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泓
历史的复盘:百年纷争人与事
3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4.0%
本书系作者继《隔代的声音》之后又一部晚近中国历史问题探研集,以客观、冷静的思考,平实、从容的叙述,对百年来若干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盘点,故谓:历史的复盘。如革命党人与洪门会党(天地会、三合会)的渊源,同盟会“革命的本钱”——武装起事经费来源,王云五与金圆券风潮,蒋介石日记中的高陶事件,“中研院”近史所的曲折创建,家人眼中的胡适,以及黄远庸、汤化龙、冯自由、陈炯明、罗家伦、易君左、阎锡山、张季鸾、陈布雷、翁文灏、浦薛凤、顾颉刚、左舜生、任中敏、卢冀野、林海音等人的纷繁史事或公案。
隔代的声音:历史劲流中的知识人
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1.5%
从历史的投影里打捞智慧,还原民国以来文化史上的诸多公案真相!本书力图避开主流认知和叙述模式,在挖掘新史料的基础上,以隔代人的视角,对中国近现代史上若干人物或重大事件重新阐释和反思。无论是陶希圣眼中的胡适,朋友记忆里的殷海光,还是苏雪林笔下的鲁迅;无论是李敖与萧孟能之间的恩怨纠葛,名门之媛陶琴薰五十七年佳人薄命,还是“高陶事件”主角之一隐微复杂的从政生涯,抑或那场沸反盈天的“中西文化论战”,以及“雷案”背后的惊人故事,展现的多为世人有所不知的一面。立足今天对历史作事后之明或许不难,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当事人饱含的那份了解之同情。
雷震传:民主在风雨中前行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2.2%
为胡适、唐德刚及龙应台所敬重,权威体制下最值得重读的斗士雷震唯一传记。在战后台湾民主宪政运动发展中,雷震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与胡适等人一手创办《自由中国》半月刊,以宣传民主自由与宪政理念为主旨,使一大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台湾有了重新集结的机会,并以公共论坛的方式臧否时政,发表建言,将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书生议政”在那个时代发挥到了极致。作者以第一手资料,透过雷震的风雨一生,叙述一代知识分子与民主政治的互动关系,并以其个人政治生命的沉浮及历史背景为考量,着力表述这位骨鲠之士从坚守“自由”、“民主”等理念,到付诸实践的精神风貌,彰显那个时代的困局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现实中的艰难处境……
参政不知政:大时代中的陶希圣
在中国近代史上,陶希圣是一位政学双栖的风云人物。长期以来,史学界囿于意识形态以及叙述模式的影响,对陶希圣其人其事,一直未能给予客观、中肯地诠释和解读,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人们对在大革命潮流中“从政学人”的认知态度。 本书作者在挖掘大量一手史料的同时,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即注重历史事实的本原,以“求真求是”的理性分析,以及生动的叙事方式,来重新认识、评说这位重要的历史人物。通过探讨陶希圣的种种社会活动和心路历程,不仅透视出乱世潜流下“知识与权力”在现实中互为冲突、消解的书生参政之局限性,而且也再现了这一时段中国政治领域异常活跃、党派斗争内外纠缠的复杂历史场景。 这是一本具有探索性的人物著作,较为客观、中肯地解读了被长期忽略且影响重大的历史人物,值得读者关注。
在历史的投影中
本書係作者近年來部分文章的合集,力圖避開主流?述的認識定式,以獨特的立場與視角,對過往歷史中的若干人物或重大事件進行新的詮釋或解讀。當此舊人舊事被重新悄然喚出,一種隔代的聲音,依稀抵達今人的耳鼓。在這歷史投影中,或許可更清楚地看到現在的模樣。不以一時的毀譽成敗論人,亦不以一時的短視近利論事,所謂「鑒往知來」,就是要給予具有共同歷史的群體一種認同的歸屬感。歷史的作用以及影響力,往往就是這樣既深且遠。
与李敖打官司
有两个李敖,一个黑,一个白。 五百年内白话文写作的第一、第二、第三名;征服美女无数;专门与国民党及所谓有头有脸人物过不去;扶危济困的大侠;……这是李敖眼中的李敖。妙计多多的财务专家;两度亲密合作,不是兄弟胜似兄弟;侵吞自己巨额财产、甚至连侵吞的证据也一并侵吞的狡猾“小偷”;……这是老友萧孟能眼中的李敖。人格失调;不懂享受生活,自我囚禁;喜怒无常,婚前婚后两副脸;对最亲密的人都小心设防;…
民主的铜像:雷震传
雷震(1897-1979),《自由中國》發行人,1960年代,為爭取政治民主、言論自由,慨然入獄十年,史稱「雷震案」。 作者范泓長年蒐集雷震相關史料,透過雷震的風雨一生,敘述一代知識份子與臺灣民主憲政發展的互動關係,並以雷震個人政治生命之沉浮及時代背景,描摹雷震這位「骨鯁之士」從堅守理念到付諸實踐的精神風貌,反映出那個時代的變局以及自由主義知識份子真實的艱難處境。 「我從中讀到歷史,用第一手材料詳細敘述出來的歷史;我從中讀到文學,用精當的文字刻畫出來的人物。這本書叫《雷震傳》,而我看到的遠不止一個人。能做到這樣,實在不易,范泓做到了。」──名作家 章詒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