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最后一个舅舅
本书收录了出版家、诗人、作家樊希安先生的28篇回忆故乡的散文,每一篇都从独特的私人视角切入,用质朴的文笔、真挚的情感,回忆故乡那些看似普通却又充满趣味的个体日常,勾勒出一幅充满人情味和烟火气的中原乡村图景,描绘出乡村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人生百态。樊希安书写农民的人生故事,讲述他们的淳朴、坚韧和乐观,用个体记忆为时代留下生动注脚,表达了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爱。记忆中的乡土让他拥有远行后的心安之所和精神家园,同时也能让读者侧面感受中国乡土几十年来的世事变迁,启发我们重新思考和审视现代文明与乡土文化之间的关系。
鹏城飞歌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伊始,基建工程兵部队奉命开进特区承担建设任务。其中一支五千人的先遣团进入特区后,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奋力拼搏,勇于奉献,大胆创新,他们疏通河道,建设城市,屡创佳绩,为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为适应改革开放的大潮,这支部队撤销转企后,积极应对挑战,经历迷茫和困境后成功转型。小说描写了这群军人在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成长中的战斗历程、多姿多采的生活,以及脱下军装后不同人物的命运及他们在融入这座城市后对理想的坚守,展示了新时代军人的新风貌。
十一中队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根据酒钢建设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二支队(师)第十一大队(团)十一中队(连)指战员在大部队撤离后,继续坚持奋斗在镜铁山矿,在远离指挥机关数千里的艰苦环境中孤军作战,直到八年后才撤离镜铁山矿区。本书以上述真实事实为背景,艺术地再现了这个中队远离大部队孤军奋战的历程,叙述了在团工作组协助下,指战员们发扬人民军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精神,圆满完成艰巨施工任务,创造出辉煌业绩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军歌的诞生
本书描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诞生的经过,揭示其为什么诞生在延安的历史原因,叙述词作者公木、曲作者郑律成在中国共产党指引下的成长道路,以及军歌为什么由他们创作完成的诸多缘由。在让人们了解军歌产生流传经过的同时,从作者人生成长道路中受到启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是人民军队的精神象征,在各个革命时期起到了颇为持久的、极为广泛的动员、鼓舞、教育作用,是一首全军全民喜闻乐唱的不朽之歌。歌词坚毅豪迈、曲调气势磅礴,词曲浑然一体,表现了人民军队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塑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肩负历史重托,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战的威武形象,鼓舞人民军队在强军路上攻关夺隘,去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三联生活周刊·茶之道:山场、活水与茶境
暂无简介
坚守与探索:樊希安出版论集
这本出版论集是樊希安2005年至2017年在三联书店和中国出版集团工作期间关于出版工作研究成果的汇聚,共分改革创新篇、弘扬传统篇、品牌建设篇、精品生产篇、经营营销篇、建言献策篇和阅读推广篇七部分,收文56篇。这些论文和文章都是作者结合实际出版工作进行探索的产物,内容丰富,文风朴实,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可供新闻出版从业人员参阅与借鉴。
信仰的力量:“双枪老太婆”邓惠中传奇故事
读过长篇小说《红岩》的人们, 不会忘记那个叱咤风云、 使国民党反动派闻风丧胆的“双枪老太婆”。 这一传奇式的人物, 成为革命英雄主义的象征, 在亿万人民中广泛传诵 。“双枪老太婆” 的生活原型——邓惠中烈士,由于种种原因,却在牺牲后被错定为“叛徒”,长期蒙受了不白之冤。1983年6月,有关方面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对在美蒋特务制造的重庆1949年“一一 二七”大屠杀中遇难人员重新进行了审查,用事实推翻了过去的一些错误结论,追认邓惠中、张露萍等60名遇难人员为烈士。至此, 邓惠中烈士才分享了人民奉献的挚诚的祭酒。作者樊希安于1983年秋天开始收集邓惠中烈士的资料, 在原书 《“双枪老太婆”——邓惠中传》的基础上,历时三年之久完成此书的编写,全书采用纪实的手法,追求所有史料的真实性,真实地还原了邓惠中烈士甘愿牺牲,不计名利,为党为国奋斗终生的事迹。希望她的事迹得到广泛传播,能对人们特别能对青少年起到教育作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人们,请时刻问自己一个问题:“你们的信仰安在?”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201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党和国家将举办重大纪念活动。诗人战士公木是军歌的词作者,曾用歌声及诗歌的力量鼓舞激励过人们和人民军队为革命英勇奋战。他的两位学生樊希安、石丽侠历时三载辛勤笔耕,写了这部《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作者对真实材料进行剪裁,采取夹叙夹议的讲故事方式,分为歌声的力量、战士的足迹、坚定的信仰、诗人的风采、学者的风范、教育家情怀、人格的魅力、炽热的情感等八个方面,用50多个精彩片段,全面介绍公木波澜壮阔曲折传奇的多彩人生,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学习英雄风范、开展人生励志活动、学习诗歌创作经验等均有补益。
乌蒙战歌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为了国家大三线建设的需要,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在盆县地区担负大型煤矿建设任务,用贵州的煤炼四川的钢,让盆县的煤炭保证攀枝花钢铁生产基地的需求。这支特殊部队的指战员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经受严峻考验,在完成战备施工任务的同时,也把自己锻造成为一支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新型人民军队。本部长篇小说(共计十三章,30余万字)描绘了这支部队在特殊环境中的成长发展经历,歌颂了广大干部战士的无畏牺牲精神,反映了那个年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人物形象鲜活,故事生动感人,从一个侧面透视了我国三线建设的历史全貌,记录了胸怀强国梦的一代三线建设者的奋斗历程和报国情怀,读之让人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 1983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的撤销,这支部队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这支中外建军史上极为特殊的煤炭建设部队转战南北,在全国各地建成20座大型煤矿,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万吨,接近我国1949年煤炭生产总量,为国家三线建设和能源基地建设建立了卓著功勋,付出了巨大牺牲,谱写了一曲地心深处的不朽战歌。虽然这支部队不存在了,但他们的精神永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后人永远纪念。
美术馆东街22号:三联书店改革发展亲历记(2005-2014)
《美术馆东街22号:三联书店改革发展亲历记(2005-2014)》以大量的一手材料、个人的亲身经历,较为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国内著名出版机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014年近十年的发展状况,及经营方面的得失。 《美术馆东街22号:三联书店改革发展亲历记(2005-2014)》小见大,从一个角度折射我国改革发展十年来取得的成就,尤其是文化产业方面的成绩。
几人看得红叶归
本书是出版家、诗人、作家樊希安先生的一本杂文随笔集,分为《书香盈路》《在三言三》《时事琐议》《世相杂论》四辑,收入作者上世纪90年代至今所写文章103篇,从劝人读书、体验人生、济时讽世等多方面述说人生感悟、处事经验和社会观感,还有多篇文章讲述作者在主政三联书店时期的一些切身感受。读之让人耳目清新,启迪心智,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
兵山劲歌
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41支队指战员,在乌蒙山区完成“三线建设”战备煤矿施工任务之后,移师东北辽宁铁法矿区,投入新的建矿战斗。改革开放初期风云激荡,广大官兵与时代同步,勇于开拓进取,围绕施工生产任务的圆满完成大胆探索创新,展示了时代弄潮儿的崭新风貌。 全书紧扣时代脉搏,塑造了一代军人在改革大潮中勇于进取的鲜明形象,体现了改革、创新、牺牲、奉献的时代主题,人物性格鲜活,故事生动曲折,情感真挚感人。读之让人重温激情似火的改革年代,感知军人在新时代的人生价值和牺牲奉献精神,为社会发展文明进步提供正能量。
三联生活周刊2014年套装合订(最美的滇与藏)
三联生活周刊2014年套装合订(最美的滇与藏) 本次套装包括: 2013年的34期《最美的滇藏线》 2013年的47期《去墨脱》 2014年的15期《腾冲》 2014年的22期《西双版纳》
理想与情怀:三联书店出版工作行思录
暂无简介
跟着妈妈去战斗
读过长篇小说《红岩》的人们,一定不会忘记那个叱咤风云、使国民党反动派闻风丧胆的“双枪老太婆”。这一传奇式的人物,已经成为革命英雄主义的象征,在亿万人民中广泛传诵。本书主人公邓惠中,即是“双枪老太婆”人物形象的原型之一。全书采用纪实的手法,追求所有史料的真实性,真实地还原了邓惠中烈士甘愿牺牲,不计名利,为党为国奋斗终生的事迹。书中还配有专门创作的精美插画。
激情与梦想
本书收录了作者两百多首无题诗,共分为九个篇章,分别是生命篇、时空篇、物像篇、随想录、胸臆篇、心灵篇、神话篇、谈艺录、短信息。作者以“无题”写诗,以人生的哲理入诗,启迪读者以自己的种种联想去扩化、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和审美。作者在不平静的生活经历和生存环境中进行平静的思考,并用平静的抒情和话语表达,营造出了一种富有深意的诗境。
黄金团
《黄金团》是作家樊希安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从黄金部队一个团入手,记叙该团指战员在山东莱州湾建设三山岛金矿的战斗历程中,克服艰难险阻,为完成任务牺牲奉献的故事,反映了他们面对部队改革改制时的彷徨与纠结,面对历史变迁和社会变革时的思考与探索,面对小家和大国时的真诚与勇敢,凸显了黄金部队金子般的精神品质,塑造了黄金部队血肉丰满的英雄形象,展开了芳华年代的壮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