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敦煌民族史
2人今日阅读
敦煌古来为多民族经济文化交融的大都会,敦煌文化是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既是他们共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本书是国内外首部敦煌民族通史,也是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敦煌民族历史文化的学术专著,从某一角度说具有裨补阙漏的意义;以语言学、考古学与历史学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以深入研究敦煌民族历史文化的本质,进而深入探讨不同民族间的历史文化关系,重点阐述敦煌古代民族的能动作用。
霞浦摩尼教研究
1人今日阅读
2008年以来,福建霞浦上万村、屏南降龙村一带发现了大量摩尼教文献、文物,对霞浦摩尼教历史、文化与文献的研究,一时成为学界的热点。本书主要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研究霞浦摩尼教历史、文化、宗教仪式等内容,中编阐述霞浦摩尼教遗存踏查情况,进行文献研究,下编以摩尼教文献的整理与刊布为主,内容有《祷雨疏》《冥福请佛文》《点灯七层科册》《兴福祖庆诞科》《贞明开正文科》《奏申牒疏科册》六件比较重要的文献。
北国石刻与华夷史迹
本书以我国北方地区发现的各种石刻为研究对象,以墓志为主,兼及石塔、经幢、墓碑等,而这些石刻中,内容又以唐代墓志为主,为研究唐代历史文化与北方民族(如回鹘、仆固、浑部、葛逻禄、薛延陀、党项)史的重要资料;有的墓志则对探讨唐代西域、敦煌历史及中西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除此之外,本书还包括对甘肃省博物馆藏北朝未刊石塔的研究,与石塔对应的是辽代经幢,本书就期形制、刻文及其功用等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陕西凤翔发现的蒙古纪事砖与屈氏墓碑,对研究元代蒙古人在凤翔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书中所涉墓志、石塔、砖石铭刻,大多都属于首次研究刊布,即使那些非首次刊布者,也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回鹘摩尼教研究
摩尼教形成于3世纪的波斯,繁荣昌盛于8—11世纪的回鹘。借由回鹘的力量,摩尼教在唐朝境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漠北回鹘汗国的崩溃和部众的西迁,回鹘摩尼教一度繁荣于天山南北和河西走廊地区,于12世纪末以后销声匿迹;向南一支潜入福建、浙江,发展成为具有华化特点的霞浦摩尼教,至今一脉不绝。 本书作者从事回鹘摩尼教研究30年不辍,特别关注地下出土的考古新资料和胡汉语古文献,克服极大的语言障碍,从东西方各国文字的出版物中广泛收集材料,对纷繁复杂的回鹘摩尼教史做了系统的论述,为国内外所未有,具有创新意义;内容涉及中外关系史、宗教史、西北民族史、敦煌吐鲁番学等许多学科领域,对许多问题加以讨论,是是非非,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语史兼通,具有阅读多种文字著作的优势,本书提供了一批回鹘文摩尼教文献的汉译,有些属于首次翻译,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中国敦煌学论着总目
《中国敦煌学论著总目》收录发表于1900年至2007年的敦煌学论文 17180篇,书刊1510种。以中文为限,篇目涵盖国内外报刊、论文专集、学 术会议文集、纪念集,以及个人著述中有关敦煌学的内容,兼收国外学者 著述的汉译本。目录包容量大,编纂思路新颖,取材准确全面,分类体例 合理,检索功能强,便于查阅。
中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丛书
《中国北方民族历史文化论稿》为作者关于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综合性论稿,收录了作者近年在北方古代少数民族探索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主要内容有:敦煌与吐蕃、回鹘、蒙古学研究,回鹘佛教对北方诸民族的影响,蒙古统治与元代畏兀儿社会,回鹘文献所见蒙古“合罕”称号之使用范围,敦煌吐鲁番文献所见吐蕃回鹘文化关系,从二十八宿看唐宋时代吐鲁番之文化杂糅,论辽朝的西疆经略,契丹族源传说借自回鹘论,元代西夏遗民《龙祠乡约》探析,元政府护持学校档案二件,古代柯尔克孜人的宗教信仰 。
甘肃通史:隋唐五代卷
《甘肃通史:隋唐五代卷》为甘肃通史第四卷,是对第一版的修订再版。记述了隋唐时期甘肃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自然生态、民族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书稿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指导编撰的甘肃通史。 《甘肃通史:隋唐五代卷》体系完整、脉络清晰、图文并茂,为广大读者了解甘肃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读本。
唐宋回鹘史研究
本书利用出土的多方墓志等新资料,结合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的唐宋时期史乘记载和具体实物,充分利用敦煌出土的各类文书,对唐宋时期回鹘的历史进行全面考察,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10世纪以前的回鹘先民、漠北回鹘、西迁回鹘的具体史实及其与周边政权的交往,以及回鹘文文献、佛教状况、文学成就、摩尼教的传播、回鹘文化等问题。
回鹘之佛教
暂无简介
甘州回鹘史
甘州回鹘史是9世纪晚期至11世纪30年代存在于河西走廊一带的回鹘政权,古代史籍如《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册府元龟》、《宋史》、《辽史》、《宋会要辑稿》对其有简略记载,敦煌出土的古代汉文、于阗文、吐蕃文文献多有与甘州回鹘相关的资料,可与汉文史书的记载相印证,而且在不少方面填补了史书记载的空白。此外,敦煌石窟艺术中也有与甘州回鹘相关的图像资料。《甘州回鹘史》以地下出土材料与史书的记载相印证,尽可能全面地重构甘州回鹘的历史,内容包括甘州回鹘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总结诸方面,特别关注回鹘与周边政权,如中原王朝(五代、辽、宋)、沙州归义军政权、西夏、吐蕃的关系问题。
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
该论文达到了在利用百余年来国风外学者研究回鹘文献成果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回鹘文化的目的,是继德国第二代回鹘文献研究专家葛玛丽教授1973年出版的专著和德国第三代回鹘文献专家现任柏林科学院吐鲁番研究中心主任茨默教授1992年出版的《高昌回鹘王国的宗教与社会》之后又一部在使用回鹘文献的基础上撰写的古代回鹘文化研究专著。 作者知识面相当宽广,举凡语言学、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等无不涉猎,游刃有余,开风气之先,这一优势相当益于他在新疆、敦煌、印度等地的长期生活与学习,耳儒目染,目前能兼而备之这诸多优势者可谓凤毛麟角。
回鹘学译文集
《回鹘学译文集》收录了德、日、英、法诸国学者发表的回鹘研究的重要著作,均获作者授权,已在不同学术刊物和文集中发表,原文既有德语,也有英语论文,可为国内回鹘学研究提供参考。
元代畏兀儿历史文化与文献研究
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是西部这片热土所孕育出的灿烂杰作。如今随着考古发掘及文献释读的深入,研究新成果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出版关于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的图书数以千计,并且每一时段都会有新的论著问世。《元代畏兀儿历史文化与文献研究》就是在以往诸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学界关于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最新研究成果的一次梳理与总结。
西夏与周边关系研究
《西夏与周边关系研究》主要论述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西夏在立国及当政过程中与周边其他少数民政权族及同宋王朝的关系。主要内容有:西夏与回鹘贸易关系考,西夏与辽金间的佛教关系,西夏钱币的流布区域及相关问题,回鹘文化对西夏的影响等等。
敦煌佛教与禅宗研究论集
目 录 敦煌文献对中国佛教史研究的贡献(1) 敦煌写本《天台五义分门图》校录研究(11) 敦煌文献中的《斋琬文》(27) 敦煌文献S. 2575号所见方等道场传戒程式(44) 敦煌文献中五代宋初的戒牒研究(69) 敦煌寺庙“号头文”略说(92) 敦煌文献中的宝塔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02) 从敦煌文献看敦煌与中原之佛教文化交流(107) 唐代长安与敦煌佛教文化之关系(120) 从敦煌文献看道信禅法(139) 东山法门及其对敦煌禅修的影响(151) 敦煌本《历代法宝记•弘忍传》考论(169) 《历代法宝记》所见达摩祖衣传承考辨(181) 唐五代敦煌僧尼的生活(195) 敦煌回鹘文佛教文献及其价值(241) 综论汉传佛教对回鹘的影响(262) 佛教与回鹘讲唱文学(301) 回鹘观音信仰考(332) 回鹘高僧与《西夏文大藏经》的翻译(353) 后记(363) 后 记 在敦煌出土的5万余件古代文献中,有关佛教的内容差不多占到了90%以上。在这些佛教文献中,佛经又居多数,此外尚有为数丰富的魏晋、隋唐、五代至宋初的佛教发展史资料。这些文献大多已不传世,在其它地方是难得一见的。其中既有敦煌本地的译经、疏释、著录及刻写本,也有大量自外地流入的法物;既彰显出敦煌本地的佛教文化特色,同时又可视作4至14世纪中国佛教发展史与佛教文献史的缩影,故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敦煌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文献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除汉文外,尚有多种古代少数民族文字资料,举其荦荦大端者有吐蕃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西夏文、蒙古文等。这些文字资料对敦煌学乃至中国古代民族史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加强对敦煌民族历史文献及佛教文献与文化的研究,敦煌研究院于2005年7月专门成立了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我们二人都有幸成为该所的第一批成员。本文集或可作为我们共同献给本所成立一周年的一份薄礼。 除了同事这层关系外,我们还是南阳近老乡。中原人特有的乡土观念和率直的性格使我们相处很投缘,在工作与研究中常能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十余年来,我们多有合作,并于去年联合申报了敦煌研究院院级课题——《敦煌禅史禅法与禅籍研究》,幸蒙获准立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小册子可谓其阶段性成果之一,因为该集所收论文有多篇就是专门研究禅宗的。 本文集共收入我们合作或独立撰写此前曾发表或未曾发表过的论文19篇,内容大体可分为3类:首先是敦煌佛教文献研究,收论文7篇;其次是敦煌佛教历史与义理研究,亦收文7篇;其三是回鹘佛教文化与历史文献研究,含论文5篇。其中大部分在各种书刊中已发表过,分别为: 1. 敦煌寺庙“号头文”略说(王书庆著),《社科纵横》1994年第4期,第45~47页; 2. 从敦煌文献看敦煌佛教文化与中原佛教文化的交流(王书庆著),《敦煌佛教文化研究》,社科纵横编辑部编印,1996年,第49~58页; 3. 敦煌文献中的《斋琬文》(王书庆著),《敦煌研究》1997年第1期,第141~147页; 4. 敦煌文献中五代宋初戒牒研究(王书庆著),《敦煌研究》1997年第3期,第33~42页; 5. 敦煌写本《天台五义分门图》校录研究(杨富学、王书庆著),《东南文化》(增刊),1998年第1期,第142~146页; 6. 唐代长安与敦煌之佛教文化关系(杨富学、王书庆著),《'98法门寺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4~181页; 7. 敦煌文献对中国佛教史研究的贡献(杨富学著),《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2期,第142~147页; 8. 从敦煌文献看道信禅法(杨富学、王书庆合著),段文杰、茂木雅博主编《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集——纪念孙修身先生逝世一周年》,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16~420页; 9. 敦煌本《历代法宝记•弘忍传》考论(杨富学著),《华林》创刊号,中华书局,2001年,第177~182页; 10. 敦煌回鹘文佛教文献及其价值(杨富学著),《戒幢佛学》第2卷,岳麓书社,2002年,第111~119页; 11. 东山法门及其对敦煌禅修的影响(杨富学、王书庆合著),《中国禅学》第2卷,中华书局,2003年,第67~76页; 12. 回鹘僧与《西夏文大藏经》的翻译(杨富学著),《敦煌吐鲁番研究》第7卷,中华书局,2004年,第338~344页; 13. 佛教与回鹘讲唱文学(杨富学著),《普门学报》(台北)2005年第1期(总第26期),第233~250页; 14. 综论汉传佛教对回鹘的影响(杨富学著),《甘肃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第52~67页。 我们借这次论文结集出版的机会,对已刊论文中的笔误及印刷错误进行了校证,对其中的部分论文进行了大幅度修改,补充了一些必要的新资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时间紧迫,还有不少问题未能顾及。 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兰文海先生的关心与帮助;李小芳女士在设计、制版过程中付出了不少艰辛的劳动;赵运兰、杜忠华女士在出版与印刷过程中作了许多协调工作,于此一并致谢。 《文化博览》杂志社总编辑、书法家秋子先生在百忙中拨冗题写书签,为拙作增辉,这里致以诚挚的谢意。 我们更要感谢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及其它领导对我们研究工作的大力支持。宽松的学术环境与优良的研究条件,使我们的工作能够顺风顺水地进行。 莺其鸣矣,求其友声。我们出版这一既不成熟也缺乏主题的文集,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学界对敦煌佛教与禅宗研究的进一步重视,并得到有关人士的不吝赐教。 王书庆 杨富学 2006年4月20日 敦煌文献与世俗佛教 王书庆 与正统佛教不同,世俗佛教在对待疑经和伪经的态度上,并未遵循正统佛教只奉受正经的传统,对所谓的正经、疑经和伪经兼收并蓄,一视同仁,不分轻重,同样崇奉。敦煌出土的为数众多的此类文献,即如实地反映了这一现象。 敦煌文献中的疑伪经很多,据笔者粗略统计,无虑数十种,主要的有《佛说无量寿宗要经》、《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佛说父母恩重经》、《佛说十王经》、《佛说续命经》、《救护身命经》、《救护身命济人疾病苦厄经》、《决罪福经》、《大通方广经》、《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佛说要行舍身经》、《佛说赞僧功德经》、《新菩萨经》、《佛顶心观世音菩萨救难神验经》、《佛说因果经》、《佛说如来成道经》、《佛说消灾除横灌顶延命真言经》、《佛说安宅神咒经》、《佛说北方大圣毗沙门天王经》、《佛说不增不灭经》、《大丈夫经》、《佛说禅门经》、《无量大慈经》、《破昏殆法》、《劝善经》、《七阶佛名》、《观世音三昧经》、《大辨邪正经》、《佛说证明经》、《首罗比丘经》、《佛说咒魅经》、《佛说法句经》、《佛说净度三昧经》、《最胜妙定经》、《佛说证香火本因经》、《僧迦和尚欲入涅槃说六度经》等等。这些文献,一般不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故很多久已失传,幸亏从敦煌文献中还可以找到若干遗存,堪为研究之资。 这些疑伪经的抄本量不等,有的仅存一件或数件,有的存数十件乃至上百件,为数最多的当属《佛说无量寿宗要经》,现存写本不下200件。这些经典有的归瓜沙归义军各级政府或官员所有,有的则为寺院及僧侣之藏品,还有更多的当属社会上一般平民之物。由此可见,疑伪经在敦煌社会中的流行是相当广泛的,普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从敦煌出土的佛教文献看,唐宋时代,敦煌佛教的世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人们将抄写、诵读、供养佛经和塑造、绘制佛像作为积累功德的最大事功。希望以此功德使自己以及早已亡故或仍然生存于世的亲人乃至一切众生消灾除难,同登乐果。 为了向文化水平较低或不识字的信众传扬佛教,人们把深奥的佛经改编成通俗易懂的讲经文、因缘文、变文、押座文、解座文以及歌辞、俚曲等,或将其转化成壁画,或流转于口唱,供信众观赏。这些举措为佛教理论的传播,开启了多种多样的方便之门。 除上述之外,敦煌发现的与世俗佛教有关的文献还有很多,为我们描绘了古代敦煌丰富多彩的寺院生活实际。如邈真赞、高僧行传等寺院史传文书描述了许多高僧大德的行实;斋会斋文、礼忏文、羯磨文、授戒文、度牒等则记录了敦煌古代寺院的佛事活动;而有关寺院买卖、典押、借贷、雇工诸方面的契约等则反映了敦煌寺院经济活动,为敦煌乃至全国的佛教世俗化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丰富而宝贵的铁证。 摘自《敦煌佛教与禅宗研究论集》
回鹘文佛教文献研究
《回鹘文佛教文献研究》是回鹘文研究专家杨富学教授关于回鹘文佛教文献研究各篇专论的合集,收入了其对回鹘文佛教写卷的个案研究29篇。回鹘是今新疆维吾尔族和甘肃裕固族的共同祖先,在前伊斯兰时代曾信奉过多种宗教,其中以佛教流行时间*长,影响也*大,留下了丰富的回鹘文佛教文献。回鹘文初创于8世纪,在回鹘一度非常盛行,然而,15世纪以后在西域地区不复流行,18世纪后在河西裕固族地区更完全失传,成为不为人知的“死文字”。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敦煌、吐鲁番等地考古工作的开展和大批回鹘文写本的发现,回鹘文字与文献才重新引起世人的关注,成为我们认识古代回鹘佛教的第一手资料。经国内外学者百年来的研究,数以千计的回鹘文佛教写本、刻本得以相继刊布,且这些文献大部分都由西方学者首先刊布。《回鹘文佛教文献研究》著者杨富学教授近三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敦煌、吐鲁番、哈密、酒泉诸地出土回鹘文佛教写本的研究,本书与西方学者研究的不同,在于不仅将这些文献首次翻译为汉语,而且对其价值有精辟的阐释,其中有部分文献,如兰山范氏家藏回鹘文《华严经》残卷、莫高窟464窟回鹘文榜题属于首次刊布,学术意义重大。《回鹘文佛教文献研究》在精细而审慎的文本研究之外,以国内外学者刊布的回鹘文写本为基本资料,结合西域、敦煌的汉文写本、回鹘佛教艺术作品以及汉文史乘的有关记载,对9至18世纪间佛教在回鹘中的兴衰历史进行探讨,揭示了回鹘佛教在民间信仰、政治外交、科技变革与宗教交流等诸多面向的历史文化影响,富有开拓性。该书资料全面,信息丰富,视野开阔,论据充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丝绸之路民族货币研究/敦煌与丝绸之路学术文丛
丝绸之路是传播文明和友谊之路,也是沟通经济与促进贸易之路。货币作为国家的代表和象征,参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活动,因此,研究丝绸之路货币,必须要拓宽研究领域,把丝绸之路货币放到中西方古代大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互相交流的历史背景中,与上述各方面的活动紧密结合,方能表现出古代丝绸之路上经济、文化、宗教的重大活动中货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敦煌与丝绸之路学术文丛:丝绸之路文物考古研究
“丝綢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这条古老的商路在今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却是中华民族得以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文化得以与西方文化实现交流,成为相互影响、融合,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
敦煌悬泉置出土文书研究
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是西部这片热土所孕育出的灿烂杰作。如今随着考古发掘及文献释读的深入,研究新成果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出版关于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的图书数以千计,并且每一段时段都会有新的论著问世。《敦煌悬泉置出土文书研究》就是在以往诸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学界关于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新研究成果的一次梳理与总结。
西域敦煌宗教论稿续编
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是西部这片热土所孕育出的灿烂杰作。如今随着考古发掘及文献释读的深入,研究新成果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出版关于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的图书数以千计,并且每一时段都会有新的论著问世。《西域敦煌宗教论稿续编》就是在以往诸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学界关于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最新研究成果的一次梳理与总结。
从蒙古豳王到裕固族大头目/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书系(第一辑)
《从蒙古豳王到裕固族大头目/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书系(第一辑)》是作者通过长期研究对裕固族形成史及其与蒙古豳王家族关系的深入阐述。全书分为十三部分,分别是:蒙古诸王在西北的混战与豳王乌鲁斯的形成、豳王家族对河西西域的镇守、豳王辖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豳王辖区佛教的发展与敦煌石窟的营造、蒙古豳王家族与亦集乃路之关系、榆林窟第12窟回鹘文题记所见威武西宁王考释、蒙古豳王家族的民族政策、蒙古豳王家族与裕固族的形成、裕固族大头目的来源及其谱系、裕固族东迁与蒙古豳王之关联、蒙古豳王与裕固族藏传佛教信仰的形成、蒙古豳王家族与锁阳城及大塔之关系、结论。
元代畏兀儿宗教文化研究
畏兀儿(回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善于接受、融摄外来文化的民族,尤其在宗教信仰方面更是如此,它在西域、河西一带遗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元代畏兀儿宗教文化研究》以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石窟壁画与题记为主,结合汉文传世文献及域外文献,对元代畏兀儿人的宗教信仰、宗教嬗变及其宗教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元代畏兀儿宗教文化研究》从回鹘文文献入手,论述了回鹘文献的数量类型、研究现状及其断代方法,着重阐述了佛教护国思想的形成、内涵及其对回鹘的影响,并通过对敦煌莫高窟第464窟和榆林窟的研究,追踪了河西回鹘的活动及其最后的去向。
敦煌写本禅籍辑校
禅宗是中国佛教民族化最重要的派别之一,惜早期禅宗文献存世极稀,敦煌早期禅宗文献的发现,成为研究早期中国禅史的首要资料。本研究通过对敦煌禅宗文献中的灯史、语录、偈颂、杂集等内容的全面整理研究,深入全面地揭示禅宗在敦煌的影响及其兴衰,揭中国早期禅宗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历史。敦煌禅宗早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可以保存并丰富禅宗北宗的有关历史文献,可资探讨传统禅宗文献的流变,同时由于具有传统性与地方性兼容并蓄的特点,还可据以探讨唐五代敦煌地区的禅宗信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