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来梵
林来梵,男,1963年3月出生于福建福州。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长期担任《清华法学》主编(2011年9月——2017年1月),并任清华大学法学院公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是我国“规范宪法学”的代表性学者。
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3.0%
本书首次提出了“规范宪法学”(The theory of normative constitution)这一概念,并尝试在这种概念及其鲜烈的方法论意识下建立其理论体系中的主干部分。全书立足于规范主义的学术立场,既有意识地告别了新中国宪法学研究中业已形成的政治教义宪法学,又有意识地克服了宪法学研究中无中核结构的那种“泛社会科学化”的偏向。本书初版以来即受到法学界广泛关注,被目为当今我国“规范宪法学”研究的代表性论著。
宪法学的脉络:四个基础性概念研究
2人今日阅读
本书通过对宪法四个基础性概念——国体、权利、人格尊严、财产权——的阐释,探究了中国宪法学的脉络。作者认为这四个概念之间,存在各种意义上的关联脉络。“国体”和“权利”分别对应了宪法学的两大调整对象(国家与个体);“人格尊严”与“财产权”则是一组宪法权利概念,分别对应着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两类需求。打通这些基础性概念之间的脉络,便可管窥宪法价值秩序与宪法学的理论体系。 如果说作者之前的《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一书如其副标题所言,属于“规范宪法学的一种前言”的话,那么本书有关基础性概念的研究,则可谓是规范宪法学的“基石”。
文人法学(增订版)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2%
法学本身就是一门容易在自己的专业内部产生叛逆的学问。当今中国法学中就存在着一种特别的品流:它游移于纯正的“法学”与“人文”的思考之间,既倡言现代法治的精义,又寄托传统文人的情怀,堪称“文人法学”。 本书就裒辑了清华大学林来梵教授多年来所撰写的一系列颇具这种风味的文章,均为其学术随笔中的精选之作。其第一版问世之后,即受到关注与好评。现添补了作者近年来的数篇新文,内容上更为充实饱满。其中各篇文笔清奇,理趣并蓄,许多篇什在章法上抽丝剥茧、层层推进,最后往往话锋一转,一语切中要害。 这也是一册立意隽永、视野宏阔的法律人文读物。但凡关心中国法治的命运,又或不乏人文的情怀的读者,均可偷闲一读。
宪法学讲义(第三版)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5.5%
本书原为林来梵教授讲授本科“宪法学”(国家精品课程)的全套课堂讲义实录,是近年来我国书肆中最为畅销的宪法学读物之一,有书评誉之为“宪法学教科书中的典范”。 全书基于“规范宪法学”的独特方法,对宪法学的内容进行了体系化的阐述,间中不时针对国内各种宪法学理论做批判性的学术分析,并就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议题提出了个人独特的学术见解。书中的语言表述也保留了课堂讲授的原有风格,深入浅出,寓庄于谐,颇有“临场感”。 此度第三版以2018年修宪为契机,对原书的内容做了较大的修订和发展。
宪法审查的原理与技术
《宪法审查的原理与技术》所采用的“宪法审查”一语,相当于现下国内学术界日渐通用的“违宪审查”之谓,指的就是宪法上被授权或认可的特定机关,按照所定的法律程序,根据相关的宪法规范(即通过宪法解释,就相关的宪法条文的内在意涵进行进一步的阐明所形成的解释命题),而对已然形成又或即将形成、特别是某项因为存在争执而被提到该种程序之中的公权力的特定行为(包括普通立法)是否违背了上位法、尤其是宪法而进行复核审查,并作出相应判断的制度或活动。作为一种制度或活动,宪法审查在法律世界中无疑具有殊为重要的作用。对此,国内外学界的论述不胜枚举,《宪法审查的原理与技术》亦有专门研讨,故在此不赘。但要言之,它应是有效清理一国法律体制内部的冲突与矛盾,维护一国法律体制内部的统合与和谐,尤其是防止或遏制特殊情形之下公权力所可能作出的不当行为,维护或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的一个重要的制度性装置。也正是在此等意义上,德国学人曾誉之为“法治国家大厦的拱顶石”。 基于宪法审查的这种重要作用,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庶几均已确立了该种制度。根据国际上一份颇为系统的专题比较研究成果显示,在其所统计和研究的179个国家和地区之中,已经建立了具有典型性的宪法审查制度的国家,至少已高达152个,另外以其他方式实行宪法审查的国家和地区则有22个,合计174个,而没有拥有该种制度的仅有5个。
中国法学经典导读
本书编辑上述四位作者为中国法学名著撰写的导读文章汇编成书,内容有《历代刑法考》导读;《梁启超论宪法》导读;《中国法制史概要》导读;《比较宪法导读》。
宪法审查的方法:以法益衡量为核心
《宪法审查的方法:以法益衡量为核心》涉及法律适用中无法回避的价值判断问题。《宪法审查的方法:以法益衡量为核心》关注的是在依据宪法评判具体事案的过程中所做的(法益)衡量。《宪法审查的方法:以法益衡量为核心》通过梳理衡量理论发展的源流,并在比较分析不同宪法审务模式下的衡量实践的基础上,借助法律诠释学、法律原则理论和法律论证理论等理论成果,从本体与方法两个维度全面解读衡量的思维过程及其规范结构,力求厘清基于不同言说立场和法律观念的衡量学说在相关的称谓、价值立场、研究路径、方法建构等方面的差异缘山,为在中国的法律传统和制度现状下讨论法益衡量提供较为清晰的理论背景,并为运用宪法规范妥当评判“宪法事案”尝试提供方法路径。
剩余的断想
《剩余的断想》裒辑了我多年以来“剩余”在某种特殊的思考框架里的一些文稿,但多为“依法断想”的“正果”。本想采《易经》乾卦中“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的文义,定名为《乾乾集》,但又觉得自己生性疏凝,还谈不上这“乾乾”二字,为此作罢而改用现名。全书分为六辑。第一辑“蓝色时期的断想”,收集的是自己留日时期的三篇手稿,其中含有一个学人在思想远未成熟时期——即“蓝色时期”的真情吐露;第二辑“在思考的特区里放言”,收录的是我在留学之后赴香港高校供职时期的一些“发愤之所为作”的短文,其内容也多蒙上了特定空间和时流所给予的那种红尘;第三、四、五辑作为《剩余的断想》的主体部分,辑录的都是晚近数年的作品,间中包括有一些即兴的或快意的发言(承蒙热心的学生录音、整理成为文字);最后一辑的“法学文人的诗情”,则收录了长年来偶尔涂鸦的、现在保留在手头的一些诗作,虽然其与人们通常讨论法政问题所固有的言说形式何其相去乃尔,但毕竟也流露了一个法学文人置身于特定时代氛围之下的种种特有的思绪和情怀,其中也不乏乃为当下政法形势所触发而写下的文句。不过,对于这些诗作的语言,读者们大可不必追寻其确定性的意义脉络,只要从文本参与者的角度进入其中的意境即可。 感恩与真诚一样兹事体大。我想在人类固有的精神意义上把这部小书献给我养父的冥冥在天之灵,并借此表达我对养父养母多年养育之恩的无限深厚的感念。此外,我也想同时在此对夫人陈瑾瑜、儿子林盛也、女儿林韵表达我的歉意,他们曾经长年地忍耐了我因为个人的学术追求而偏离了家庭生活的温情秩序。成书之际还要感谢高全喜兄的高谊,感谢浙大法学院杨吉、郑磊、刘义、刘练军等门下诸君的协助。
法律与人文
法律与人文,ISBN:9787503669408,作者:林来梵
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与方法(2004-2009)
中国宪法学的范畴问题和宪法学方法论问题是近年来我国宪法学研究中的两大热点。以之为主题的“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缘起于韩大元教授、胡锦光教授、林来梵教授等诸多宪法学者对于促进中国宪法学研究基础共识的共同期待。自2004年首届会议举办以来,已历经五届。该阶段的会议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宪法学的范畴问题与方法问题的发展,并在该领域涌现出了诸多有较大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力的论文,受到广大宪法学者乃至法理与各部门法学者的广泛关注。为使更多学者能分享会议成果,与会学者达成共识:选择会议论文中的精华部分,连同每届会议的综述与录音整理,集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