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大出海
8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6.0%
中国制造以前所未有的自觉和速度向全球流布。这是一次完全陌生、多少有点仓促的、大规模的出海。 东南亚、欧洲、非洲、墨西哥,到处都能听到中国企业落地生长的故事,有不少人正在抵达的路上,更多的人还在打探、关注、调研。就连一些原先认为垂直狭窄的出海自媒体,随便发一些经验和感慨,甚至都谈不上有足够的数据量和分析工具,都能获得大量的关注和反馈。出海的难度和它的热度一样,都需要驳谬辩诬,要在基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接收大量信息,再以基础的供应链分析,从破碎的信息中,获得中国制造本次出海的完整图景,以及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麻烦和应对之道。 关税壁垒被使用得越来越广泛和频繁,一道无形的墙想修就修,这也导致中国制造不断跑动接球。然而关税从来不是提升本国工业能力的灵药,这次中国制造的全球出征的关注点,并非美国的回岸制造,而是需要在海外重建供应链能力的优势,它是中国制造竞争力在海外的全面复原。 作者林雪萍,20多年专注研究全球产业创新与供应链的资深专家,这一次,他带着田野调查的严谨,听取了100多家国内外工厂、200多位海外亲历者的倾诉和分析,来自一线鲜活的反馈让我们重新思考:出海的战略从哪儿开始设定?中国式高效率放在海外有效吗?投资是放诸四海皆受欢迎的吗?选择什么人做海外业务负责人?相比资金风险,文化鸿沟和认知短板这两个大出海上最 大的拦路虎要凶悍得多…… 一切深入调研和思考都来自一个根本目的:中国企业如何相对安全地“真出海”,毕竟为全球准备的产能有自己旺盛的溢出需求。 感同身受、高屋建瓴、冷静思虑,供给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这本书在中国制造大出海的主题上,给企业、政策制定者、投资人、创业者、商学院等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供应链攻防战
7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2.7%
供应链的话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 20世纪末开始蓬勃发展的全球供应链变革,是全球化的关键动作。产品以小颗粒度进行拆分,分布到全球生产性价比高的国家和地区。这些部件重新组装成型,在全球售卖,大大压低了产品成本,也大大增加了跨国公司的收益。全球生产能力转移组合,重新确立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和地位。今天的供应链随着受益国家对未来设计的冲突,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脱钩”“制造业回流”“安全的第二选择”等话题,正在深入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大经济体。 林雪萍先生接触产业20余年,每年深度走访数十家企业,覆盖了供应链链主与链条上不起眼的环节。既有对供应链的一线认知,也有全景的思考框架。这本书从全球制造业的变化切入,结合国际政治和疫情后的新局势,援引大量供应链企业的案例,分析供应链发生的深刻变化。它深度解读了当今时代格局下,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竞争中的角色,并对未来发展做出推演与展望。作者在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观测模型,以此判断企业和国家供应链的韧性和抗打击能力。 作者在专业高墙之外,将这套“隐形操作系统”呈现出来。无论是对企业管理者、政策制定者、投资操盘者,还是对大众读者而言,这本书的理性、博识和细节,都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
工业软件简史
1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3.1%
中兴、华为芯片断供,暴露了中国工业领域的一个巨大短板:工业软件。而软件定义制造,工业软件正在成为中国工业升级的关键因素,也是当下产业界的关注热点。中国政府正在高度重视工业软件的发展,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国防科工局等,都在大力推动国产工业软件的发展。为了发展工业软件,必须了解这一种产业的特殊形态。本书介绍了工业软件最重要的三块基石——CAD、CAE和EDA软件的兴起、发展和未来展望,回顾和评价国外工业软件发展政策的特点,总结中国工业软件的发展的成败经验,以期深刻解析工业软件的发展路径,为中国工业软件的发展提供借鉴。
质量简史
10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6.2%
本书以制造业发展为背景,采用时间轴的方式,重点阐述百年以来质量理念的变迁路径,展现了质量管理形成科学体系并逐渐成为全民关注焦点的过程。本书参考了多部质量理论的经典著作,介绍了多位质量管理专家及其理论内容,并结合作者积累的产业观察经验与典型案例,对质量管理提出见解。随着质量意识逐渐深入人心,本书既是一本科普性读物,满足广大读者的关注,也是对企业家发出的友善呼吁,为中国质量的发展提供借鉴。
五菱之光:一部造车史
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6%
《五菱之光:一部造车史》是一本关于中国制造力成长的企业发展史。它采用一种直线时间轴的方式,描述了一个地方车企如何不断进化,向死而生,最终成长为一个国际化企业的故事。而这背后,则始终浮现和跳动着一个宏大的中国工业发展的轮廓,这些轮廓还原了中国汽车发展六十多年的惊心动魄的经历。 这是一个关于持续成长的故事,展示了本土力量与国际化力量如何相互融合、相互借力。而企业家的奋斗、制造系统的进化和中国制造的时代发展趋势,则是三条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主线,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工业画卷。
灰度创新:无边界制造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1.8%
本文从制造工厂的视角,审视制造业的创新来源。工厂与外部交互所发生的创新(灰度创新),远比想象的复杂,而且生机盎然富有活力。如果放大到整个制造业来看,没有制造土壤的固守,基础原理突破所带来的生产力,将会大打折扣。中国有着肥沃的制造土壤,珍惜这些土壤和它下面的交错复杂的供应链根系,是中国制造的一条跃迁之路。
工业互联网创新之路——常州模式实践
本书共分九章,一、二章介绍了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全球趋势和特点,第三、四、五章描述了中国国情下的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背景和特色,第六、七、八、九章近距离地展现了常州模式的特点,通过逐步聚焦的方式,总结了常州工业互联网的基本特点与转型思路,以及常州工业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模式内涵与经验启示,提供了苏南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套可以学习的理论和践行的路径,同时也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借鉴,预示着一种全新的苏南经济模式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