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
枪炮、病菌与钢铁
115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9.0%
文明的先发与落后,社会的发展与倒退等问题,一直是人类关注的大议题。就此,西方社会普遍认为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完善的社会阶层、百花齐放的文化成果,共同造就了西方文明优于其他,并决定了西方统治世界的地位,甚至认为究其根本是西方种族的优越性决定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告诉我们,答案并非如此。环境因素才是决定历史的车轮向西方倾斜倾,文明的进步的确助推了文化、技术和组织的先发,但同时也导致了细菌的侵袭和船坚利炮对文明的致命摧毁,也就是说,种族决定论和西方文明优势论都无法解释为什么西方国家可以统治世界百年之久。是环境与资源的优渥滋养了西方文明的发展。此外,戴蒙德从生物学、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跨学科视角颠覆了很多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发展疑问,为我们理解人类历史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从深耕专业领域的科学家,到关注人类社会与命运的思想者,戴蒙德从科学、历史、社会的交叉点探究地理、人类与未来,他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西方公共知识分子传统的转向——从专业性转向思想性,他依仗多学科的视角和丰富的游历经验,追思人类历史的发展路径,从中寻找经验与教训,试图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提供建议。
一生充和
2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3.4%
这是一部蕴藏古老国度曲折历程的饱含深情的个人传奇。充和与古典艺术精神已融化为一,以通驭专,自成大家:她的字沈尹默评说为“明人学晋人书”,清越高雅;她的画,闲静有致,“意足无声胜有声”;她的诗词,“无纤毫俗尘”;她的昆曲,曲调古朴,气韵天成。师友知交更包括沈尹默、胡适、钱穆、张大千、卞之琳一众文人雅士。张充和一生颠沛流离,生于上海,长在合肥,求学北平,辗转昆明,远赴美国,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什么事都经过,我不大在乎,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正是这份淡定与豁达,让她身历百年沧桑而自成高格。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全二册)
从晚清重臣张树声,到乐益女中校主张冀牖,再到创办了家庭杂志《水》的张家姐弟;从历史重地淝水,到江南九如巷中的那口老井……“张家的文化说到底就是‘水’的文化,那一脉流动百年的,不是别的,就是斯文。” 《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一书,乃是作者王道翻阅众多资料,奔访经年,辗转数地而写就。他以口述人为基点,以人物变迁为经纬,以坚持和冲突、秉性为戏剧点,配以三百多张图片,再现了合肥张家百年来的历史变迁,百年斯文存续脉络及世家之和韵流风,读之一一浮现。 张家的“和”字辈,尤其见证了时代的巨变和中国传统仕宦阶级进入现代的沧桑历史。“张家四兰”,在中国近代史上知名度仅次于宋家三姐妹,被称为“最后的大家闺秀”。大姐张元和,精昆曲,嫁给名噪一时的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张允和,擅诗书格律,与语言学家周有光举案齐眉;三姐张兆和与沈从文的一段情缘被传为佳话,后自己成为名编辑;四妹张充和工诗词、擅书法、精丹青、通音律,最终携手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六兄弟中,老大张宗和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曾任教西南联大,是著名的昆曲曲友;二弟张寅和是位低调的诗人,早期曾在《申报》工作;三弟张定和是中央歌剧舞剧院的作曲家;四弟张宇和是张家从事自然科学研究者,为南京中山植物园研究员;五弟张寰和继承父业担任乐益女中校长,始终从事教育工作;张宁和26岁时便成为中国交响乐团指挥,后为比利时皇家乐队成员。 张寰和先生以近期颐之年,帮助审订了本书的文字,并提供了大部分的图片,特在此表示感谢。
舆梁:新语堂舆论引导手记
王汝堂编著的《舆梁》所界定的“舆论”,就时代而言,更多的是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信息社会;就事件来说,主要聚焦的是“非理性舆论”事件。力寻的也是针对当今时代“非理性舆论”的破解之道。此书在写作中尽可能不引用或少引用各种参考资料,力戒纸上谈兵、空谈误国之弊。虽使用嘈嘈切切之假语村言,但轻拢慢捻的皆为新语堂处理或研究过的本真之事。
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修订版)
本书是作者王道翻阅众多资料,奔访经年,辗转数地而写就。他以口述人为基点,以人物变迁为经纬,以坚持和冲突、秉性为戏剧点,配以三百多张图片,再现了合肥张家百年来的历史变迁,百年斯文存续脉络及世家之和韵流风,读之一一浮现。本书从家族角度切入,探讨家族核心品质的传承,对家族史的探寻,可看到一个社会转型或裂变的因由。书稿以淮军张家的崛起开篇,接下来每章基本是各个人物的小传,其中尤以“合肥四姐妹”的几个章节最为传奇。
似水华年:《水》与一个家族的精神传奇
张家内刊《水》从1929年创办,至今仍在自发编辑发行,成为中国一个传统大家族的文化现象。《水》即培养出来张家四姐妹和六兄弟,也培养出了与张家有所交往的亲朋,时评、散文、小品、科学、戏剧、昆曲、自述、书画、摄影,其内容包罗万象,并承载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刊物一度在抗战停刊,后于1996年在京复刊,周有光夫人张允和任主编,后交接张寰和、沈龙朱。刊物从纸质到网络,从家庭才行到世界发行,已经成为历史的延续。
古文龙虎经注
暂无简介
蒋介石与民国名人
一位平民记者历经十年为你扒一扒有关民国牛人、有关民国统帅蒋介石的陈年旧事真相…… 作者信手拈来十几位与蒋介石有关联的民国大人物,以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开民国史之先河,从小处入手,抽丝剥茧,揭开一段段隐藏在民国人身上的历史细节。
牙祭岁月(追寻美食里的历史意蕴)
本书作者立足历史,以饮食为写作缘起,书写了抗战时期的部分文化名人在杯盘碗盏觥筹交错之中的部分历史截面和所蕴含的文化意蕴。 作者通过发掘民间风味菜系中所含有的风土人情和饮食文化,譬如菜肴的制作方法、色香味形、食材来源、保健功效、人文典故等,向读者再现多维度的历史形态。 历史也好,文化也罢,对中国人来说,应该是鲜活的,是融入生活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历史和文化对中国人来说,理应更像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阅读本书,读者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历史的宽度与深邃,在饮食文化中悟到生活的美好与意义。
笙歌扶梦:张充和散记
本书源于一个实实在在的“张迷”从故纸堆中搜抉出的张充和相关史料。一番整理后,书中或以旧日信笺上的诗词,钩沉出一桩风雅往事;或由往昔报纸上的译文,牵连起一段文字因缘;又或借几幅书法几篇短文,敷衍出一场场戏剧人生……如此种种,一个充满古典韵味的仕女形象跃然纸上。 昆曲与书法,伴了张充和一生。书中根据充和因昆曲结缘、以书法会友这一主线,衍伸出其与友人亲朋的如水过往:与梅贻琦益庐茶聚,为陈世骧书写《文赋》,与沈从文谈论故人清风、文化艺术……看她“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看她终等来“不须百战悬沙碛,自有笙歌扶梦归”。 书中更配有诸多张充和的生平旧照、珍贵墨宝等,以飨读者。
流动的味道:汪曾祺食谱
作者亲自到访汪曾祺故乡高邮,参访“汪曾祺纪念馆”及汪曾祺妹妹、妹夫,获取了关于汪曾祺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如首次刊发的《马铃薯》画作。非虚构写作融史料性与文学性为一体,力图通过高邮饮食文化的梳理与历史进程中汪家的相互映射,为读者展示一个更加立体与真实的汪老形象。《流动的味道:汪曾祺食谱》图文结合,相得益彰。填补市场同类书空白。现市场多有汪曾祺的散文集,系统性梳理高邮美食历史并结合汪曾祺饮食风趣的还没有在谈吃之间亦展现出汪曾祺对待现实生活时的那种气质和风度。是一本文学性与史料性兼具的大众文化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