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续资治通鉴
15人今日阅读
《资治通鉴》所记,为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史事,其后之史学家们遂纷纷进行续纂。续纂工作,可分补前和续后两类。被前者有刘恕编纂的《通鉴外纪》十卷,起于包犠,止于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04年),下与《资治鉴》衔接;金人宋履祥编纂的《通鉴前编》八十卷,断自唐尧,下接《资治通鉴》。后续者有南宋李焘编纂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起于建隆,迄于靖康,凡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之史事;明王宗沐编纂的《宋元资治通鉴》六十四卷,仿《资治通鉴》义例,记叙宋元两朝史事;明薛应旂另纂《宋元资治通鉴》一百五十七卷,亦仿《资治通鉴》义例,记叙宋元两朝史事;清徐乾学编纂的《通鉴后编》一百八十四卷,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亦系记叙宋元两朝史事;清夏燮编纂的,明通鉴》一百卷,专记明史。而兼备补前续后者,则为明陈*纂的《通鉴续编》二十四卷,该书首卷述盘古至高辛氏,被《通鉴前编》所无;次卷述唐与五代契丹史事;另以二十二卷记叙两宋史事,以续《资治通鉴》此外,清毕沅所编纂的《续资治通鉴》,亦属下续《资治通鉴》之作。通过上述诸家之续纂,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史部丛书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通鉴》体系列史籍
续资治通鉴
11人今日阅读
《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清毕沅撰。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共四百单八年,一说下迄元顺帝至正三十年(1370年),成书二百二十卷,展示了宋、辽、金、元四朝兴衰治乱的历史,其中北宋部分较为精确,元代部分较为简略。《续资治通鉴》取材宏博,考证谨严,编排合理,总引资料达三百余种,纠正了以往宋史专著详北宋略南宋的偏颇,还增加了少数民族的资料。
续资治通鉴
7人今日阅读
《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清毕沅撰。此书付刻未及半,毕沅生前仅初刻一○三卷,毕家因贪污遭籍没而止,书稿散佚,桐乡冯集梧买得全稿补刻成二百二十卷。《续资治通鉴》跟《资治通鉴》有不少出入,续通鉴大量引用旧史原文,叙事详而不芜;仅有取舍剪裁,而无类似温公的改写熔炼,亦无“毕沅曰”等各家史论。《续资治通鉴》作者虽挂名毕沅,然名家钱大昕、邵晋涵、章学诚、洪亮吉、黄仲则等均参预其事,此书实成于众人之手。梁启超对该书评价极高,认为“有毕《鉴》则各家续《鉴》皆可废也”。
吕氏春秋
2人今日阅读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共同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儒、道思想为主,并融合进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墨子
墨子(前468-前376)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墨家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墨家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现存《墨子》一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后世多散佚。至清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乾隆时,卢文昭、孙星衍互校此书,略有端绪。毕沅在卢、孙二人基础上,"遍览唐宋类书、古今传注所引,正其讹谬,又以知闻疏通其惑"。 此版《墨子》选用浙江书局《二十二子》本为底本,进行标点,除明显的注文错误径改外,皆依原本。毕沅校注抽出,作为注释至于每段之后,更加便于作者阅读。
晋太康三年地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关中胜迹图志
毕沅是清乾隆朝重臣,科举状元,曾两次出任陕西巡抚。他在陕主政期间,于乾隆四十一年撰成《关中胜迹图志》三十卷,被编入《四库全书》。其书“以郡县为经,以地理、名山、大川、古迹四目为纬,”“考据本末,荟萃诸书”,简而有要,博而不繁,被称为“徵求古迹的渊薮”,是研究陕西历史地理及文物古迹,尤其是周秦汉唐史迹的重要文献。《关中胜迹图志》在学术界早有“孤本难觏”之叹。考虑到此书的《关中丛书》本(即毕沅家刻本)与文渊阁所藏的《四库全书》本编排及内容上有许多不同之处,本书在整理过程中,以《关中丛书》本为底本,以《四库全书》本为校本,逐条作了较勘,共出校勘记2940余条。本书为2004年全国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重点资助项目,并插有陕西各府、州疆域图、知名山川图及历代古迹图计64幅、159面。本书的出版对陕西经济开发和旅游事业发展均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