品格和革命本性,使其对实践具有强烈的敏感性和依赖性,它是在与实践的相互作用、相互改造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特征,而后现代主义理念在当代学界的过量引介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生了后现代转向。只有培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立场和方向,确立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存在与发展的合法性基础,在推进其后学化进程中完成向马克思主义本性的真正复归,才能借助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资源,激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部的后现代精神意蕴。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化二者密不可分,必须打通其内在联系,才可以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走向指明方向,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才会有真正的出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当代实践价值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当代实践价值研究》共分四章,第一章“在社会生活内在本源处运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意义,旨在强调学术同仁唯有立时代潮头、通古今之变、发思想先声、承历史使命,才能将自己的“述学立论”自觉融入到现代化实践的逻辑深层;第二章“在社会实践的逻辑深层追问”——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旨在强调实践唯物主义诠释学,能够把各种主客观意图在实践基础上内在融通起来而生成一种实践意图,以能否及如何诠释到社会生活内在本源处作为衡量其诠释的正当性与否的真正标杆;第三章“在价值的生成与评价上反思”——实践价值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旨在考察马克思主义是以“改变世界”为根本旨趣的,它以实践唯物主义路径出场显示了其鲜明的价值立场与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也彰显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规范和价值理想;第四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及其意义研究,旨在强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成果指引。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研究的当代视域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研究的当代视域》以反思批判的眼光重新考量当代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的多元视域及其学理动机与缺陷,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哲学、历史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的角度考察当代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理论,指出唯有以“马魂-中体-西用”的方式实现古今中西的视域融通,合理配置、重组与吸纳中外文化资源,才能激活当代学者的学术自觉与理论自信,在实现马克思主义本性回归的同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势与现实路径做出双重关切,不断凝练与提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语境下当代语言哲学问题研究
当代哲学力图通过思想把握存在的努力,实际上表现为用一种蕴含普遍性意义的东西来指称世界本体并从而构造哲学语言的努力,这种锲而不舍的努力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概念王国。原本以语言与存在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存在论哲学,却演变成了以存在的意义为研究对象的现代语言哲学。西方哲学从古至今总是与语言的自我构造交织在一起,但遗憾的是,它们对形上语义的追问并没有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内在本源处那一度运思,因而不能对人的本真生存状态获得一种现实性的关怀。马克思实践诠释学之所以具有理论上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就在于它不仅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将之引入社会现实的原则高度上,破天荒地开辟了社会历史的实践性维度,实现了一次划时代的语言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