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养活教育
1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8.9%
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主席聂圣哲先生创立了“养活教育思想”。2到3岁是孩子开始养活教育的好时机。带领孩子做点点滴滴的事,为大人分担家务,学习做饭做菜、养花弄草、洗熨衣服,到田野去学种庄稼……养活教育就是教孩子做不会做的事,逼迫孩子做会做的事(不断改善),让孩子从小树立“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价值观,尽早独立,养活自己。
劳动课与养活教育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9.0%
养活教育认为:孩子会做家务,能养活自己,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 建议家庭内部达成共识,从两三岁开始就带着孩子做点点滴滴的小事,让他们逐步学会叠被子、洗衣服、烧饭做菜、养花弄草、倒茶递水、待人接物、计划和安顿生活,有机会的还要到田野去学种庄稼,如果孩子喜欢上各类DIY手工,就更好了。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是懂生活、不啃老、不畏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下一代。
艺术是什么
本书从艺术的本质特征出发,在哲学层面对艺术感、艺术创作规律及人们欣赏艺术的情感走向做了深入的剖析,分析了艺术感觉的形成条件,对艺术创作的过程及艺术创作的工具进行了分类,还对艺术作品的主要特性进行了视角独特的论述。本书基本上从哲学层面回答了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以平实、质朴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艺术的一般规律,因此提出了艺术研究的一系列全新的概念与方法,是对艺术及艺术创作认识的一次飞跃。
美制木结构住宅导论
《美制木结构住宅导论》简介:这是我国第一本系统介绍北美流行了两百余年的木结构住宅的设计、建造、选材及优特点的专著,在美国,现代轻型木结构住宅十分普及,几乎占了低层单户住宅市场的99%以上。所以,在中国开展对美制木结构住宅的研究、开发、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人是如何管理企业的
《中国人是如何管理企业的》是中国企业家在借鉴西方管理思想基础上,对中国企业管理之道的积极探索。它是一本直接指导现实管理的书,直面了中国式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这些来自一线的规章制度,是德胜公司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有益经验,同样也是中国带给西方企业管理学界的一大贡献。
中华艺术论丛 第13辑:明清艺术史
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历史进程的物证。一个民族,如若在已经过去了的时代,没有留存下多少表现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品,再怎么说自己有着怎样光辉灿烂的历史,或夸耀自己是一个聪慧而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人们也是不会相信的,其民族的后代也是不会有什么民族自信心的。我们之所以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自豪,对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在任何民族面前都不自卑,是因为我们有着辉煌的过去,那文化宝库中所珍藏着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以及其他方面的作品,无一不昭示着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哲学典籍显示出民族对世界与人生认识的深度,历史著作表现出民族鉴古知今的反思精神,文学作品反映出民族的想象力和有无浪漫的情怀,而艺术精品则能综合地呈现出民族的胸襟、气度、学识、智慧、信仰以及在某一个时期的精神面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工艺技能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世界的艺术史、一部民族的艺术史就是一部世界史、一部民族史。 中华民族自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艺术创作不但从未间断过,而且不断地掀起创作的高潮。明清两代依然如此,无论是绘画、书法、雕刻、建筑、服饰,还是音乐、戏剧、说唱、舞蹈,都有精品存世。以绘画为例,在画史上赫赫有名的就有浙派的戴进,吴门派的文徵明、沈周、唐寅、仇英,清初的“四大高僧”,皇家画院中“四王”以及“扬州八怪”等。再看草根艺术的戏曲,在两个朝代中产生的剧种不少于200个,创作的剧目不少于两万部,仅进入中国戏曲史的剧作家就有贾仲明、朱有燉、朱权、丘濬、冯惟敏、王世贞、高濂、汤显祖、冯梦龙、李玉、李渔、孔尚任、洪昇、方成培等上百人。 当然,在艺术发展的历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生机勃勃的时期,也有萎靡没落的时候;有时创新如同井喷,有时则像蜗牛爬行。艺术贵在创新,只有创新的艺术才有价值,才能跨越时代,成为民族前进的足迹。那么,就一个时代而言,它应该给艺术的创新提供什么样的条件呢?我们以为须有三个。 一是和平稳定的环境与富饶的经济。倘若是战争频仍,局势动荡,人的生命朝不保夕,整日惶恐不安,哪里还有“玩”艺术的那份闲情,不要说创新,连继承也会成问题。因此,社会和平是第1位的。有了和平的环境,还要有富足的生活。只有衣食无虞并富有艺术才能的人才会有时间琢磨艺术:怎么样让所绘的画更富有意境,所写的字更美,所建造的房子更有风格,所谱的曲子更加动人,所创作的剧本更适合舞台表现,所表演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众所周知,劳苦能创造物质财富,而闲适才能创造精神财富。为什么明清的艺术高峰在万历前后与康乾期间?为什么苏杭地区产生了大量的艺术家和创作出不计其数的艺术精品?就是因为万历前后与康乾时期,社会高度的稳定,苏杭地区经济十分的富饶。 二是思想不能禁锢过紧。任何社会,思想都不可能是完全自由的,中国封建社会更是如此,但是禁锢的程度在不同时期会有所不同。当政权高度稳定或统治者的专政机器近于瘫痪的时候,思想的自由度比较大,而当统治者感到社会矛盾重重、政权不稳而又有能力进行舆情控制的时候,思想的自由度则较小。思想自由度的大小,与艺术创作有着极大的关系,因为艺术创作需要题材上没有多少禁区、题旨上没有多少框框、艺术形式上没有多少束缚,倘若动辄获罪,甚至有丧身灭族的危险,就不敢在艺术创作上放开手脚了。长此以往,想象力会减弱,“标新立异”的热情会消磨殆尽。只能是因循守旧,按照已被统治者认可的“艺术”模式进行复制。于是,该时代或该时期就出不了艺术大师而只有大量的手艺“匠人”。明代中叶以后,思想钳制渐松,于是,哲学大家王守仁、王艮、李卓吾、吕坤、方以智等接踵而至,思想的自由度大了,艺术的创新能力也就随之增加了。康乾时期的思想虽然没有明代中叶宽松,但是比起清初的严禁密锢,要好得多了,所以才有了戴震、钱大昕这样的思想大家。当然,由于没有明中叶之后的宽松度,所以,在艺术创作上的成就,康乾时期也没有明中叶以后大。 三是教育发达。文盲的人或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人,当然也爱艺术,也能从事艺术创作。但是,客观地说,他们比起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其艺术的趣味、要求和创作的能力是大不一样的。即如戏曲的伴奏,为什么昆曲有丝弦箫管,而大多数高腔的剧种只有锣、鼓、铙、钹、板等响器,就是因为江南教育发达,文化程度较高,能拉会吹的人很多,而高腔流播的地区,教育欠发达,绝大多数人掌握不了吹拉弹奏的技艺,故只能“其节以鼓”。琴艺也能说明这个问题,为什么清代的琴艺基本上集中在江南,有所谓常熟虞山派和扬州广陵派,是因为其他地区的教育程度不够,没有多少人具备操琴的能力。教育是否发达,不仅决定着艺术创作者,还决定着艺术接受者,仍以琴艺为例,如若江南没有那么多能够欣赏琴艺的“耳朵”,《平沙落雁》、《渔樵问答》弹奏得再出色,却无知音赞赏,演奏者还会有演奏与孜孜探求技艺的热情吗? 由此可见,一个时代能否创作出大量的能够传世、为民族的文化宝库收藏的艺术珍品,关键是这个时代能否给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有的是需要执政者做的,也有的是需要我们民众做的。让我们上下一起努力,营造出一个空前的良好的艺术创新的环境,以复兴中华民族的文化。
中华艺术论丛9: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专辑
《中华艺术论丛(第9辑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专辑)》给予我国的少数民族戏剧特别的关注,利用第9辑的整个篇幅,专门介绍各个少数民族的戏剧。无论是历史悠久达数百年的藏戏,还是起步才几十年的满族新城戏,本期都一一作了介绍。也为了宣传对少数民族戏剧的发展作出过贡献的艺术家,并表彰他们的功绩,本期特设立专栏,为部分著名的剧作家、演员、导演、作曲家立传。可以说,本期专辑是迄今为止国内全面介绍“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的专著。若要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戏剧,若要比较深刻地认识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华艺术论丛(第9辑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专辑)》无疑是一个称职的向导。
中华艺术论丛 第14辑:戏曲音乐改革研究专辑
本书系《中华艺术论丛》第14辑。主要内容为戏曲音乐改革研究专辑,分为理论前沿、曲家经验、汪人元专栏、路应昆专栏、全新动态、附录六个部分。诸论文着力于探索戏曲音乐改革的有效途径,总结其经验与教训,特别强调音乐在戏曲改革的重要性。
振兴戏曲专辑(第10辑)
《振兴戏曲专辑(第10辑)》收录了廖奔等众多戏曲研究名家的41篇论文,分别从剧本、音乐、表演、舞美等多方面探讨了戏曲在现代社会如何振兴的问题。各位专家各抒己见,具有十分现实的启发意义,对戏曲早日走出低谷,重新焕发风采,有着积极的作用。
徽州往事 聂圣哲剧本集
《徽州往事 聂圣哲剧本集》包括聂圣哲创作的数部剧本,《徽州往事》《公司》《鼠流之辈》《靠善升官》等。曾分别在国家大剧院、长安大戏院等全国各地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尤其是《徽州往事》,写了清朝年间,在外经商十年的丈夫回家过年,路遇匪徒,被栽赃等,故事可看性很强,受到有关领导与戏剧界专家的好评。《公司》偏重当代生活,女博士如何创业等,在长安大戏院演出后不久,全文发表于《人民文学》杂志。几部戏情节都很曲折,倾注了作者的心血。
中华艺术论丛·第16辑:戏曲骨子戏研究专辑
今日在戏曲舞台上经常演出的是所谓“老骨子戏”,譬如京剧的《杨门女将》、《沙家浜》等,越剧的《红楼梦》、《五女拜寿》等,锡剧的《珍珠塔》等,黄梅戏的《天仙配》、《女驸马》等,新编的剧目因不为观众喜爱,而几乎留不下来,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老戏老演,老演老戏”。 这种认识是既看低了演员与观众,也不符合实际情况。人们喜欢老骨子戏,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老骨子戏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仍与现阶段广大百姓的道德要求相吻合。是凡“老戏”,其主题思想基本上都是颂扬传统优秀美德——忠诚、仁爱、孝顺、行义等品质的,而极力批判奸佞、残暴、骄横、自私等行为。二是老骨子戏体现了戏曲艺术的审美特性。戏曲艺术的审美特性为歌唱的情感性、动作的程式性、表演的技艺性与语言的俚俗性。三是老骨子戏为演员提供了“用武之地”。戏曲演员在习戏时,无论是唱曲,还是表演,都是用老戏作为教材的,他们由演习老戏而掌握了戏曲的表演体系。鉴于老骨子戏巨大的艺术价值,本刊在这一辑专门探讨部分演出时间较长、观众评价较高的剧目之所以具有旺盛的舞台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以期对戏曲的振兴有所裨益。
中华艺术论丛. 第24辑, “全国哲社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介绍”专辑
近年来,广大从事艺术理论研究的工作者,以不辜负新时代党和人民殷切期望的态度,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项目并潜心研究,每年都有一批很好项目通过结项。为了展示艺术科学研究的丰硕成果,激发更多的艺术科学工作者的研究热情,更为了让已经结项的成果发挥出优选的社会效益,本论丛第24辑受全国艺术科学项目管理中心的委托,遴选出部分很好的成果,介绍其主要内容。这一辑的遴选范围为2014—2015年立项、现已结项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