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他的著作《汉书》,开创“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为后世“正史”之楷模。 明帝时,班固曾任兰台令史,与陈宗、尹敏、孟异共同撰成《世祖本纪》,升迁为郎,负责校定秘书。汉明帝水平年间,被诬告入狱,后其弟班超奔走上书,其书得明帝赏识,召为兰台令史。后又迁为郎,典校秘书。82年,班固基本上完成《汉书》的撰著。同时班固擅长作赋,撰有《两都赋》《幽通赋》等。92年,被诬陷下狱,死于狱中。
汉书
46人今日阅读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白虎通义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6.1%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汉书
3人今日阅读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东观汉记》并称“三史”,又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建初年间编成,历二十余年。《汉书》所记载的内容以西汉(含王莽)一朝为主。记录了从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230年的历史。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近八十万字。
汉武帝内传
1人今日阅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汉书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45.9%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汉书全鉴(典藏诵读版)
推荐值 59.4%
《汉书》,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改“本纪”为“纪”,无“世家”。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历史。《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纪史方式自《汉书》以后,都仿照其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白虎通义
是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对宋明理学的人性论产生了一定影响。
汉武帝内传
《汉武帝内传》又名《汉武内传》、《汉武帝传》,神话志怪小说。共一卷。明清人有云为汉班固或晋葛洪撰者,皆无确据,实为后人伪托。《四库全书总目》云当为魏晋间士人所为,《守山阁丛书》集辑者清钱熙祚推测是东晋后文士造作,二说大致不差。本书自汉武帝出生时写起,直至死后殡葬。其中略于军政大事,而详于求仙问道。特别对西王母下降会武帝之事,描叙详尽。
汉书(谦德国学文库)
推荐值 36.6%
《汉书》是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汉武故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白虎通德论
暂无简介
中华正史经典:前四史(全14册)
“前四史”是中国史学经典著作,包括: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z高的四部。 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多年来已成为公认权威的读本。此为繁体字点校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简体横排本,均保留了古注、校勘记和全式标点。 一、《史记》,[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该书记载了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z著名的古代典籍之一,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initiate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汉书》,[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记述了自西汉的汉高祖元年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史事。此书文赡事详,奠定正史编例,为必读之中华史学名著。 三、《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记述了从光武帝刘秀起兵推翻王莽新朝起,至汉献帝让位,曹魏代汉止,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发展历史,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叙事生动,简明周详,是一部杰出的私修断代正史。 四、《三国志》,[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国别书,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凡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裴松之注补充了大量史料,与陈寿原书一起被视作反应魏蜀吴三国六十年历史的“双璧”。
白话汉书(打破阅读经典古籍的诸多门槛与障碍,让传世经典走向大众)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东汉初期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式的断代史书,全书主要记述了自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前206)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23)共二百三十年的历史。《汉书》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全书包括纪(记历代帝王之事)十二篇,表(大事年表)八篇,志(记典章制度及其沿革)十篇,传(记重要人物言行事迹)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将其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汉书》以史料丰富、文赡事详而著称,为后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文史资料。
前四史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套装共4册)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套装全4册)》有三个特点。 首先是经典。入选本文库的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品,是经史子集中的顶点,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如列“二十四史”之首,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又如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四书五经”等。 第二是精品。中华书局成立100多年来,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出版了大批由国内一流学者精心校勘整理而成的传统典籍。本套丛书或以中华书局原整理本为底本,或约请著名学者精加整理,从而保证了其学术可靠性、文字准确性,堪称质量上乘的版本。 第三是方便。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本套丛书的特点是阅读方便。众所周知,古代图书中涉及大量古代的人名、地名、书名,即便是专业研究人员,也不是很容易识别的。因此本书保留了古籍整理图书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不会因为不熟悉这些专有名词而误读、错读。另外,为了保证阅读的连贯性,删除了原整理本中的古注、校勘记及不便当代读者阅读的部分。可以说,本套丛书是方便现代读者阅读经典巨著的较好的白文普及本。
前四史(大字本布面精装 三国志 汉书 史记 后汉书 套装全13册)
《前四史(大字本布面精装 三国志 汉书 史记 后汉书 套装全13册)》: 1.《史记(全三册)》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 2.《汉书(全四册)》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它以史料丰富、闻见博洽著称,“整齐一代之书,文赡事详,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其语言整饬详瞻、富丽典雅,在文学史上有较高的价值。 3.《后汉书(全三册)》,(唐)李贤等注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记录了从王莽至汉献帝近两百年的历史,共一百卷。范晔《后汉书》吸收综合了当时流传的十多家东汉史书的优长而成一家之言,真实而敏锐地反映出东汉社会和时代特征。 4.《三国志(全三册)》,一部平行叙述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峙史实的史书。虽然名之为“志”,但是书里面只有纪和传,没有志。本册书是裴松之的注释本。从现代人的角度论,裴注不单单是陈书的助读“功臣”,甚至可以将之和陈书视为反映魏蜀吴三国六十年鼎立历史的“双璧”;两著合刊,才算得上是记载中国古代这段辉煌历史的完整充实的巨著。当时已有“良史之才”的称誉。 本套大字本前四史,文本足全,共13册,布面精装,简体横排。封面文字烫金,庄重典雅;版式疏朗,印刷精美,精装大气。 前四史是史学巨著,在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方面都高于以后的国史,同时在史学体例、结构编排、选材构思、思想内容、文彩辞句等方面也是为后人之典范和楷模。 《史记》(全3册):《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书》(全4册):《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为后世封建王朝官修正史的楷模。《汉书》又称《前汉书》,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汉书》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为一百二十卷。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为后世封建王朝官修正史的楷模。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以史料丰富、闻见博洽著称。 《后汉书》(全3册):文笔优美,善于刻画人物,长于剪裁,叙事连贯而不重复,论赞部分笔锋犀利,评判是非,扬善抑恶。 《后汉书》所记史事起于东汉光武帝刘秀起兵,终于汉献帝禅位,囊括了东汉一朝195年的历史。《后汉书》取众家之长,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东汉的兴衰。《后汉书》为纪传体断代史著作,分为纪十卷、传八十卷、志三十卷,共一百二十卷。《后汉书》汇集东汉史事,是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史料,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三国志》(全3册):《三国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
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元本白虎通德论(全二册)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七九),诏诸儒会白虎观,讲论《五经》同异,其后所纂之书,名目歧出。盖就帝制所韪之说,纂为一编《白虎通德论》疑原作《白虎通》、《功德论》二书。《通义》著其说,《功德论》志其事,《通义》非一人所成,《功德论》乃孟坚之笔。是书《隋志》、《唐志》俱云六卷,宋《崇文总目》、《中兴书目》作十卷,此本凡十卷为大德九年无锡州学所刻,首叶版心镌“平江何永言刊”。中多缺字,已经前人补写。今据上海图书馆藏本扫描影印。
国学经典:汉书精粹
《国学经典:汉书精粹》又称《前汉书》,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前206),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约八十万字。 《汉书》神化西汉政权,视刘家为正统的思想贯穿全书,目的是为论证东汉王朝的正统性和神化东汉皇权服务的。因此.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的“五德终始说”和王权神授的封建神学说教,便成为《汉书》的主导思想,为了宣扬“天人感应”、灾异祥瑞的封建神学思想,《汉书》shou创《五行志》,专门记述五行灾异的神秘学说。
汉书今注(套装全5册)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今注(套装全5册)》用白话为《汉书》作注,使原文便于理解。
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汉书(套装共24册)
《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由唐朝颜师古释注。是中国第yi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汉书精华:中华传统经典解读/传世名著典藏丛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前206),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约八十万字。
家藏四库:汉书·后汉书(化读本 插图版)
《汉书》与《后汉书》皆由前、后二汉而生,二书均效仿《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的方式,详细记载了两汉所走过的历史,阅读《汉书》《后汉书》,陶冶在两汉时代的风云变幻之中,总会有一种心游万仞和思接千载之感,读到会心处,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以他人之乐而乐,以他人之忧为忧。读到楚汉争霸过程,我们会为项羽的自刎而遗憾不己,发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嗟叹;读到晁错为汉景帝出谋划策,力主削藩,为维护汉家社稷江山,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剧,我们会愤恨不已;读到司马迁为了追求正义,为李陵鸣不平,被处以宫刑的屈辱境况下,仍然坚持完成《史记》的编写,我们既痛恨汉武帝的残忍,又为司马迁的执著、理想而赞叹……书中诸如此类的人物简直是太多了,他们或以自己的功绩和人格魅力,流芳千古,为后人津津乐道;或以自己犯下的罪行而遗臭万年,至今还遭到人们的唾弃。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书,不是简单的读的过程,更是一个反思的过程,通过反思历史,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得失,所谓鉴之于古,戒之于今也。而作为二十五史中的“双骄”——《汉书》《后汉书》更是其中的典范之作。
汉书/全民阅读国学经典无障碍悦读书系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二度编撰,是中国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史著选集卷:汉书(修订版)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重要的历史著作,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起自汉高祖刘邦,止于平帝、王莽,写了西汉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全书体例分四类,包括纪、表、志、传。 《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史著选集卷:汉书(修订版)》精选了原著中的一些经典选段,除了表外,其他体例均有涉及。书后还附有《汉书》大事系年、名言警句、主要版本及重要研究著作。 《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史著选集卷:汉书(修订版)》以王先谦的《汉书补注》为底本,主要参考唐代颜师古所作《汉书》注、近代杨树达《汉书窥管》、陈直《汉书新证》等,分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注释。注释选择生僻、难懂的词语,古今差异较大的官职、地名、风物予以注解,并对难字括注汉语拼音。此外,颜注及其他参考书未有标明的生僻字之音义均采自1983年修订本《辞源》,官职、地名、风物之释义采自1983年修订本《辞源》、1999年修订本《辞海》及1997年修订本《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等。对诸参考书中字、词、句的不同诠释,依据注者认识加以注解,或择一而从,或自行撰注,并未全都一一给予标注。 为方便读者使用,书末附有“《汉书》大事系年”、“《汉书》主要版本及重要研究著作”、“《汉书》名言警句”(在正文中用着重号标出)。
青花典藏:汉书(珍藏版)
《国学典藏书系:汉书(青花典藏)》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国学典藏书系:汉书(青花典藏)》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在史学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国学典藏书系:汉书(青花典藏)》由东汉班固撰。
大学经典:汉书详节
《大学经典:汉书详节》三十卷,是南宋著名学者吕祖谦编纂的一部抄辑类史著,为《十七史详节》系列之一。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一百卷的《汉书》,经过删节为三十卷,字数大大减少,而全书的基本结构和内容都得以保留,便于读者以第一手资料人手来了解汉代社会的历史,优越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今天看来,读《大学经典:汉书详节》,至少还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收获,有些心得甚至是直接阅读《汉书》未必能获取的。
白话精华二十四史:汉书(1)
《白话精华二十四史:汉书(1)》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但从其中的十志又是贯通古今典章制度和经济文化的通史,成为后世人编修通典、通志、通考的良好开端。《白话精华二十四史:汉书(1)》中不少人物传记成为人物传记的范例。《白话精华二十四史:汉书(1)》写人物常通过人物的日常生活细节来突出他们思想性格的特征。在文学语言方面,《白话精华二十四史:汉书(1)》受当时辞赋创作的影响,崇尚采藻,长于排偶,喜用古字。《白话精华二十四史:汉书(1)》的语言具有整饬详赡、富丽典雅的一面,引起后世散文作家的喜好。
经典史籍人物故事:汉书人物故事
《经典史籍人物故事:汉书人物故事》适合中学生及中等文化程度以上读者;精选重要人物若干,故事内容依托原史,真实可靠;行文晓畅生动,尽除原史晦涩难懂之弊,2小时即可了解经典史书之一《汉书》。
汉书艺文志讲疏(繁体竖排版)
《诗经》的研究,历来颇盛,然多为传统文献学和文学史的探讨。《汉书艺文志讲疏》作者从古文字学与语言学入手,进一步引入音乐考古学和民族音乐学的关注,对《诗经》各部分之多元的来源及历史变化赋予了新的解答。全书基于翔实的资料与客观的分析,认为《诗经》之“南”、“风”、“雅”、“颂”起初源于不同的乐器之名,其后发展为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音乐体式,因而反映了不同种族、不同地域所代表的不同文化。 从而,《诗经》的结集,伴随着商周文明的对抗与融合,经历了一个从礼仪化到世俗化、从标准化到地方化的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汉书人物全传(纪传版二十六史国学网精校本共4册)
《汉书人物全传》共分四册,分别为《本纪》《列传 1》《列传 2》《列传 3》删“表”、“志”,存“纪”,将“世家”并入“列传”,全书人物共十二“纪”七十“列传”,人物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人物,两书都有记述。但由于作者思想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动。《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武帝以后的史事,除吸收了班彪遗书和当时十几家读《史记》书的资料外,还采用了大量的诏令、奏议、诗赋、《汉著记》,以及班氏父子的“耳闻”。不少原始史料,班固都是全文录入书中,因此比《史记》更有史料价值。
汉书补注(套装全十二册)/中国古代史学丛书
唐初,颜师古(五八一-六四五)受太子承乾之命注汉书,在服、应、晋、臣、蔡五种注本的基础上,增以荀悦汉纪、崔浩汉纪音义和郭璞司马相如传注,并资取其叔父颜秦游汉书决疑之义,汇集前二十三家注解,揆之诸说,参以己见,发明驳正,而成集一代大成之作,号为班氏忠臣。 颜注问世以后,至宋,雕板兴起,宋太宗淳化五年(九九四),命官分校三史,校毕,就杭州镂板,是为淳化本,此汉书有板本之始。此后官府多次选官校勘,遂有景德监本、景佑刊误本、熙宁本、宣和园子监本、乾道本等。其间对后世汉书流传影响较大的,有余靖的景格刊误本、宋祁在其基础上又增十五家而成的宋祁校本。同时民间摹刻以市易者滋多,南宋宁宗庆元年间(一一九五-一二〇〇),建安人刘之问取宋祁校本,别用十四家本参校,采人萧该音义、司马贞索隐、三刘刊误等,刊印而成建安本。明代的官私刻本叠出,官本如取建安本而刊落甚多注文的南监本,私家本有毛氏用建安本但删除了三刘刊误、景佑刊语而成的汲古阁本,此外还有汪本、闽本、德藩本等。人清,汉书注本主要沿着两条系统流传,一是乾隆四年,取南监本别加考证而成的武英殿本,即补注中的官本,一是同治年间,金陵书局重印汲古阁本而成的金陵书局本。以上便是汉书补注出现前,汉书注释、校勘、版本流传的大致綫索。
中华古典珍品·图解汉书后汉书
《汉书》与《后汉书》皆由前、后二汉而生,二书均效仿《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的方式,详细记载了两汉时期的历史。 本书每篇选文由原文、译文、题解、注释、评析五个部分组成,选取权威版本精心校对,延请专家精心翻译,并配以古代版画,为全民阅读量身打造。
前汉书(3册)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宋代有《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末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12237 种;然后是整理图书,由四库馆臣对于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仅仅是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图书三千四百五十七种,凡七万九千零七十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6752函。成为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多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抄写历时十余年,共抄出七部,全书底本藏于翰林院,第一部抄本藏于文渊阁,其他六部分别藏于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文津阁,是为北四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湖文澜阁、是为南三阁。当乾隆帝下诏开馆征书时,他已经是六十三岁高龄的老皇帝了,这项浩大的工程能否在他有生之年完成,他自己也没有把握。用他自己的话说:“朕临御已三十余年,亦望望岁矣,斯事体大物博,时略嫌迟”,于是乾隆帝便有了依照全书体例,另编一套卷帙较少的丛书的想法。同年五月初一,乾隆帝颁下谕旨,以全书卷帙浩如烟海,不易检索为由,命在《四库全书》中“撷其菁华,缮为荟要,其篇式一如全书之例。”随后,便另外设立了《四库全书荟要》修书处,责成王际华、于敏中负责此项事务。至乾隆四十三年,《四库全书荟要》第一部缮写完毕,按照乾隆帝的意愿,保存在坤宁宫后御花园内的搞藻堂。两年以后又缮出第二部,存于长春园味腴书室。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焚圆明园,味腴书屋所藏《荟要》被焚毁。嗣后,大江南北兵祸连绵,文宗阁、文汇阁、文源阁以及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相继遭劫。七阁《全书》仅有三部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另有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毁而未尽,得以据它本补足。而藏于搞藻堂的《四库全书荟要》则成为硕果仅存的世间孤本。搞藻堂位于乾清宫北,本为皇帝个人休息之所,他人根本无从涉足其地,所以,人们对于《荟要》所知甚少。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党政府把《荟要》连同故宫文物运至西南,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又把《荟要》裹到台湾。 1985年,台湾世界书局将此书影印出版,精装十六开本,共五百册。由于《荟要》的编纂宗旨不似《全书》那样面向民间,而仅供皇帝御览,所以,《荟要》有着《全书》无法与之相匹的特点。 首先,书品精美,质量上乘。如前所述,《荟要》几经战火,已经是天壤间硕果仅存的珍品,不惟如此,更重要的是,由于这部丛书的编纂费用全部由清廷承担,修书务求精美而不计资费,因此,《荟要》的书品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 界。据目睹此书的台湾学者说,《四库全书荟要》“字体端严劲挺,纸白墨润,装潢考究,”这一点完全可以从世界书局的影印本中得到证实。 其次,选编精审,卷帙精约。清代编纂《四库全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搜集佚书,其结果必然是卷帙浩繁,“检玩为难”,而《荟要》的编纂却是为了供皇帝一人御览,故其旨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四库全书荟要》的体例一如《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所收图书数量却仅为《全书》的七分之一,计四百六十三种,其中,经部一百七十三种,史部七十种,子部八十一种,集部一百三十九种。总计二万零二百八十八卷,一万一千一百七十八册。所选图书均为先秦至于清代久享盛名的图书精品,其思想学术、义理辞章俱属上乘。可以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菁华尽备于斯。 再次,内容真实,少经删篡。自康熙时兴起的文字狱,到乾隆时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据统计,仅乾隆一朝,文字狱便有一百三十余起。对于清代统治者来说,他们最忌讳的便是图书文献中有不利于清王朝统治和诋毁满人的文字。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乾隆帝在诏令修《四库全书》的时候,也同时敕令对图书的内容严加审查,收入《四库全书》图书中有关华夷之别的思想言论,均被四库馆臣肆意删改,在这一意义上,清修《四库全书》,虽对于保留、整理中国传统文化有所贡献,但与此同时,《四库全书》中也有相当一些图书文献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由于《四库全书荟要》仅供皇帝御览,因此,其所收图书在内容上也就务求完整,至少没有大量删改的必要。由于这一原因,《荟要》收入图书种类虽然仅仅是《全书》的七分之一,而册数却近乎《四库全书》的三分之一,在原本保存、内容真实方面,《荟要》确实远远胜于《全书》。 第四,校勘翔实,版本珍贵。《荟要》编纂过程中据以缮写的底本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内府刊刻本,这些刻本主要来自于清内府图书刊刻机构武英殿,二是内府藏历代善本和钞本,三是乾隆三十八年以后在民间征求到的佚书,在内府藏本和民间奉献的遗书中自然不乏宋元时期的旧本。再由于修书馆臣和誊录、校对的人员都具有相当的学识,他们缮写精细,校勘、核对精审,从而使得《四库全书荟要》绝少错谬之处。据统计,《四库全书荟要》用来校勘的图书达五百余种,其中宋本六十二种,金元刊本六十三种,明刊本二百八十八种,清刻本五十种,此外还有《水乐大典》本十八种,仿宋钞本七种,稿本一种。时至今日,《荟要》据为底本的许多宋元刻本已经不复存在,这就更显得《荟要》版本的珍贵。 由于海峡阻隔,我们暂时无法一睹《四库全书荟要》的真容。因此,吉林出版集团对《荟要》的影印出版,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四库全书荟要》本来就是书中精品,再辅之现代的印刷技术,这套丛书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大小图书馆和个人收藏的珍品。
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国学大书院: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经典珍藏版)是本经典集,《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著。其记事始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终于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全书包括本纪12篇,表8篇,志10篇,列传70篇。《汉书》在古代享有很高的声誉,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历来为史家所推崇。 《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重要史籍。作者范晔(南朝宋),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全书共120卷,记载了东汉(自光武帝刘秀至献帝刘协)近200年的历史。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书籍。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字承祚。晋灭吴后,陈寿开始整理三国史事,著《魏书》、《蜀书》、《吴书》共65篇,史称《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