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安阳(博雅双语名家名作)(英汉对照)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2.7%
《安阳》(英汉对照版)是对1928年至1937年安阳殷墟十五次发掘的缘起、经过、收获和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总结,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又通俗易懂的“大家小书”,论述和史料兼备。
中国文明的开始(博雅双语名家名作)(英汉对照)
《中国文明的开始(英汉对照)》所选篇目大多曾刊载于海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学刊上。前三篇选文原为李济先生于1955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所作的三次演讲的手稿,介绍了震惊世界的“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考古学》选自陈衡哲主编的《中国文化论集》,介绍了中国现代考古学在传统金石研究和西方田野工作方法的交汇中诞生。
中国民族的形成
《中国民族的形成》主要收录了李济先生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一次人类学的探索》。论文开篇提出中国民族的形成问题,接着充分利用人体测量、古代典籍等资料作有力的论证。文中对中国人种作了“我群”和“你群”这一民族志的分类。从测量中国人的体质特征入手,由中国历代族姓和筑城的变化归纳出“我群”规模、成分的演变和迁徙,并论述了“你群”的演变和整个中华民族迁徙的问题。结论认为中国民族主要成分有五:黄帝子孙、通古斯、藏缅族群、孟—高棉语群、掸语群。这是第一部科学研究中国人种学的著作,也是第一部中国人写的现代人类学著作。此外《中国民族的形成》还就此一主题选入了相关附件和李济老年再论中国民族问题的演讲,既为读者加深对先生探讨这一问题的认识提供了辅助读本,也展现了李先生学术思想的发展。
中国早期文明
本书收入李济先生有关中国古代文明探索和研究的论著七种。这些论著,不仅记录了中国学者以考古学家的锄头第一次对地下中国史前文明的探寻,同时也记录了中国学者以历史学家的学识对重建中国上古史的深邃思考;不仅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弥足珍贵的史料,也是深入探索和研究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历史文献。 在《中国文明的开始》(三篇),李济先生以安阳考古发掘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对中国文明的起源、发展及中华民族滋生成长的关系,作了简明而又系统的叙述和推论。在《古代中国文明》,李济先生以二十世纪初地质学和考古学的成果,对中国史前文明所作的描述和解说。在《再谈中国上古史的重建问题》和《踏入文明的过程—中国史前文化鸟瞰》探讨了上古史的问题,《山西南部汾河流域考古调查》和《西阴村史前的遗迹》是李济先生1926年对山西汾河流域所作考古调查及对西阴村考古发掘的记录和报告,这既是中国学术界第一次用考古的手段和方法探索地下史前中国文明的成果,也是中国考古事业和现代考古学发轫的标志。
李济文集(1-5卷)
研究古器物学命名的问题,也就等于为每一类型器物的历史作一番考订。这一考订的工作应该以实物为主体,寻求它们所具的功能及它们形制的演变。但是做这一件事情,我们的出发点虽说是以发掘的资料为主,同时也应该藉此把著录中的资料加一番界说及清理。关于史前的部分,我们所遭遇的困难为没有文献材料作比较;到历史期间,这类困难减少了,但是新的问题也发生了。我所说的新的问题,很多牵涉到古器物的名称部分。很侥幸地我们已经有若干整理完善的成绩可资凭藉;不过也有一些未完的工作,尚需现代的学人努力。
殷墟陶器研究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涵“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大学经典”及“开放人文”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 “厘清西方思想脉络,更新中国学术传统”,为“世纪文库”之编辑指针。文库分为中西两大书系。中学书系由清末民初开始,全面整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著作,以期为今人反思现代中国的社会和精神处境铺建思考的进阶;西学书系旨在从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古希腊罗马以降的经典文献,借此展现西方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代中国之核心问题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与之呼应,“世纪前沿”着重关注二战以来全球范围内学术思想的重要论题与最新进展,展示各学科领域的新近成果和当代文化思潮演化的各种向度。“袖珍经典”则以相对简约的形式,收录名家大师们在体裁和风格上独具特色的经典作品,阐幽发微,意趣兼得。
Anyang
暂无简介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李济卷
现代著名学者李济,是以发掘为基础的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创建者之一,为中国考占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卷收入其《中国民族的形成》、《西阴村史前的遗存》、《中国文明的开始》、《安阳》等代表作及论文,全曲展示其卓越的学术成就。 《中国民族的形成》:1923年李济在哈佛大学研究院完成的博士论文,是研究中国人类学的第一部著作。原文是英文,现由张海洋、胡鸿保、林宗锦、李苏幸译。 《西阴村史前的遗存》:一篇纯科学的现代考古发掘报告,是中国人自己领导的第一次田野考古工作的初步总结。 《安阳》:李济的最后一部专著,由美国西雅图市华盛顿大学出版部于1977年用英文出版。本书采用苏秀菊译本。
中国早期考古调查报告
暂无简介
中国古器研究专刊殷虚出土青铜鼎形器之研究
照古器物學的分類標準,史語所考古組在安陽田野工作發覺所得的青銅器標本,可以歸入“鼎鼐”一類的,共為二十件,另有三件,雖具三足,但缺了兩耳...我們把這三件也列入在“鼎形器”內共同討論。所以這篇專論,詳細地描寫了二十三見殷墟出土的青銅器─通稱為“鼎形器”。
考古琐谈
序(张光直) 李济先生百年诞辰志语 代序(李光谟) 湖北人种测量之结果(手稿) 社会学(手稿) 僵化(手稿) 关于在中国如何推进科学思想的几个问题 论追求真理应该从认识自己的身体作起 人之初 试谈治学方法 中国地质学对现代中国社会人类科学的影响 博物馆与科学教育 如何办科学馆? 论“道森氏.晓人”案件及原始资料之鉴定与处理(节选) 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 从人类学看文化 民族学发展之前途与比较法应用之限制 中国考古学之过去与将来 记小屯出土之青铜器(中篇)后记 中国上古史之重建工作及其问题 《中国上古史》编辑大旨 试论中国文化的原始 安阳的发现对谱写中国可考历史新的首章的重要性 殷墟陶器研究报告序 中国古器物学的新基础 殷文化的渊源及其流变 《古物保存法》颁布后所引起的第一个问题 敦煌学的今昔 古生物得到了中国法律的庇护 牙的故事二则 史前考古学所研究的“人”和“自然环境” “沧海桑田”的考古学例证之一 魏敦瑞氏的“古今人表”之编制及其所引起的理论纠纷 李济先生学术活动简表 李济先生著述要目 编者后记
安阳/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安阳/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是作者李济在79岁高龄时撰写的其一生中最后一部著作。原文是用英文写作的。该书堪称对殷墟10年考古史的全面总结,更是作者对中国甲骨文考古史的全面回顾。作者在书中回顾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形成,详细介绍了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对殷墟的挖掘和研究,并据此阐述了自己对中国上古史和古史传说的一些深层思考。
殷墟青铜器研究
《殷墟青铜器研究》是李济先生六篇关于殷墟青铜器研究的著述的汇集,作者依据殷墟青铜器在地下的原在情形与所在地层及其他地层的相对位置,与同时同地层出土的其他器物的关系,以及这些青铜器的质料、作法、形制、文饰等田野考古记录和层位学、类型学等考古理论与化学分析、金相测定等科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分析。不仅彻底划清了现代考古学理论指导下器物学研究与传统古器物学研究的界限,而且为上古史的探索开辟了一条新路。
胡适选专业
本书是各位大家对大学生活的回忆录。冯友兰、杨亮功、田炯锦讲述老北大的趣闻轶事,梁实秋、何炳棣抒发对清华的感激之情,郑骞介绍燕京大学中文系,朱家溍怀念在辅仁的大学时光,吴阶平“用医学生的眼光看协和”,何炳棣褒扬西南联大的优良学风,汪曾祺则描绘了非常时期的大学生活——泡茶馆、跑警报,蒋梦麟回首留美生活片断,胡适跟大学生分享他选择科系的故事,李济叙述了从心理学到社会学再到人类学、考古学的学习历程,费孝通谈论了师从马凌诺斯基的种种感想。内容丰富,叙述生动,兼有史料价值和教育意义,可为青少年入大学之参考。
遥想大学当年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民国大师倾情讲述令人神往的大学时代! 怎样的大学才是好大学?大学真的是象牙塔吗?大学生活应该如何度过?一个人上完大学应有什么改变?……这些困惑,自从近代大学在中国诞生以来,就在无数学子的头脑中萦绕了。本书搜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交通大学等学府毕业生的多篇文章。他们讲述各校的历史渊源,当年自己的考录经过,在学业上的收获,回忆亲炙之老师的学问及为人,与同学的深情厚谊,校中丰富的文体活动,等等。向读者展示了青年人在迷茫中求索,在群居中获得乐趣,相互砥砺而成长等一段段鲜活的经历。另外,书中也收录数篇当时在著名大学任职老师的文章,记录他们的研究和教学生活、同僚的趣闻轶事等。 编辑推荐: ◎北大、清华、燕大、交大等名校毕业生倾情撰文,回忆满怀希望、自由活泼、勤苦用功、各展所长的大学时代。苦于过度竞争的当代人,特别是学生及教育从业者,都能从中得到启发。 ◎传记文学书系作品之一,此书系是我社根据台湾《传记文学》的内容,采其精华、分类汇编的一套大型丛书,内容多为一手珍藏史料,严谨可靠,价值极高!台湾《传记文学》杂志自1962年创刊,本着“为史家找材料,为文学开生路”的宗旨,发表民国史料字数逾亿,主要包括自传、评传、年谱、回忆录、口述史等珍贵史料,是中国近现代史最丰富的宝库,深受海内外史学界和历史爱好者青睐。 ◎以轻松隽永的文学笔法书写严肃历史,为国家存信史,为名人留伟绩,为平民录亲历,名家撰文,可读性极佳。书中包含梁实秋、李济、周法高等多位知名学者撰写的短文随笔,格调清新,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史学大家杨天石先生倾情长文作序推荐! ◎锁线精装,版式疏朗,内文用纸考究(采用80g纯质纸),阅读舒适,耐翻耐磨,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