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炜
苗炜(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记者、作家。 他担任过《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新知》主编等职务,著有《让我去那花花世界》《除非灵魂拍手作歌》等作品。
文学体验三十讲
35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7.8%
怕死吗?当然。觉得自己孤独吗?从来都有点儿孤独。有一点儿抓狂吗?还好。以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呢?不确定。为什么我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呢?是不是有什么事情我不知道为好呢?世上那么多人,真的和我有关吗?我该同情什么我又能怜悯谁呢?我是不是就有点儿可怜呢?爱是什么呢?——《文学体验三十讲》。在《文学体验三十讲》中,小说家苗炜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对数十部外国文学经典的阅读体验,也顺带讲述了自己对于爱欲、孤独、死亡等本质问题的思考,还有对于自我、他人和世界等基本对象的体悟:“文学体验其实就是讲我的感受,这些体验大多跟生活中的一些困境有关。但愿你有所收获,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待生活,看看人的处境,感受细腻一点儿,心灵丰富一点儿。”这本书只寄托一个愿望:“有一位朋友说得非常有气势,他说,他读书就像是落后于这个时代。希望你保持阅读能力。”
给大壮的信
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7.0%
三十八封信,犹如爸爸积攒多年的百宝箱,满载中年父亲的成长和人世经验·围绕着美好人生四要素——智识、美、道德感、家,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在与不确定的、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的碰撞中,作为父母,作为孩子,我们该如何确定基本准则,坚持何种万物之道·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说“万事非体验不为真”。我们几乎不可能想象爱情或饥饿是什么样的感觉,除非亲身体验了它。而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当这类体验降临时,这本书会让孩子有所准备,让他明白他并不孤独。何为美好人生?可以想象的最好的生活会是什么模样?中年为父的作家苗炜在这本书里给出了他的回答。儿子大壮出世后,苗炜陆陆续续写了三十八封信,有长,有短,点点滴滴,回忆自己的成长,记录某些片段中的体验,唯愿孩子将来有一天,遇到某些麻烦的时候,可以透过这些记录,知道自己并不孤独。这些长长短短的信,围绕着四个主题词:智识、美、道德感、家,这也是大壮父母寄予孩子美好人生的四要素。
烟及巧克力及伤心故事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9.4%
这是一串繁华热闹背后的伤心故事,也是当代都市男女的精神图鉴。消费时代,都市中产的生存图景和情感状态光怪陆离:电台主持人、编剧、心理医生、大学教授、公司老板、律所合伙人……每位主人公都有钱有闲有文化有品位,外表光鲜亮丽,然而灵魂背面那些躁动与不安,那些精神痼疾或怪癖、脆弱的身体或生命、摇摇晃晃的情感关系,以及可能瞬间归零的身份、地位,似乎又是他们难以摆脱的命运。愈看破愈执迷,愈热闹愈寂寞,愈快乐愈乏味,中产人群和都市零余者,只在一念之差。
让我去那花花世界
1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61.0%
《让我去那花花世界》收录了苗炜多年来的旅行随笔,他探访名城,在耶路撒冷、巴黎、东京、伦敦、莫斯科寻找历史和文学的遗迹;穿越西伯利亚荒野,感受俄罗斯大地上翻涌的过往;品尝咖啡、美酒、美食,追寻小说和诗歌的踪迹。这世界无尽美丽,值得我们跟苗师傅一起探寻。苗炜,带着小说家、记者、球迷、咖啡美酒爱好者的灵魂,进入这个莎士比亚、卡夫卡、海明威、爱因斯坦走过的世界,感知它的美好与冷峻。去过的地方,终会成为“自我”的一分子。这部游历记录,是他对花花世界的倾听与回响。
葡萄酒的奥秘
2010年初,纪录记者踏上旅途,为读者寻访一份新春礼物,这就是《年夜饭的艺术》(100种创新菜)和《葡萄酒的奥秘》(著名产区和100种推荐酒)。我们想以深切的关怀,送去让生活更美好的信息,这既涉及观念层面,又关乎人的现实需求。两期专刊面世后,深得垂爱,故汇成一套滋养情趣的丛书,未来,还会有趣味盎然的事物和文字不断汇聚到此。
星期天早上的远足
苗炜的短篇故事大都以城市为背景,在这本短篇集中,你会看到执着寻找外星人的中年大叔如何被网络骗子骗钱,单身程序员怎么谋划仿效罗伯特·德尼罗的电影抢劫银行,身怀催眠绝技的中学英语老师如何开展心理创业项目,痴恋法式浪漫的女青年如何伪装在全世界游历,生在1980年代的中学生如何初次认识自己和世界……这些人在城市里飘荡游离,带着各自的坚强和懦弱,也映射出人普遍的孤独和成长。苗炜用小说还原生活细微的日常,也加入了奇想乐符,让叙事充满意外的转折。如果你喜欢卡尔维诺、王小波,那也应该进入苗炜创造的小说世界,观察现代中国人的精神图景。《星期天早上的远足》收录了苗炜创作的7部中短篇故事:《日光机场》《流水》《警察与外星人》《你知道的太多了》《黑夜飞行》《幸福大酒店》《星期天早上的远足》。苗炜用奇异的想象力描绘城市男女的精神图鉴,上演孤独、梦魇、喧嚣、傲慢、失落、拯救的戏剧……他们心藏隐秘的梦,在城里城外遍地漫游。
我终于读完了卡拉马佐夫兄弟
“到我这个年纪,发觉自己花了三四十年读小说,也会有点儿茫然,好像在虚构的世界里停留得太久了。阅读如同一场游荡,我想留下点儿记录。” 在这本书中,苗师傅谈同理心与二手情绪,坦承对弗里达、伍尔夫、普拉斯等女性艺术家她身之痛苦的共情;谈命运的无常,回顾本雅明、艾略特、普鲁斯特的坎坷人生;谈如何努力阅读“难读的”名著,如中英对照地读《尤利西斯》,也终于读完了《卡拉马佐夫兄弟》;谈那些“不是让你亲近的”伟大作家;谈空间的诗学,描述家带给我们的庇护感;谈诗性正义,试图厘清面对人道主义灾难时,普通人应该怎么做;还结合原著,解读现代电影经典,如《肖申克的救赎》《冷血》《飞越疯人院》…… 你的阅读生活,私人却很辽阔,它带你潜入伟大的作品,经历未曾经历的无限人生:"尘世之爱不能永存,所以要扩大自己的感受……我们的爱总会延展出去,画一个很大很大的半径,激发出无限的情感与思绪。文学世界总有东西会漫出我们的现实存在。"
12堂小说大师课Ⅱ
透过本书,读者不仅可以对当代世界文学的现状与特色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借由作品所探讨的历史和社会议题,进一步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态势,从而“以他者为镜”反观自身的社会处境、文化身份和生存经验。 -- 集结李敬泽、苗炜、小白、鲁敏、邱华栋、梁鸿、笛安、路内、徐则臣、孔亚雷、高兴等国内知名作家,讲解巴恩斯、麦克尤恩、奈保尔、阿特伍德、奥兹、石黑一雄、村上春树、帕慕克、库切、托卡尔丘克、汉德克等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外国小说家。从作家经历与小说文本入手,带领读者深入小说写作的第一现场,捕捉新世纪诺奖作家的创作生态,梳理跨文化写作背后的集体记忆与认同,聚焦女性、家庭、历史、帝国等21世纪的热点议题,重新审视当代人的精神家园,及其背后的激情与荒谬、矛盾与挣扎,进而洞悉文学在当代世界之功用,重新理解我们所在的时代。
苗师傅文学人生课
人们在清醒时,更需要白日梦吗?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人能理解与周围格格不入的怪人吗?是因为不存在一个更好的世界,所以要珍惜当下吗?……你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许都能在书里找到答案:有关童年、婚姻、女性生活、日常的诗意、烟与酒、工作与消费主义、远离尘嚣的生活可能…… . 以“文学体验”为纲,苗师傅开启了一场读者与读者间关于阅读体验的真诚交流。借由文学和影视作品,他讨论的依然是那些没有确切答案的人生难题:孩子,婚姻和家庭生活,消费主义,“不能宣之于口”的欲望,五官对自然的感受能力,人生中“咸鱼般”的静置状态,人的恶意以及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等等。 由主题而论及作品,他在自己读过的上百部图书和电影间跳转勾连,分享给你的,不只是一己私人的阅读感受、一颗被好作品触动而摇荡的心,更是那些人间清醒、温暖灵魂的共通体验。
面包会有的
杨大卫第一次看到机器人是在美国的哈里斯农场。他去加州商谈进口牛肉业务,参观了好几家葡萄园,喝了好多葡萄酒,而后坐一架小飞机从旧金山出发,前往哈里斯农场。阳光灿烂,空气干燥,到了佛雷斯诺县境内,高温蒸腾下,牛粪的味道直上九霄。这是美国最大的牛肉生产基地,杨大卫戴着口罩参观牛棚,看到两个白色的机器人在清理粪便。
除非灵魂拍手作歌
《除非灵魂拍手作歌》包括《很久以前那个国庆节的红色花环》《烧鸡》《除非灵魂拍手作歌》《失败者咖啡馆》《日光机场》《一块肉的觉悟》《流水》七个短篇小说。大多写少年往事与中年生活。描绘了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在社会巨变中,不同个性与身份的身边人的人生走向,刻画了颇具中国特色的一代都市人群像,表达了作者哀而不伤的人生沧桑感。还有一些篇章从有趣的生活故事中提炼出生命文化哲学思考,想象奇妙,智趣盎然,令人莞尔而思。
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
《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2024中国随笔精选》是太阳鸟文学年选系列丛书中的一种。已连续出版27年的太阳鸟文学年选历经市场考验,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同与好评。2024年中国随笔精选以“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作为主题,所选文章包括李敬泽的《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张定浩的《瞻彼日月》,阿来的《我行山川异》,张文江的《梁漱溟的命书和批语》,吴雅凌的《想象的边界和可能:阿西莫夫的宇宙论》,毛尖的《明月照大江》等22篇文章。《2024中国随笔精选》以“中国精神”作为选材依据,内容主题延伸至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现代科幻小说、通俗文学、人物传记等。正如主编在序言中所说:“那些隐藏在岁月中的温煦往事,那些一闪而逝的人世光影,都类似某种特殊的弦歌或低语,慢慢累积成了值得好好珍视的当下,提示我们留意即将或真有可能出现的‘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
寡人有疾
三段黑色幽默的故事,三种绝妙隐喻。《寡人有疾》一共有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叫《诗人与医院》,讲唐朝诗人卢照邻,得了麻风病,遇到医圣孙思邈,虽然治不好病,但诗人信奉孙思邈的哲学;第二个故事叫《蒙古兵和瘟疫》,蒙古入侵开封之前,开封城里闹瘟疫,名医李东皋控制住了瘟疫,蒙古兵随后杀进了城;第三个故事的背景在民国时期,名字叫《父与子》,一个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医生,用现代化的医疗手段,治死了他的父亲。
中间代·代表作
《代表作中间代》,十位中国文坛活跃的青年作家自选最满意短篇小说。他们多为“70后”,作品个性鲜明。他们没有赶上文学爆炸的好时代,也没有成为文学市场的青春偶像,但这不妨碍他们写出优秀的作品。他们正挑起中国文学的大梁。 《代表作中间代》是铁葫芦图书“代表作”系列的第一部作品,收录了中国文坛十位最活跃的青年男性作家目前自选最满意的短篇小说,即“代表作”。他们分别是薛忆沩、苗炜、冯唐、阿丁、路内、李师江、柴春芽、瓦当、阿乙和曹寇十位作家。 本书作者多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时常被定义为“70后”,我们定义为“中间代”。在体制和商业助推消费型文学时,他们是被市场与读者最容易忽略的力量,但这也使得他们保持住与文学的亲密关系,而非急于和市场等外在条件拥抱。他们在浮躁的市场中保持着清醒与独立,用个人化的故事直抵写作的本质。 “代表作”衡量作家的唯一标准是他的作品。本期所有作者均为男性。我们编选的下一本代表作书籍将汇聚当前处于创作旺盛期的中间代女作家。
五魁首
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开播十年之际推出的一本纪实性作品。 全书约21万字,由《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苗炜执笔,基于大量采访和第一手资料,解密了众多CCTV5成长中的幕后故事,记述了CCTV5发展中有重要代表意义的事件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真实细节、性情人物、幕后故事,经由作者个性化的风格写作,辅以理性的分析和宏观的俯瞰,使得该书充实丰满、引人入胜。
新知(2014年7月)(总第四期)
新知(2014年7月)(总第四期) 专题 ——算法式生存 它是一套决策系统:考虑、权衡所有参数或信息的重要性,并决定其中最重要的, 或者最有价值的。就像跟着食谱烤一个蛋糕,只不过不是按照一般经验来决定面粉的 量和烤箱的温度,而是尝试了各种变量之后,从一堆备选方案中得出一个最佳结果。 头盘 ——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吗?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无法判断我们所处的是模拟世界抑或是真实宇宙,那么“我们是否 生活在模拟的世界中”这个问题其实就不成立了:我们所见所感这个现实就是我们的现实,而它也是我们的全部。 科技 ——寻找引力波 时空不再只是物质和能量相互作用的舞台,而是亲自参与共中,引力效应实际上是因为质能引起了 时空的扭曲的体现,用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惠勒(John Wheeler)的话说,就是“时空告诉物质如何 运动,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时空与物质相互作用,质能的变化会引发时空的波动,这就是引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