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傍河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技术体系
《傍河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依托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松花江傍河取水水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呼兰河子课题研究成果编撰而成,系统介绍了针对呼兰河畔傍河水源地建设及水质安全保障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傍河水源地适宜性评价技术、优化布井技术、基于水质监测变幅预警、动态数值模拟预警和污染风险评估预警等五项关键技术。相关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可为呼兰河流域内人民群众饮水安全的有效保障提供技术支持,为从事水污染研究、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及相关领域的科研学者提供技术参考,同时期望能够助力我国傍河水源地建设过程中水质安全保障技术及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沿海地区地下水资源管理研究:以泉州市为例
虽然国内大多数沿海地区主要依靠地表水源,相对来说,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但是,沿海地区大多数农村城镇仍以开发利用地下水为主,而且单一供水难以应对突发性的水源污染事故,难以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地下水作为沿海地区的备用和次用水源,在沿海地区供水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在综合分析沿海地区地下水资源特点及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以中国南方的福建泉州平原地区为例,调查分析了该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特点,并对全区进行了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潜力分析和污染风险评估,并建立了地下水数值模型预测地下水量动态变化及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最后对沿海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提出了建议。该成果对类似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钒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
《钒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是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对不同介质中钒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特征、钒的迁移转化规律、环境中钒的形态及地球化学活动性、钒的生物可利用性及生物累积特征等方面研究的系统总结。全书共8章,内容涉及钒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不同方面,既有钒的地球化学和矿物学基本特征的介绍,也有环境中钒的来源、分布、形态、迁移、转化、归趋以及钒污染的治理方法和技术的总结与归纳,还分析了生物体中钒的分布、钒的生物效应及钒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规律;此外,作者还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我国著名的钒资源基地——攀枝花地区大气、土壤、水、沉积物、植物中钒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可以为钒污染防治提供重要的依据。 《钒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适于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区域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技术
我国当前地下水污染加剧、污染状况不清,因此区域地下水环境风险控制和污染修复技术亟待突破。 2010年,环境保护部设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区域地下水污染监测系统与风险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专项研究瞄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遵循“地下水污染监测一风险评估一复合污染净化一管理对策”的研究思路,满足地下水环境管理需求,促进地下水环境管理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发《区域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技术》为该项目第二课题“区域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估指标与技术体系研究”的重要成果,通过区域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估指标与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开发,构建了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技术研究,形成了地下水环境污染风险评估技术体系,为我国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治提供了必要的科技支撑。区域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估指标与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可直接服务于地下水污染治理,为地下水污染场地修复、地下水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方案,进而为环保、水利、国土、城建、市政等相关部门以及工矿企业等的地下水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持。区域地下水防污性能和污染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地下水质量管理,使地下水管理*具科学性和实用性。
地球化学基线的理论与实践
开展地球化学基线研究以确定化学元素自然分布的空间变化,是了解地表环境污染及恶化程度、预测和监测全球气候变化效应与环境变化的基础。本书介绍了地球化学基线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状况,阐明了地球化学基线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论述了地球化学基线的确定模型和方法以及区分自然的和人为的环境影响的地球化学判别指标,并给出了地球化学基线研究的两个实例。 本书适于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