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范仲淹与宋学精神(中国哲学新思丛书)
1人今日阅读
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是以整饬吏治为首要,以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砥砺士风、培养人才为本源,兼及经济和军事等领域。虽然其整饬吏治仅及一年就夭折了,但其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砥砺士风、培养人才则对以后宋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范仲淹门下多延贤士,如胡瑗、孙复、石介、李觏等皆与之从游。庆历之际,学统四起。三苏的蜀学、王安石的新学、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和二程的洛学等,都与范仲淹及庆历新政有着密切的关系。宋儒的“内圣”与“外王”是相贯通的。南宋理学时代,与其称为“后王安石时代”,不如称为“后范仲淹时代”。
中国儒学 第十辑
本书为中华孔子学会主办的连续性辑刊,由北大哲学系教授王中江和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李存山主编。本书立足于学会,面向海内外,广泛联合儒学研究者,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儒学传统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讨。本辑共有五个栏目,分别是:“专题:身体与工夫”、“前沿:经典与制度”、“论坛:儒家的意义与当代中国的信仰、宗教问题”、“对话”和“纪念”。
商鞅评传:为秦开帝业的改革家
本书对商鞅变法改革和《商君书》思想进行综合性研究。商鞅是战国中期法家的著名代表人物,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在秦国两次变法,力主“耕战”“富国强兵”,使秦国迅速崛起,为后来的“秦王扫六合”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商鞅是“为秦开帝业的改革家”,其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而现传《商君书》是商鞅及其后学撰写的著作,可视为商鞅学派的思想总集。商鞅学派虽不必为秦朝速亡直接负责,但他们专制、狭隘的功利主义文化政策和对精神文明、伦理道德的忽视,亦是秦亡的原因之一。本书结合商鞅变法史实与典籍思想,不仅细致勾勒出商鞅学派的思想内容,深刻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同时彻底反思了商鞅学派与秦二世而亡的关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现代中国哲学研究论集
本书汇集了李存山先生研究现代中国哲学之成果,既有对冯友兰、张申府、张岱年、朱伯崑、牟宗三、唐君毅、成中英、杜维明等现代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思想的分析,也包括对传统与现代之关系的思考,以及对改革开放40年中国哲学学科发展的反思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李存山先生的学思历程和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气论与仁学
朱熹曾列举了格物致知的“用力之方”,他说:“若其用力之方,则或考之事为之著,或察之念虑之微,或求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讲论之际,使于身心性情之德,人伦日用之常,以至天地鬼神之变,鸟兽草木之宜,自其一物之中,莫不有以见其所当然而不容已,与其所以然而不可易者。”(《大学或问》下)格物的范围甚广,从内心的“念虑之微”到身外的“鸟兽草木之宜”,都是格物的下手处。朱熹又论格物有“先后缓急之序”云:“格物之论,伊川意虽谓眼前无非是物,然其格之也,亦须有先后缓急之序,岂遽以为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而忽然悬悟也哉?今为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草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答陈齐仲》)依此次序,格物主要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草木器用虽然也在格物的范围之内,但算不上真学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家谈·第一辑: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
本书收录中国社科院李存山研究员关于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研究的核心观点和代表性文章。他从“国学”的概念辨析、基本内涵和学科发展等层面,廓清“国学”与“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关系,进而从更高层面上论述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底蕴和内涵。
家风十日谈:中国古人的治家良训和故事
本书以历史为轴,选取了中国两千多年来在家风家教方面有代表性的十位先贤,讲述这些历史先贤的家风故事,内容涉及爱国传家、礼让传家、忠孝传家、规矩传家、勤俭传家等中华家风的方方面面,人物几乎涵盖中国各个重要朝代,脉络清晰,全面呈现了中国家风的基本内涵和整体性格。本书切入点新颖独特,能给读者带来亲切的阅读感,是一本优秀的中华传统家风读本。
家风十章
本书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针对当前家庭存在的主要问题,立足于我国丰富的传统家风文化和资源,挖掘传统家风形成的文化和哲学基础,系统展现其核心精神和特点,并思考今天传统家风面对的问题和现代化方式,是一本针对大众、深入浅出、具有启发意义、具有亲和力的通俗读物。本书力求让读者深入体验传统家风的丰富内涵、魅力和指导性力量,进而涵养气质,以传统家风为借鉴,塑造健康的现代家庭,营建温暖的精神家园,其出版对弘扬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纲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暂无简介
新三字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三字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个部分,以三字经的形式,阐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六个方面的内容,简短明快,朗朗上口。 《新三字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配有译文和注释。
仁者爱人 以德立人(国际儒学联合会● 典亮世界丛书)
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15个重要启示。本书面向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海内外读者,特别是国内的年轻读者,着重对其中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进行了阐发。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全书从众多中国古代典籍中,选取100余条经典名篇、名段、名句原文,对其进行准确精练的注释、通俗易懂的译文以及富有时代意义的解析。一方面,突出了“当代价值”:结合新时代中国的治国理政实践,为当代读者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另一方面,突出了“世界启示”: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儒家文化的“常道”与“新命”
本书为作者常年思考、研究的论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文化之“常”与“变”的认识,在现时代主要就是对儒家文化的“常道”与“新命”的认识。何为儒家文化的“常道”,哪些是儒家文化在现时代需要实现的“新命”,本书拟回答这些问题。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对中国文化之“变”与“常”的认识;儒家文化的普遍道德价值;汉代儒学略论;宋代新儒学略论;中国文化的近现代转型。
中国儒学.第十七辑
《中国儒学》由中华孔子学会、郑州大学洛学研究中心主办,立足于学会,面向海内外,广泛联合儒学研究者,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儒学传统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讨,不断激活其内在的精神和独特的价值,俾之在人类精神生活和文明的重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书是第十七辑,共三部分,分别是域外儒学新视野、早期儒家人性论与心论、儒学新论。
先秦哲学与儒家文化
本书是李存山先生的自选集,收录了他自1986年至今研究中国先秦哲学和简帛文献哲学思想的重要文章。全书梳理了孔子、老子、孟子、荀子等先秦哲学家及《周易》的哲学思想,同时结合出土简帛分析了“道”“一”“气”等中国哲学中的传统概念。本书内容丰富,力求使读者深刻、全面、正确地认识中国文化,继而以中国文化精神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张岱年选集
张岱年(1909-2004),字季同,别署宇同。1909年5月出生于北京,原籍河北省献县。父亲张濂,光绪(1903年)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长兄张崧年是中国现代哲学家,对张岱年的学术道路选择产生了直接影响。1928年,张岱年考入清华大学,旋即退学,又报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被录取。1933年大学毕业时,因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被清华大学哲学系聘为助教,从事哲学专业的教学工作。“七·七”事变以后,清华大学南迁,他滞留北京,闭门著书。1943年任教于私立中国大学,聘为哲学讲师。抗战胜利后,1946年清华大学复校,回清华大学哲学系工作,1951年晋升为教授。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直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本书按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研究三个部分来选编,各部分的内容则以写作或发表的时间序。这种编排的好处是把张先生作为哲学家、哲学史家和国学大师所取的主要学术成果更集中地展示给读者,由于篇幅所限,本选集只收入张先生在各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论文,而其专著,除了《天人五论》之外,其余只能收入最精要的部分,有些专著《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等则未能收入。为使读者对张先生的一生及其主要学术成果有一综合的认识。
汉代与宋明儒学新论
本书是李存山先生的自选集,收录了他自1986年至今研究中国汉代和宋明时期哲学思想的重要文章。全书按时间顺序梳理了陆贾、董仲舒、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罗钦顺、王廷相等人的哲学思想,重点分析了汉代哲学与宋明儒学及其给后世带来的影响。本书内容丰富,力求使读者深刻、全面、正确地认识中国文化,继而以中国文化精神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