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2022版)
111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9%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代表作,享誉世界的超级畅销书,小说依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剧变,以托马斯与特蕾莎偶然而宿命般的爱情为主线展开故事,不仅仅是描述几对男女感情上的纠葛,也不仅仅是书写个人命运在大的境遇变迁中的沉浮、个人在变革时刻的选择,更是一部层次丰富、意象繁复的哲理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谵妄之下人的生命分量几何这一带着神秘感的疑问开篇,随着不断穿插的书中人物的生活走向、所思所想提出了生命之轻与重、灵与肉的相对论。
玩笑(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2022版)
6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0.0%
青年学生路德维克因为在寄给朋友的明信片上写了几句玩笑话而被开除出党,并被下放到矿井做苦役。在服役期间,他爱上了一位老实稳重的姑娘露茜,将她视为自己黑暗生活的引路人。然而露茜对两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出了强烈的排斥和抵制,激怒了不知内情的路德维克,最终,路德维克用一个耳光将露茜彻底赶出了自己的生活。十五年后,获得自由的路德维克重回故地,遇到了成为理发师的露茜,而露茜已经不认识他了。为了报复当初执意将他驱逐出党的泽马内克,路德维克设计引诱了他的妻子埃莱娜,却随即得知埃莱娜与丈夫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反而令泽马内克庆幸可以因此与埃莱娜离婚。埃莱娜知道路德维克不爱自己之后决定服毒自杀,却误服了泻药,故事以一场闹剧收场。
慢(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2022版)
2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0.2%
《慢》是米兰·昆德拉移民法国后用法文创作的第一部小说,将虚与实、过去与现在完美融合。小说中作者和妻子薇拉去一座已改为酒店的城堡度周末,驾车行驶在公路上时,一辆摩托车飞驰而过,引起了作者对速度的思索。由此他回忆起18世纪法国作家维旺·德农的小说《明日不再来》中贵妇人和年轻骑士的故事。与之交织的是一群现代人的荒诞之夜:20世纪的某一天,一群昆虫学家聚集在城堡酒店开研讨会,上演了一出又一出可笑的闹剧。“慢是幸福的标志”,相较于《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不朽》所探讨的沉重话题,《慢》的主题看上去令人惊奇,显然是昆德拉所有作品当中主题最为轻松的小说,通篇“没有一句正经话”。作者自己曾说:“作品没有任何一个严肃的词。”
小说的艺术(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2022版)
1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5.9%
小说从何而来?人们为什么喜欢小说?阅读小说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在本书中,米兰·昆德拉从堂吉诃德走出家门讲起,描绘小说的一路变迁以及为人类带来的精神慰藉,进而道出小说的智慧。“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昆德拉说,在这个格言的启发下,他喜欢想象:拉伯雷有一天听到了上帝的笑声,欧洲第一部伟大的小说因此诞生了。小说的艺术来到世界正是上帝笑声的回响。小说的智慧不同于哲学的智慧,它不是从理论精神,而是从幽默精神中产生的。《小说的艺术》也昆德拉小说美学的集中体现,借由此书,我们可以了解作家的艺术观点、风格、技巧,和他对写作的态度、对文学传统的理解,以及在这个态度背后对人和世界的想法,是对小说存在价值的最佳回答。
无知(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2022版)
8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5.8%
《无知》是被法国读书界称为“遗忘三部曲”的最后一本(前两本分别是《缓慢》和《身份》)。米兰·昆德拉早期作品的主题往往离不开政治和性这两个主题,但在后期,他的作品中关于政治的题材渐渐淡化而哲思的倾向更为明显。《无知》述说流亡西方的捷克人回乡寻根,却在现实巨大的落差中经历迷惘、失望及寻找自我的过程。小说讲述流亡二十年的女主人公重返祖国捷克,归国途中在巴黎机场邂逅旧相识,然而今非昔比,被中断的故事总难再续,回归总难踏实。这是一个尤利西斯式的故事:祖国,怀旧,爱情,自我,衰老,现实等众多主题层层交织,昆德拉再度展现了他游走于轻重之间,冷静而忧伤的叙述能力。
月亮的光是借来的(当文学遇到画)
暂无简介
寻找米兰·昆德拉
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57.7%
昆德拉人生拼图版,首次全面披露昆德拉人生足迹。米兰·昆德拉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也是一个成功隐身的作家。三十七年以来,由于一直拒绝在媒体上露面,他从公共视野中消失了。泳池边阿涅丝的手势,卡列宁的微笑……他笔下的人物让读者难以忘怀,而他本人却成了一个幽灵作家。他为自己的生活以及与他的经历有牵连的百年历史贴上了封条。本书作者阿丽亚娜·舍曼从二十岁起,就渴望能与《玩笑》的作者昆德拉相遇。为了追寻昆德拉的足迹,她一直走在寻找米兰·昆德拉的道路上,从东欧到西欧、从布拉格到雷恩、从科西嘉到美丽岛往返穿行。她结识了昆德拉的夫人薇拉,与她一起追忆作家的往昔岁月。她采访过知名出版商、电影人、电视主播,凭吊过遇害的作曲家和钢琴家,接触过年迈的持不同政见者和金盆洗手的间谍特工,也聆听过德斯诺斯和阿波利奈尔的诗篇……她通过作品阅读昆德拉的人生,又通过小说家的人生去解读他的作品,而这样的作品和人生,经过几许翻译迷失,从此分裂在两个祖国之间。
终极悖论: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世界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8.3%
该书是“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11SA100)。本书主要对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主题开展研究。米兰•昆德拉是当代捷裔法籍作家,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本书以“终极悖论”作为主旨对昆德拉小说进行解读,以文本细读、分析与阐释为基本方法,考察昆德拉小说的主题内容,力图较完整、具体地研究其小说涉及的悖论范畴。
弱势民族文学在现代中国:以东欧文学为中心
本书旨在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主体立场,系统回顾东欧文学在中国的百年历史,从中国视域中的东欧文学内涵;东欧文学在一个多世纪历史中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及其影响;昆德拉、裴多菲、伏契克、布莱希特等作家个案分析;以及世界语在这一特定中外关系中的中介性文化功能分析等,展开中外文学关系中的“东欧文学”研究,以期在与中西文学关系的对照中,揭示东欧文学的东欧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意义,从而完整探讨现代中外文学关系、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发生与转型与外来资源之间的复杂关系。
高职音乐教育探索
本书论述涉及高职音乐专业培养方向、课程设置、知识结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问题,体现了作者对形成专业结构合理、职教特色鲜明、理论实践并重的高职音乐教育专业特色理念的深入思考,为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高职音乐教育办学模式,提供参考性的建议与可行性的建设发展思路。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规模上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也迎来了其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高职教育带动着高职音乐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探索高职特色的音乐教育专业发展之路,优化整合高职音乐专业结构,开拓高职音乐专业建设的新思路,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高职音乐专业教育体系,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高职音乐专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求。本书不仅是一位从事高职音乐教育一线教师在音乐理论研究、音乐教学探索方面的回顾与总结,而且集中荟萃了作者音乐作品赏析、音乐散文随笔方面的文章与研究成果。
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第八卷)当代卷(下)
《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成果,为8卷系列学术专著。该著作在外国文学经典生成研究方面,聚焦于源语国的经典生成,强调社会语境、文化传统、审美与伦理需求以及科技革命的作用,并且注重文本考据;在经典传播研究方面,聚焦于译入语国的经典再生成,尤其在关注翻译传播和跨媒介传播,认为文学经典正是从不断的翻译和影视改编等跨媒介传播过程中获得再生,获得流传。本书是这套书的当代卷下。
文学的意义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6.7%
国民教育通识读本,汲取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借助22位中外学者与作家的深邃目光,透析文学经典!马尔克斯、帕慕克、米兰·昆德拉等大家原典呈现,王安忆、曹文轩、格非等专家深度解读!《文学的意义》是《国民教育通识读本》系列的文学卷,由知名教育学者、一线杰出教师扈永进精心选编,介绍并解读了22篇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名家名作。
世界文学名著全知道(超值金版)
2人今日阅读
对名著的速读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速读使你能够花费较少的时间与精力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具体到本书来说:假如你想了解作者的情况及作品的写作背景,你可以阅读“作者简介”和“作品档案”部分。假如你想了解一部名著的主要情节,你可以阅读相关篇目的“内容概要”部分;假如你想了解名著中的主人公,你可以阅读“主要人物形象”部分;假如你想了解名著本身的艺术成就与名家对作品的评价,你可以阅读“文学成就”和“名家点评”部分;假如你想记一些名著中的精彩篇章,你可以阅读“精彩篇章推荐”部分;假如你读了这几部分而起了阅读原著的愿望,“名家点评”“精彩篇章推荐”部分则指明了原著的精华之所在。
欧美诸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
《欧美诸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是“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总12卷之第11卷。本卷对除欧美五国(美、英、法、德、俄)等主流国家以外的澳大利亚文学、加拿大英语文学、新西兰文学、东欧文学、拉美文学、西班牙文学、北欧文学,以及古希腊罗马文学等在中国的学术研究作了系统而全面地整理,在书中详述了它们在中国的发生、发展与变革及其在学术史上的价值意义,探究了不同时期的人文气息、政治气候、社会发展以及国内国际的各种思潮对上述研究产生的影响,探讨了我国学者吸收、借鉴、译介、评论上述国家和地区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心路历程和思想嬗变,揭示了我国学者主体意识的产生乃至逐渐萌发和强调的学术自觉和批评自觉。
六十七个词
《六十七个词》通过六十六个碎片化的词语,讲述了一个城市孤独男人锦一的爱情故事。他在自我幻觉与现实生活里徘徊,在自己的爱情记忆中寻找真相。最后,他意识到,不管自己多么用力地把想象的画面还原为现实,现实却依旧模糊。档他整理好记忆,却错愕地发现,记忆里只有一个女人的名字,就是邵娅,只有一个女人的身体,却是田小溪……作者运用了大量加法,把不同的人的人生经历放在同一个人身上,试图还原一个人的记忆真相。他甚至往真实的生活里加入大量幻觉,尝试以幻觉打败真相。作品以另类的写法阐述了模糊主义的观点,爱情只是一种想象。
空间叙事学
2人今日阅读
叙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基本的人性冲动,它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然而,把叙事这一重要现象正式纳入研究的视野,却是非常晚近的事。20世纪60年代末,受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法国正式诞生。应该承认,结构主义叙事学所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它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它建立的理论模式,使人们能够对叙事作品复杂的内部机制进行细致准确的解析,而不至像以前那样因缺乏分析工具而只能流于对情节、人物等大范畴作粗糙的描写。
12堂小说大师课: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
1人今日阅读
12 位享誉世界的现代主义小说家,在反叛中重建人类心智的全新形式;12位国内一流的译介者、研究者,在细读中带我们重返文学的黄金时代。余中先、刘雪岚、戴从容、吴晓东、陆建德、毛尖、林斌、陈众议、袁筱一、文铮、范晔、董强,只在这门真正的小说大师课。生动:没读原作,也可听懂的文学课。精讲:一位作家,只交给一位专家深挖。权威:译者角度,直达原著之美。新知:以小说为窗,透析西方文明与哲学。现代主义塑造了“现代人”感受世界的心理和方式。强调反叛性、先锋性、实验性的现代主义小说,既在自我意识、人物性格、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同时也挑战小说的创作手法、读者的审美习惯与人们的道德伦理。这些经典的现代小说,带我们去往无数具有挑战性的心灵视域。那是审美的旅行,也是伦理的旅行,既能帮助我们理解20 世纪所经历的“荒原”与“魔幻”体验,也能让逐渐湮没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中的心灵,重新恢复意识与情感的双重敏感,更好地体察作为现代后果的当下。为什么要读小说?小说死了吗?怎样才能读完《追忆似水年华》?《城堡》中的K是谁?《寒冬夜行人》的悬念是怎样设置的?菲茨杰拉德如何炫富?马尔克斯为什么不认为自己是魔幻现实主义代表?普鲁斯特,伍尔夫,乔伊斯,卡夫卡,劳伦斯,菲茨杰拉德,福克纳,博尔赫斯,加缪,卡尔维诺,马尔克斯,昆德拉。这些名字代表着有史以来最璀璨的文学的黄金时代。他们的思想与作品至今对人类文明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2堂异彩纷呈的小说大师课,12位国内最具权威的学者译者,每人讲解一位20世纪的小说大师与一本代表作,结合时代状况与作家背景,揭开文字织就的面纱,带领我们洞见作品内涵,透析西方社会、思想与文明。以这些最经典的作家作品为点,时代背景为面,搭建文学的常识与基础,体会语言与生命之美。
深圳学人访谈录(第1期)
30多年来深圳始终秉持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形成求学问道的学术追求,逐步培育出富于创新精神的学术群体。本书将2016年度“深圳学人”系列访谈结集出版,全面深入地介绍在人文社科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18位深圳学人。他们立足学科背景,紧密结合深圳实际,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针对学人自身具体情况,实现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全面融合,生动展示了深圳学人的风采,彰显了深圳学派建设的成就。
艺术文化评论:表演研究·身体美学
本书以“表演研究·身体美学”为主题,涉及古今中外的表演艺术和身体美学,既有对梅兰芳的戏曲表演、“样板戏”的意识形态效果、镜像美学的探究,又有弗洛伊德、马克思、尼采等大师对表演理论的借鉴、影响或阐述,还有对生命美学、身体意象以及身体与新媒体关系的探讨。对于艺术史论、书画艺术、中同茶文化等专题的评述也颇见功力。
法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
《法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是《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总12卷之第6卷。本卷结合具体法国作品、法国作家,分阶段考察了从一个多世纪以前开始,法国文学在中国所走过的道路,考察了中国的法国文学研究主题对法国文学家、作品所作出的阐释与研究。书稿脉络清晰、材料丰富,有助于中国的法国文学研究工作的推动。
坠落与拯救:J.M.库切作品中的命运主题研究
1人今日阅读
本书以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J.M.库切为研究对象,共分四章,聚焦其十五部小说中创造的独树一帜的人物形象群,分析其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及灵魂拯救,进而探索库切对我们当下的存在困境、人的弱点和失败的认识与表达。
外国文学作品导读(第二版)
6人今日阅读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除中国以外世界范围内18个民族、国家的54部作品,适用对象是远程教育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还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使用,对一般外国文学爱好者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世界名大师课:综合卷
《世界名大师课:综合卷》是世界文学领域的翻译家、权威学者们对外国文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16部名的深入解读,如《荷马史诗》《神曲》《十日谈》《疯狂的罗兰》《少年维特之烦恼》《吉檀迦利》《先知》《城堡》《百年孤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 各名家从作者经历、时代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创作技巧等不同角度展开,对经典名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解读,深入探讨了青春成长、梦想奋斗、人情财富、爱恨生死等紧扣现实生活的主题。例如,叶廷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城堡》中卡夫卡笔下的“异化”世界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丁君君走进少年维特的内心,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少年维特之烦恼》……
在我头顶的星辰
本书稿为著名小说家、鲁迅文学奖得主李浩关于现代以来小说阅读的诸多心得和体会,“在我头顶的星辰”,意指卡夫卡、布鲁诺·舒尔茨、米沃什、纳博科夫、君特·格拉斯等诸多现代以来的小说大师以及代表作品,作者将自己置身于星光璀璨的二十世纪文学的场景之下,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阐释其敬仰之情和热爱之心。
电子媒介时代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电子媒介时代小说叙事理论研究》是一部结合电子媒介时代特点对小说叙事理论进行研究的学术专著。论著结合相关叙事学理论,结合当代优秀作家在小说叙事上敏感的探索,结合电子媒介时代特质,从小说主题、小说中的时间等角度对电子媒介时代的小说叙事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中外名人成才故事
本书是青少年成才、成功励志读物,讲述了二百多位名人成才的历程。
BOBO风暴
伴随着世纪之风,BOBO一族飘然而至,他们潇洒地享受着人生的每一刻。当我们还在为今天的生活而惆怅的时候,五彩缤纷的社会已出现了引人注目的BOBO一族。
字里人间——性灵小品百篇
1人今日阅读
本书收录了资深新闻媒体人丁时照的100篇读书札记,是他对古往今来治乱兴衰长期思考的结晶。他从史书、笔记小说中品人、说事,无论是对帝王、权臣,还是对僧人、墨客的独到解读,都落笔在现实与历史的纠葛和张力之上,对现代人为人处世有借鉴意义。作者以新闻人的眼光,旧书新读,视角新颖独特,观点鲜活有趣,在品评中可见世间万象、人生百态
消失在镜子后面的妻子
《消失在镜子后面的妻子》是李浩近年所创作的小说精粹,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面镜子,每一面镜子照见的都是一种人生困境。李浩的小说带有独特的西方现代叙事笔调,注重小说的结构构造,风格冷静内敛又深蕴苍凉。在虚构中精心构建了一个现实社会的对照,巧妙地设计了种种矛盾、怪诞与虚无,叙写人生境遇中的困惑,反思人的种种生命状态。《消失在镜子后面的妻子》,共收入其7篇中短篇小说。
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东北流亡文学作家论
滕贞甫编选的《东北流亡文学作家论》是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研究卷中的一部。《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是中国首部全面系统整理中国现代时期东北流亡文学及研究成果的大型图书,分为研究卷、史料卷、作品卷,共36册。丛书翔实而清晰地呈现了东北流亡文学的面貌和脉络。《东北流亡文学作家论》收入了高海涛的《风中的萧军》、刘兆林的《永远三十一岁的前辈》、薛涛的《端木蕻良:他是大地的孩子》、韩春燕的《白朗:俯首苍莽桑梓地,笔走风云半世惊》、周建新的《倔强与执着》等12篇深入研究东北流亡作家的研究文章。12位作者从不同角度系统分析了以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穆木天、罗烽、白朗、舒群、骆宾基等为代表的东北流亡作家的创作成果以及取得的成就,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
天才和天才之间
1人今日阅读
本书以费伯出版社自1929年到1990年共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背景,全面呈现出版人和作家之间不为人知的合作细节,他们共同决定了20世纪现代文学的发展方向。杰弗里·费伯在34岁那年尚无“正经工作”,T.S.艾略特一封自荐信打开了费伯出版社的大门,两人此后并肩作战开创了一个黄金时代。塞缪尔·贝克特、石黑一雄和奥尔罕·帕慕克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杰作在诞生过程中发生的诸多趣事,出版业的厮杀博弈、文学圈的趣闻逸事,都在这里。这本书里的费伯出版社是一位经历了各种磨难,最终抵达梦想之地的探险家。所有正在探险路上的人,在那些重要的选择关头,不妨看看它当年是如何抉择的,这本书是前辈探险家留给后来者的“探险日志”。
乘慢船,去哪里
本书主要为旅行散记,共分三辑。第—辑“近似虚构的旅行”主要叙写作者在青海、井冈山、横峰等地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颇具文化意味;第二辑“乘慢船,去哪里”则将视野放回江浙地区,记叙近几年来在江浙各地的行旅见闻和思考;第三辑“河山海四记”以河、山、海为主要叙述对象,讲述与河、山、海相关的早年生活和行旅故事。
人物事情画他山:域外文学论丛
本辑论丛系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2014年年会提交讨论与交流的文章精选合集,主题涉及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主队方面。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成立于1988年。翌年12月,由学会选编的学术论文集《域外文学论丛》问世,其中收录首届学术讨论会会议代表的31篇学术论文,开创了学会论文集融汇各家观点,聚焦学术热点,探讨外国文学研究新方法和新观念的传统。《域外文学论丛》如今已成为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的品牌会看,为江苏外国文学研究者提供了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为繁荣江苏外国文学研究事业持续做出贡献。
邱华栋文学课:大师创造的世界(大家读大家·第四辑)
2人今日阅读
《大师创造的世界》是读书达人、著名作家邱华栋多年累积、精心遴选的阅读笔记。作为深受世界文学滋养的当代文学名家,邱华栋在本书中将目光聚焦于19世纪下半叶至今,对世界文学格局产生深刻影响的十数位大家:从乔伊斯、卡夫卡等欧洲现代主义小说大师,到海明威、索尔·贝娄等“二战”后美国小说巨擘,再到鲁尔福、加西亚·马尔克斯等拉美“文学爆炸”巨匠……他以丰厚广博的阅读为积淀,深入浅出,以抽丝剥茧的方式进行文本细读,细致梳理这些文学大师各异的生命之路与瞩目的文学成就。每篇后附有相关作家详尽的阅读书目,助益普通读者亲近大师,走进他们的文学世界。
我读: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全7册)
8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8.9%
《我读系列》基于凤凰卫视中文台《开卷八分钟》而来,该节目由学者梁文道主持,何亮亮、吕宁思、马鼎盛等主持人侧身其间。每天以八分钟时间介绍一本新书奇书,文学、历史、科学、财经、商业、宗教、人物传记等无所不包。以最有效的方式探究思想精髓,带读者进入一个个迥异奇妙的书中世界。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系列:历年真题及华图名师详解(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2018互联网+)
2人今日阅读
本书包括2013年-2017年10套国家公务员申论真题,2012年-2017年6套国家公务员行测真题(分省级和地市级命题,本书全文收录),这些真题集中体现了近年来国考申论的命题规律和考查趋势,极具代表性。对于每套真题中的每道题目,我们确保每一道真题在众多权威专家的论证分析后得出最为精准和科学的答案,并探索、剖析每一类型试题背后的规律,考证、排除遗留的命题疑点,给出最权威、最具说服力的答题解析。不光如此,在每道题目的旁边,我们都配备了专门的二维码,考生可通过手机进行扫描,直接收看名师讲解。
文学与记忆:基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记忆资源状况的考察
1人今日阅读
本书稿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共五章:“消费性记忆”生成语境考察“消费性记忆”美学特征的批判性分析“边缘”:当下文学记忆对象的主体多元化倾向从生存美学维度看“积淀性记忆”的理论建构“积淀性记忆”在危机中再造。以“生存美学”为内在逻辑思路,对理想中的“积淀性记忆”进行系统的理论建构。“消费性记忆”与“积淀性记忆”之间的博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学。“消费性记忆”的影响日渐趋大,已预兆着“记忆危机”的出现。在解决“记忆危机”这个问题上,应从“生存美学”角度来探询“积淀性记忆”的再造之路。记忆主体作家应自觉地抑制消费欲望、含茹历史意识、追寻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以及模铸理想人格等,最终以深邃的“思想力量”来重现文学往日的辉煌。
论小说家的审美观照
文学是内视艺术,是人类观照和确立自己最好的方式。由此,文学之美,是人类精神之“真”、“爱”、“善”和“美”的澄明和体现。小说家的审美观照,立足于人性之“真”、情感之“爱”、灵魂之“善”和艺术之“美”,从小说家和小说人物的心灵世界出发,进行由表及里的研究,以期对当代小说家的审美意识和创作实际,以及小说作品的阅读赏析,有所启示。
张贤亮文学与电影作品比较研究
本书共分为:上编、下编和附录三个部分。上编主要论述了文学和电影两种艺术类型,并从其媒介符号等方面的差异性与交互性进行理论的比较;下编是张贤亮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的文本细读,在张贤亮的作品及改编的9部影视作品的收集细读过程中,运用文学与电影的相关理论对作品进行分析,主要采用了上编媒介符号及叙事学等方法对作品细读;附录是张贤亮的大事记,将张贤亮的生平和创作大事记以年表的形式完成。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真题系列:历年真题及华图名师详解(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2017最新版)
1人今日阅读
本书包括2011年-2016年10套国家公务员申论真题,2012年-2016年6套国家公务员行测真题。本书行测和申论真题都有详解的解析,更好的让考生理解真题。本套历年真题在重新修订真题解析,确保每一道真题在众多权威专家的论证分析后得出最为精准和科学的答案,探索、剖析每一类型试题背后的规律,考证、排除遗留的命题疑点,给出最权威、最具说服力的答题解析。同时配有图书免费配套视频课程,是一本会说话的书!
我读.2
本书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从作者、写作背景等方面,向读者多角度地呈示一本书的内核。主讲人对每一本书都经过了消化打磨,最后形成了中肯的评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沉稳客观地把各种思潮、社会文化热点传递给读者。
北大年选-2005散文卷
《北大年选·2005散文卷》从2005年全国主要的报刊中精选出有代表性的佳作奉献给读者。本年选的标准来源于我们对散文的理解:透彻的真实,博大的情怀,自由的表达,丰富的想象,以文字之美呈思想之美、智慧之美、生命之美。所选文章包括各个层面,写入记事,抒情状物,书评、演讲等,充分体现散文的多样性。本年选既有名家力作,也有新人小品。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学者众多不同背景的写作者共同为我们营造出了丰美迷人的散文世界。
时间的玫瑰
这本书里有描述普通电力职工的事迹,有读书观影的感触,有生活中遇到的点滴温暖,也有旅行中的见闻。字里行间,再现了电力职工认真工作、快乐生活的真实画面以及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
武志红心理学套装(共四册)
35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2.8%
《为何家会伤人》——中国式家庭问题第一书,细致入微地揭示中国家庭的运行机理,解读你我的情感模式,认清病态家庭的前因后果,建立健康的家庭心理,帮助为家所困的人们重新找到自由与幸福。《为何越爱越孤独》——从心理学的角度,结合大量真实案例,帮助你看见关系的真实样子,打破横亘在人与人之间那堵自恋的墙,结束权利与控制的游戏,让真爱和自由重新回到家人、爱人之间。使自恋变为自爱。……
巴黎评论(套装共7册)
4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2.4%
“作家访谈”是美国文学杂志《巴黎评论》(Paris Review)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四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之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走出人格陷阱
6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9.6%
“人都在追求卓越。”这句话,你赞同吗?特别是,你觉得自己在追求卓越吗?相信问这个问题时,多数人会觉得:嗯,是啊,应该是这样。但其实,无数人的人格有各种陷阱,这些陷阱约束着他们追求卓越和强大。无论外在的条件多么优秀,漫漫人生长路上,人格才是核心竞争力。本书以“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和“七个心理寓言”为理论基础,详细说明了“人格”在我们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愿这本书能帮助你认识人格的魅力与陷阱,从而不断完善你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