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研究
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其研究对象涉及艺术与非艺术的综合性表现形式,有比较复杂的信仰或世俗仪式表演环境和地理社会文化背景,《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研究》将从交叉学科的视角,阐述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理论来源和学术定义,对于“仪式”和“表演”这两个概念(关键词)之间相互借鉴、挪用、纠缠的状况展开讨论。
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
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学科门类,若从最初的港台、内地学界互动论始,几乎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发展的新时期同龄,如今早已度过自己的30年华诞。经过一段时间的学术理论和田野实践的积累,目前已经形成了有代际传承特点的学术梯队,正在渐渐成为一支有自己学术基地、刊物平台和丰厚研究成果的学术劲旅。学术形势的迅猛发展,不断召唤着兼具前沿学术思维和本土文化内涵的学术成果。在瑶族道教仪式音乐研究这个领域,《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繁体版乃是其中首部仪式音乐民族志专著,仅在该书面世以来的短短十余年里,已通过香港中文大学、中央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和广西艺术学院等教学基地,培育出一支有较高学历层次、多学科知识结构并经受过严格专业学术训练的研究团队,产生了包括四部博士学位论文、多部专著和数十篇论文在内的一批学术研究论著,其研究对象涉及广西、广东、云南、湖南四省瑶族仪式音乐,并且还将把学术目光进一步投注到相关的南方跨界族群音乐研究领域。我们将在这一专题领域里,以《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简体版在内地发行为新的起点继续耕作,以期不断地推出新的学术成果。
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
《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包括上篇:民族音乐学与文化人类学;中篇:音乐民族志研究的观念立场;下篇:中西音乐民族志的分析与描写方法”三个基本部分,具体涉及民族音乐学基础理论和音乐民族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两个方面。
贝叶礼赞
《贝叶礼赞(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研究范围不仅兼及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地,还引入了不少缅甸和泰国的相关资料,对音乐风格和音乐形态的分析,既区分核心、中介和外围三个不同层次,又分别从基本模式、形态特征、风格变异几方面加以细致解析。
中国民间歌舞音乐
为了满足没有机会和条件就读音乐学院,但又有意学习有关音乐基础知识的读者的要求,本社编辑出版了《音乐自学丛书》这套丛书的作者,均系在音乐学院任教多年且有着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的教授、讲师及有关专家。 《音乐自学丛书·音乐学卷》共12册。内容包括中外音乐史、音乐美学基础、民族音乐理论等音乐学院开设的主要理论课程,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通俗易读。除作为自修教材外,亦可作为音乐院校及音乐师范院校师生的辅导教材和必备参考书。
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
《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是关于研究“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民歌文化与乡土社会的依存关系、民歌符号系统的结构关系、文字与宗教的催化作用、人生仪礼民歌与社会人格、婚恋观的演进与民歌文化、反映宗法家族关系的民歌等内容。中国传统民歌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有着水乳交融般的亲情关系。这一点人们皆不否认。民歌文化具有乡土性,这似乎也不言而喻。然而,为何民歌所依存的社会也是乡土性的?民歌的乡土性与社会的乡土性之间是何关系?却不是靠“简而言之”能马上说得清楚的。在我看来,若能说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民歌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的确切涵义,以及认识它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所帮助的。为了能够顺利进入上述主题的讨论,在此有必要对中国民歌与民间音乐之间,以及民间音乐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一般关系略作叙述。
中国南传佛教音乐文化研究
《中国南传佛教音乐文化研究》从中国傣族和孟高棉语诸族佛教音乐的考察研究人手,进而使之同在历史和现实文化生活中与其发生过联系、对之产生过影响的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佛教音乐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若从文化象征的角度看,这也是缘起于一种将“呗赞”与“贝叶文化”联系起来,在一种广义的“贝叶文化”层面上,对巴利系南传佛教音乐文化进行的系统观照和研究。 书中所述南传佛教诸民族民俗文化及生活场景悉为作者数十年田野考察之浓缩凝结。
盘瑶与蓝靛瑶仪式音乐文化研究
《盘瑶与蓝靛瑶仪式音乐文化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广西蓝靛瑶度戒、云南蓝靛瑶度戒、云南蓝靛瑶女性成年礼、还盘王愿仪式的基本结构特征、《盘王大歌》的版本分布和共同模式特点、还盘王愿仪式中的歌腔类型、还盘王愿仪式音乐形态与风格分析、还盘王愿中的表演行为模式等。
中华佛教史:云南上座部佛教史卷
《中华佛教史:云南上座部佛教史卷》共十三章,详细地梳理了佛教的起源和传播,云南上座部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在云南的发展、传播,南传佛教的戒律、仪式、供养习俗,傣族南传佛教经典,南传佛教和傣族教育、文学,傣族佛教装饰、建筑、音乐,现代生活中的南传佛教等内容。作者竭力从本民族残缺不全的资料中寻找历史的线索,展现了南传佛教的活力和深度,促进宗教信仰与现代生活接轨。可以说,《中华佛教史:云南上座部佛教史卷》既具学术价值,又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音乐民族志书写:传统音乐研究的范式与分析
这是一本主要为中国音乐艺术院校民族音乐学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撰写的读物,作者为民族音乐学家杨民康先生。该书属于“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文库”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理论范式与学术脉络,中篇为分析方法与范式类型,下篇为应用实践与案例分析。
城镇化进程中传统音乐现状及其保护
本书为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委托项目,主要论述四个方面的问题:一、传统音乐的阶层化、区域化和网络化:城镇化过程中传统音乐文化的结构性分布;二、从城镇化程度与城镇化类型看城市音乐文化的生存语境;三、传统音乐的几种主要的发展趋向和基本模式类型;四、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于相关的应对策略的几点建议。前三个方面主要讨论了城镇化进程中传统音乐文化遗产项目的存续现状。然后通过前面对基本材料的铺陈和分析,提出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相关思考及建议。
本土化与现代性
《本土化与现代性: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音乐研究》内容是 “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音乐的本土化与现代化研究”的课题研究, 国家艺术学科十五规划年度(2003)课题结项,学术专著,30万字。《本土化与现代性: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音乐研究》包含14章,从基督教传入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与泰、缅等国基督教音乐文化的关系,自身的音乐与文化形态特征、个案分析以及本土化与现代性发展特征等进行研究。
瑶族传统仪式音乐论文集
杨民康主编的《瑶族传统仪式音乐论文集》具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收入五篇文章。其中,杨秀昭等的《瑶族宗教祭祀活动中的歌舞音乐》(1994),由20世纪90年代广西艺术学院专事瑶族音乐研究的学者群撰写,发表于香港高校学刊,乃是在当时两岸三地艺术学与人类学学者对于宗教仪式音乐给予共同关注和密切交流的学术背景下,部分学术课题开始尝试走出以往的宗教研究学术“禁区”,从而具有开拓性、突破性意义的一项初期研究成果。杨民康、吴宁华的《桂、黔、滇少数民族梅山教传统仪式与仪式音乐的比较研究》(2006)发表于21世纪初期,是在作者对云南、广西等地瑶族道教仪式音乐做过较为系统的音乐民族志研究之后,试图对之进行进一步比较分析的一批研究论文之一。其他三篇,则分别从国内、国外研究以及某一学术专题的角度,对迄今中国学术界的瑶族传统仪式音乐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梳理和综述。 本书的后四个部分,分别纳入广东、广西、湖南、云南四个省区瑶族传统仪式音乐的相关个案研究成果。其中,广东省曾经是人类学者和音乐学者均对瑶族传统音乐最早予以关注的地区,为了彰显这一突出的优势和特点,本书收入了黄友棣的《连阳傜人的音乐》一文,作为个案研究的开篇。周凯模的《岭南排瑶“歌堂仪式”传统的历史记忆》(2010),从书载和口传的不同方式和角度,讨论了排瑶“歌堂仪式”即传统祭仪音乐的历时性和文化书写特点,是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完成的,兼具实践性意义和理论性思维特征的一篇力作。谢永雄的《论瑶族宗教与礼仪音乐——以瑶族“耍歌堂”为例》(2013),则以建立在田野考察基础上进行的音乐民族志的详尽描写,为本区域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个案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