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
王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逻辑学、分析哲学和形而上学。曾在德国明斯特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日本东京都国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法国巴黎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做访问研究。已出版专著《读不懂的西方哲学》《逻辑方圆》《逻辑的观念》《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弗雷格思想研究》《走进分析哲学》《“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逻辑基础》《逻辑与哲学》等,译著《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算术基础》《真之追求》《分析哲学的起源》《真与谓述》《亚里士多德》《逻辑大全》《论原理》等。
逻辑与哲学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7.9%
本书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弗雷格的语言哲学、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达米特和戴维森等的意义理论、柏拉图的思考等进行探讨,揭示了逻辑对语言的分析和哲学之间的关系。王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逻辑学、分析哲学和形而上学。曾在德国明斯特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日本东京都国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做访问研究。已出版专著《读不懂的西方哲学》《逻辑方圆》《逻辑的观念》《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弗雷格思想研究》《走进分析哲学》《“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逻辑基础》《逻辑与哲学》等,译著《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算术基础》《真之追求》《分析哲学的起源》《真与谓述》《亚里士多德》《逻辑大全》《论第一原理》等。
逻辑的视野
1人今日阅读
本书通过分析逻辑的观念以及国内外著名学者对逻辑的看法,为“什么是逻辑”的问题提供一个清晰的答案;通过探讨哲学的本质以及哲学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哲学”提供合理的说明。在此基础上,通过把握逻辑与哲学的关联,为哲学解释与逻辑理解提供有力的辩护。此外,本书还通过讨论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之间的关联,为逻辑教学正名。对于那些希望了解逻辑观与哲学观、了解哲学与逻辑之间关联的学者,以及希望上好逻辑课的教师而言,本书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建设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性质: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知识灌输,培养大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二是在思想上团结大学生紧密围绕在党的周围,确保大学生能够在毕业以后坚定地沿着党的路线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核心。高度重视、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证,也是统一大学生思想、凝聚大学生力量并使之投入到祖国建设中去的必由之路。无论是从教育学理论出发,还是从大学生思想需要出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我国高校工作中的地位,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能改变。
一“是”到底论
本书对being这个概念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介绍和说明,尤其是结合逻辑与哲学的关系说明,为什么应该在“是”的意义上翻译和理解,为什么应该把这样的翻译和理解贯彻始终。以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圣经》中的相关部分为基础,本书详细讨论了为什么应该在“是”的意义上理解相关的being,并讨论了学界的相关译文,回应国内一些著名学者的批评意见,从而更好地阐述和论证一“是”到底论的观点及其意义:为什么这是如何理解西方哲学的重要问题;特别是从一“是”到底论这样的理解出发,对西方哲学可以获得什么样的理解。
走进分析哲学(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分析哲学是20世纪最主要的哲学思潮,它使逻辑分析成为哲学的基本方法,使语言成为哲学研究的直接对象,从而使哲学研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促成了“语言转向”,在哲学领域中形成了一场所谓“哥白尼式革命”,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的代表人物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等人的思想至今影响不衰。 本书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中世纪学者和海德格尔的相关论述指出,语言分析自古有之,但是,单纯的语言分析,并不会成为分析哲学。因此,本书不仅展现了分析哲学的思想和面貌,而且把它放在哲学史的主线上,揭示了它的独特性质和意义。
大师的传统
每一位哲学大师都在哲学史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到奎因、辛迪卡、戴维森、达米特,他们都用深邃的思想指引着哲学的发展。除此之外,一些专家学者的学术态度与学术思想也令人钦佩,值得我们学习,比如谢波斯、尼尔斯等人。在我国,也存在一批前辈学者,他们的治学理念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学术研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比如金岳霖、周礼全、汪子嵩、陈康、沈有鼎、梁存秀、叶秀山、李赋宁、王炳文等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回忆与怀念这些哲学大家不但十分必要,也意义重大。 本书分上下篇来回忆约37位古今中外的大师,通过回顾这些哲学家的生平与思想发展历程,回忆中国国哲学界前辈的若干往事记录,作者试图通过此书梳理出一种学术传统,一种由大师们开创、传承并发扬光大,影响并激励一批哲学工作者,同时也为哲学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的学术传统。
R语言数据分析与挖掘实战
本书共16章,分三个部分:基础篇、实战篇、提高篇。基础篇介绍了数据挖掘的基本原理,实战篇介绍了一个个真实案例,通过对案例深入浅出的剖析,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通过案例实践获得数据挖掘项目经验,同时快速领悟看似难懂的数据挖掘理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应充分利用随书配套的案例建模数据,借助相关的数据挖掘建模工具,通过上机实验,以快速理解相关知识与理论。高级篇介绍了基于R语言二次开发的数据挖掘应用软件,使读者体验到数据挖掘二次的开发的魅力。
红楼碧看
《红楼碧看》是王路继《水浒白看》后的最新力作 部。红楼“碧”看,取看朱成碧之意——世间事,看朱成碧,红楼亦如此。另还有一层意思:想把《红楼梦》弄明白,这本书是必看的。王路讲红楼,读者听了最大的感受是:解析很过瘾,就像看推理电影带回放 ;这样看红楼,曹公也会心一笑。 《红楼碧看》,着重探讨《红楼梦》中的细节与人物。人物内心曲折的情感,因为过于隐微,不能直接反映到纸面上,但推究人物的一言一行,揣摩人物性格及其经历,能发现有些鲜为人知的事情。一些似乎有明确结论的问题,当你仔细地在文本中寻找蛛丝马迹,就可能发现隐藏在背后的另一种解读。而一些不被读者注意的细节,也可以通过对诗句和典故的逐句解读得到答案。 本书挖掘《红楼梦》中不太被读者留意的点,从文本的细节出发,重新梳理故事和人物关系,考察一些不大被留意的次要人物,你会发现,《红楼梦》竟然像一本自己此前没读过的书。本书不仅是写红楼,更是写人情,不仅是写人情,更是向读者分享读书与观察世界的视角与方法。读者评论,就像重新上了一遍爱上的语文课,提示细节,处处是精品。
逻辑基础(修订版)
《逻辑基础(修订版)》在已有教材基础上修订而成,考虑到高校的教学实际,本次修订改动如下:删除了上一版教材介绍公理系统的一章;对词项逻辑、命题逻辑、谓词逻辑等三章,篇幅有所调整,删除了若干段落,更换了若干案例和相关的分析,部分调整了章节内部的顺序,使不同内容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突出。同时,教材形态有所更新,各章配备了二维码,提供教学指导,以便高校师生使用。 《逻辑基础(修订版)》可供高校文科专业开设逻辑学课程使用,也可供有兴趣的爱好者阅读。
读不懂的西方哲学
众所周知,“being”是西方哲学最核心的概念,关于它的翻译国内已经讨论多年。究竟应该把它翻译为“存在”、“在”或“有”,还是翻译为“是”,看法各异。《读不懂的西方哲学》认为,翻译的基础是理解,如何翻译恰恰反映了如何理解西方哲学。《读不懂的西方哲学》作者主张以“是”来理解和翻译“being”,并且在西方哲学的研究中把这样的翻译和理解贯彻始终。 《读不懂的西方哲学》以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导论》中的论述为例,并且以国内一些学者关于海德格尔和托马斯·阿奎那的一些讨论为例,具体而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并最终指出,为什么以“是”而不是以“存在”来翻译being及其相关概念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如何理解西方哲学的问题。
逻辑的起源
逻辑的创始人是亚里土多德。探讨巴门尼德和柏拉图的著作,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受到了前人什么样的影响,从而使我们可以对逻辑有更好的认识,对与逻辑密切相关的哲学有更好的认识。许多人愿意说,中国和古希腊和印度一样,是逻辑的发源地之一:但是似乎没有什么人说和想过,中国的逻辑创始人是谁。所以,探讨逻辑的起源,也就有了超出西方逻辑和哲学的意义。
语言与世界
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是20世纪后哲学研究中的主流,在西方学界受到高度的重视。但该研究在国内则比较薄弱。主要原因之一是对现代逻辑把握不够,很多人对于语言哲学中的许多论证过程理解不透,从而对语言哲学的理论和成果理解不够,甚至导致畏难或回避。在本书中,作者迎难而上,构建了一种新的解释模式,即一种直观、易操作、易理解的句子图式,并以语言与语言所表达的东西之区别为线索,对语言哲学所涵盖的主要问题和语言哲学的主要理论,包括弗雷格的涵义和意谓理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克里普克的因果命名理论、奎因对分析与综合判断区别的质疑、盖提尔论题、维特根斯坦的事实构成世界论等等,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和说明。基于这种句子图式,作者对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做出统一的新的解释。这种新的解释框架,有助于那些缺乏逻辑训练的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语言哲学的实质、其主要方法以及主要问题。全书逻辑严整、论证清晰明了,作者又是研究逻辑哲学和语言哲学的专家,已出版多种相关的专著。本书是他多年来思考、研究的结晶,成稿后又反复打磨近两年,可以说代表了汉语学界语言哲学和逻辑哲学的研究新水准。
逻辑的观念
《逻辑的观念》是作者有感于国内哲学界对现代逻辑重视不够而写的著作。作者认为国内的高等院校哲学家未将现代逻辑作为必修课,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存在严重缺陷,因而作者认为弄清现代逻辑对哲学有什么用,是十分有必要的。作者寻找所有被称为“逻辑”的东西的共同之处,力图把握逻辑这门学科的内在机制。根据这个内在机制,作者阐述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问题,如归纳逻辑、辩证逻辑是不是逻辑,现代逻辑对哲学的重要作用等等。
弗雷格思想研究
暂无简介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
暂无简介
是与真
“是什么?”——形而上学永恒的提问。“是真的。”——哲学不朽的追求。不管是对自然界或社会,还是上帝或人,都少不了这样的思考和求索,引申出无数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什么是人?什么是本质?什么是存在?什么是真?无论是在哲学孕育着众学科的古希腊,还是在各学科独立门庭的现代,从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康德,直至海德格尔,哲学大师们不断重复着同样的主题。求是,求真,不仅是西方哲学史的主线,而且是理性与智慧的集中体现。研究西方哲学,理解“是”与“真”最是关键。 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中西比较而推陈出新,理解“是”与“真”无疑也是一个极佳的角度。
世纪转折处的哲学巨匠
暂无简介
理性与智慧
本书内容主要是研究理性与智慧、逻辑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作者研究西方哲学和现代逻辑多年,很多观点颇有创见,近年来在哲学界声名鹊起。
解读《存在与时间》
在西方哲学中,Being是一个根本性的概念,对于它的解读直接关系到对一个哲学家根本思想的理解,也关系到对西方哲学的实质的理解。海德格尔的代表作Sein und Zeit影响远播,它把关于being的古老问题带入了现代人的视野。该著问世之后,围绕它的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中译本《存在与时间》在我国学界影响巨大,文、史,哲、艺等领域均有引用,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表达上一中译本对当前学界的理论话语产生了重大影响。《解读存在与时间》以《存在与时间》中的四节内容为对象,仔细逐段、逐句进行分析,指出了以“存在”作为“being”的对译所造成的概念晦涩和理解困难,还指出了应该以“是”来翻译being,并提供了相应的修正译文,从而对该书思想内容做出新的解释。《解读存在与时间》作者王路认为,以“是”来替代“存在”,并且把它贯彻始终,并非仅是being一词中译名的改变,而是一种哲学实践,它为正确解读海德格尔的思想,并进一步充分地理解西方哲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
一代大儒王阳明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伟人,也是明代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一代大儒王阳明》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王阳明几起几落的人生历程娓娓道来,力图全景式地展现阳明先生荡气回肠的一生,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将阳明心学的三大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的形成、发展贯穿其中,并结合历史,使心学思想的脉络清晰可辨。
读不懂的西方哲学/清华通识文库
“being”是西方哲学最核心的概念,关于它的翻译,国内已经讨论多年。究竟是把它翻译成“存在”、“有”,还是翻译成“是”,看法各异。《读不懂的西方哲学》认为,翻译的基础是理解,如何翻译恰好反映了如何理解西方哲学。《读不懂的西方哲学》作者主张以“是”来理解和翻译“being”,并且在西方哲学的研究中把这样的翻译和理解贯彻始终。 本书以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导论》中的论述为例,并以国内一些学者关于海德格尔和托马斯·阿奎那的一些讨论为例,具体而深入地探讨为什么以“是”而不是以“存在”来翻译“being”及其相关概念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以及为什么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如何理解西方哲学的问题。 本书适用于对哲学有一定了解的学生,哲学系专业的研究生以及专家学者。
Being与汉译哲学
西方哲学的汉语翻译对我们学习和研究哲学至关重要。哲学翻译的问题是多元的,涉及对语言和文字、专业和学术、思想和文化的理解,归根结底还是如何理解西方哲学。本书基于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人的汉译著作,围绕being和truth等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深入探讨了汉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和批评了中译文中的一些错误,阐述了什么是正确的理解和翻译;并通过相关讨论揭示哲学的实质,说明哲学与科学、哲学与文化的区别。
形而上学研究
本书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弗雷格等哲学家关于形而上学的相关论述,将形而上学的面貌展现出来,并揭示它的性质和意义:第一,形而上学是关于认识本身的认识;第二,形而上学与语言相关,与逻辑相关;第三,哲学就是形而上学,与加字哲学相区别,即形而上学是先验的,加字哲学是经验的。哲学的本质是逻辑,重要的哲学(形而上学)问题要借助逻辑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这种研究是当前思想文化中较为欠缺的东西。本书的读者对象为高校哲学学科教学科研人员、人文学科本科生及研究生等,本书也适用于对人文学科感兴趣的非专业的广大哲学爱好者阅读。
逻辑方圆
暂无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