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晓原
江晓原,男,1955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前副理事长。曾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为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的博士。曾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工作15年,1994年中国科学院特批晋升研究员,次年成为博士导师。1999年春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出任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之首任系主任至今。
性张力下的中国人
3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1.8%
古代中国人寝室的种种特征,远不是房屋构造或家具布置的技术问题,而是与古代中国有关的传统观念深刻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中国人自古就认为“男女居室”是“人之大伦”,而男女之间的“大欲”就和食欲一样是完全无可非议的。所以性交这件事,从哲学上说是值得讴歌赞美的,从伦理上说则没有任何羞惭可耻之处(至少合法的性交是如此)。戴震深刻指出,禁欲在实际上既不可能,却硬要在理论上加以强调,结果只能造成普遍的虚伪:“此理欲之辨,是以穷天下之人尽转移为欺伪之人,为祸何可胜言也哉!”随着个人隐私权日益受到尊重,人们普遍放弃了禁欲主义流行时代那种自觉充任“道德警察”“道德法官”的做法。
性学五章
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56.7%
《性学五章》分为“诗”“书”“画”“药”“人”5个主题章节,开篇从《诗经》讲起,以史为纲,旁征博引,探讨中西方文化的演变。作者以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讲述一部严肃趣味的性文化史,告诉读者如何以高雅的方式谈“性”。
科学史十五讲(第二版)
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0.0%
科学史是沟通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的最好的桥梁。本书由学科力量较强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的几位专家学者合著,从科学史的意义发端,在总论其学科史、功能、定位、方法范式以及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后,前五讲追溯了古希腊、古代中国、阿拉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历程,后十讲则着眼于独立学科如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化学等,以若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连线,贯串整个人类科学史,兼顾内史与外史,择要叙论重要人物、事件及其社会功能、文化性质并时加点评,显现了扎实的科学和人文功底。行文简洁流畅,合乎"科学"的简明,也不乏流露文采之处,是一本较好的普及类通识读物。
科学外史I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8.0%
《科学外史》系国内著名科学史学者江晓原为法国科学杂志《新发现》之中文版所撰写的专栏文章结集。本书为该系列第一本,作者从历史上种种趣事入手,揭示科学之前世今生,将科学从人们盲目迷信和崇拜的神坛上请下来,还其应有面目。共分为“昨夜星辰”“千秋寂寞”“性命交关”“四大发明”“兵凶战危”“外星文明”“似真似幻”“科学政治”8个主题。
九说中国系列(第一辑·全九册)
2人今日阅读
“九说中国”丛书是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一套大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丛书。“九说中国”系列从书每辑推出九部单行本,每部单行本邀请一位相关专业领域享有学术声望的专家撰写,从承载中华优秀文化的诸多细小的局部和环节入手,由最能代表中国气质、中国气象、中国气派的人物、事物、景物、风物、器物下笔,选取九例个案或九个阐释性维度,勾勒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传统和灿烂文明。第一辑包括《九个汉字里的中国》《寺院映现的中国》《道观可道的中国》《民间传说里的中国》《发明里的中国》《节日里的中国》《寓言里的中国》《九首古诗里的中国》《玉石里的中国》九种。
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
1人今日阅读
本书系作者历年在各大知名媒体发表的科幻电影影评精选结集。作者在学界开创对科幻作品的科学史研究,将科幻作品纳入科学史研究视野,同时将科学史研究方法应用到对科幻作品的分析之中,给科幻影评带来了全新的思想深度和文本面貌。本书内容植根于作者对科幻作品的学术研究,而写作风格则与作者广受欢迎的著作《科学外史》系列一脉相承——渊博流畅,雅俗共赏。并附全书所论及影片索引。
江晓原学术四十年
1人今日阅读
本书收录了江晓原1978~2018年间的重要文章,绝大部分为学术文本,基本为每年一篇,每个年份系以“纪事”,讲述了这一年学术事业乃至个人生活中的某些片断。四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从读书时代至今,江氏的研究领域包括了天文学、天文学史、性学、天文历史年代学、科学文化、科幻作品的科学史研究、西方顶级科学杂志的社会学研究等等,发表了大量有代表性的作品。例如他对历史上天狼星颜色的考证解决了天体物理学中遗留百年的一个疑问,对武王伐纣年代及日程的考证是夏商周断代工程重要的一环,对孔子诞辰的考证引发热议,提出“性张力”概念有力阐释了古代中国人的性观念和性文化,对科学文化领域的宣言引领了知识分子的反思,对科幻电影的评论被誉为拍片指南,近年来对Nature杂志以及影响因子的系统分析和评判,更是振聋发聩针砭时弊之作。
科学有性别吗?
本书为“我们的科学文化”系列。一批“科学文化人”本着“君子和而不同”之旨,在《851M:我们的科学文化》中各抒己见,贡献出自己最新的思想和最具创意的文章。本书为第10辑,主题是科学与性别,内容涉及整容、身体史、就医、家政科学与性别政治等方面,还有科学文化最新书籍信息与书评,以及相关学位论文摘要。
天学真原
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阐述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著作,也不是一部中国天文学史,而是一部带有科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色彩的专论,旨在揭示中国古代“天学”的政治属性、文化性质和社会功能——而所有这些都与现代的天文学毫无共同之处。在此基础上,本书对中国古代社会一系列以前不易理解或长期被误解的现象,给出了全新而富有说服力的解释。本书自1991年初版以来,多次再版,成为海峡两岸科学史界和历史学界引用率很高而且影响广泛的著作。
科学史十五讲
科学史是跨越科学和历史两大领域的交叉学科,它真正的现代形态直到20世纪初方才确立。而国内的科学史研究者主要依附在"科学"的阵营中,与国外常常划归历史系不同,且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少有专职从事科学史研究和教学的,虽然在其他相关领域仍可能比较活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自然标明这一学科身份的边缘化。事实上,科学史是沟通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的最好的桥梁。由此,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吸纳本书尤具历史眼光和现实意义。 本书由学科力量较强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的几位专家学者合著,从科学史的意义发端,在总论其学科史、功能、定位、方法范式以及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后,前五讲追溯了古希腊、古代中国、阿拉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历程,后十讲则着眼于独立学科如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化学等,以若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连线,贯串整个人类科学史,兼顾内史与外史,择要叙论重要人物、事件及其社会功能、文化性质并时加点评,显现了扎实的科学和人文功底。行文简洁流畅,合乎“科学”的简明,也不乏流露文采之处,是一本较好的普及类通识读物。
你不了解的真相:江晓原说科学
本稿共11讲,汇集了作者江晓原对诸多科学热点问题的深刻反思。通过科学等于正确吗、科学是双刃剑吗、全球气候变暖、转基因主粮、核电、基因技术的危险前景、互联网新媒体批判、科学只是工具不是目的、科学已经告别纯真年代、人工智能、警惕科学等11个章节,揭示了科学不为众人知的真相。科学等于正确吗?科学是双刃剑吗?科学离资本、离政治究竟有多远?基因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新媒体是否让你振奋好奇又细思恐极?三里岛、切尔诺贝利、福岛事件,人类如何避免再次被卷入生存威胁?外卖订单、儿童教育、人脸识别、智能家居……我们每天都在拥抱科学,我们真的认识科学了吗?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中国科学史系开创者江晓原教授直面科学热点,挖掘科学真相,从全球变暖、转基因主粮、核电,到基因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通过大量的数据整合、事件梳理,客观、公正、理智地看科学,追求科学真谛,反思科学问题。
发明里的中国(九说中国)
本书通过论述九项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要的技术成就,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非常强大的创新基因。选择技术成就作为视角,我们就必须越出“科学技术”的固有视野,将眼光投向更为广阔的领域。也不能再满足于多年来的老生常谈,所以原先广为人知的“四大发明”只有两项入选。九项技术成就,大体按照时间先后排列,是为了形成大致的时间线索,既表明数千年来中国的技术和发明源源不断,也有利于作为辅助读物在学习历史时参照阅读。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人文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前副理事长,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前理事长,上海市性教育协会前副会长。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1994年中国科学院破格晋升教授。199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已在国内外出版著作约百种,发表学术论文约两百篇,并长期在京沪报刊开设个人专栏,发表大量书评、影评及文化评论。学术思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并引起广泛反响,新华社曾三次为他播发全球通稿。
科学外史III
《科学外史》系国内著名科学史学者江晓原为法国科学杂志《新发现》之中文版所撰写的专栏文章结集。本书为该系列的第三本,延续了通俗好读的行文风格,同时与当下科坛热点时事结合更紧密。全书分为“剥开影响因子的画皮”、“‘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科学社会学”、“科学与幻想”、“科学与性爱”、“中国天学史”6个主题,为普通读者深入浅出地解读了熟悉但又陌生的科学问题。
人我书前
这个文集由两部分组成,上编“骥首墨痕”是江晓原为别人的书所写的序(入选41篇),下编“敝帚自珍”是他为自己的书所写的序(入选34篇)。这些序言的内容主要涉及科学史、科幻、科学传播、科学社会会、性学、文学等,既见证这些学科的发展,也交待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作者给不少国际大牌作者或知名人物的书写过序,这些序中的评论和观点,成为那些作品的精彩导读;而给亲近的朋友,尤其是亲炙弟子作序时,那种既要表扬,还要言之有据,不让读者反感的小心态度,读者体会起来也是一种趣事。作者思前想后,得此云淡风轻的中性书名《人我书前》。
科学外史II
《科学外史》系国内著名科学史学者江晓原为法国科学杂志《新发现》之中文版所撰写的专栏文章结集。本书为该系列第二本,延续了通俗好读的行文风格,但思想性更强,论战色彩更浓,在当下某些争议问题上的立场更鲜明。全书分为“科学之名”“科学之惑”“科学之危”“亦幻亦真”“地外文明”“身后是非”“步天之歌”7个主题,对唯科学主义之弊端及谬误,关注尤多。
科学中的政治
《科学中的政治》是江晓原、方益昉关于科学政治学研究的新作。本书以鲜明的立场,讨论了当下最重要的若干科学争议,包括转基因主粮争议、黄禹锡事件背后的东西方科学竞争、互联网反思等等。作者强调,在这类争议中,话语权必须从专家的垄断中解放出来,所有自身利益和安全状况被关涉的公众,都有权发表意见。在分析这些争议的基础上,作者明确提出:今天的科学,已经告别了纯真年代,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科学。
中国古代技术文化
《中国古代技术文化》是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技史大家江晓原先生在数十年对中外科技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工程技术、天文地理及医学文化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技术文化所做的系统思考和阐述。通过系统研究,江晓原教授不仅提出“李约瑟之问是伪命题”,而且以实事求是的辩证态度、以一份证据说一份话的求真精神与读者共同探讨何为“中国古代的技术文化”。本书以贯通中西的视野、熔铸古今的学识,从历史上种种趣事出发——《周髀算经》中为什么会蕴藏着惊人的宇宙学说?是谁告诉了中国人寒暑五带的知识?究竟是谁将骑士阶层炸得粉碎?古代中国到底有没有地圆学说?中医究竟是什么?——反思中国古代的伟大成就,精详考辨,去伪存真,有破有立中启迪读者何为对待传统文化的应有态度。
中华科学文明史(套装共2册)
本书是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简编本,是一部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佳作,是一本后世人介绍古代中华科学文明的通俗学术专著。本书更为直接地指出,今天中华科学文明在某种意义上仍然延然延续了其形上的理念,焕发着其灿烂的光辉,透现了其诱人的奥秘,值得世人深入学习、研究和开掘。坦言了中华科学文明在世界近现代化历程中没有古代那么辉煌的种种原因,以引起世人的注意。
科学外史(珍藏版)
科学很枯燥吗?不,它远比我们想象的有趣。本书涵盖天文地理、宇宙太空、科技科幻诸多领域,谈及司南传说、传奇星占学家开普勒、“超级民科”和被监听者爱因斯坦、《三体》黑暗森林法则对“费米佯谬”的解答等科坛趣事。作者将科学从人们盲目崇拜的神坛上请下来,还其应有面目。行文之中,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诸外部因素之关联及互动,又以学术眼光分析逸闻趣事,常有标新立异之论点及表达——初看似乎离经叛道,细察则仍言之成理。而对于唯科学主义之弊端及谬误,作者关注尤多。
中国科技通史:纺织、烹饪、乐器、炼丹
养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重要技艺,蚕丝纤维是中国最有特色的纺织原料,绫罗绸缎锦纱绢纨等布料名称,是以其丝织组织来区分的。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可以分为四个类别:测量仪器,如赤道仪、浑仪、简仪等;计时仪器,如圭表、日晷,漏刻等;演示仪器,如浑象、盖天仪等;综合天文仪器,如漏水转浑天仪、水运仪象台等。炼丹术最先起源于中国,萌芽于战国,而发生于秦汉,后在道教的扶持和朝廷的包容下日益发展,至唐代发展至顶峰。
“性”在古代中国
三原色丛书
中国科技通史:中国与世界文明古国的交流
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中,与域外文明的交流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内容也丰富得多。古代中国的两种主流宇宙学说——盖天说和浑天说中,早有古希腊科学的影子若隐若现。六朝隋唐时期,包含有西方天文学内容的印度天文学随佛教的传入而进入中国。一方面,有些佛经内容中富含天文学知识;另一方面,部分来华传教的僧人本身就精通天文学。唐朝为中国历史上高度开放、高度繁荣的帝国。印度天文学输入中国,也在此时达到鼎盛。唐代天文学界存在过“天竺三家”,即迦叶、拘摩罗、瞿昙。
中国科技通史:医学、算学、博物学
中国医学最早产生于巫医之中,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巫、医分离,并逐渐形成系统的医学知识体系,产生了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医学典籍。医学的发展离不开药物,“本草之学”即中国传统的药物学,其中以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最为公众所熟知。中国古代算学除被应用于天文历法外,也与土地丈量、地图测绘、赋税计算、水利工程建设等实用事务有关。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算经十书”是由汉至唐数个世纪里中国古代数学思想的伟大结晶。到了宋金元时期,秦九韶、李冶、杨辉和朱世杰等优秀数学家,将中国传统算学理论推向了高潮。
小楼一夜听春雨
小楼一夜听春雨,ISBN:9787535139924,作者:江晓原 著
反思科学:江晓原自选集
暂无简介
回天
《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Nature杂志与科幻百年
《Nature杂志与科幻百年》以英国《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的科幻作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这些作品的科学史意义进行了系统考察。相关考察一方面是对作者先前一系列科幻实证研究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自然》在国内学界享受着很高的待遇,本文的研究,亦可以为人们更加全面认识和了解这份杂志提供另一种视角下的例证。论文的结论认为,《自然》从1869年创刊至今,从来就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科学”,它一直在刊登许多并不那么“学术”的东西——尽管我们也有理由认为,这些在今天的科学评价体系中通常都被当成“无成”之物而遭过滤的“常常异想天开,有时荒唐无稽,总是让人吃惊”的文本,同样是在参与科学探索活动。
新科学史:科幻研究
《新科学史:科幻研究》是两位作者江晓原和穆蕴秋开拓学术研究新领域的新成果。《新科学史:科幻研究》以严谨的学术文本形式,展开对历史上科幻作品的科学史研究。《新科学史:科幻研究》特点是将以往从未被科学史界关注过的幻想作品纳入科学史的研究范畴。这种研究不仅为科学史揭开了全新的一页,展示了科学幻想与科学前沿之间出人意表的密切互动关系,同时也为深入理解科学幻想作品的思想价值和历史价值,提供了一系列鲜活的个案。在此基础之上,作者提出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新观点: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将科学幻想视为科学活动的一部分。
江晓原作品集·甲编·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
《江晓原作品集·甲编·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是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博士及其重要的学术助手钮卫星博士撰写而成的天文历史年代学著作。作者以“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武王伐纣时的天象研究》和《三代大火星象》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测算武王伐纣之年及孔子、佛陀生年,并加以补充和拓展,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现代天文学方法和历史文献中留存的资料来解决历史年代学问题。
中国星占学类型分析
《中国星占学类型分析》对古代中国的星占学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论述星占学之类型、历史线索、思想基础、分野理论;然后祥论恒星占、日月占、行星占、彗星占、流星客星妖星瑞星占及各种大气现象之占;并论述了星占释梦、星占学之操运及古人的星占学观。
中国科技通史:大国重器与新四大发明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带来了与中国传统全然不同的一套知识体系,揭开了中国科学技术历史的新篇章。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相标榜,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中国科技近代化转型之路由此开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两弹一星"与青蒿素研制为代表,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21世纪,中国在科技的不同领域全面开花,从基础研究、应用领域,中国展现出来万物竟发、生机勃勃的创造力和活力,是古往今来从未有过的。
新南腔北调集:当代科学争议
“新南腔北调集”包括《科学幻想与历史构建》《如何反思科学》《当代科学争议》3本。从2002年10月开始,《文汇读书周报》每期“科学文化”版上都刊登刘兵、江晓原“南腔北调”对谈的内容,后这一栏目迁至《中华读书报》。两位作者京沪联手,南北互动,激扬文字,谈笑风生,亲近读者,深入浅出,以对话形式写就当代学术时评。科学主义、反科学主义、“科学大战”、后现代、建构论、强纲领、伪科学、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幻想,无不纳入对谈的视野。本书是江晓原、刘兵创作的《新南腔北调集》中的一本。本书从科学争议、科普问题、互联网与大数据、医学、质疑等方面展开,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引领读者认知科学、探索科学、反思科学。本书每篇文章围绕一本或多本书展开对谈,篇幅或短或长,所谈的也都是与所选图书及相关学术有密切关系的话题,内容丰富,语句精炼,可谓“南腔北调话人文,亦庄亦谐谈科学”。
地外文明探索——从科学走向幻想
本书是“对科幻的科学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在传统科学史研究中,通常只处理科学发展史上“有成”之事,所以呈现的科学发展历程就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辉煌历史。本书却将天文学史上那些在今天看来属于“无成”的探索过程重现出来,并深入分析了这些“无成”之事背后的科学脉络和历史背景。通过一系列鲜活生动的案例,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幻想和科学探索、科学研究之间,并不存在截然分明的边界,科学幻想不仅可以,而且应该被视为科学活动的一部分。本书又表明,将科幻纳入科学史研究的范畴,就为科学史研究开拓了一片新疆域;而将科学史研究中的史学方法、社会学方法引入科幻研究,又给科幻研究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和思想深度。
851M我们的科学文化:科学的畸变
《851M我们的科学文化:科学的畸变》主要收录了蒋高明: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与生态农业对策、佟屏亚:中国没有必要率先种植与推广转基因水稻、李檐:利益驱动与“始料不及”:影响决策的两种因素——兼论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环境与生态保护的制度伦理问题、李昌平:中国的粮食安全与农地制度、吴景明:转基因食品安全与立法——现有法律体制下能否能实现有效管控、金微:转基因灾变:不可轻慢的牲畜生长异常——来自先玉335玉米种植区的田野调查报告等内容。
阳光下的民科
一批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传播等等领域的研究者,因为有共同的价值理念、思想倾向和关注的问题,而成为多年的朋友。诸同仁志同道合,气味相投,本“君子和而不同”之旨,在《851M:我们的科学文化》中各抒己见,贡献出自己最新的思想和最具创意的文章。 本书是《我们的科学文化》系列之一《阳光下的民科》分册,书中收录了一批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传播等等领域的研究者对社会文化、民间文化的研究文章,具体包括了:《杰出的科学哲学家罗伯特·科恩与中国》、《评科学文化派对民科“老刘”的调查》、《中国科幻的境况与取向》等。
中国科学技术通史·正午时分
《中国科学技术通史·正午时分》汇聚中国科技史研究领域全国一流学者,撰写各自领域研究精深的专题,以百科《中国科学技术通史·正午时分》“大条目”的形式串联起来,展示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历史全貌。 《中国科学技术通史·正午时分》上自远古,下迄当代,按照大致时间顺序分为五卷:《源远流长》、《经天纬地》、《正午时分》、《技进于道》、《旧命维新》。每卷按照大致的时间顺序设置大小不等的专题,每个专题都是中国科技史研究领域中的新研究成果和研究思想。《中国科学技术通史·正午时分》共300多万字,包含天学、地学、农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博物学等中国科技史所有学科,同时配备“名词简释”、“中西对照大事年表”,各卷末附《中国科学技术通史·正午时分》总目录,方便检索使用。
科学验证:那些天空及世间的证明
“江晓原科学读本”共六册,精选从古希腊到今天的科学元典,呈现了一组关于科学的“从婴儿到儿童,从少年到成年”的“照片”,揭示科学之前世今生。本丛书包括《科学建构:从几何模型到物理世界》《科学发现:揪住自然的尾巴尖》《科学验证:那些天空及世间的证明》《科学哲学:有一种追问没有尽头》《科学人文:新的科学理念》《科学反思:两种文化》,从不同视角探讨了“科学精神是什么”“科学的源头何在”“科学等于正确吗”“科学是至高无上的吗”“科学是万能的吗”“科学与人文之间是否还能‘平起平坐’”等系列问题,使读者能够直接阅读元典,亲近大师,站在伟人的高度来关注和理解科学。近距离观察科学的原点,更容易看清科学的初心,更容易看清科学精神的本质,更容易把握科学成长的基本规律。 《科学验证:那些天空及世间的证明》精选多篇介绍重要科学发现与验证过程的精彩文章,让读者看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及背后有趣的小故事。天鹅座61的视差测定方法让天文学家更精确地了解宇宙大小,海王星发现过程中亚当斯的遗憾,周武王伐纣时是否见过哈雷彗星,1919年5月29日日全食观测过程……这些艰难的探索与发现、大胆的猜想与验证构成了科学精彩纷呈的发展历程,让人们认识到科学发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也为人们探索世界、尊重自然带来重要的启示。
我们准备好了吗-幻想与现实中的科学
《我们准备好了吗:幻想与现实中的科学》包括作者对著名幻想作品(电影、小说)的系列评论,以及对这些作品背后的科学思想资源的发掘和研究。这些评论和研究又与科学的现实问题密切结合,诸如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与融合问题、科学主义问题、乐观还是悲观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等等。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随缘集
本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出生于四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过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江晓原作品集 甲编 周髀算经 新论·译注
《江晓原作品集 甲编 周髀算经 新论·译注》包括如下内容:对《周髀算经》的长篇新论、《周髀算经》全文白话译文、《周髀算经》全文的原文及详细注释、八个相关附录、参考文献及综合索引。意在为现代读者提供一种全面的《周髀算经》第一手史料。 新论基于作者对《周髀算经》研究的新成果,论述了《周髀算经》的版本、作者与成书年代;重新考察了《周髀算经》的宇宙模型一一盖天说,给出了盖天宇宙模型的正确形状与结构;进而探讨了盖天说与古代印度宇宙理论的特殊关系;还论述了盖天说与浑天说的优劣及相互关系,以及《周髀算经》中的其他天文学内容;讨论了《周髀算经》中的勾股定理及有关背景;《江晓原作品集 甲编 周髀算经 新论·译注》还特别研讨了《周髀算经》中所体现的在古代中国科学史上极为罕见的公理化尝试及其意义。白话译文融会了汉代赵爽、北周甄鸾、唐代李淳风等各家注释的精华。原文注释则进一步讨论了几乎所有的技术性细节及有争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