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力
朱苏力(1955年4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市,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院长。 朱苏力研究领域有中国法律、西方法律史、美国商税法、美国法律制度等方面,他对主持译介波斯纳文集贡献突出。其主要代表作有《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等。
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
3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9.6%
《送法下乡》是苏力的代表作,也是当代中国法学界极具影响的重要著作,面世十年畅销不衰。本书按照制度、知识、法律人以及研究方法分为四编。集中论述了中国当代基层司法制度、中国基层法官的技术和知识、有关法官以及乡土社会中的其他法律人和作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本书2000年在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现苏力对其中部分内容做了修正,重新出版。本书版权问题已经解决。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四版)
3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2.1%
本书是著名法学家苏力的代表作,是法律社会学及中国法治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是改变当代中国法学视野的现象级著作,曾获1978—2014影响中国十大法治图书奖。本书首版于1996年,2002年、2015年两次修订再版,本书为第四版。 全书以“法律多元主义”为进路,通过对转型中国若干个案的理论考察,从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法律本土化、法律专业化、市场与法律的替代以及法学研究方法论等多个方面对中国“法治”赖以推进的“本土资源”进行了生动展开和规范转化,并提炼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这一核心命题,表达了要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非正式资源、有传统习惯的法律制度中吸取中国法治建设的营养的实践关怀和理论立场。 本书在国内较早运用交叉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创造性地将法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阐释学、语言哲学知识和方法引入中国法学研究,充分展现出法治资源的复杂性、学科知识的不可分割性和多元方法的学术优势。 本书是法学文体写作的典范,此次修订,作者删去三篇文章,改正了原书编校中的错讹,重新调整了每篇文章的语句,使全书论题更为集中,语言更为凝炼,风格更为鲜明。 该书对当下中国法治建设资源的获取、对中国法学研究方法的完善仍有不可忽视的实践指向和理论价值。
是非与曲直——个案中的法理(修订版)
25人今日阅读
该书以“药家鑫案”“许霆案”“黄碟案”等曾引发社会广泛争议的案例为研究“标本”,以法学家的理性、敏锐和洞察力,从那些被人们、甚至法律人有意遗忘、主动省略或懒得验证的但却至关重要的情节和事实入手,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思考和结论,极具启发意义。 作者认为,中国法理研究应当坚持的进路是:摆事实、讲道理(法理)、断是非。三者的顺序也不能乱。只有针对普通人确实能经验感知的事实,才能展开可分享的说理,虽然由于对相关因素的评价不同,甚至因为自我利益的驱动,各自得出的判断并不一致。这正是本书的追求。 这是一种更生动也更开放的案例分析。虽然这些案件都已尘埃落定,但它们留给人们的思考空间仍然很大,作者提出的问题以及有关的讨论本身,仍有意思,仍值得我们深思。 本次修订对全书文字做了些许调整、修改和补充。
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
24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7.7%
中国古代宪制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持久存在的制度经验,有其自己的逻辑和合理之处。但近年来社科领域特别是法学领域,对于中国自己的制度研究较少。作者从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宏观视角出发,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总体把握和深度总结,揭示了历史中国千年传承、具有强大活力的原因,并力图阐释中国在制度文明上独有的贡献。本研究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逐一阐释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构成制度,以及军事制度、官僚体系、经济制度等,从而重构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
走不出的风景大学里的致辞、以及修辞
3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0.0%
《走不出的风景·大学里的致辞、以及修辞》是苏力先生在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10年任期内各种致辞的汇集,主要是迎新和毕业致辞,因为苏力的致辞一洗官腔套话,贴近年轻学生的心灵与生活,这些致辞在当时就引起了校园轰动,并逐渐成为每年6月(毕业)和9月(迎新),学生以及毕业生们翘首期待的一道风景。并且从苏力开始,引发了一系列大学院校长们的清新致辞风气,比如华中科技大学的校长“根叔”。在《走不出的风景·大学里的致辞、以及修辞》中,苏力还专门写文章讨论了大学致辞与政治修辞,表示他表里如一的致辞理念,对于教育界的同仁也有很大参考价值。《走不出的风景·大学里的致辞、以及修辞》内容针对年轻读者群体,文字优美风趣,内容励志向上。
法律书评(第4辑)
1959年,当时还算不上知名的科斯教授撰写了后来蜚声学界的《联邦通讯委员会》一文。《法律与经济学杂志》的主编迪莱克特读后认为该文虽然错了,但错得有趣,因此决定全文一字不改予以发表;交换的条件之一是,当时在弗吉利亚大学任教的科斯必须到芝加哥大学就此文作一个说明(路费和住宿则均由芝大支付)。一天晚上,在迪莱克特的家中,科斯与芝大的九位著名学者一直辩论到半夜,大家一致认为科斯错了,甚至科斯自己也怀疑自己了。这时,芝加哥学派的领袖、后来的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弗里德曼恍然大悟,他站了起来,接过了科斯的论证。在他的“机枪扫射”之下,所有的反对派都倒下了,唯一屹立的是科斯…… 此后,这次辩论中科斯的另一对手,又一位后来的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勒,将科斯在此文中阐述的思想概括为著名的“科斯定理”,并作了极为精炼的表达——尽管科斯未必完全赞同这一表达…… 说这两件学界轶事,只在于展示:学术的发展需要学界展开平等、真诚的批评和争论,需要相互的支持和欣赏,包括对真假“错误”的审美的或直觉的欣赏,有时还需要新的阐述和表达;以及身边的细小问题同样会引发学术的创造,或许更能引发切实的讨论。而所有这些都是目前中国法学界还比较缺乏的。 因此,在本刊改版之际,我们再一次表达本刊的追求:为了中国法学的繁荣和健康发展,为了中国文化的应当且必定到来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持久地展开认真的学术批评,尤其是更多展开对中国学术的批评。 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成果,但也不会是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结果。 我们只是要到一个叫做“前方”的地方去。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三版)已出新版 售完止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三版)》内容以交叉学科为背景,从浅近的社会法律问题入手,集中讨论了中国当代法律和法学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例如: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法律本土化、法律专业化、市场与法律的替代问题,以及法学研究方法论等。其学术背景涉及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阐释学、语言哲学等。以力求从平易中展现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创造性地把交叉学科的知识引入到中国的法学研究中来,并融合进中国法学。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法学家苏力教授代表作修订版
本书是著名法学家苏力的代表作,也是对当代中国法学界有重要影响的著作,面世近二十年畅销不衰。 本书大致分成三编。第一编主要是关注一些社会和法律的热点问题,诸如隐私权、婚姻法修改、刑事诉讼法修改、送法下乡、科技与法律以及司法审查和制度形成的问题。当然都只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试图从一个角度切入进行学理的然而可能对社会实践有影响的讨论。第二编的文字是对于法学自身的反思。最后一编的五篇是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本书第三版改正了原书编校中的错讹,重新调整了每篇文章的语句,使全书论题更为集中,语言更为凝炼,风格更为鲜明。
法律与文学
本书试图拓展当代中国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法律与文学。我将主要以中国的一些传统戏剧为材料,分析法律的或与法律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 尽管运用的材料是文学的、历史的并因此是地方性的,我的根本关切却是当下的、现实的因此是一般性的。这种关切表现为,首先,我试图从理论逻辑上阐明——而不是传统的“讽喻”或暗示或影射——这些问题对于今天中国法律与秩序之建构形成的相关性;其次,在这一努力中,我希望创造中国的法律与文学研究作为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分支的可能,以及更一般地——与我先前努力一致——创造在中国思考我们的、同时具有一般意义的理论问题的可能性。前者关注的是法律制度;而后者关注的是法律理论。
秋菊的困惑
苏力于1996年发表的《秋菊的困惑和山杠爷的悲剧》围绕张艺谋电影《秋菊打官司》讨论社会问题,奠定了“法律与文学”学术范式,同时使这部电影成为一批法律学人反复研究的经典素材。三十年来,作为一个立足于中国语境的学术创造,“秋菊的困惑”一直是最有原创性与生命力的中国法学理论命题之一,得到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和观点的讨论。本书收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十余篇文章,包括《秋菊的困惑和织女星文明》(冯象)、《要命的地方:〈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赵晓力)等。这些在电影上映后三十年来陆续产生的思考,较为清晰地呈现了“法律与文学”范式的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反映了对中国法治进程的回顾与反思。 --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秋菊打官司》于20世纪90年代初上映后即引发广泛讨论。1996年,苏力发表《秋菊的困惑和山杠爷的悲剧》,首倡通过文艺作品透视社会现实,思索中国法治道路的未来,由是引发一批法律学人持续经年的关切与回响。本书精选十四篇探讨“秋菊”问题的中外法学文章,既从剧中人物的境遇,也从法学思潮的奔涌见证中国现代化转型进程的现实性与复杂性。
批评与自恋
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书评?如何更透彻的理解苏力老师的法学理念和精神?你可以从这本书里得到一些答案。不仅如此,徜徉在大师的思想海洋里,感受到的就不只是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更重要的是知识的海水浸润着你的神经、你的大脑…… 素净的封面,淡雅的目录,苏力老师以他一贯的、"君子和而不同"的批评文风,让人觉得汗颜的同时更让人深思。全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读书乐和自恋情结。前一部分主要收录了苏力老师为部分书籍写的书评,文辞犀利,逮谁批谁,真正既把握好了批评的分寸,又用心透彻的理解了原作者的思路,充分凸显了作者所要追求的学术批评的目的;第二部分则主要介绍了一些苏力老师为自己出版的一些书所做的序和跋以及对已经出版的书籍所作的解释和说明,对读者更好的理解苏力老师的其他作品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渠道。
道路通向城市
“所有的道路都通向城市”,作者以凡尔哈伦的这句诗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隐喻,同时也作为当代中国法治实践的背景和基本制约。 以开放的学术视野,融和了多学科的知识,作者从制度的角度切人,集中讨论了处于空前的社会变革时期的当代中国的一些法律理论和实践问题,例如,中央与地方关系及其制度化、习惯在立法中的地位、最高法院在宪政结构中的位置、法官遴选以及其他一系列司法改革的问题;作者试图通过细致的理论论述和实证分析水到渠成地展示并凸现这一法治实践中独特的中国问题,例如大国法治、建国法治、转型法治以及这些问题中隐含的诸多两难。本书可以说集中展示了作者对当代转型中国社会中法治实践的独特分析思路和看法。 本书的基本关注是理论的,但其附着的问题是具体的;它追求对当代中国法治实践问题的社会科学解说和经验研究,追求——种对规范性法学研究的补充。
剩男宝根闯北京
乡村剩男宝根陷入婚恋绝境,突发奇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扛着行李闯北京。在北京他认识两个人,齐百荷和阿花。齐百荷是个独立上进的大龄白领剩女,姐弟恋失败,宝根的出现,促成了她与小男友秦帅的复合。阿花是宝根的初恋,离异后开餐馆营生。京城重逢,宝根和两位剩女演绎出特别的故事。
阅读秩序
暂无简介
也许正在发生
从制度的角度切入,本书考察了25年来作为转型中国的法治实践和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法学的发展;是作者作为法学人对法学自身的一个反思和批评,拓展了法学的研究领域。 本书关心的是法学发展、变迁的总体格局和基本走势,以及支撑这种格局的潜在学术制度和社会背景问题。立足实证和经验研究,把当代中国法学的一些现象视为症状,作者试图诊断其中隐含的制度问题,力求在宏观透视和微观分析的交错中发现嵌在当代中国法学的知识类型转变、学术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学术翻译以及法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等问题;分析了制约和影响法学发展和法学人的包括社会变迁、社会期待、学术传统等一系列社会因素。作者还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法学研究之制度建设的建议。 这是一部有关中国法学现状的实证研究,也是一部理论著作;它既是一部法律社会学著作,也是一部有关法学研究社会学的知识社会学著作,是目前国内这类著作的第一部。
规制与发展
暂无简介
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法学卷
这里汇集了部分作者对于中国20世纪的法律问题的一些反思和总结。苏力和强世功的论文可以分别视为重构中国近代“法治问题”的两种努力。苏力的论文采用的是一种相对说来更为传统的进路,他主要将中国近代以来的法治问题同现代化联系起来。特别是他提出了法治的五个悖论(当然并不仅仅是这五个),这实际上提出的是一个现有的法律知识与中国社会变迁之现实之间的一种紧张关系,标志了现有法学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困境。这两篇论文都是试图突破现有法理学的规范性框架冒试图将20世纪中国的经验问题提升为法学的理论问题。本书的其它四篇论文都从某个侧面回溯了20世纪中国的一些相对说来比较具体的制度,例如司法制度、律师制度、法律教育制度以及法学学术传统。
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中国在校的大学本科生已经超过两千万人,如何改善大学的本科教育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首届中国文化论坛以“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为题,着重讨论如何转变我国大学数十年来形成的传统本科教育模式,从以往那种只注重专业教育而缺乏通识教育的本科培养模式,转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专业发展”的本科教育模式。许多学者提出,本科教育和大学人文教育应该改变“概论、原理加通史”的模式,使之转变为研读古今中西原著经典的方式。为了改变时下我国大学不重视原著经典的现状,应精心设计中国大学人文教育最基本的必修课,以经典(包括人文经典和现代社会科学经典)阅读为中心,建设大学本科人文教育的主干课程,作为全校本科生必修的“共同核心课程”。这些意见和建议无疑有利于开阔探索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思路。 本书是首届中国文化论坛的实录,不仅收入了会议论文,而且保持了会议中的现场提问、回答和讨论,力求再现思辨严肃而气氛热烈的论坛现场。
波斯纳及其他
波斯纳及其他:译书之后,ISBN:9787503646232,作者:苏力著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从思想塑造的维度,细致深入地总结、反思、批评包括学者自我在内的三十年中国思想学术,在学术世代更替的历史感中,凝聚当代中国的学术共识,增强对学术共同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成当代中国学术具有创造性的坚实发展。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目共睹。这三十年也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学术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之一。三十年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既面临本身的发展、传承乃至世代更替的问题,同时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学术构建的一个部分。
外科微创学:中华现代微创学丛书
暂无简介
元代地方精英与基层社会
《元代地方精英与基层社会:以江南地区为中心》内容简介:“富而好礼”。元代地方精英是在国家与民众之间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群体。他们拥有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并借此取得地方的领导身份与权威地位,对地方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产生客观、积极的影响。 江南地区是元代的财赋基础。地方精英,特别是士人、“富民”,参与了社会新秩序的构建活动并扮演了重要角色。统治者、地方精英、民众三者之间的互动,对基层社会的发展态势产生了巨大作用。
情侣(维吾尔文版)
暂无简介
送法下乡:中国基础司法制度研究
本书是一部基于实证调查,运用交叉学科知识研究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的理论著作,它力求开掘只有中国学者(由于其在自存环境和文化修养上的比较优势)才可能敏感察觉和提出的中国当代基层司法中具有实践意义的同时又对一般司法制度具有理论意义问题,给读者智识的挑战和思想的愉悦。 本书分四编。一编以送法下乡、法院行政和审判委员会三个制度为切入点从达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考察中国基层司法的制度问题及理论问题。第二编针对区际法系和英美法系有关司法研究之空白;集中考察基层司法中的技术和知识问题,力求将传统司法理论中看不见的初审法官的技术和知识“问题化”,纳入一般的理论分析。第三编考察中国基层司法中包括法官在内的各类法律人。第四编考察了法律实证调查中的权力问题。是对本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法律经济学文献精选
为了给学生们提供一个有关法律的经济分析的坚实基础,本文选将各不相同且极富挑战性的学术期刊文献以一种统一的形式汇集在一起。通过选择那些能激发思考和讨论的文献,这些被仔细删减过的论文将经济学理论应用到了法律的许多方面,从知识产权法,公司金融法,合同法一直到财产法,家庭法和刑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这些文献,大多数数学推导都被删去了,这种安排同时也鼓励一种基于直觉的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每篇文章的简短介绍解释了它们的背景和语境。无论对经济学还是法学的课程,該文选都将是一个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因为它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从枯燥理论中逃离的短暂休息,而且为法学学生提供了看待法律的一个宽广和统一的视角。
管理会计/普通高等院校财经类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管理会计是把管理与会计结合起来,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多种技术和方法为手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的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会计/普通高等院校财经类核心课程系列教材》是在多年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掌握的最新资料,经过多次讨论、修改编写而成。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有选择地介绍西方国家先进的管理会计理论,并结合我国实际,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企业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责任考评的理论与方法,力求系统、准确、简明和易懂,帮助读者深入系统地理解和把握管理会计的知识体系。
法律和社会科学·第六卷
本书为苏力主编法律和社会科学连续出版物第六卷,本卷主题为法律与互联网专号。本卷十二篇文章,论及法律与互联网、法律与社会控制、律师执业壁垒等问题。本书为我社与苏力合作的法律与社会科学交叉领域的高水平学术连续出版物,现已出版五卷,在社会学界有着良好的学术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