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党纪处分的体系性研究
1人今日阅读
本书对《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进行了体系性解读:原理上结合党的政策,目标上侧重原理介绍,同时重视案例分析。本书共分为十章,分别介绍了党纪处分体系研究的缘由、党纪处分的制度依据、党的纪律处分的原则与种类、违纪构成、共同违纪、纪律处分的裁量、纪律处分裁量制度、对违法犯罪党员的处分、其他程序性的相关规定和违纪行为的种类。
刑法现代化:刑民交叉问题研究
【编辑推荐】 深入研究刑民交叉问题 依法处理刑民交叉案件 【内容简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刑民交叉案件数量呈增长趋势,相关案件处理已成为司法难点。依法妥善处理好刑民交叉案件,厘清刑事犯罪与经济纠纷的界限,对于打击犯罪、保护社会和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从刑法与民法竞合的司法现状与原因分析、刑法与民法竞合问题的解决方法、社会危害性及其判断、非法占有目的及其判断、刑法与民法竞合问题疑难案件分析五个方面对刑民交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力图探索出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解决刑民交叉问题的方式。 【作者简介】 童德华,1971年出生,湖北武汉人。法学博士、刑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东盟刑事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现从事刑法现代化研究工作、已出版个人专著7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项目4个、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李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武汉大学法律硕士、湖北中和信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合伙人。同时兼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咨询专家、湖北省律师协会副秘书长、湖北省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湖北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
外国刑法学导论
本书是为刑事司法方向的法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研究外国刑法而编写的一本简明教材。和国内同类专著或者教材有所不同,本书具有如下两个特点:第一,注重刑法思想和制度的历史阐述。本书尝试着以较为明晰、简要的方式,介绍自古希腊、古罗马以来西方刑法思想和立法的发展脉络,以期今后能推动西方刑法史的研究。第二,重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刑法理论和制度的比较分析。本书选择性地在若干章节对英美刑法的一些理沦和制度进行了介绍,并将它们和大陆法系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希望有助于我们较为全面、客观地对待和借鉴外国的刑法理沦和制度。
中国刑法导论
《中国刑法导论》一书分别从刑法导论、犯罪总论、刑事责任、刑罚总论、刑法分论五个部分介绍了我国刑法立法与理论研究的发展。本书以马工程《刑法学》为蓝本,参考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刑法学教材,同时注意关注和回应刑法立法、司法和理论的现实变化,力求遵循立法新规定,体现刑法司法新动态,追踪刑法理论新发展,兼顾实用性。本书既可供在校法学学生学习刑法、进行刑法知识测试之用,也可供法学研究者和司法实务工作者参考使用。
职务犯罪构成新论
本书总结了公职人员职务犯罪自司法实践中的一般经验,并对一些争议提出了我们的观点。“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体制的核心要求,各个机关在办理有关案件的时候,要基于审判中的争议问题展开工作。这注定了刑法关于犯罪构成和刑罚的实体规定,应当成为刑事诉讼中始终面向的课题,如侦查中应根据涉嫌犯罪的各个构成要素搜集相关证据,在审判中也要围绕这些构成要素是否能成立展开指控和辩论。
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论(修订版)
在目前的背景下,反思期待可能性论在当下中国刑法或者各国刑法学中是否必要显得较为重要。本书整理了十年来我国刑法学界关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研究成果,基于这些研究成果,以一种现代之后的叙事方式进一步推进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研究,借此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开放的、有助于对话和论辩的程式化的刑法理论体系。 此次修订的变化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对全书结构作了较大调整,调整了期待可能性理论在书中的位置,这样更符合理论体系要求;第二,全书在研究英美刑法的基础上,补充了有关辩护事由的制度,期望刑法学界以更全面的视野审视责任问题,而不是言必称德日刑法;第三,补充了一些案件分析,弥补以往版本理论分析过度、法律分析欠缺的问题;第四,本书吸收了我国2002年至204年间的一些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于其中的一些观点做了必要的回应。
法学格致文库
《外国刑法导论》具有如下两个特点:第一,注重刑法思想和制度的历史阐述。《外国刑法导论》尝试着以较为明晰、简要的方式,介绍自古希腊、古罗马以来西方刑法思想和立法的发展脉络,以期今后能推动西方刑法史的研究。第二,重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刑法理论和制度的比较分析。《外国刑法导论》选择性地在若干章节对英美刑法的一些理沦和制度进行了介绍,并将它们和大陆法系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希望有助于我们较为全面、客观地对待和借鉴外国的刑法理沦和制度。
刑法中客观归属论的合理性研究
《刑法中客观归属论的合理性研究》客观归属理论的发展具有较为深刻的社会知识和法学知识基础。风险社会理论影响到刑法中的因果关系论,也促进了客观归属论的研究。后现代法哲学主张放弃“主客体图式”,评价的目标要从对事实的“真”的认识转移到从事实到文本的关联方面。这提出了共识性刑法理论的要求和合理性诉求。这要求刑法体系在开放中完成程式化转向。在罪责并立的模式下,客观归属是一种涵摄问题的方式,而责任是一种规范的评价内容。现代客观归属判断关注的是危险制造和危险在构成要件的规范保护目的范围内实现两方面的内容。危险制造判断以危险增加原理为根据,危险在规范保护目的范围内的实现重视规范的保护目的理论,根据各种条件介入的方式进行归属。
全球结构下中国刑法体系的构造
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递进式、抗辩式与耦合式犯罪构成论体系比较研究”(10BFX033)的最终成果。 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目标的确立,犯罪构成理论作为刑法理论的核心和基础,成为受到学界高度重视和关注的“焦点”。我国学者对犯罪论体系的视角不同,构想各异,导致学者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学术对话。本研究以我国犯罪论体系的理论困境为进路,通过对我国传统犯罪论体系的理论分歧和主要争议点的解读,提出了犯罪论体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同时对递进式、抗辩式与耦合式犯罪构成论体系进行深入地比较研究,进一步剖析中国犯罪论体系构造的基础,展开对犯罪论体系的理论、现实和科学维度的探究,并据此提出我国犯罪论体系构造的方向,对犯罪论体系的程式化构造、开放化构造和论辩式构造分别予以全面的介绍和论述。
外国刑法原论
本书以专著得形式,对外国刑法得一般制度和基本理论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全书以大陆法系为主,兼顾对英美刑法的比较介绍。全书结合历史与现实予以评价,梳理理论脉络,突出理论的实践价值,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规范刑法原理
本书共五编,内容包括:规范刑法学导论、刑法规范论、客观归属论、规范的责任论和规范刑法理论之展开。
西方监察制度的历史批判
本书介绍了自古希腊、古罗马以来的西方监察制度,意图以严肃的、学术的方法考察西方监察演变的简要历史轨迹,并对其作批判性研究。本书除了可以让我们了解西方监察制度的发展,还努力改变以现世之眼光简单批判古代制度的做法,并试图通过内部凝聚力和外部抗压力这两个线索对西方监察进行历史情景的分析和批判。有助于我们从政治的背景思考西方监察制度的变化,甄别西方监察制度的本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