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宋诗品格与两宋文化生态
1人今日阅读
本书引入“文化生态”、“诗歌品格”等学术话语,发掘宋诗所蕴含的“宋贤精神”、“宋诗范式”、宋诗“气象”及其发展历程,探讨宋诗特质及其发展流变的生成条件、关节点及生成机制。本书所得研究结论为:宋诗题材、主题、表现方式、诗歌境界等“诗歌品格”及其发展、变化历程,都与两宋时期政治文化制度、政治事件、地域文化、诗歌文化功能、士人文道观念、理学文化思潮等“文化生态”诸部类紧密相关。本书亦对两宋文化生态与宋诗品格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探讨,确认两者发生关联的基本途径和作用机制主要在于:社会实践主体和诗歌创作主体的同一性身份、诗歌创作主体的诗歌功能认知和诗歌实践、兼具社会实践与诗歌创作身份的实践主体以审美的方式实现文化生态与诗歌品格的会通。本书以“散点透视”构建研究体系,以关注“焦点问题”来提炼研究问题,力求创新研究构型,深入探讨“宋诗品格与宋型文化”这一重大学术课题。
中国诗歌研究史(宋代卷)
1人今日阅读
《中国诗歌研究史》(宋代卷)立足于新世纪,全面梳理考察20世纪宋代诗歌研究的成果,结合宋代诗歌研究之专题,分专题讨论各个领域内研究进展,比较全面的展现了二十世纪宋代诗歌研究的历史,对当下的宋诗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宋元理学基本范畴及其诗学表达研究
《宋元理学基本范畴及其诗学表达研究》的研究意图是对北宋中期庆历初年(1041)至元朝灭亡(1368)期间的“理学-诗学”会通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其关注重心是宋元理学基本范畴的生成、流变及其在诗学批评和诗歌创作实践中的“表达”问题。这里的“表达”,从文献层面来说,主要是指相关宋元理学家的理学范畴、理学家诗学批评和诗歌创作实践的文献内容、表现方式和外在形态问题;从实践主体来讲,其“表达”主要是指兼具社会实践、道德实践和诗学实践于一身的实践主体的思想观念、志趣、生活体验及其文本之载体形式、表达方式等。从基本“范畴”人手,可兼顾理学体系的不同层级来深入探讨其复杂流变、意蕴及其诗学表达问题,从而真正把“理学一诗学”会通研究落到实处。 《宋元理学基本范畴及其诗学表达研究》择取了与宋元理学家的文道观念、诗歌作品内容、诗歌作品表达方式、诗歌作品风貌及审美诉求等五个层面有密切关联的“理学基本范畴”进行考察,力图对其话语来源、流变及诗学表达等问题进行个案式的深入研究。 《宋元理学基本范畴及其诗学表达研究》具有宏阔的思想史、诗学史等研究视域,注重突出理论性和实证性的有机结合,体现出了扎实的文献学研究路线,是一部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著作。
两宋理学家文道观念及其诗学实践研究
两宋理学家文道观念及其诗学实践相关的研究,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性品格、审美类型、理性文化的诗性价值判断等问题,也涉及哲学的发生元点问题以及“哲学—文学”的会通问题、中西文化史上被持续关注的“自然界”与“道德界”的统一性问题等,其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王培友*的这本《两宋理学家文道观念及其诗学实践研究》内容丰富饱满:既包括理学家文道观主张及其创作实践、理学家处理文道关系的思维特性、理学家文道观与文学家文道观的比较等问题,又包括理学家如何会通“文”与“道”关系的途径、方法、关节点,以及“文以载道”的诗歌表现形式——“理学诗”问题等。为了聚焦于关键问题、焦点问题,本书重点考察理学家文道观念在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理学家文道观的类型、特质及其生成的文化生态环境、理学家文道观与理学家认知思维方式的关系、理学家文道观与其诗歌创作的联系,理学家文道观的核心话语——“文以载道”对于中国古代诗学范畴,以及理学诗境构建、诗意表达方式、主题类型等的作用等。本书当在新时期学术研究谱系中占据重要学术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