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阅微草堂笔记(精装)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0.0%
《阅微草堂笔记》乃纪晓岚晚年之心血结晶,创作历程横跨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全书涵盖二十四卷,收录1196则轶事,其中既有社会各类见闻,亦不乏狐鬼神怪的奇异传说,从多个角度映射出康乾盛世的世间百态与潜在忧虑。同时,书中也流露出纪昀对那些虚伪的“假道学”的讽刺与批判。整部作品将叙述与议论巧妙结合,寓意深远,充满了深厚的人文关怀。书中的故事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描绘的地域广泛,为我们了解清代社会风貌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纪晓岚写的因果故事 精选集
暂无简介
帝范观止
暂无简介
淡经 纪晓岚一生的九大心计
人世沧桑,是非杂乱。怎样才能保持一种平淡的心境呢?这里我们想给大家提一提纪晓岚。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一次次翻遍纪晓岚的智慧,就会发现时时刻刻活在一个“淡”字中。请看: 在百姓心中,纪晓岚是诙谐幽默的“钢嘴铁牙”;在文人眼中纪晓岚是学贯古今的文学泰斗。纪晓岚,堪称乾嘉时期土大夫中赫赫有名的人物,被誉为“第一文学侍从”。总之,纪晓岚显赫一时,名震天下,走入了人生的至境! 诚然,纪晓岚在官
唐宋诗三千首
原书名《瀛奎律髓》,据一九二二年扫叶山房本影印。
纪晓岚随机应变方圆之道
纪晓岚才清四溢,出口成章,古今词赋皆信手拈来,又异趣天成,更嗜色如命,为大清第一文圣,他集机敏、圆滑、诙谐、幽默于一身,侍奉皇帝近四十年终磨练出一套——随机应变方圆之道,成为乾隆皇帝身边须臾不可离的大人物,甚至连皇帝玩笑都敢开的特殊侍从。 本书乃纪晓岚一生纵横朝野的处世心经! 本书前言 特色及评论 文章节选 第一章 纪晓岚随机应变方
古典名着聚珍文库
《阅微草堂笔记》是五种笔记小说的合集,包括《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阅微草堂笔记》是晚年的清代著名学者纪昀通过一些神仙狐鬼精魅的故事,广泛地反映了清代社会现实,描摹人情世态,抒发人生感慨,传布劝善之道。不论从文化史、思想史、风俗史的层面,还是从文学层面去观照它,其中都蕴藏着丰富的具有价值的意义。
阅微草堂笔记会校会注会评(套装上下册)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文入学者、一代学术宗师纪昀晚年撰写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全书共二十四卷,包括《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该书的写作始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一直到嘉庆三年(1798)年全部完成,前后延续的时间长达十年之久。根据纪昀的系年推算,当在他六十六岁到七十五岁之间。 纪昀开始《阅微草堂笔记》写作时,已经进入花甲之年,而此时,乾隆帝已经是年逾七十的古稀老人了。此时的乾隆帝,体力衰退,精力不支,理政不如前期勤勉,用人更不如前期明察,已远非从前那位勤勉、睿智、具有雄才大略的乾隆帝了。
经典传家·图解阅微草堂笔记
丛书策划者从千余种传世经典中慎重精选,同时,为了消除今人阅读古代文言经典的艰涩,力求以时人容易读懂的版画图示和解读心得的方式,让读者充分汲取古人成功的养分,使圣贤的智慧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四库全书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体现,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喜怒哀乐,张扬着中华民族的性格。
家藏四库:阅微草堂笔记(化读本)(插图版)
《家藏四库:阅微草堂笔记(化读本)(插图版)》以记述狐鬼神怪为主,然而在作者淡雅质朴的文字里,“虚幻”与“现实”的界限被打破了,人生的道理自现实生活,甚至神鬼仙怪的妄谈中演绎出来。连鲁迅先生也赞叹“他生在乾隆年间法纪最严的年代,竟敢借文章以攻击社会上不通的礼法、荒谬的习俗,以当时的眼光看去,真称得上很有魄力的一个人”。
老龄化背景下养老社区发展研究
发展养老社区是一种创新养老模式的积极探索。《老龄化背景下养老社区发展研究》从养老社区概念、类型以及相关理论入手,对上海与广州养老需求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养老社区及养老服务发展经验,分析了当前我国养老社区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养老社区发展对策与构想:大型全龄化服务型养老社区与小型多功能综合服务体养老社区,并从养老社区定位、支撑系统、运营风险、盈利模式等诸角度详细阐释了养老社区运营模式,展望了其发展前景。《老龄化背景下养老社区发展研究》附录中还对我国养老社区的典型案例进行了系统分析。
上海研究院智库丛书: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上海研究院智库丛书: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研究》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实践,借助“多中心合作共治”和“福利多元主义”的理论视角,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街道为例,探讨社会化养老服务的运作逻辑和秩序建构。具体从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演进、运作模式、支撑力量、行动策略、社会效应等方面展开系统解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治理和社会转型的实践,就其中蕴含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
四库全书荟要(共100本)
《四库全书荟要(共100本)》主要内容:《四库全书荟要》共463种,20828卷,11178册,下设若干子目。其中,经部173种,3576卷;史部70种,6535卷;子部81种,2866卷;集部139种,7851卷。 《四库全书》编纂之初,征书纷至沓来,卷帙浩繁,不便浏览,已经63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一部系统而完备的图书,所以在开馆之初,命于敏中、王际华等人从应钞诸书中,撷其精华,以较快速度,编纂一部《四库全书荟要》。乾隆四十三年,第一部《四库全书荟要》完成,藏于紫禁城坤宁宫御花 园的“ 摛藻堂”。次年,又誊缮一部,藏于圆明园内的“味腴书屋”,以备乾隆随时阅鉴。
住宅社会学
本书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述了住宅的历史、作用和地位,揭示了人与住宅、住宅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规律。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住宅社会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分别从住宅的社会属性,社会与住宅,文化与住宅,人口、家庭与住宅,住宅消费与住宅分层,住宅社会问题,住宅与社会政策,居住区的社区管理,住宅社会调查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对于住宅社会学学发展以及住宅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