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蒙古族民俗文化与“一带一路”建设研究
蒙古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俄罗斯和蒙古国。历史上形成的蒙古族民俗文化跨境、跨文化传播以及跨地域发展的平台,可成为当下中国与蒙古国、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国际性平台。本书主要探讨了借助蒙古族民俗文化,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路径与可行方案,包括在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等口岸城市建立蒙古族民俗文化产业园等建议。
中国萨满文化研究
《中国萨满文化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萨满文化丛书》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资助的“人类学视野中的萨满文化”课题成果基础上写成的。将萨满教的观念体系上升为一种宗教哲学,重点揭示在萨满教哲学的渗透下各民族政治、军事、社会结构、民俗生活、文学艺术诸方面所呈现的形态特点。
东北亚的萨满教:韩中日俄蒙萨满教比较研究
暂无简介
居延故地
人文者,人类社会之各种文化现象也。 中华者,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总称也。 人文中华,时间绵延,昔日辉煌,今朝灿烂,明天锦绣;空间广袤,民族众多,异彩纷呈,独殊东方。哲学、经济、军事、科技、法律、伦理、教育、民族、宗教、文艺、考古、文物、民俗……在历史的长河中嬗变,积淀无比丰富。 穿越时空隧道,漫游文化之旅,整合散落在神州大地上的文明碎片,抚今追昔,继往开来。沿着先进文化的方向,我们推出“人文中华”丛书,俾以让广大读者从通俗有趣的图文中,加深对中华民族古今各种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激励爱我中华的热情。 希冀专家学者们在学术研究之余,能为“人文中华”丛书添砖加瓦,倘若惠赐符合本丛书体例的大作,我们将不胜感谢。 本书属于“人文中华丛书”系列书籍,丛书汇集了中国56个民族之各种文化现象,内容囊括了哲学、经济、军事、科技、法律、伦理、教育、民族、宗教、文艺、考古、文物、民俗……等。本书向我们描述的是内蒙古自治区西北角额济纳旗一带流传的关于生活在黑河流域古老民族的历史传说、宗教信仰、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在描述的过程中,插入了图片和图片说明,文章图文并茂,通俗有趣,如从居延到额济纳、荒漠腹地的文物古迹、居延汉简之谜、哈拉浩特传奇等。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或称无形文化遗产,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或有形文化遗产而言的。有形文化遗产通常是以文物的形态出现,主要指历史上的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指现存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以活的形态出现的,非物质文化更注重技能和知识的传承。本书挑选了基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有关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文和调查报告,以期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黑河流域水资源状况的社会学调查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黑河流域水资源状况的社会学调查》基于对黑河流域9个县区(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青海省祁连县、甘肃省的张掖市甘州区、肃南县、山丹县、民乐县、临泽县、高台县、金塔县等)的社会学问卷调查,描述和分析了黑河流域水资源和水污染的状况、水资源与农/牧业、工矿业发展的关系、水资源与土地退化或沙化、森林和草地减少等关系,并比较了不同经济区和不同人群的受访者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和感受。 黑河流域之所以成为国内外内陆河流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主要是由于黑河中下游地区严重荒漠化,居延海干枯,并成为沙尘暴的主要策源地,形成了波及中国北方甚至东亚地区的强大沙尘暴,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黑河流域横跨我国西北地区的青海、甘肃、内蒙古等三省区的四个市(州、盟),全长821公里,流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途经著名的古代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
生态移民的环境社会学研究
中国生态移民的起源和发展,自组织理论下移民村庄的构建,宁夏吊庄移民及其环境影响,生态移民搬迁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以甘肃省移民调查为侧,额济纳旗生态移民的环境社会学考察,敖鲁古雅“驯鹿鄂温克人”生态移民的等等。
日本神道教与文化
谈起神道,首先浮现于脑海的形象是神社。从古至今,神社神道始终是神道的主体,是神道的核心。但是神道这个概念在神社神道的周围,还有广泛的延伸。其广泛程度,不仅模模糊糊,而且错综复杂,致使客观地掌握神道是很困难的。特别是近年以来,由于日本的一切思想和文化都结合神道来加以阐述,对神道继续进行无限扩大的解释,因而对神道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不仅在学术上,就是作为社会一般概念,也是极其含糊不清的。
民俗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研究》共收录论文12篇,从理论视野、器具民俗和民俗生活三方面对中外民俗文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对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其研究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