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2022版)
297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8.7%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代表作,享誉世界的超级畅销书,小说依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剧变,以托马斯与特蕾莎偶然而宿命般的爱情为主线展开故事,不仅仅是描述几对男女感情上的纠葛,也不仅仅是书写个人命运在大的境遇变迁中的沉浮、个人在变革时刻的选择,更是一部层次丰富、意象繁复的哲理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谵妄之下人的生命分量几何这一带着神秘感的疑问开篇,随着不断穿插的书中人物的生活走向、所思所想提出了生命之轻与重、灵与肉的相对论。
慢(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2022版)
14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2%
《慢》是米兰·昆德拉移民法国后用法文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将虚与实、过去与现在完美融合。小说中作者和妻子薇拉去一座已改为酒店的城堡度周末,驾车行驶在公路上时,一辆摩托车飞驰而过,引起了作者对速度的思索。由此他回忆起18世纪法国作家维旺·德农的小说《明日不再来》中贵妇人和年轻骑士的故事。与之交织的是一群现代人的荒诞之夜:20世纪的某一天,一群昆虫学家聚集在城堡酒店开研讨会,上演了一出又一出可笑的闹剧。“慢是幸福的标志”,相较于《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不朽》所探讨的沉重话题,《慢》的主题看上去令人惊奇,显然是昆德拉所有作品当中主题最为轻松的小说,通篇“没有一句正经话”。作者自己曾说:“作品没有任何一个严肃的词。”
小说的艺术(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2022版)
3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9.7%
小说从何而来?人们为什么喜欢小说?阅读小说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在本书中,米兰·昆德拉从堂吉诃德走出家门讲起,描绘小说的一路变迁以及为人类带来的精神慰藉,进而道出小说的智慧。“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昆德拉说,在这个格言的启发下,他喜欢想象:拉伯雷有一天听到了上帝的笑声,欧洲第一部伟大的小说因此诞生了。小说的艺术来到世界正是上帝笑声的回响。小说的智慧不同于哲学的智慧,它不是从理论精神,而是从幽默精神中产生的。《小说的艺术》也昆德拉小说美学的集中体现,借由此书,我们可以了解作家的艺术观点、风格、技巧,和他对写作的态度、对文学传统的理解,以及在这个态度背后对人和世界的想法,是对小说存在价值的最佳回答。
玩笑(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2022版)
34人今日阅读
青年学生路德维克因为在寄给朋友的明信片上写了几句玩笑话而被开除出党,并被下放到矿井做苦役。在服役期间,他爱上了一位老实稳重的姑娘露茜,将她视为自己黑暗生活的引路人。然而露茜对两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出了强烈的排斥和抵制,激怒了不知内情的路德维克,最终,路德维克用一个耳光将露茜彻底赶出了自己的生活。十五年后,获得自由的路德维克重回故地,遇到了成为理发师的露茜,而露茜已经不认识他了。为了报复当初执意将他驱逐出党的泽马内克,路德维克设计引诱了他的妻子埃莱娜,却随即得知埃莱娜与丈夫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反而令泽马内克庆幸可以因此与埃莱娜离婚。埃莱娜知道路德维克不爱自己之后决定服毒自杀,却误服了泻药,故事以一场闹剧收场。
无知(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2022版)
16人今日阅读
《无知》是被法国读书界称为“遗忘三部曲”的最后一本(前两本分别是《缓慢》和《身份》)。米兰·昆德拉早期作品的主题往往离不开政治和性这两个主题,但在后期,他的作品中关于政治的题材渐渐淡化而哲思的倾向更为明显。《无知》述说流亡西方的捷克人回乡寻根,却在现实巨大的落差中经历迷惘、失望及寻找自我的过程。小说讲述流亡二十年的女主人公重返祖国捷克,归国途中在巴黎机场邂逅旧相识,然而今非昔比,被中断的故事总难再续,回归总难踏实。这是一个尤利西斯式的故事:祖国,怀旧,爱情,自我,衰老,现实等众多主题层层交织,昆德拉再度展现了他游走于轻重之间,冷静而忧伤的叙述能力。
生活在别处(米兰·昆德拉作品全新系列)
《米兰·昆德拉作品全新系列:生活在别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以其独到的笔触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具有“发展小说”的许多特点。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诗人创作过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细的。创作过程当然不仅指下笔写作的过程,而且更广义地指一个诗人的全部成长过程。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灵所具有的激情,它的产生和它的结果。因而这本书又是一本现代心理小说,表现了一个诗人的艺术感觉的成长。
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不朽
《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不朽》是米兰·昆德拉移居法国后1990年所著重要小说代表作之一。这也是他的第六部小说。 《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不朽》的主人公阿涅丝,因为受到往事回忆的长久纠缠,陷于人生存在的无可奈何状态当中。故事通过一个在游泳池畔向游泳教练做手势打招呼的一个场景开始,精炼地体现了昆德拉的高妙小说艺术创造力。昆德拉在书中说:"不朽,是死亡的影子或说兄妹,看到他也就看到她。"这本书利用小说的方式来谈不朽,而不是像谈哲学那样。他对不朽下的定义也很简单:对不朽来说,人是不平等的。必须区別小的不朽和大的不朽。
庆祝无意义
六月的一个早晨,阿兰走在巴黎一条街道上,看到很多穿着低腰裤、露脐装的女人。看着她们裸露的肚脐,阿兰既觉得迷人,又感到困惑,情色不再以女人的大腿或乳房而是以女人的肚脐作为诱惑的中心,这意味着什么呢? 《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庆祝无意义》小说这样开篇,一场嬉笑怒骂的喜剧由此上演,围绕卢森堡公园这个舞台中心,阿兰、拉蒙、夏尔、凯列班四个好朋友轮番登场,顺着他们的脚步、他们的生活故事、他们三三两两的谈话,引出了巴黎街头的花季少女,市民热捧的夏加尔画展,斯大林二十四只鹧鸪的玩笑,尿急的苏维埃傀儡主席,自杀未遂却杀人的母亲,以及天堂纷纷堕落的天使……舞台上演着一部热闹非凡的人间喜剧,幕后却隐藏着作者冷静洞察的智慧:生与死、严肃与荒诞、历史与忘却、现实与梦境,昆德拉让我们在笑中漂浮,为世间的无意义狂欢。
为了告别的聚会
本书通过妇科医生斯克雷托与其患者及朋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透视了捷克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生活和心绪。作品采用了电影“蒙太奇”手法,人物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且不时流露出“昆德拉”式的讽刺。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在貌似轻松之中透出浓郁的悲剧气氛。
笑忘录
《笑忘录》就是变奏形式的一部小说。相互接续的各个部分就像是一次旅行的各个阶段,这旅行贯穿着一个内在主题,一个内在思想,一种独有的内在情境,其中的真义已迷失在广袤无际之中,不复为我所辨。 这是关于塔米娜的一部小说,而当塔米娜不在幕前的时候,这就是为塔米娜而写的一部小说。她是主要人物也是主要听众,所有其他的故事都是她自己这一故事的变奏,它们聚合到她的生命之中,宛如出现在一面镜子里一样。 这是一部关于笑和忘的小说,关于遗忘和布拉格,关于布拉格和天使们。
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好笑的爱
《好笑的爱》:短篇小说集,以冒渎不恭的轻佻手法,提出对生命本质*沉痛的质疑。在《搭车游戏》、《谁都笑不出来》、《爱德华与上帝》等篇章中,将那些他乐于认真思索的玩笑,以奇思异想为始,以灾难告终,而性爱游戏和权力常是关键的中心主题。他说:“要是真的给自己下个定义的话,我会说自己是个享乐主义者,被错置于一个极端政治化的世界。”
告别圆舞曲
欧洲伟大的小说是一种消遣,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很怀念这一点!然而消遣并不排除它的重力。在本书中,作者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配在地球上生存吗?难道不应当“把地球从人类的魔爪下解救出来”吗?将格外重的问题和格外轻的形式结合在一起,这是作者一直以来的野心。这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野心。形式之轻和主题之重的结合揭示了我们人间这种种戏剧(在我们床上所发生的一切和历史舞台上我们所演出的都是一样)毫无意义,到了可怕的地步。 本书作者米兰昆德拉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曾出版10部长篇小说以及1部短篇小说,2部随笔集。
米兰·昆德拉作品全新系列(精装)(套装16册)
米兰·昆德拉是当今国际上在文学地位和作品销量上*有号召力的大师之一,也是历年诺奖得奖呼声的西方作家。《米兰·昆德拉作品全新系列》套装十六册,收录《玩笑》《好笑的爱》《告别圆舞曲》《生活在别处》《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朽》《雅克和他的主人》《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慢》《身份》《无知》《帷幕》《相遇》《庆祝无意义》。
雅克和他的主人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父亲为钢琴家、音乐学院校长,昆德拉在童年时就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 一九六七年,他的首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从此奠定在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一九七五年,昆德拉离开捷克,定居法国,他的长篇小说《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的原作以捷克文写成;长篇小说《慢》、《身份》和《无知》,还有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和《相遇》的原作以法文写成。另著有戏剧代表作《雅克和他的主人》。 昆德拉曾于一九七三年凭借《生活在别处》获得美第奇外国文学奖,一九八五年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二〇〇一年获得法兰西学院文学大奖。 二零一四年,上海译文将推出昆德拉的新小说以及全新包装的昆德拉作品集。
笑忘书
這是一部關於笑與忘的小說;關於遺忘也關於布拉格,書中描述當年在蘇聯鐵蹄之下布拉格人民的生活樣貌,政治上的對立、騎牆派等紛爭……然而,隨著時間過往一切竟只覺得荒謬,當初熱血沸騰的情境也已不復記憶…… 《笑忘書》是一部變奏形式的小說,總共分為七個篇章:1.失去的信件2.媽媽3.天使們4.失去的信件5.Litost6.天使們7.邊界。七個不同的故事,一個接著一個,猶如旅程中幾個不同的階段。
身份
十六七岁的时候,她特别喜欢一个隐喻;是她自己想出来的、听来的,还是从哪里读到的?没有关系。她想成为一种玫瑰香,一种四处扩散的香味,四处去征服。她希望就这样空透所有男人,并通过男人,去拥抱整个世界。玫瑰四处扩散的香味:那是对艳遇的隐喻。这个隐喻在她即将成人之际开放,就像是对温柔地与男人混杂的浪漫许诺,对空越所有男人之旅的邀请。可是,她天生又并非是一个常焕情人的女人,这个朦胧的、抒情的梦,很快就在她宁静而幸福的婚姻中沉睡过去。
月亮的光是借来的(当文学遇到画)
暂无简介
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帷幕
《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帷幕》作为《被背叛的遗嘱》和《小说的艺术》的延续,概述昆德拉在前两者中的思考,并以更自由的笔触探索与历史和生活现实交混的小说艺术世界。他撕裂了遮盖着世界和文学的帷幕,将读者带到各国,带到拉伯雷、福楼拜、司汤达、塞万提斯、加西亚·马尔克斯、富恩特斯、罗伯特·穆齐尔和荷马的土地上。
米兰·昆德拉经典作品系列(套装共6册)
《相遇》 如果有人问我,我的祖国通过什么在我的美学基因里留下深远影响,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通过雅纳切克的音乐。身世的巧合在这里也扮演了它的角色,因为雅纳切克一辈子都在布尔诺生活,我父亲也是。父亲还是年轻钢琴家的时候,在这罩曾经是一个对雅纳切克着迷的(孤立的)音乐社闭的成员,这些人是雅纳切克早的行家与捍卫者。我在雅纳切克辞世之后一年来到人间,从小,我就每天昕父亲或是他的学生们弹奏他的音乐。一九七一年,在我父亲的葬礼上,在被占领的阴暗年代,我不让任何人致辞:只有四个音乐家,在火化时,演奏雅纳切克的《第二号弦乐四重奏》。 《好笑的爱》 短篇小说集,以冒渎不恭的轻佻手法,提出对生命本质沉痛的质疑。在《搭车游戏》、《谁都笑不出来》、《爱德华与上帝》等篇章中将那些他乐于认真思索的玩笑,以奇思异想为始,以灾难告终,而性爱游戏和权力常是关键的中心主题。他说:“要是真的给自己下个定义的话,我会说自己是个享乐主义者,被错置于一个极端政治化的世界。” 《告别圆舞曲》 欧洲伟大的小说就是一种消遣,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很怀念这一点!然而消遣并不排除它的重力。在《告别圆舞曲》中,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配在地球上生存吗?难道不应当“把地球从人类的魔爪下解放出来”吗?将格外重的问题和格外轻的形式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一直以来的野心。这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野心。形式之轻和主题之重的结合揭示了我们人间这种种戏剧(在我们床上所发生的一切和在历史舞台上我们所演出的都是一样)毫无意义,到了可怕的地步。 《雅克和他的主人》 《雅克和他的主人》中文简体版由作者特别指定、根据2002年新修订法文版全新翻译。本书系米兰·昆德拉的颇有影响的戏剧代表作,《雅克和他的主人》改编自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的小说《宿命论者雅克》,描述雅克和他主人的漫游经历。本书译者郭宏安,著名译作还有《红与黑》、《恶之花》。 《小说的艺术》 小说家一旦扮演公众人物的角色,就使他的作品处于危险的境地,因为它可能被视为他的行为、他的宣言、他采取的立场的附庸。 米兰·昆德拉自认并不擅长理论。书中的思考是作为实践者而进行的。每位小说家的作品都隐含着作者对小说历史的理解,以及作者关于""小说究竟是什么""的想法。在此,米兰·昆德拉陈述了他小说中固有的、他自己关于小说的想法。 《无知》 人们不断地批评那些歪曲、重写、伪造自己的过去,或是扩大某一事件的重要性而不提另一事件的人;这样的批评是公正的,但如果在此之前不做一项更基本的批评,也就是对人的记忆本身的评批,它们就不具备重要性,因为人的记忆,可怜的记忆,真的能做些什么呢?它只能留住过去可怜的一小部分,没人知道为什么留住的恰恰是这一部分,而不是另一部分,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在神秘地进行,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兴趣。我们将无法理解人的生命,如果我们竭力排除下面这一为明显的道理:事实存在时的原来模样已不复存在;它的还原是不可能的。
好笑的爱(米兰·昆德拉作品全新系列)
短篇小说集,以冒渎不恭的轻佻手法,提出对生命本质*沉痛的质疑。在《搭车游戏》、《谁都笑不出来》、《爱德华与上帝》等篇章中,将那些乐于认真思索的玩笑,以奇思异想为始,以灾难告终,而性爱游戏和权力常是*关键的中心主题。他说:“要是真的给自己下个定义的话,我会说自己是个享乐主义者,被错置于一个*政治化的世界。”
世界名著学习馆·哈佛双语导读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英汉对照)
《世界名著学习馆·哈佛双语导读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英汉对照)》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事。作品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著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地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
笑忘录(米兰·昆德拉作品全新系列)
《笑忘录》是米兰•昆德拉的长篇小说作品,小说以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遭入侵为时代背景,描写捷克不同阶层知识分子的命运。书中一个个章节,如同旅行的不同阶段,朝向某个主旋律,朝向某种独一无二的情境,旅行的意义已迷失在广袤无垠的内在。作者探讨了人生中记忆和遗忘的哲学关系,人们希望保持或忘却的内容,如同附带欢娱和讽刺的笑一样,是相对应的永恒主题。
告别圆舞曲
欧洲伟大的小说就是一种消遣,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很怀念这一点!然而消遣并不排除它的重力。在《告别圆舞曲》中,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配在地球上生存吗?难道不应当“把地球从人类的魔爪下解放出来”吗?将格外重的问题和格外轻的形式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一直以来的野心。这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野心。形式之轻和主题之重的结合揭示了我们人间这种种戏剧(在我们床上所发生的一切和在历史舞台上我们所演出的都是一样)毫无意义,到了可怕的地步。
米兰·昆德拉作品全新系列:身份(精装)
《身份》带领我们走进了这样的世界。它探讨了陌生的自我的问题,沿着自我疑虑的途径,小心翼翼地抵达意识的深处,进行自我观察与诘问,并在富有沉思韵律的旋律中渐渐延伸,逐步逼近那个被叩问的核心——“爱”与“谁”。对自己爱的能力的疑惑产生了谁在爱的问题,因为发现内心中居然还有一个“我”。于是,“误解”不可避免地发生,它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最终到达那个令人惊惧的世界。
米兰·昆德拉作品全新系列:庆祝无意义(精装)
《庆祝无意义》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近作,是作家“全部作品出人意料的概括。一个奇特的概括。奇特的收尾”。整部小说像是一出喜剧,一出滑稽剧,巴黎拉丁区的卢森堡公园就是舞台。阿兰、拉蒙、夏尔和凯列班四个好朋友轮番登场,顺着他们的脚步、他们的生活故事、他们三三两两的谈话,引出了巴黎街头的花季少女、市民热捧的夏加尔画展、二十四只鹧鸪的玩笑、尿急的温情人物、自杀未遂转而杀人的母亲、闹哄哄的鸡尾酒会以及天堂纷纷堕落的天使……舞台上演着一幕幕疯癫异常的人间喜剧。
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套装共5册)
《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百万纪念版)》 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本版为百万纪念版,昆德拉手绘封面。 《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生活在别处》 是昆德拉的一部重要作品,这部作品使他于1973年首次获得一项重要的外国文学奖——法国梅迪西斯奖。诚然,获奖本身从来不是街量作品艺术高下的标准,但却无疑是一个作家文学影响和名声的标志。 米兰·昆德拉曾说过:那是政治诉讼的时代,迫害的时代,禁书成堆的时代,到处都是通过所谓的法律进行谋杀的时代。……我们应当为它作证;那不仅仅是恐怖年代,也是抒情年代! 那是恶劣诗歌的年代!不完全!如今的小说家写到那个年代,总是带着一种享乐主义的盲目性,他们写的这些书注定是要失败的。但是抒情诗人,尽管他们对社个时代也有一种盲目的激情在里面,却留下了美丽的诗篇。因为我们曾经说过,在诗歌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所有的判断都会成为真理,只要它能让后人以为社的确是经历过的感情。诗人总是如此疯狂地热衷于他们所经历的感情,以至于脑子都冒烟,呈现出一片彩虹的灿烂景象,监牢之上的奇妙的彩虹…… 《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慢》 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这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跑步的人跟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存在,总是不得不想到脚上水泡和喘气;当他跑步时,他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身岁月。当人把速度性能托付给一机器时,一切都变了;从这时候起,身体已置这度外,交给了一种无形的、非物质化的速度,纯粹的速度,实实在在的速度,令人出神的速度。 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啊,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人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首、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捷克有一句谚语用来比喻他们甜蜜的悠闲生活:他们凝望仁慈上帝的窗户。凝望仁慈上帝窗户的人是不会厌倦的;他幸福。在我们的世界里,悠闲蜕化成无所事事,这则是另一码事了,无所事事的人是失落的人,他厌倦,永远在寻找他所缺少的行动。 《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身份》 讲的是十六七岁的时候,她特别喜欢一个隐喻;是她自己想出来的、听来的,还是从哪里读到的?没有关系。她想成为一种玫瑰香,一种四处扩散的香味,四处去征服。她希望就这样穿透所有男人,并通过男人,去拥抱整个世界。玫瑰四处扩散的香味:那是对艳遇的隐喻。这个隐喻在她即将成人之际开放,就像是对温柔地与男人混杂相处的浪漫许诺,对穿越所有男人之旅的邀请。可是,她天生又并非是一个常换情人的女人,这个朦胧的、抒情的梦,很快就在宁静而幸福的婚姻中沉睡过去。 他怎么说他爱她,说觉得她很美,也没用。她那情人之眼无法安慰她。因为爱情的目光是一种使她的身体成为惟一的目光。让-马克想着两个在别人眼中变得看不见了的老人之间孤寂的爱情:那是一种预示着死亡的悲哀的孤独。不,她需要的不是一种爱情的目光,而是陌生人的、粗鲁的、淫荡的眼光的淹没,这些眼光毫无善意、毫无选择、毫无温柔也毫无礼貌,不可逃脱、不可回避地投注到她身上。正是这种目光将她保持在人的社会群体中,而爱情的目光则将她从中拉出来。 十六七岁的时候,她特别喜欢一个隐喻;是她自己想出来的、听来的,还是从哪里读到的?没有关系。她想成为一种玫瑰香,一种四处扩散的香味,四处去征服。她希望就这样穿透所有男人,并通过男人,去拥抱整个世界。玫瑰四处扩散的香味:那是对艳遇的隐喻。这个隐喻在她即将成人之际开放,就像是对温柔地与男人混杂相处的浪漫许诺,对穿越所有男人之旅的邀请。可是,她天生又并非是一个常换情人的女人,这个曚昽的、抒情的梦,很快就在她宁静而幸福的婚姻中沉睡过去。 《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帷幕》 原作以法文写成,在法国一出版,所有全国性的报纸、杂志,比如《世界报》、《解放报》、《费加罗报》、《快报》、《新观察家周刊》、《观点周刊》均以专文评论,并被读者评为为广泛的文学杂志《读书》当年有价值的十本书之一。《帷幕》的中译本由昆德拉指定译者——他中国学生、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董强翻译,是为期待已久的中国读者献上的一份金秋厚礼。 米兰·昆德拉撕裂了遮盖着世界和文学的帷幕,他将我们带到友邦,带到拉伯雷、福楼拜、司汤达、塞万提斯、加西亚·马尔克斯、富恩特斯、罗伯特·穆齐尔和荷马的土地上。《小说的艺术》和《被背叛的遗嘱》中继续的拯救事业,如今在《帷幕》中达到。 一道魔幻的帷幕,上面织满了传奇,挂在世界的前面。塞万提斯派堂吉诃德去旅行,撕裂了这道帷幕。世界在这位流浪骑士面前,以它非诗性、喜剧性的裸体,呈现出来。 就像一位匆匆化妆去赴她的首次约会的女人,当世界涌向刚刚出生的我们时,是已经化过妆、戴上了面具、被预先阐释了的。而上当受骗的不光是保守者;反叛者,由于急于与一切和一切人对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本身有多么驯服;他们所反叛的,仅仅是被阐释为(被预先阐释为)值得反叛的东西。 是昆德拉于2005年3月出版的新作品。作为《被背叛的遗嘱》和《小说的艺术》的延续,随笔《帷幕》概述昆德拉在前两者中的思考,并以更自由的笔触探索与历史和生活现实交混的小说艺术世界。
欲望玫瑰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总是表现出一种有体系的创作,一种对“小说的艺术”的体证。而且他不因理论而枯燥,常能从平淡中见其精妙,从小事情引出存在主义的问题。他的轻松是表面的,深沉是内在的。他善于把各种主题编织在一起,笑、田园诗、叛卖和复仇、轻与重、严肃与不严肃、性与爱、短暂与永恒在他的作品里自由的流动。对此,我们只能说:“昆德拉是小说家。一个不能仅以优秀来形容的小说家”。 本书除了收入米兰·昆德拉的八部小说,还有国内学者对这些小说的评论研究,是对米兰·昆德拉从新的角度的解读。
被背叛的遗嘱(米兰·昆德拉作品全新系列)
《被背叛的遗嘱》分成彼此独立的九大部分,一些相同的人物一再现身而且交错出现:包括斯特拉文斯基和卡夫卡以及他们耐人寻味的好友、雅纳切克和海明威、拉伯雷和他的后生晚辈──那些伟大的小说家。本书聚焦小说赖以为根的幽默精神、它与音乐的奥妙渊源、它三阶段的历史发展进程、现代小说的美学,以及小说的生命智能。
欲望的金苹果
暂无简介
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生活在别处
《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生活在别处》一个年轻艺术家的肖像画。昆德拉以其独到的笔触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形象,描绘了这个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一生,具有“发展小说”的许多特点。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诗人创作过程的分析是微妙而精细的。创作过程当然不仅指下笔写作的过程,而且更广义地指一个诗人的全部成长过程。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探究的是,人的心灵所具有的激情,它的产生和它的结果。因而《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生活在别处》又是一本现代心理小说,表现了一个诗人的艺术感觉的成长。
经典爱情读本(套装全10册)
《经典爱情读本(套装全10册)》主要包括《野姑娘》、《搭车游戏》、《卡门》、《青梅竹马》、《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白夜》、《苹果树》、《伤心咖啡馆之歌》、《初恋·幽会》、《茵梦湖·在大学里》10本。 《野姑娘》 黛西·米勒是一个年轻漂亮、天真无邪的美国姑娘,长期旅屠欧洲。在瑞士结识了美国青年温特博恩,两人商定在意大利的罗马再次相会。但温特博恩到了罗马后没有先去拜访黛西。而是拜访了一位久居本地的相识,恰在那里遇见了黛西。调皮的黛西为了惩罚他,就故意冷落他,存心与几位意大利朋友早出晚归,四处游玩。黛西蔑视舆论的任性作法处处遭人物议,最后不幸染上恶疾,为自己的自由奔放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卡门》 故事发生在西班牙,主人公卡门是个美丽的波希米亚女郎,早先在卷烟厂当女工,因和同伴争吵,以刀伤人被逮捕。押送的兵士中有个叫唐何塞的是她的同乡,把她放走了。卡门参加了走私活动。唐何塞出狱后找到了卡门,并把她的情人杀死。卡门不愿受唐何塞的约束、爱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唐何塞以死相逼,要她同自己一起到美洲去。卡门宁死不从,终于倒在唐何塞的刀下……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男子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男人对此一无所知。故事始自18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她还是个孩子,而后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白——她躺在凄凉的命运的甲板上,雪白的泡沫把她推向了虚无…… 《青梅竹马》 本书以东京下町的大音寺为舞台,以妓女15岁的妹妹登美利的幼年生活为中心,描写她周围一群孩子受混浊社会环境的残害和腐蚀,预示着他们长大成人后的悲惨命运。一叶细腻的笔锋,将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感伤哀愁挥洒得淋漓尽致。 《初恋·幽会》 16岁的沃罗佳与大他5岁的公爵小姐齐娜伊达一见钟情。因为爱,他想拜倒在她的鞋子跟前,抚摩她的长袍和围裙的每一道褶纹;他一听到她那清脆.响亮的声音,就“全身起了一种愉快的战栗”。他愿为她牺牲生命,甘愿“抛弃人世间的一切”。齐娜伊达是一位异常美丽又心气高傲的少女。沃罗佳的真挚爱情虽然使她感动,但她对他只怀有友谊和同情。她鄙视围绕在她周围的那些庸俗不堪的男子,憧憬纯洁理想的爱情——她爱的人却是沃罗佳的父亲.风度翩翩的贵族彼得·瓦西里伊奇。她甘愿承受他的鞭打,不惜作出一切牺牲。可是他并不能给她幸福。她那“年轻的、热烈的,光芒四射的生命”,从此逐渐枯萎。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和抒情诗的调子,描述了爱的萌生,爱的喷突,爱的幻灭,表现了爱情的不可抗拒的天然魔力——人们难以抗拒它,逆转它,只有顺从它,依附它;它给人幸福,也给人痛苦;它能使人毁灭,也能使人精神升华。
米兰·昆德拉作品全新系列:告别圆舞曲(精装)
《告别圆舞曲(米兰·昆德拉作品全新系列)》一书中,作者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配在地球上生存吗?难道不应当“把地球从人类的魔爪下解救出来”吗?将格外重的问题和格外轻的形式结合在一起,这是作者一直以来的野心。这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野心。形式之轻和主题之重的结合揭示了我们人间这种种戏剧毫无意义,到了可怕的地步。
帷幕(米兰·昆德拉作品全新系列)
一道魔幻的帷幕,上面织满了传奇,挂在世界的前面。塞万提斯派堂吉诃德去旅行,撕裂了这道帷幕。世界在这位流浪骑士面前,以它非诗性、喜剧性的裸体,呈现出来。 就像一位匆匆化妆去赴她的首次约会的女人,当世界涌向刚刚出生的我们时,是已经化过妆、戴上了面具、被预先阐释了的。而上当受骗的不光是保守者;反叛者,由于急于与一切和一切人相对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本身有多么驯服;他们所反叛的,仅仅是被阐释为(被预先阐释为)值得反叛的东西。 米兰·昆德拉*作品,《小说的艺术》和《被背叛的遗嘱》中继续的拯救事业,如今在《帷幕》中达到*。在书中,昆德拉是作为文学家,把他音乐家的灵魂,深藏到渊博的知识里。他努力在小说中发现的,是“人性”的神秘。 作为昆德拉文学思辨三部曲的终结篇,《被背叛的遗嘱》和《小说的艺术》延续,随笔《帷幕》概述昆德拉在前两者中的思考,并以更自由的笔触探索与历史和生活现实交混的小说艺术世界。在昆德拉看来,小说不仅仅取悦读者的人,他更像是远方亲切的父亲,早就不“把人们的严肃当一回事”,跟读者讲着生活的秘密。
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好笑的爱
《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好笑的爱》以冒渎不恭的轻佻手法,提出对生命本质最沉痛的质疑。在《搭车游戏》、《谁都笑不出来》、《爱德华与上帝》等篇章中,将那些乐于认真思索的玩笑,以奇思异想为始,以灾难告终,而性爱游戏和权力常是最关键的中心主题。他说:“要是真的给自己下个定义的话,我会说自己是个享乐主义者,被错置于一个极端政治化的世界。”
米兰·昆德拉作品全新系列:生活在别处(精装)
相关推荐:村上春树九年来首部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王小波推崇备至的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作品《地平线》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王小波推崇备至的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作品《缓刑》
本性
暂无简介
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被背叛的遗嘱
《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被背叛的遗嘱》分成彼此独立的九大部分,一些相同的人物一再现身而且交错出现:包括斯特拉文斯基和卡夫卡以及他们耐人寻味的好友、雅纳切克和海明威、拉伯雷和他的后生晚辈──那些伟大的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被背叛的遗嘱》聚焦小说赖以为根的幽默精神、它与音乐的奥妙渊源、它三阶段的历史发展进程、现代小说的美学,以及小说的生命智能。
米兰·昆德拉:雅克和他的主人(精装)
《米兰·昆德拉作品全新系列:雅克和他的主人》是米兰·昆德拉颇有影响的戏剧代表作,改编自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的小说《宿命论者雅克》。故事从雅克和他的主人的漫游经历开始,主仆二人在途中不但对当时社会的流行话题,从宗教、阶级到男女关系、道德伦理,不断加以反思和辩论,而且以调笑的口吻讲述了各种各样的趣事。 这些应接不暇的主题、层出不穷的插曲,以及大量涌现的离题发挥,使整个剧本情节错综复杂,也构成了阅读剧本的最大乐趣。
身分
尚.馬克做了一個夢:他很擔心香黛兒,他到處找她,他在街上跑來跑去,終於,他看見她,她的背影,她往前走,越走越遠。 他追著她跑,喊她的名字。只差幾步而已,她轉過頭來,這下尚.馬克被懾住了,在他面前的是另一張臉,一張陌生的、讓人不舒服的臉。 然而,這不是別人,是香黛兒,是他的香黛兒,他很確定;可是他的香黛兒卻有一張陌生人的臉,這真讓人難受,非常非常的讓人難受。 他抱住她,緊緊的把她抱在懷裡,以哽咽的聲音不斷的喚著:『香黛兒,我的小香黛兒,我的小香黛兒!』好像他想藉著一再覆述這些話,把她那張丟失了的臉、丟失了的身分,注入這張變形的臉裡面去.....
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相遇
如果有人问我,我的祖国通过什么在我的美学基因里留下深远影响,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通过雅纳切克的音乐。身世的巧合在这里也扮演了它的角色,因为雅纳切克一辈子都在布尔诺生活,我父亲也是。父亲还是年轻钢琴家的时候,在这罩曾经是一个对雅纳切克着迷的(孤立的)音乐社闭的成员,这些人是雅纳切克最早的行家与捍卫者。我在雅纳切克辞世之后一年来到人间,从小,我就每天昕父亲或是他的学生们弹奏他的音乐。一九七一年,在我父亲的葬礼上,在被占领的阴暗年代,我不让任何人致辞:只有四个音乐家,在火化时,演奏雅纳切克的《第二号弦乐四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