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中国文化经纬:华夏文明的起源
我以为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不应简单视为文化落后,而是二千多年的农业文明在十八世纪已经无法比肩欧洲工业文明之生产效率与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由此社会政治纰漏丛生。由是而观当下之中国,体制改革刻不容缓,而从五四时代以来的文化批判也需深刻反思。启蒙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评固然有时代需求,未经理性拷问的传统文化无法随时代而重生。但“五四运动”的先贤们也犯了“理性科学的傲慢”,他们认为旧的都是糟粕,新的都是精华,以二元对立的思考将传统与现代对峙而观,无视传统文化在代际之间促成了代与代的连续性与同一性,从而形成了一个社会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基因。美国学者席尔思写了一部书《论传统》,他说: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为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沉淀。因而一个社会不可能完全排除其传统,不可能一切从头开始或完全取而代之以新的传统,而只能在旧传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的改造。此言至矣!传统与现代不应仅在时间序列上划分,在文化传承上可理解为“传统”是江河之源,而“现代”则是江河之流。“现代”对“传统”的理性诠释,使“传统”在“现代”得以重生。由此,以“同情的敬意”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当下中国的应有之义,任何历史文化的虚无主义都要彻底摒弃。从“五四”先行者到今天的一些名士,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激烈批判,却也无法摆脱传统文化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这样的事实岂可漠视。
论衡导读 (国学大学堂)
暂无简介
中国历代经济史(壹)·先秦两汉卷
暂无简介
古代社会形态研究
暂无简介
孙子兵法全译/中国古典名着普及丛书
《孙子兵法全译》由齐鲁书社出版。
中国古代农民革命史
暂无简介
中国原始文化论集
本论集共发表了28篇文章,涉及范围有人类学、民族学、农业史、工具史、文明史、制陶工艺、诸原始文化性质等方面。
中华文化起源志
暂无简介
秦汉史
秦汉时期的历史,故书名《秦汉史》。这个时期包括秦朝、西汉、新朝、东汉共四个朝代。如果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最后并灭六国算起,至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为止,这个时期共441年。为了不致割断历史脉络,《秦汉史》将追溯秦国的由来和发展,特别是商鞅变法至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下限则推至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奠基的时代,后代的许多社会制度都渊源于秦汉,特别是秦到西汉时期。因此,秦汉史历来都是学者所重视和研究的领域。新中国建立以后,史学界讨论的五个重大历史问题,即:古史分期问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农民战争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有四个涉及秦汉时期。此外,还有学者认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于战国秦汉。由此可见秦汉史受重视的程度。所以,在以往的断代史研究中,秦汉史的文章和论著也是比较多的。
孙子兵法译注孙膑兵法译注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书。它是中国兵学的奠基之作,为后世兵学所取法,故被称为兵经。它不仅是中国兵学之祖,孕育了中国兵学,而且对世界兵学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已成为现代世界兵学的重要来源,被列入世界兵学之宝库。
中国历史体系新论
这虽是一本论文集,但全书仍构成体系。因为,除个别文章外,全书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的。这个中心,就是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问题。作者认为,以前作者讲的中国历史大多是按照某种公式编制出来的,而不是就中国历史本身的发展过程如实编写的,因而有必要重新据实探索这一重要课题。经过长期的,特别是近15年来的反复探索,作者对这个问题终于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新认识,形成了中国历史发展体系的框架。这个新体系的一些主要之点,大致可作如下表述: (一)洪荒时代。从中国这块土地上人类的降生起,直到一万年前的氏族社会为止,其间约数百万年。过去作者习惯地称这段历史为原始社会,然而原始社会实际上仅指氏族社会,是不能涵盖这段历史的全过程的。有些人也称之为蒙昧时代,但蒙昧时代和原始社会几乎是同义反复,至多不过可以追寻到氏族社会的形成期而已。所以,作者不如用中国历史文献中说的洪荒时代来概括这段历史。不过,这段历史已很难考实了。所以,本书对此略而不论。 (二)族邦时代。从5000年前起,到2400年前为止,其间共经历了2700年左右。在此之前,有一个氏族社会逐步解体和文明社会逐步形成阶段,其间大约为5000年。这段历史,既可作为原始社会末期来叙述,也可作为文明社会的前史来叙述。本书的重点之一,是探讨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所以是按照后后者来处理的。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1-4卷)
本书上起战国时期,下至鸦片战争,时间跨度约2300年左右。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全线贯通,一气呵成。全书按不同的历史时期横断为九编,由两编或三编合为一卷。故本书内容丰富,容量巨大,相信读完本,你会对中国的经济思想史有一个全面地了解。
国学经典导读·论衡
《国学经典导读·论衡》的目的是引导一部分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中青年同志读懂古代的文化典籍。如何做到这一点,是颇费考虑的。仅仅作些注释,不足以达此目的;翻译成现代语文也不行。由于关键在于解读或释读,作者对全书的篇目作了重新安排,大体上分为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是《自纪》和《对作》。前者是王充的一篇自传,后者是《论衡》的说明。加上我写的一篇导论,读者看了之后,对王充和《论衡》就可以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周秦社会结构研究
《周秦汉唐研究书系:周秦社会结构研究》稿全部是由臧知非撰写的,书稿的主体部分大体上采纳了我提出的基本观点,在某些问题和细节上则有所发展和出入。所以,对主体部分我未作改动,只改写了绪论。祗此之故,我们师生二人联名发表。 十几年前,我写过一本《中国古代社会断代新论》,提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框架体系。那《周秦汉唐研究书系:周秦社会结构研究》,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特别是西周部分,写得较为充实;但于春秋时期、特别是战国部分,写得比较薄弱。所以在发表之后,仍不时出现异议,屡有争论。有不同意见对我来说是件大好事。这促使我对一些重大的学术问题和理论问题继续进行研究和思考,致力开拓与创新。《周秦汉唐研究书系:周秦社会结构研究》可说是我和知非对这些重大问题进行研究的初步成果,可以弥补前书的不足,作为前书的续编。现在发表出来,进一步求正于时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