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李致文存:我的书信
本书收录了李致与巴金的诸多书信,还有曹禺、张爱萍、李又兰、戈宝权、冯骥才、刘绍棠、严文井、陈白尘、张乐平、柯岩、茹志鹃、秦牧、周克芹等名家的书信,留下丰富又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李致文存:我与出版
本书详细回顾了四川出版业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上世纪70、80年代,四川出版异军突起,时任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的李致,带领四川出版积极“创业”,率先突破“地方化、群众化、通俗化”方针的束缚,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推出了一系列品牌丛书,在全国有极大影响。
李致文存:我与川剧
1983年至1991年,李致任四川振兴川剧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日常工作。他参与制定每一阶段的规划与任务,组织全省川剧汇演和调演,带团到北京、上海以及欧洲、日本等地演出,积极推动川剧创新发展,与不少川剧人成为知心朋友。第四卷《我与川剧》,则回顾了这一段历程,从中也可看出川剧发展的辉煌历程和波澜起伏。
李致文存:我的人生
本书回顾了李致九十年的人生,以随笔的形式记述的人生往事,既是个人的历史,也是时代和社会的缩影。从读小学时为抗日战士捐寒衣,青年时期参加学生运动,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成渝两市做地下工作。后来,李致在共青团大学、区、市、省和中央机关多个岗位工作,在改革开放初期,回到四川,为四川出版、振兴川剧和文艺工作作出贡献。
李致文存:我与巴金
本书回顾了在与巴金六十多年的接触中,李致对巴金为人的不少独特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他心目中的“世纪良知”巴金。
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作品集(全5册)
本套装共五卷,分别为《李致文存:我与巴金》《李致文存:我的书信》《李致文存:我与出版》《李致文存:我与川剧》《李致文存:我的人生(上下)》第一卷《我与巴金》:回顾了在与巴金六十多年的接触中,李致对巴金为人的不少独特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他心目中的“世纪良知”巴金。第二卷《我的人生》:回顾了李致九十年的人生,以随笔的形式记述的人生往事,既是个人的历史,也是时代和社会的缩影。从读小学时为抗日战士捐寒衣,青年时期参加学生运动,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成渝两市做地下工作。后来,李致在共青团大学、区、市、省和中央机关多个岗位工作,在改革开放初期,回到四川,为四川出版、振兴川剧和文艺工作作出贡献。第三卷《我与出版》:详细回顾了四川出版业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上世纪70、80年代,四川出版异军突起,时任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的李致,带领四川出版积极“创业”,率先突破“地方化、群众化、通俗化”方针的束缚,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推出了一系列品牌丛书,在全国有极大影响。第四卷《我与川剧》:则回顾了这一段历程,从中也可看出川剧发展的辉煌历程和波澜起伏。1983年至1991年,李致任四川振兴川剧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日常工作。他参与制定每一阶段的规划与任务,组织全省川剧汇演和调演,带团到北京、上海以及欧洲、日本等地演出,积极推动川剧创新发展,与不少川剧人成为知心朋友。第五卷《我的书信》:则收录了李致与巴金的诸多书信,还有曹禺、张爱萍、李又兰、戈宝权、冯骥才、刘绍棠、严文井、陈白尘、张乐平、柯岩、茹志鹃、秦牧、周克芹等名家的书信,留下丰富又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川剧传统剧目集成(共5卷)
《川剧传统剧目集成(共5册)》主要内容: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剧名列其中。川剧是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川剧剧目丰富,特色鲜明,因其高度的文学性、地方性、艺术性而享誉剧坛。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现珍藏有传统剧目两千余种,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编剧目数千种。这些剧目内涵深远,自上古神话肇始直至民国以降,展示了历朝历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塑造了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同时,也反映出南戏北曲、传奇及诸多古老地方戏入川流变的轨迹。
往事随笔
《昔日足迹》是作者一生坚定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真善美,为国家民族兴盛上下求索而无怨无悔的心路展示,也为研究考察新中国艰辛历程提供了大量难得的第一手资料。本书所涉的记忆,时间跨度长,内容面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时期的种种历历可见;旧式家长、革命者、建设者、文学艺术家、底层劳动者等各色人物一一展示。平实质朴的文字总是蕴含着浓烈的感情,爱憎分明,感慨良多,点滴日常事,呈现的是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巴金的内心世界
暂无简介
巴金这个人
暂无简介
铭记在心
本书为一本回忆性随笔。作者李致(巴金侄),是一名长期从事共青团、出版工作、文化宣传工作的老革命。本书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以及他生命旅途中难忘的人和事。主要记叙了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如胡跃邦、贺龙、邓小平等)、各级领导,以及文化名人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平易近人的感人事迹。文风平实、晓畅。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为当今青年还原一段共和国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老一辈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有其独特的意义。
曹禺致李致书信
《曹禺致李致书信》信集收录了三十八封信,这些信写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写信人是我国现代戏剧奠基人、戏剧大师曹禺,收信人是原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李致。 当年曹禺剧作《王昭君》刚发表,李致就赶去组稿。李致的真诚、热情打动曹禺,令人惊讶的是李致能大段背诵曹禺剧作的台词,这给曹禺留下难忘的印象。后来《王昭君》在三个月内出版,装帧、印制堪称上乘。 曹禺与李致交往逾20年,在这批来信中我们发现,最初曹禺称李致为“李致同志”,尔后称“李致老友”,最后称“李致兄”。称谓的变化反映出他们情感的加深与思想交流的升华,以致曹禺说他的书都要拿到四川出版,与四川出版社结成“生死恋”,从中我们读出了作家与出版人纯洁崇高的友谊。 一个出版人可以与曹禺这样的大家就出版图书结成“生死恋”,这是基本价值观的契合,是两颗真诚的心的融合,是崇高文化理想的共同追求。在当下这是值得学习的!这正是我们出版这《曹禺致李致书信》信集的意义。在曹禺·先生百年诞辰之际,谨以此书纪念一代艺术大师曹禺先生,记录他与四川出版的一段佳话。
我与出版(第3卷)
李致长期从事出版工作,在出版社工作近十年,出版局工作五年,出版总社工作四年,在宣传部分管出版工作五年。其间有交叉,如任出版局副局长兼任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任宣传部副部长兼任出版总社社长。在这若干年内,四川出版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李致把那一段时期我的讲话和短文集中起来翻翻这个小册子,多少可以看出四川出版工作的一些足迹。
我的四爸巴金
《我的四爸巴金》的作者李致,为巴金大哥——《家》中大哥觉新的生活人物原 型——的儿子,从少年时与巴金(以川语喊作四爸)同睡一张大床始,至今已与 巴金有六十多年的过往交接,贯穿了巴金的青年、中年和晚年。全书三十余篇,写作时间跨度二十余年。因为亲情,因为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的交接,因为巴金的坦诚无饰,呈现于李致眼中、心里、笔下的巴金,具有少为人知的感性、具象、血肉丰富、人情味十足的一面,因而为人们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和生动的细节,这正是一般人物传记或教科书、研究专著所不具备的。此外,本书还记述了巴金与沙汀、李健吾、李劼人、曹禺等现当代作家的交往和友谊。文字之外,本收还插配了百余幅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包括巴金各个时期的生活照片,巴金的书信、题字手迹、画像,著述书影,生活中的片纸只言等。
李致与川剧
作者30年来写作和发表的有关振兴川剧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