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国治
舒国治,一九五二年生于台北。原籍浙江。一九八三至一九九〇,七年浪迹美国一九九八获长荣文学奖首奖之《遥远的公路》可为此期间生活与创作的写照。
理想的下午(精装)
2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2.6%
《理想的下午》是旅行文学奠基人、“永远的浪游者”舒国治代表作。以一种超俗的眼光,与闲散的人生情怀,讲旅行、讲山水,看待周遭、寻觅佳境。自出版以来荣获华语文化圈多项大奖,被誉为“文艺青年人手必备之书”。是流浪,是生活,亦是美学。 本书由作者亲自编选32篇散文。梁文道亲自作序,介绍舒氏其人其文,并勾勒出舒国治从青年时期到成熟期的变化轨迹,更有舒国治为22周年纪念版作的新版序言。 生活本是毫无规划,愿我们以自己的时间行走。庸庸碌碌后的美好时光,未必常常都是百分之百的理想,闹中取静、乱中从简亦是一份恬淡自如。理想的下午自是有限,享受短暂而午后时光则更显惬意。
遥远的公路 精装
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8.7%
舒国治硬核旅行文学经典《遥远的公路》。1983年到1990年,这七年间舒国治在美国,开车在公路上到处跑,在别人上下班、忧虑工作的时候,他在美国公路上无休无尽地奔来奔去。 他只身一人经过荒野和公路,有时睡在车上,有时驱车万里只为看一座小镇。回忆小时候,看当地人不安定的谋职,汽车抛锚也只能夜宿原野。当他停止来,回头看世界空空莽莽,惟有留下里程表上累积的几千里几万里。
门外汉的京都
他说的竹篱茅舍,他说的流水长墙,诸多游赏,被公认是写京都书里最有见地的一本。台北以外,舒国治专书记录的城市行走指南,最任性自在的京都闲走札记,告诉你如何享受一个陌生的城市。 舒国治,台北奇人,梁文道眼中最会玩、最会讲故事的两个人之一,他似乎永远在路上,在城市的通衢小巷流连。浪迹美国七年,返台定居之后,一去再去的城市,是京都。问他原因,他却怀疑答得上来。 一次又一次地在京都的巷弄流连,舒国治自嘲是京都的门外汉,不愿登堂入室,只在门外徘徊,却能看到常人忽略的风物景。在本书中,他记下雨天的京都,也一一描摹京都的黎明、水、氧气、旅馆,以及他认为京都较大的资产——山门与长墙,感叹京都就是一个大公园,而你并不急着找出口,甚至假想“倘若老来,在京都”。 他也试着回答为什么是京都:为了“作湖山一日主人,历唐宋百年过客”,为了竹篱茅舍,为了村家稻田,为小桥流水,也为大桥流水,为了山门长墙,为了氧气,甚至为了睡觉。但这些可以名状的东西,是否就是最后的答案,他自己也怀疑。我们最喜欢的人或物,往往说不出来理由,不是吗?
流浪集
《流浪集》是关于“流浪的艺术”的散文结集、舒先生喜欢自由地游走闲晃,他自觉地从各种生活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回到自然状态,去体会无拘无束的平常生活。在《流浪的艺术》一文中,他饶有滋味地描述了自已关于走路,关于站立,关于坐下的种种感受,读来先是有些惊诧,继而会心一笑——人生来有手有脚,原本是让自己舒适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平时为自己武装的一些负担实在是不必要的。在阅读中找回生活的乐趣,这正是“舒式散文”的魅力所在。
台北小吃札记
內容介紹 《商業周刊》專欄,結集了!十年來,最讓人流口水的一本書! 跟著舒國治遊台北、吃小吃! 小吃的佳美,透露出城市裡人的佳良;事實上台北之好,主要是人與人的關係最密切,人對於別人的需要,亦最了解;甚至可以說,台北是人情最溫熱,最喜被照拂也最喜照拂別人的體貼之城。若有一個年輕人,不想再忍受上班,決心每天烘三百個蔥花麵包,下午三點出爐,六點便全數賣完。再如主婦每日中午將精心調製的五十個便當拿到公園賣,半小時賣完回家,這皆是我所謂「理想的行業」,更別說對社會之貢獻了。──<自序> 選買小吃亦有技術,謂「雜湊」也。譬似買「秦家餅店」的乾烙蔥油餅,再去「鼎泰豐」外帶它的「小菜」(即豆干絲、海帶絲、粉絲、豆芽菜四味拌成),如此返家,一層層撕下油餅,就著這極富醋香滋味的小菜而吃,這便最好。若是再有一碗濃郁香烈的牛肉湯,則不妨至「汕頭牛肉麵」攤買上一大袋牛肉湯。 這些皆是台北所製足以傲視世界的小東西,只是取用它須得稍費周章與些許巧思。──<東門市場滷肉飯> 清晨進店,菜包上桌,取小碟,倒白醋,再擱一小匙辣椒醬,算是配色,也增些許辣氣,不加醬油,就這麼蘸包子吃。 菜包之菜,青綠至極,一口咬下,見綠絲如韌,有人不禁會問:「是雪裡蕻嗎?」當然不是,是青江菜。只是所有極綠之菜絞成細絲,皆很近雪裡蕻之質也。──<康樂意包子> 林家的福州乾麵,拌麵的汁是白汁,麵相淨雅,頗見品味。桌上的黑醋,識者自會酌量調灑,不灑亦隨意,在此店斷沒有貼一布告教你如何加醋調味那一套。──<林家乾麵> 如今,做湯湯水水蔬菜的店,不知怎的,少了。莫非台灣拋卻農家生活習尚真有這麼快? ──<永樂布市對面「清粥小菜」> 此店的湯頭,色較清亮,有椒香氣,有薑沖氣,亦有近似淺淺的沙茶的藥香氣;簡而言之,清鮮也。亞熱帶地區或許最適宜這般口味,華南口味,而不是坊間那些我們習以為常、視為當然的、豆瓣醬風味的──牛肉麵。──<汕頭牛肉麵>
穷中谈吃
吃,是亘古的活动;文明愈是新颖,愈是未必有利于吃。 故愈不文明便利的地方,往往吃得较好。讲求划一,讲求高效率收成,则吃必然遭到简化。 本书为作者近五年论吃文章之集结。早有到1992年(《吃面摊》)与1999年(《饺子》)者。内容概为五十年来在台湾吃饭吃面之种种所见所思。 作者特别注焦于此五十年间常民的平日所吃,故而像烧饼油条、阳春面、便当、自助餐、葱油饼等食物,还有《四菜一汤》《赞泡菜》《赞萝卜》《菜码之美》《赞炒饭》等篇目,皆于本书中探讨详尽。 又恰好这诸多议题都围绕在一“穷”字上。
台湾重游
知名作家舒國治與名畫家鄭在東同遊臺灣,以獨特觀點寫畫而成,帶有濃厚人文氣息的臺灣遊記。 臺灣風景,適合泛泛一玩。 臺灣風景,適合不經意遇上。 不經意看得的臺灣,是最真實的臺灣。 遊看臺灣總令我們臺灣孩子心中充塞著複雜的情緒;說不出的驚喜,又說不出的平淡;有時讚嘆,有時憤怨;十分奇妙。乃因臺灣風景,許多你已去過;臺灣風景,你本就頗為熟悉;臺灣風景,你始終以為它就在你手邊。 跟著都市中的奇人舒國治沿著都市,走入城鄉,辯證何謂「東部」、「南部」,探討各地建築、飲食背後的文化意涵。這是一本像是卷軸一般無盡延伸的遊記,似乎永遠看不完,也永遠看不夠。誠如作者所說:「臺灣的好處是,還有很多荒可以拓。」
读金庸偶得
武俠小說及其世代 ──《讀金庸偶得》新版弁言節錄 文/舒國治 --------------------------------------------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本色文藝。可以說從五十年代中一直到六十年代末,算是台灣武俠小說的黃金年代。 一個地域有一個地域的本色文藝。我的童年與少年時期的台灣,是一個看武俠小說的地方。 倘有一天,你在花蓮或台東某一小鎮下了火車,只見那裡很多木柱磚牆的房子,青少年穿著汗衫,趿著木拖板,站在巷口講話;若還有那種情景,若還有那樣地方,便我等可以回到讀武俠的年代了。 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期與中期的台灣,不僅是大街小巷有小說出租店,有古意盎然的筆名如武陵樵子、南湘野叟、古如風、秋夢痕、柳殘陽、雲中岳,有興人思古幽情的書名如《江湖夜雨十年燈》、《紅袖青衫》、《古瑟哀絃》、《一劍光寒十四州》,也正好少年子弟多的是被頻於戰亂、遷徙流離、憤鬱經年的父親生育下來而致易於桀傲不馴、勇於鬥狠,以是成為所謂的「太保」。而市鎮的生活阡陌,即以台北為例,每走幾百公尺,便可能有一幫眾聚點;什麼「四海」「竹聯」「海盜」「血盟」「飛鷹」「龍虎鳳」等幫派,甚至成功新村、松基一村、四四南村、正義東村等,這類同質背景聚落也可以是外村人的龍潭虎穴。 那個年代,是一個「當時」靜止不動的年代,像是人可以按自己的意識活在他心想的古時莽野。一段戰事稍歇、巿景百無聊賴、人心一籌莫展的苦悶年歲裡,於是對武俠小說這套不涉眼前、無關宏旨有一份寄情,或是說對恍恍高世有一片悠然遠想。 什麼樣的人讀武俠? 什麼樣的人在讀呢?必是對「中國」略有認識或略有聽聞之人;不管他是早先得之於廟台前的歌仔戲、得之於巷口小店的小人圖畫、得之於圓牌上的封神榜故事,或者在學堂裡受習過幾篇中國古文、幾章中國史地……等等。 有著什麼樣的情緒之人會樂於去讀呢?或許也可歸納出來:(1)在現實社會中,有一絲「逸出」之念者。如課考繁重的學子;如他是理工科的專業人才,卻常有公忙之餘想如何如何者。(2)癡人。一逕在追尋某種能矢志凝情之事或物的人。(3)尋常的信而好古者。 於是那些好閒來泡茶、翹腳看報、揮扇吟戲、燃煙吞霧、圍桌雀戰、兩人對奕、月下獨酌、夏夜乘涼、談古今……等等之人會去讀它。 韜光隱晦者讀它,抱殘守闕者讀它。 並且,昔日歲月端的是極其容許這類生活調調。 於是在區公所送公文的,或是在機關做門房的,學校裡的工友,看管腳踏車的,皆可以是名正言順的讀武俠小說者。 甚至你看一個人,會想,「他是個看武俠的。」往往這種感覺硬是很準。 什麼樣的人寫武俠? 什麼樣的人寫武俠小說呢?文學系歷史系的教授們沒怎麼聽說過有寫武俠小說的;陳世驤沒寫,夏濟安沒寫。 不少寫武俠小說的,常是學歷不甚高者,甚至很年少便勇敢率爾下筆的。 柳殘陽開始寫時,只是高中生。他那時一個學生寫書所賺的稿費比他父親校級軍官的餉還要高。 五十年代中期,寫一部二十來冊的武俠小說,據說可以買一幢樓房。 太多的武俠作家,他之所寫,依據的不是深厚的國學知識,依據的不是透徹的文學理論,依據的未必是洗練的人生見解或世故的人情經驗;他們還不來得及找取依據便自下筆寫了。 或許他們靠的也是讀前人的類似原型便已躍躍然要試著說自己的話、講自己的故事。很可能臥龍生寫《風塵俠隱》或《飛燕驚龍》,是來自於讀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而自己有感要抒,而終至寫成一本武俠小說。 武俠故事中多有受朋友之託而致自己受累之情節,譬似司馬遷李陵事蹟,然武俠作家未必詳讀過《史記》、《漢書》,未必讀過〈太史公自序〉或〈報任少卿書〉。小說人物常意興風發,豪情萬丈,「當其欣於所遇,曾不知老之將至」「禮豈為我輩設也!」「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往往如魏晉人物,然武俠作家也未必詳讀過《世說新語》。 武俠作家熟讀的,亦不外是中國傳統孩子詳悉的《七俠五義》,是《彭公案》,是《水滸傳》,是《三國演義》。 金庸武俠的引進金庸所著十餘部武俠,寫人物情態,則栩栩如在眼前;寫故事,則奇中有致;以其體製完整,起束周全,堪稱近代武俠小說集大成者。然其引進台灣過程,亦頗周折。七十年代初,先有盜版以《萍蹤俠隱錄》書名掩代《射鵰英雄傳》、後有以《小白龍》書名掩代《鹿鼎記》,悄悄流通於租書店。七十年代末,遠景出版社公開引進後,全台讀者遂為之風靡。 然金庸之洋洋說部,其實寫於五十年代中至七十年代初,那個年代原也是台灣讀與寫武俠小說的高峰年代。只是當年台灣讀者因書禁而緣慳一面。 六十年代中,我還是個初中學生,偶因機緣得閱香港武史出版社所出的《天龍八部》。黃色封面,共三十五冊。每冊一百頁,含四回,每回之前有插圖一幅。當時一口氣讀完,只覺文筆典雅、學養深厚,女主人翁王玉燕(新版改為「王語嫣」)美麗脫俗教人不捨,卻不知作者金庸是誰。其最感印象深刻者,是蕭峰死義之壯懷激烈,痛人肺腑。當時便隱隱覺得:台灣的武俠小說中找不到壯烈如此者。 誠然,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藝情牽,還珠的時代也無有壯懷激烈如此者。 民國十九年的張恨水其於北洋軍閥時代所情牽志繫者,遂有《啼笑因緣》。 魯迅於民國十二年,則寫有《阿Q正傳》。
舒国治晃游集三种(套装共3册)
暂无简介
杂写
時代俯仰下的心念呈現,一本包羅旅行、書評、建築、人物側寫、飲食、世道觀察、簡質美學、少時回憶、打拳養生等等的人生點滴集。橫跨30年寫作時空,45篇散佚珍文,*會過日子的舒國治,繼《理想的下午》、《流浪集》後,又一散文力作。 這是*會過日子的舒國治,所描摹的生活的情狀。 他寫交友,與朋友聚,是如同賺錢、吃飯、睡覺、打電話一樣的需要。 他寫器識,器識是對身邊諸事能隨時寄情、因地觀照,與自己援引之取捨。 他寫一種夢想的生活,是由星星、月亮構成的夜生活。 他寫等待,因為總是覺得活在不佳的境遇中,所以習於期待更好的時地出現。 他寫旅行,旅行只因不愛待在家裡,旅行是一種徬徨。 他寫日子,是什麼也沒做,什麼也想做,什麼也忘了做。 關於生活,我們經歷太多,記得太少;我們浪費太多,珍藏太少。而理想的生活該是什麼模樣?舒國治以長鏡頭般寧靜深遠的筆觸,細觀生活的諸般種種,謀生的藝術、晃遊的步調、旅行的美學、往事的記憶、時代的刻痕……信手寫來,一鏡到底,而我們終於在這些龐雜的風景裡,探看了理想生活的全貌。
水城台北
舒國治寫作生涯最重視的一本散文集 老台北,到處是小河小橋? 想要知道街巷曲折、阡陌構成的舊日台北? 跟著舒國治,一起探尋最珍貴的台北田園記憶! 台北,眾人皆知,是一個盆地。而這盆子,不是個乾盆子,是一個還盛了點水的盆子。這幾十年來台北的成長工作,其實是把這盆子裡還剩的一泓淺水給倒倒乾淨…… 六十年代的台北,曾是水渠密布、水田處處的台北。舒國治謂,四十年來台北最大的改變可得一句話:由水城變成陸城。從此「水城台北」只能留存在記憶中了。 本書集結了舒國治十多年來在《中國時報》、《聯合文學》、《號外》等報章上的二十餘篇散文,呈露作者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所親見的、自水塘小河稻田逐漸變成高樓林立的、生於長於之台北。而「舒式台北」也一如他的「舒式京都」,均堪稱絕無僅有的城市文學登峰造極之作!
宜兰一瞥
一旦停駐,就不斷想重返的風境 回眸一瞥,人文山水、田園風土 宜蘭,是台灣的絕美! 知名作家舒國治全新作品《宜蘭一瞥》,書寫宜蘭! 舒國治:我喜歡的城鎮是不少家庭能擁有一小塊菜地。能符合這條件的,我心中想到的似乎只有宜蘭,包括它的市、鎮、鄉。那種隨地勢、地形出現的畸零地,受到人的巧思將之化為菜圃,是城市生活中最可貴的福氣。然而西方人會選這樣的鄉下地方嗎?我喜歡城市裡有極多的大樹。這也是西方城市比較占優勢之處,他們一逕保存,而我們不斷的砍。我也喜歡城市裏的房子不要太高,這點西方城鎮也多符合。他們已放慢建設速度,而東方人卻死命的往高處蓋。 宜蘭是文學之鄉,也是文學家心底一逕縈繞的鄉愁。此地多雨、多山,多綠意也多田畝,美麗的自然風光,至今滋養著許多文學創作的根莖。各個世代的作家們,皆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宜蘭的人與事、情與景。 《宜蘭一瞥》是知名作家舒國治結合文學與土地的融會之作。本書不僅描寫了宜蘭的鄉野景致,也道出了作家舒國治與蘭陽這塊土地相遇、相識乃至離離依依的柔情土地詠讚,書中的田園景色、街巷吃食與水塘風光,宛如一幅橫卷長軸的蘭陽水墨畫,雞犬桑麻的舊時農村情韻活現紙上。 隨著現代化與都市化的推進,宜蘭的城鄉景象也與舊日有了不一樣的面貌,但宜蘭的文學則如這方土地上豐沛的河川,始終伴隨著宜蘭人的生活起居,綿延流轉而未曾停息,並在不同的時光中,展現獨具的地方文學風情。
国境在远方
暂无简介
舒国治精选集
他,是“城市的晃游者”;他,是众人口中的“台北城里的奇人”;他,亦是梁文道眼中“会玩又会讲故事的人”。一个一辈子几乎没上过班的人,一个终日在走路、流浪、晃荡的人,却用他的文字,影响了一代文艺青年。 不论生活哲学或写作文体,舒国治皆极具标识性,自成一格。本书为作者自行编选的作品集,将不同时期的散文分为十个题类涵括,既包括了已出版的《理想的下午》《门外汉的京都》《流浪记》等著作中的多篇名作,亦编入了若干从未结集出版的文章《Bob Dylan获诺贝尔文学奖有感》《也谈小津》《眯眼遥看库布里克》《香港有个梁文道》等,更额外收录早年嗜读金庸小说的精选评论集《读金庸偶得》,“舒氏风格”一览无余。
台湾小吃行脚
暂无简介
台北游艺
《水城臺北》的姐妹篇, 七十年代台北文青的深刻寫照。 七十年代是何樣的年代?七十年代的文藝人都在做些什麼? 武俠小說和台灣年輕人的成長究竟有何深沉的關係, 而台北的諸般美學又有多少是肇始於六、七十年代? 舒國治是怎麼寫作的? 還有,台北的好,究竟好在哪裏?答案全在這本書裏!
坐巴士游台南
台南深度行旅書 10名人、20台南好朋友領路的台南味路線168景點的在地分享200%的旅行感動 ◎精選沿線特色景點,體驗公車旅行樂趣 以一日遊為時間軸、公車路線為空間軸,整合交叉七位名人、七位在地居民的經驗,以及專業記者、攝影實地踏查採訪觀察,每條路線均規劃路線示意手繪圖、特色推介、推薦下車站及景點、支線PLUS等區塊,並標注據點之地址、電話、營業時間、公休日等資訊,便於旅客安排行程。 ◎提供主、支線串遊景點,行程內容更豐富多元 每一條主線各自都可與數條支線相互連結,提供遊客自由隨意混搭串遊的多樣組合選擇,使旅行版圖更遼闊,主題更豐富,動線更順暢。 ◎附錄詳列景點、交通總資訊,一冊在手暢遊無礙 提供與內文呼應的實用索引功能,包括提供台南自助遊App、電子票證各類優惠內容與日期、七線公車詳細路線、景點資訊總索引等,發揮本書「一冊在手,暢遊無礙」最大實用效能。
作家的城市地图
作家的城市地圖 鯨向海 代序/我城,你城,他城 鴻鴻 有諾諾的台北 陳黎 想像花蓮 李清志 台北拉丁區 舒國治 無中生有之鎮──永和 劉克襄 世紀末的天母 鍾文音 沈默的巨大喧囂 紀大偉 永和客居 許榮哲 印象中波光萬頃的海,美濃 王盛弘 Nature High 許正平 遠方大廈 蔣勳 西門町──一首老去的歌 吳鈞堯 島與島 阮慶岳 聖通霄──白馬以及屏息的遠方 鍾怡雯 老城小調 陳玉慧 在一個無名的地方 阿盛 姑爺鄉里記事 吳明益 往靈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