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肖鹰文集初编·批评卷
2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肖鹰教授批评文章的选集。作为一位学院派教授批评家,肖鹰教授的批评活动坚持文化批评的独立性、学术性,并且以观点鲜明、语言犀利的批评风格赢得社会广泛关注。在这个自选集中,肖鹰教授采用三个原则编选文章:其一,影响较大的批评文章;其二,自认为学术性较强的批评文章;其三,自认为较好地表现自我批评风格和语言的文章。这个文集的编选系统而完整地表现肖鹰教授的批评活动历程和批评风貌。
中国美学通史6:明代卷
2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叶朗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中国美学通史》的第六卷即明代卷。本卷是对明代美学的论述,概括了明代美学的特点与基本内容,对重要人物的美学思想及主张做了归纳和阐述,体现出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准。作者认为,明代美学的特点可概括为情与法、意与形,即由法而情,性情说别开生面;由意到形,感性审美异军突起。这两个特征反映了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审美情趣逐渐受到重视的历史现实,与明代思想领域对传统的思想的反叛密切相关。明代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向市民文化转型分化的时期,尽管传统的美学主题仍然在诗、书、画的理论中展开,但在精神主旨上向情感主体化、自然趣味化的转化,市民文化精神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儒家和道家自然精神,因此,明代美学的市民化精神对后世美学具有先导作用。代表性人物包括:王阳明、徐渭、李贽、汤显祖、董其昌、袁宏道等。
中国美学通史7:清代卷
2人今日阅读
本书是叶朗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中国美学通史》的第七卷即清代卷。本卷是对清代美学的论述,概括了清代美学的特点与基本内容,对重要人物的美学思想及主张做了归纳和阐述,体现出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准。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至清代臻于极致,美学亦然,清代在传统艺术形式的各个方面,都展现了极高的成就,如文学(《红楼梦》)、绘画(以郑板桥为代表的“扬州八怪”、八大山人等)。清代美学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西方美学的东渐,以王国维等为代表的学者做出了将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相融合的尝试
不朽的艺术
这是清华大学肖鹰教授近十五年的教学成果,首次以文字的形式面市。既是教授的艺术心语,也是多年来美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心得。本书以十五讲精要介绍中西艺术史上经典的艺术作品和伟大的艺术家,以引导读者欣赏经典艺术的魅力、走进伟大艺术家的生命世界、体验人类心灵的瑰丽历程。
以神为马
《以神为马》,语出《庄子》。借作书名,意指在 “有涯”与“无涯”的对立中,以自由精神追求学术—人生的无限境界。作者多年潜心研究中国美学,以美学基本理论的探寻为要津,纵深出入中西艺术,最终落实于中国美学与艺术的经典问题和核心范畴的审思。 从风骨到神韵,从李贽的童心与空观到被误解的王国维境界说,再到庄子美学辨正;从陶渊明的乡土诗意到老年徐渭的少年情怀,再到《红楼梦》美学意蕴的新解……《以神为马》以庄子“游”的观念导航中国美学,验之以中国文化的多元丰富,书中对20世纪以来的多种通行观念的尖锐质疑为深化中国美学研究提出了挑战性话题,表现了作者在古今、中西的纵横交集中的美学探索和理论建树。
形象与生存
暂无简介
中西艺术导论
这是一部系统讲述中西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其思想渊源的高校教材。作者长期从事中西美学、艺术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形成了自己扎实而独特的中西艺术思想体系。这部教材的特点是:第一,知识性和思想性并重,本书在系统准确地讲述中西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其思想渊源的基本知识的同时,展示了作者对相关学术前沿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第二,比较美学视野与历史研究的结合,本书对中西艺术的理论阐述,不仅始终坚持在比较美学视野中展开,而且将它们放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剖析;第三,关注当代艺术现状,将对中西传统艺术的比较阐述,延伸到对当代中西艺术发展的现状的评析、阐述。
体验与历史:走进艺术之境
暂无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