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0.0%
编辑推荐: 豆瓣9.0高分推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王东杰力作!将国语运动国语运动纳入20世纪中国整体转型的脉络中,探讨语言和文字改革是如何反映并实际参与了这个过程,又对清末民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何种影响! 内容简介: 国语运动在现代中国影响既深且巨,作者将其纳入20世纪中国整体转型的脉络中,探讨语言和文字改革是如何反映并实际参与了这个过程,又对清末民国的社会文化产生了何种影响。这一考察,侧重于国语运动和国家建构、国族认同、文化理想、地方观念、阶级意识等范畴的互动,还呈现了它和变动中的物质景观、资讯手段及生活方式之间的关联。透过这一个案,本书力图展示,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尽管汲引了不少外来资源,但又怎样高度地依赖于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大传统”。
大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9%
本书切近当下的学术热点与人文话题,从大学的视角对诸多文化命题做了独到的思考,基本上发表在《南方周末》,广受文化界好评,作者从中西的历史经验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与思考,文字发人深省,同时又很有意趣,是一本的文化读本。
国语
1人今日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追溯了晚清、民国时期的国语概念和国语运动的发生、发展过程,将之放在20世纪中国整体转型的脉络中,探讨语言和文字改革是如何反映并实际参与了这个过程,又对现代中国的社会与文化产生了何种影响。全书侧重于四个大的论题:国语运动中普及识字与语言统一的纠葛、国语运动中的国民意识与党派政治,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建立与国语运动的关系、中国的国语运动在世界语言民族主义运动中的特色。最后,简要地评估国语运动在中国现代民族主义建构中的作用。
信睿周报·第15辑(第85-90辑)
《信睿周报第八十五期》:流动是一个时空问题,既包括人和物的流动,也有观念和精神的流动,而在这一过程中,流动所产生的关系或关联才是要点。本期“起点”的四篇文章从文化地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等视角出发,围绕旅游、移民以及疫情之下人们遭遇的在地困境等一系列话题展开讨论。 《信睿周报第八十六期》:进入现代,园林已不止是一个古典意象、学术对象,亦是现代美学、哲思、社会研究的灵感来源。本期“起点”邀请学者从艺术设计、历史的角度来重思园林。 《信睿周报第八十七期》:本期“起点”邀请了来自工程物理、科学史和建筑领域的学者,他们从各自的学科视野出发探讨了控制论延续至今的影响。 《信睿周报第八十八期》:本期《信睿周报》将呈现30位学者和艺术家对2022年中国思想界、艺术界的参与和观察。这一年来,他们对哪些问题产生了研究兴趣?对社会文化领域的发展趋势有哪些洞察?如何思考自己的研究与公众、与时代的关系? 这份基于个体生命经验的“思想年鉴”将作为本报每年的“年终特辑”延续下去—今年是第四年,我们试图去捕捉那只扇动着翅膀的蝴蝶,为这个时代留存一条精神线索。 《信睿周报第八十九期》:近年来,平台已成为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平台在为我们提供了众多衣食住行的工具的同时,其管理方式也深度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本期“起点”版块的两位学者尝试厘清当下平台研究面临的一系列迷思,并以此思考平台治理何以可能。 《信睿周报第九十期》:海外民族志是指一国社会人类学者深入到海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其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政治、经济等进行实地调查、系统研究,从而撰写的海外民族研究报告。作为中国社会科学走“进”世界的一项开拓性事业,中国人类学的海外民族志研究发起于何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果?本期“起点”版块借由对其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田野实践的阐述,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一回应。
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本书作者长期关注中国区域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书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近代四川的区域认同、学术源流与文化想象进行了深入的勾勒,关注了清代四川地区移民会馆崇祀中的地域认同、近代四川地方认同与学术自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旅外川人认知中的全国与四川,以及作为四川重要文化符号的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既重建了相关的历史过程,又发掘出近代中国区域认同的特殊意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规划社会的来临
¤ 在《大同书》这部“理想”之作中寻找20世纪中国历史的动因 ¤ 聚焦大同世界的呈现方式,追溯康有为的设计思路和运思风格 ¤ 指示现代中国思想取向的一次转折 本书作者的核心关切,最终可落实到对于“理性主义”在中国之兴起的反思。作者将《大同书》看作整个世界“现代性”的产物。规划社会之形成的几个核心步骤,从调查、统计、计算到设计和规划,再到管理和监控,这些俱是西方现代社会/现代性之神髓,这种精神上的共鸣及文本背后的冲动是作者关注《大同书》这一文本的出发点。而理性主义究竟能否解决20世纪中国的问题,《大同书》中诸多无法安置的裂隙,则是本书想要到达的地方:对规划社会的反思。在这一意义上,本书的写作具有了当下性,能够为我们今天对现代、理性、规划等等议题的讨论提供思想资源。 -- 为何说《大同书》是现代的?它与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关系是什么?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乌托邦著作,《大同书》是康有为对未来社会的精心表达。 此前对《大同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创作年代、版本流变、思想来源和内容方面,本书则试图表明,这一看似空想的著作,实际上深深地扎根于近代中国的改革历程中,昭示出中国思想取向的一次重大转折。 在细读《大同书》文本的基础上,作者重审“大同”观念的沉浮、晚清大同观念的重现及其与西方思想的关联;分析《大同书》预设的理论前提,如其中隐含的视觉观念、康有为的人性论与苦乐观;继而重点考察大同社会的“破坏”与“建设”方案,其脱离旧制走向大同的具体路径、实际运营和制度设计等;最终概述康有为的理性主义规划思维模型,并将《大同书》置于近代中国历史的视野中,理解中国“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乡里的圣人:颜元与明清思想转型
本书追索了明清思想转型的要角、清初北方思想家颜元的生命史,寻绎其心理、情感和身体的经验如何滋养并型塑了他的思考,并试图展示那些在今人看来也许是“陈腔滥调”的儒家理想,如何对一个人产生深刻的意义冲击。作者主张,应重视“基层圣贤”在推动中国文化统一性、塑造基层思想流向方面的作用;同时,也应把“被教化者”视作一种教化主体,关注细民怎样改造自己心意中的“乡里的圣人”。 本书运用心理史学、“具身认知”等方法和概念,刻画了思想与生活之间无声的互动过程,妙尽幽微,引人胜地。
历史·声音·学问:近代中国文化的脉延与异变
本书撷取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的几个片段,探讨近代中国文化的结构性异变,以及崩解后的传统碎片在此过程中发挥的催生、转化与突破作用。 在其中可以看到:儒家的道德自省逻辑如何将社会进化论改造成为强大的行动机制、历史观的改变如何重新塑造中国人讲述自己过去的方式、声音文化的兴起如何引发知识变革中的“声音转向”、“道”的意识怎样参与现代学术理念和制度的型塑、科学概念怎样刷新传统宗教的形象、新旧文学怎样直接间接地对新史学的科研实践提供支援。 这番回顾表明,激活中华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既依赖于对我们自身传统丰富性和开放性的肯定,又依赖于对这些素质的强化和提升。
探索幽冥:乾嘉时期两部志怪中的知识实践
乾嘉时期是中国志怪集出版的高峰时期,也是传统考据学的鼎盛时期,这两种文化现象间有何关联?本书运用认知史的方法与视角,选取当时最有影响的两部志怪作品集《阅微草堂笔记》和《子不语》,将之放入更为广阔的时代心智氛围,从“看法”的立场出发,探讨了作为重要知识来源和知识探索对象的幽冥故事,如何被士人获取、辨析、研讨和利用,借以重访乾嘉时期的知识疆域,揭示其中某些隐而不彰的面相。
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
本书不但从一个特殊视角展示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家统一”运动的复杂性,也是国内目前集中讨论中国现代大学与国家关系的优秀作品。本书最重要的特色是从“基层”入手,着重反映“国家统一”的地方经验,从而深化了我们在中国民族主义和“国家建构”问题上的认知和理解。从方法论上,书稿也体现出作者将历史学和人类学加以结合的跨学科研究的努力。 此书立论具体而充实,背后所反映的问题极大,即近代中国集权与分治的矛盾所体现的复杂社会内涵。其取材丰富,不仅充分利用留存档案,更以报刊、文集等各类文献互相比证。其见识不受分科局限,而得相关各科之利。有此三长,足以成一佳著,可贡献于学界同仁,并为将来继起者必须参考。
建立学界 陶铸国民
《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建立学界陶铸国民: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的主编章开沅和余子侠两位老师的意见,这套丛书是要总结现代著名大学校长的办学经验和教训,“继承和发扬其优良传统,避免其已经走过的弯路,克服其弊端遗留的消极影响”,以使今人“实现对于历史的超越”。在今天中国教育界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几乎已经不知大学和学术为何物的情形下,这份用心,深值敬重。这也使我想起当年博士论文答辩时,有位老先生问我,何以民国时候的大学办得比现在好?我知道这个问题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且也很好奇,想知道老先生对此怎么看,故而答日“不知”,请老师指教。现在,又已是七年过去了,这本书有没有回答那个问题?自然要交给读者评判。 最后,应感谢对这本书的写作给了我许多指导和帮助的章开沅、余子侠、秦和平教授,以及四川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图书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单位。书中的照片,采自《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任鸿隽陈衡哲家书》、《陈衡哲早年自传》、《任以都先生访问记录》、《四川大学史稿》等书,也是应该说明和感谢的。
川大史学(第二辑) 中国近现代史卷
为庆祝四川大学成立120周年,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将2006-2016年间学院教师发表的有关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研究的重要论文整理选辑,汇编成《川大史学(第二辑) 中国近现代史卷》,以展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这方面研究方面的成果。《川大史学(第二辑) 中国近现代史卷》的出版,或将推动相关研究工作向深入发展。
近代蜀学的兴起与演变
自汉代以来,“蜀学”在中国文化史上就十分引人注目。在近代“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环境中,表现不平常,在保持自己的特点的同时,又不断吸取新知,成为社会与学界瞩目的焦点,具研究价值。 《近代蜀学的兴起与演变》从区域学术史和思想文化史的角度入手,从中国学术文化的整体这一宏观视野之下予以审视,从与诸家学说或西学的碰撞中加以考察,通过它自身的发展变化,揭示“蜀学”的独特价值和在中国近代文化变迁中扮演的角色。
公路隧道施工
《公路隧道施工》共十一章,按照现行的规范和规程进行编写。内容主要包括绪论、公路隧道结构构造、围岩压力、山岭公路隧道的传统矿山法施工、公路隧道新奥法施工、公路隧道现场监控量测、盾构法施工、沉埋法施工、浅埋隧道施工、隧道施工辅助稳定措施和隧道施工辅助作业。 《公路隧道施工》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隧道及地下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桥梁工程专业的教学用书,同时也可供交通中等职业教育师生及各类培训人员学习使用,还可供从事公路隧道监理、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区域史研究2022年第1辑 总第7辑
《区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学等九所高校内有着共同学术旨趣的一群学者联合创办的学术刊物。自施坚雅打破王朝国家历史叙述的范式,提出从区域的脉络解释中国历史结构的理论起,区域史研究成为学者们试图加深理解国家历史乃至全球历史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其核心问题,是历史上人们的互动如何形成在某个视角下有意义的“区域”。本刊即希望给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展现区域史研究的当前动向、思考认识与最新成果。
宋育仁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宋育仁,字芸子,斋号问琴阁,四川富顺人。宋育仁是一位几乎已经被人遗忘了的中国近代思想家。他的例子展示了在近代西学东渐、华夏文化面临严峻危机的情形下,一个既反对一成不变,又反对盲目西化,却自居改革者的士大夫,怎样试图从儒家经典中寻求“公理”,提出一条更具“中国性”的改革道路。他的著作极为丰富,但一直缺乏有效的整理,本书选取了20余篇(部)有代表性的著作,其中不乏一些平日罕见的作品,如《宋评〈封神演义〉》、《宋评〈明夷待访录〉》等。
四川大学经济学、商学教育与研究(1902—1949):档案与期刊选编
本书是一部以1902—1949年间四川大学经济学、商学研究和教育发展状况为主题的史料集,其来源是四川大学档案馆藏有关校史档案、四川大学校刊和四川大学所创办的经济学、商学期刊,目的是为中国近代商学史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史料,并对四川大学经济学、商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做一个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