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弱水
江弱水,男,1963年生于安徽青阳。现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1999年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现代诗学研究,近期转向以比较诗学方法研究中国古典诗学。有专著《卞之琳诗艺研究》、《中西同步与位移——现代诗人丛论》,诗集《线装的心情》,编有《余光中选集》、《卞之琳文集》等。 2017年3月22日,中国作协《诗刊》社2016年度陈子昂诗歌奖颁奖会在四川省遂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经过诗词奖评审委员综合评审,江弱水获年度青年理论奖。
诗的八堂课
1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0%
诗人写诗都写些什么?是怎样写出来?又如何去读?本书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征引古今中外的诗作与诗论,就博弈、滋味、声文、肌理、玄思、情色、乡愁、死亡等话题,来展开有意义也有意思的讨论。每一讲都以独具魅力的作品,用别开生面的分析,给读者感性与知性的双重满足。既能用于学诗入门,也可作为诗学进阶。
天上深渊:鲁迅十二论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7%
《天上深渊:鲁迅十二论》是关于鲁迅的综论,是浙江大学教授、“中国好书”得主江弱水的潜心力作。全书分十二章,从《呐喊》到《彷徨》,从《朝花夕拾》到《故事新编》,从现代散文诗《野草》到鲁迅的旧体诗,从鲁迅的生命困局到话语困境,直到语文观,对鲁迅的写作做了一个纵向而又立体的观照。本书破除了对鲁迅作品的许多陈见,提供了解读鲁迅的新的路径,同时,也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所做的更为精细完整的分析,如鲁迅与胡适的语文观的对比,鲁迅旧诗的艺术魅力的讨论等等。在鲁迅研究已经汗牛充栋的今天,本书多有创见与发明,提供了许多对于鲁迅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
指花扯蕊:诗词品鉴录
《指花扯蕊:诗词品鉴录》为2017年央视“中国好书”《诗的八堂课》姊妹篇。本书从李、杜、苏、辛直到鲁迅,选取十一位诗人的近百首诗词,对作者的奇情异想与作品的惊采绝艳,加以细读和妙赏。以精到的文本分析见其才,以丰富的文献征引见其学,以超卓的文学评判见其识,可谓不拘一格,迥异时流。
抽思织锦:诗学观念与文体论集
《抽思织锦:诗学观念与文体论集》论诗衡文兼谈小说甚至翻译,颇显芜杂,但还是有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诸如讨论艾略特的“自我戏剧化”手法、卞之琳的古典主义精神,或分析闻一多诗与现实的两难、弗罗斯特出世与人世的两全,属于观念层面的研究,是谓“抽思”;至于分析姜白石的词、戴望舒等人的诗、胡兰成与董桥的散文、巴别尔的小说,则属于文体层面的研究,是谓“织锦”。它们都贯穿了一个诗学的旨趣。
十三行小字中央
推荐值 83.5%
从一件不惹眼的拍卖品,引出中国古代一段令人热眼的风怀诗案:十三行小字中央,竟隐藏着如此细微而又惊心动魄的情感密码!从曹植到王羲之,再到朱彝尊,从诗歌到书法,再到历史,作者用细腻而体贴的文笔让读者最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古代一种情爱模式和情感表达方式。作者简介:江弱水,1963年生,安徽青阳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比较诗学研究,著有《卞之琳诗艺研究》《中西同步与位移》《古典诗的现代性》等。兼写诗与随笔,有诗集《线装的心情》,随笔集《从王熙凤到波托西》《陆客台湾》《赖床》《湖上吹水录》等。2017年获誉第15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文学评论家”,其《诗的八堂课》被评为2017年度“中国好书”,中华读书报2017年度十大好书等。
秘响旁通:比较诗学与对比文学
《秘响旁通:比较诗学与对比文学》共分四辑,前两辑立足中国现代文学,讨论卞之琳以及徐志摩、闻一多、戴望舒、穆旦等中国现代诗人所援引的西方资源;后两辑纵观外国文学,评论王尔德、巴别尔、永井荷风、茨维塔耶娃、米尔斯基等人及其作品,兼及翻译问题。全书试图在比较的视野中展现中西文学融会的微妙情状和复杂亲缘。
古典诗的现代性(修订版)
《古典诗的现代性(修订版)》以现代诗学的观点对中国古典诗加以重读、复述与再解释,论证了自南朝文学起,经唐诗坐的杜甫、李贺、李商隐,到宋词中的周邦彦、姜夔、吴文英,已然形成了一个有别于连贯叙述及说教倾同的独特传统,体现出文学精神的颓加荡,艺术理念的讹而新,语言形式的断续性与互文性。而这些历久弥新的现代性品一质,为中同古典诗在现代语境里的转生提供了契机。
湖上吹水录(读书文丛)
本书按照内容大致分成三辑:第一辑是中外文人的评论,有的评思想观念,有的论文学风格。第二辑大体围绕着语言问题,由翻译文体等不同的话题引起,展开一些思考。第三辑主要是古典诗词的文本细读,都是些不为人知的绝妙好辞,作者想写出擘肌分理的赏心之作。“吹水”是广东话闲侃的意思。文章也一如江弱水这十来年给《读书》写作的状态,没有固定的话题与题材,从心所欲不逾矩,稳定的是其不俗的见识和文笔:潇洒、雅致、通达,不但有中西方的双重知识背景,而且读书旨趣不拘泥于文学和语言,视野兼及社会与思想,让人读来更是耳目一新、拍案叫绝。
现代诗人丛论:中西同步与位移
《现代诗人丛论:中西同步与位移》有一个通盘的思考,以个案分析为基本特征。每一篇涉及的问题各自不同,有的是观念,有的是技巧,也有的是形式,但是都没有偏离一个主题,即在比较的视野里对中国现代诗人进行一番透析。通过他们对西方诗歌的阅读与翻译、吸收与转化,以展现中西诗学融会的微妙情状和曲折过程,厘清两者之间复杂的亲缘关系。
从王熙凤到波托西
《从王熙凤到波托西》是江弱水先生先生关于现代文学、古典文学以及时人论著的文学评论集。作者视野开阔,游刃于中与西、现代与传统之间,既有纯粹诗艺的探讨,亦有文化政治的关怀;既有潜沉的学术追求,又显激越的批评情怀,其旨趣诚如斯言:“虽然我喜欢奥斯卡、王尔德对公众观念没心没肺的调戏,喜欢周清真跟文字无尽的温存,喜欢一种纯粹的艺术和享乐主义的文学,但是,在我们这个因思想而阴沉的时代,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等等总是无法排拒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在王熙凤的世界里,老是浮动着波托西的幽灵。”
言说的芬芳
本书对杨炼、张枣、宋炜、欧阳江河、朱朱、潘维等当代杰出的诗人的诗作进行精细的分析与阐释,以展现当代诗学观念的转移、语言技术的进步与感性形式的变迁。
陆客台湾
两个月的台湾之行,我去了淡水、基隆、宜兰、新竹、台中、南投、花莲、高雄、马祖等地.到了师大、台大、清华、淡江、东海、佛光、慈济、中山、中研院等大学与研究机构,从台北101大楼玩到鹿港小镇,从太平洋沿岸的苏花公路游到中央山脉的原住民村落.从民进党的“5·17”呛马大游行看 到慈湖的蒋介石铜像公园,从台北顶级的菊花日式料理吃到南投草鞋墩夜市的下水,从永康街艺文圈与传媒界闻人喝到餐馆小老板和车铺小伙计.可谓长度与密度兼具,学术含量与酒精含量都高。这本随笔,写人,写地,写风物人情,写出我从容认证的台湾。
卞之琳诗艺研究
本书以共时性的论述架构对卞之琳的诗艺作整体探讨,作者以出色的文本细读能力,抽绎出作为诗人的卞之琳的诗歌观念、智性思考和文体创造。
沙发图书馆:赖床
《博雅沙发图书馆:赖床》一书收入随笔三十余篇。抽烟、洗澡、睡懒觉、吃西瓜,都有小感触,能发大议论。有人惜物,家中从不用电器;有人惜福,给自己造一座园林。至于江南之微软,北宋之市井,仓央嘉措的情禅两难,鲁迅人生的漏洞百出,于高枕无忧之时,一一纷来笔下。作者曾戏为"八半"之什以自述:"半醒半醉岁月,半浊半清行藏。半熟半生学问,半新半旧文章。"读此书,可证此言之不虚。
桥:当代名家译诗译论集
暂无简介
新人文丛书:文本的肉身
《新人文丛书:文本的肉身》是作者十年来的论诗选集,其中有现代诗研究,有当代诗评论,也有古典诗欣赏。作者博涉与圆览兼具,尤其擅长对诗歌文本的擘肌析理,加上文笔流丽精准,所以极具可读性。作者惯能将中西会通,古今映照,处处强调形式的重要,但也不放弃对现实问题与观念世界的关注;时时借重理论的力量,但又不自囿于对理论的搬弄,而是入而能出,用而能化。总之,这是望远镜与显微镜交替使用的对诗的观照,古今中外,胜义纷陈,既有严肃的思辨,又是愉悦的赏心。
坐看云起时:中大校园散文选
暂无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