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
5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1.4%
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埃博拉已经进入网络,开始环球旅行。
血殇:埃博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译文纪实)
2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0.2%
既然病毒可以突变,那么我们也能改变。《血疫》升级版,直击21世纪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世卫组织认为,2014年的埃博拉疫情显示,“对于应对严重的流感大流行和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世界并没有做好准备”。埃博拉流行病更像是某种模式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新发病毒跳出生态系统后造成的震荡波。病毒在人群中自我增殖,吞噬生命,遭遇人类这个物种的反抗,最终偃旗息鼓。然而,下一个震荡波会是什么?过去渐渐变成未来,现在,我打算预测一场全球性爆发,由某种生物安全四级的新发病毒引起,它能通过空气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没有疫苗,用现代医药无法医治,用术语说,这是一起四级事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最近完成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所有医院加起来一共只有142张红区床位可以收治感染出血热病毒(例如埃博拉)的患者,另有不到400张红区床位可以收治感染空气传播的高危病毒的患者。因此,假如爆发四级事件,整个美国加起来也只有542张红区床位。我们必须问一个问题:假如一种四级新发病毒扩散到北美或任何一个大陆的百万级人群之中,医院是否有能力处理这么多的患者并照护他们?假如感染人数超过百万,流行病学家是否有能力追踪并打破传染链?
冷柜里的恶魔
6人今日阅读
★天花+炭疽袭击,超级病毒+生物恐怖主义+秘密实验室 ★美剧《血疫第二季:炭疽》原作 【作者简介】理查德·普雷斯顿(Richard Preston,1954- ),美国非虚构作家,《纽约客》撰稿人。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了英文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的非虚构作家约翰·麦克菲,擅长以非虚构手法处理科学题材。1987年,他出版了首部非虚构作品《初光》,这本天文学题材的书获得了美国物理学学会的科学写作奖。1994,普雷斯顿推出了另一部科学写作经典《血疫》,这本描写埃博拉病毒缘起的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长踞《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榜首达61周。普雷斯顿因此获得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颁发的防疫斗士奖,也是有史以来唯一以非医师身份获奖的得主。之后他陆续推出了《冷柜里的恶魔》(2002)和《血殇》(2019),分别聚焦于2001年美国的炭疽恐怖袭击和2014年西非的埃博拉大流行,与《血疫》并称为“暗黑生物三部曲”。 【内容简介】2001年10月,距“9·11”事件过去不到一个月,美国遭遇了第一次重大生物恐怖事件:炭疽袭击。 在《冷柜里的恶魔》中,理查德·普雷斯顿将我们带入位于德特里克堡的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这里曾经是美国生物武器的研发总部,现在是国家生物防御的中心。 对于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的顶级病毒学家彼得·耶林而言,他最紧迫的任务是开发一种能对抗天花的药物。天花病毒曾夺走10亿多条人命,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在地球上被根除,这是现代医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目前,天花毒株被封存在两个地方,亚特兰大的疾控中心和西伯利亚一家病毒学研究所的高度安全的冷柜中。但是,冷柜里的恶魔已被释放。 几乎可以肯定,秘密实验室的生物学家正在利用基因工程创造一种新的超级病毒,一种能抵抗所有疫苗的天花病毒。
初光:探寻宇宙的边缘(译文纪实)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8%
“70亿人关心地球表面,还有1万人关心除此之外的一切”。 《血疫》作者普雷斯顿首部非虚构作品,荣获美国物理学学会科学写作奖。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副教授余恒专文推荐。 “初光”是个科技术语,指的是打开新望远镜的遮光罩,让星光第一次落在反射镜和传感器上。 《初光》也是一部非虚构作品,讲述了天文学家如何寻找来自宇宙边缘的光。在大爆炸之后两亿年,宇宙中第一代恒星诞生,那里便是我们可观测宇宙的边缘。那些最初的光能帮助我们破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之谜。 故事的核心是5米口径的海尔望远镜,也就是俗称的“大眼睛”。一个世纪前,“大眼睛”的设计和建造开启了帕洛玛天文台的传奇,也深刻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的天文学发展。 《初光》的主角是詹姆斯·冈恩,很多专业人员认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天文学家。自1990年代起,冈恩启动斯隆数字巡天计划,用一架2.5米口径的望远镜扫描北半球的星空,目的是绘制一张彩色的三维电子宇宙地图。 在他的领导下,这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巡天项目,直到今天仍在继续。该项目拍摄了数亿个天体的图像以及数百万天体的光谱,并向全世界公开。这直接改变了天文学家的工作方式,天文学从此进入大数据时代。
疫情、人类与社会(套装共15册)
新冠疫情在全球的影响持续发酵,给当前社会敲响了警钟。集结不同时期文学作品中人类与病毒的故事,梳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每一本书,都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一分;囊括世界巨著、警世之作、科学写作经典、普利策奖最佳非虚构图书、《时代周刊》“百大非虚构经典”,人人自危的疫情与苦难里,每个人都应该反复阅读的书籍;从理性出发,在后疫情时代,把对疫情的记录与想象作为认识世界的方法,用疾病的隐喻,抵抗此时此刻的逃避与失忆;疫情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千年变局,亦是对全球化的重塑,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记住曾经的创伤,并努力做一个稳定、求真、悲悯、谅解的人。《疫情、人类与社会(套装共15册)》按“重温历史”、“反思当下”、“警醒未来”三大主题,收录包括《十日谈》《鼠疫》《瘟疫年纪事》《面纱》《纳齐斯与戈德蒙》《死于威尼斯》《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血疫》《血殇》《世纪的哭泣》《新冠时代的我们》《大灭绝时代》《最后的熊猫》《朱鹮的遗言》《疾病的隐喻》共15册。从理性出发,在后疫情时代,把对疫情的记录与想象作为认识世界的方法,让我们用疾病的隐喻,抵抗此时此刻的逃避与失忆。
译文纪实·血殇血疫套装(共2册)
《血疫》 1989年11月,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雷斯顿城发生过埃博拉病毒事件。这个小城位于华盛顿特区以西24公里处,晴朗的天气里人们都能在雷斯顿城的高层建筑上望见华盛顿纪念碑那米黄色的尖顶。这里的灵长类动物检疫中心接收了100只从菲律宾进口的食蟹猴。没过几天,两只死亡。理论上,少量动物死亡是很常见的。令人不安的是,不到一个月,又有29只猴子死亡。随着猴子死亡相继增加,科研人员渐渐逼近真相:猴子感染了一种未知的病毒。在大量研究下,他们认为这是埃博拉病毒。美军出动将大楼封锁,所有动物处死。幸运的是,在目前已知的五种埃博拉病毒中,这种雷斯顿型亚型只感染灵长类动物,让人类逃过一劫。1994年,美国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顿基于这一史料,采访大量亲历者后出版非虚构作品。此书甫一出版,迅速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达61周之久,20多年来,《血疫》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销售300多万册,已成为有关埃博拉病毒有影响力的非虚构经典之作。普雷斯顿因此获得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颁发的防疫斗士奖,他也是有史以来以非医师身分获奖的得主。 《血殇》 世卫组织认为,2014年的埃博拉疫情显示,“对于应对严重的流感大流行和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世界并没有做好准备”。 埃博拉流行病更像是某种模式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新发病毒跳出生态系统后造成的震荡波。病毒在人群中自我增殖,吞噬生命,遭遇人类这个物种的反抗,最终偃旗息鼓。然而,下一个震荡波会是什么? 随着过去渐渐变成未来,现在,我打算预测一场全球性爆发,由某种生物安全四级的新发病毒引起,它能通过空气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没有疫苗,用现代医药无法医治,用术语说,这是一起四级事件。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最近完成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所有医院加起来一共只有142张红区床位可以收治感染出血热病毒(例如埃博拉)的患者,另有不到400张红区床位可以收治感染空气传播的高危病毒的患者。 因此,假如爆发四级事件,整个美国加起来也只有542张红区床位。 我们必须问一个问题:假如一种四级新发病毒扩散到北美或任何一个大陆的百万级人群之中,医院是否有能力处理这么多的患者并照护他们?假如感染人数超过百万,流行病学家是否有能力追踪并打破传染链? 现在,守护在病毒圈大门口的战士明白他们面对的敌人强大得可怕,这场战争势必旷日持久。他们的许多武器终将失效,但另一些会开始发挥作用。人类在这场战斗中占据一定的优势,拥有病毒所缺少的某些要素,其中包括自我意识、团队作战的能力和愿意牺牲的精神。 既然病毒可以突变,那么我们也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