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新江
荣新江,男,1960年生于天津。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研究会理事、副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唐研究》主编、《敦煌吐鲁番研究》编委、《中国学术》学术委员会委员。2013年受聘新疆师范大学“天山学者”计划。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
19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0.4%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对于渴望进入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学子来说,《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几乎是手把手地指明了入门的途径。举凡古籍、石刻、简帛、文书、图像以及今人论著、刊物都有它们的翻检之道,而对版本与校勘的把握、考古新发现的追踪,则有利于学识的积累和更新。更进一步的学术论文写作也有它的一定之规,容不得半点虚假和取巧。学术素养就是在这样持之以恒的训练中养成的。
三升斋随笔
2人今日阅读
本书为作者近年来发表的书评、讲演结集,内容涉及中外关系史、西域史、敦煌学、吐鲁番学、中古史等诸方面。在这些研究领域,作者成就斐然,洵为大家。因此,这些书评和文章,既持论严谨,又高屋建瓴,既有宏阔广大的学术视野,又不乏精辟中肯的学术论断。作者严谨的治学思想和开拓创新的学术追求,于此书可见一斑。
从学与追念:荣新江师友杂记
2人今日阅读
荣新江,河北滦南人。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85年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先后访学或讲学于日本龙谷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研究会、法国高等实验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等。研究方向是中外关系史、丝绸之路、隋唐史、西域中亚史、敦煌吐鲁番学等,著有《于阗史丛考》(合著)、《归义军史研究》《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敦煌学十八讲》《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敦煌学新论》《中国中古史研究十论》《隋唐长安:性别、记忆及其他》《辨伪与存真——敦煌学论集》《学理与学谊——荣新江序跋集》《三升斋随笔》等。
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3.2%
十位文史领域一线学者,全景式勾勒盛唐文明地图,回望黄金时代的中国与中国人。如果中国历史有一个“黄金时代”,那么或许就是唐朝。她像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各方面卓越于世,极具辐射力。本书邀请十位重量级专家学者,从全球视野和文明的角度来理解唐帝国,在吸纳近数十年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实而活泼地讲述唐代的政治文明、物质生活和审美风尚,并通过佛教、诗歌、乐舞、书画等主题,立体呈现唐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千年不坠的伟大传统。
学理与学谊:荣新江序跋集
1人今日阅读
《学理与学谊——荣新江序跋集》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系为他人著作所写前言后记,下编为自己著作的序跋,内容涉及敦煌吐蕃学、隋唐史、中外关系史、西域史等领域的内容。序跋多总结该学科的发展历程,分析发展方向,表现与著述者的友谊,并对著作的贡献做出评价,凝聚了作者对相关研究领域的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唐研究第二十三卷
鉴于近年来学界对新发现的中古时期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广泛关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将在2017年内举办“文本性与物质性交错的中古中国:中古研究新前沿国际研讨会”(Textuality and Materiality in Medieval China:International Symposiumat Peking University),本卷《唐研究》作为会议论文专集,希望重点讨论中古中国历史资料中文本性和物质性的关系,以此来重新评估5到10世纪文本与物质资料的历史价值。这一评估可以从各个角度来展开(艺术、经济、历史、文学以及宗教),尤其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中古的文本性与物质性,2.文本性与物质性的交错,3.文本与物质制作的多重目的,4.文本与物质的消费实践。各篇论文将就上述议题展开讨论。
唐研究·第二十卷
本书是唐研究基金会的大型学术专刊,登载有关唐代文学、历史、考古、艺术方面的研究论文和书评。本书的论文一般都由主编专门约请某些领域的专家撰写,通过匿名评审方式,选出最具学术水准的论文。本刊自创办以来,一直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的推崇,认为它代表了当今世界中国唐代历史研究的最高水平,其中的论文,不断为海内外学者引用。
满世界寻找敦煌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国家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 作者首次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一流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国际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极佳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敦煌学十八讲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献和墓高窟保存的艺术品,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每一个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学生应当熟悉的内容。《敦煌学十八讲》在包含敦煌围上超出了以往的介绍敦煌学的论著,同时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概述必备知识的基础上,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文献索引,同时配有大量的随文图片辅助文字说明,在注释中详细介绍了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
了不起的敦煌
十位敦煌研究的一线学者,巫鸿、荣新江、顾春芳、郑炳林、杭侃、张先堂、何鄂、陈菊霞、张元林、马振颖,带领读者从“远眺”到“细读”,从历史地理、物质生活、艺术文化、美学鉴赏、文物保护等多个角度,全方位走近敦煌,介绍有关敦煌最基础、最全面也最新鲜的一手知识。 全书分两部分,上半部以历史文化为主题,解读最初“忽现金光”的佛教圣地,如何变为丝绸之路上耀眼的明珠、“华戎所交”的大都会,成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汇多元文化的典范,立体呈现敦煌独特的人文历史生境。下半部以美学艺术为面向,条分缕析敦煌石窟建筑、彩塑、壁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总体艺术,在线条、色彩、造型的交错中,展陈敦煌作为佛教艺术宝库那洋溢而超尘的美学形态,发掘人——供养人、工匠、研究者——在敦煌艺术中留下的踪迹。 以“三联•中读” 同名精品音频课程为基础,精心改编而成:四百余帧高清彩色图版,十余张超级知识详情页,把看不尽、讲不完、了不起的敦煌,充分浓缩在一本书中,清晰呈现其变迁脉动与肌理细节,在历史与当下、想象与现实中,提供一种全新的、观看敦煌的方式。
从张骞到马可·波罗
本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是一部图文并茂的丝绸之路简史,是近年来整体研究解读丝绸之路的扛鼎之作,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史学家荣新江权威作品。全书综合运用中外稀见历史文献、最新考古资料和权威科研成果,通过对丝绸之路的走向、城镇、战事、物质交流、人口流动、政权与聚落、考古发掘与文化遗存等18个问题的深度分析,阐述了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的辉煌历史,呈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挖掘了丝绸之路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博雅而厚重,对我们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世界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全书思想精深、内容精湛,学术性、前沿性、权威性兼具,是一部可读性很好的丝绸之路通俗历史读物。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是作者有关丝绸之路的研究论集,分做五编,探讨汉唐丝绸之路的走向,丝绸之路与某些区域或城镇的关系;研究通过丝绸之路的东西文化交流,包括中国与波斯、大食(阿拉伯)、印度、朝鲜半岛、日本的文化交往。作者利用对西域出土文书的谙熟,致力于探讨汉文典籍向西域地区的传播,这是前人比较忽略的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内涵。另外,作者还利用考古、美术、文献材料,研究了西方物质文明和宗教文化如何沿丝绸之路向东方传播,以及他们的传播者——粟特商人、于阗使者、景教徒,并以此为基础进而讨论了丝绸之路上的宗教文化的并存现象。
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中华学术丛书
《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中华学术丛书》题为“归义军史研究”,副题为“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确切地讲是对九世纪后半期至十一世纪前期将近二百年间的以敦煌为中心的西北历史的研究。从中原王朝的分期来讲,归义军跨越了晚唐、五代、宋初三个时段;从地域上来说,其领地涉及河西与西域。正是由于归义军处在中原王朝之“王命所不及”的西北一隅,所以在偏重记载中原历史的传统史料中对其语焉不详,《新唐书》和两《五代史》将之附在《吐蕃传》中,《宋会要》和《宋史》则列入《蕃夷》和《外国传》,所记皆极为简单。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大约1002年以后不久所封闭的藏经洞,洞中出土了数以万计的佛典、四部书和公私文书,年代虽说是从五世纪初到十一世纪初,但各个时代写本的多少比重不同,时间越晚,材料越多;而且文书的内涵也因时代不同而多少不等,时间越后,世俗文书越多,换句话说,就是有关归义军的史料多。 归义军在唐朝是一个边远的藩镇,五代、宋初则成为实际的外邦,这是归义军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性之一。传统的史书都是以中央王朝为主线而加以记录的,所记多是帝王将相的事迹。敦煌文书中的归义军史料,提供给我们研究唐代地方史的多方面资料,而且,从节度使到一般民众,都有丰富多彩的文献可供研究。归义军时期的敦煌文书,包括许多传世史料所没有的胡语文书,还记录了当地和周边的各民族的情况,更为珍贵。可以说,归义军史料提供了我们做历史研究的一个新的出发点,也提供给我们研究历史的新视角,《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中华学术丛书》揭示的归义军与甘州回鹊、西州回鹊之间的战争和文化交往史事,就是传统史料所不及的地方。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 (修订本 新)
中古时代来华的商胡贩客,其中最持久而活跃的族类,就是被称为“九性胡”的粟特人。作者以文献、文物和文书为依据,从历史深处揭示了他们在经济、政治和宗教生活中的独特作用,令人耳目一新。粟特聚落是全书论证的基点和重点。在作者笔下,群体的结构化和分布的网络化,形成一片富有异彩的景观。不仅再现了粟特聚落的历史面貌,而且使胡汉交融的考察更具体化也更理论化了。同时,此项研究不仅仅是考证文化交流中早已存在的有趣史实而已,也将为人们今天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跨文化问题提供某种启示。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荣新江教授西域研究前沿作品
本书是作者有关丝绸之路的研究论集,分做五编,探讨汉唐丝绸之路的走向,丝绸之路与某些区域或城镇的关系;研究通过丝绸之路的东西文化交流,包括中国与波斯、大食(阿拉伯)、印度、朝鲜半岛、日本的文化交往。作者利用对西域出土文书的谙熟,致力于探讨汉文典籍向西域地区的传播,这是前人比较忽略的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内涵。另外,作者还利用考古、美术、文献材料,研究了西方物质文明和宗教文化如何沿丝绸之路向东方传播,以及他们的传播者——粟特商人、于阗使者、景教徒,并以此为基础进而讨论了丝绸之路上的宗教文化的并存现象。
粟特人在中国
本书为《法国汉学》 第十辑。本书分为“粟特萨宝与商队贸易”、“粟特聚落与地方社会”、“入华粟特人的宗教与艺术”三部分,收入28篇论文,内容涉及粟特历史、考古、美术、宗教、语言等诸多方面。
敦煌学新论
荣新江、1960年生,河北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著有《于阒史丛考》(合著),《归义军史研究》、《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敦博本禅籍录校》(合著)、《鹏沙集》、《敦煌学十八讲》,《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敦煌学新论》等。主编《唐研究》(十卷)、《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合编《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从撒马尔年到长安:粟特人在中国的文化遗迹》等。
马可·波罗研究论文选粹(外文编)
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马可·波罗研究项目组”在会读、校注《马可·波罗行记》过程中,选取外文研究著作中最优秀的论文,结出本集,希望能够代表国际学者研究马可·波罗及其《行记》各个方面的重要成果。选编者在翻译的基础上,对入选文章进行多轮核校,希望能够展现给读者最准确的版本。书稿共收录文章16篇,主要涉及波罗家族的历史、波罗商人东行的原因、马可·波罗自身经历、旅行年代,以及有关《寰宇记》各种写本的论述,还有对其所记物种、地名等方面的考证,所记城市、地区的分析比照等方面。本书的出版是对国际马可·波罗研究重要成果的回顾,可作为马可·波罗研究的入门图书,希望能对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推动。
隋唐长安
出版说明 本丛书原为陈平原先生应香港三联之约编就,并于2008年在香港出版繁体字版,反响颇佳。因为发行等方面的限制,丛书少为大陆读者所见,实在是一个不小的缺憾。蒙香港三联授权,我社今特推出简体字版,但愿对大陆读书界是一种补偿。 陈平原先生曾为本丛书香港三联版撰有总序,略述丛书的编选宗旨和出版的因缘际会,无不精妙绝伦,现移用原序中若干隽语,以为简体版弁言,希望于读者诸君有所助益。 “与当今中国学界之极力推崇‘专著’不同”,陈平原先生坦言:“我欣赏精彩的单篇论文;就连自家买书,也都更看好篇幅不大的专题文集,而不是叠床架屋的高头讲章。前年撰一《怀念‘小书’》的短文,提及‘现在的学术书,之所以越写越厚,有的是专业论述的需要,但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剪裁,以众多陈陈相因的史料或套语来充数’。外行人以为,书写得那么厚,必定是下了很大工夫。其实,有时并非工夫深,而是不够自信,不敢单刀赴会,什么都来一点,以示全面;如此不分青红皂白,眉毛胡子一把抓,才把书弄得那么臃肿。只是风气已然形成,身为专家学者,没有四五十万字,似乎不好意思出手了。” 关于该丛书的编选,作为主编的陈平原先生认为,“与其兴师动众,组一个庞大的编委会,经由一番认真的提名与票选,得到一张左右支绌的‘英雄谱’,还不如老老实实承认,这既非学术史,也不是排行榜,只是一个兴趣广泛的读书人,以他的眼光、趣味与人脉,勾勒出来的‘当代中国人文学’的某一侧影。若天遂人愿,旧雨新知不断加盟,衣食父母继续捧场,丛书能延续较长一段时间,我相信,这一‘图景’会日渐完善”。 关于丛书的编选宗旨,陈平原先生有三点说明:“第一,作者不限东西南北,只求以汉语写作;第二,学科不论古今中外,目前仅限于人文学;第三,不敢有年龄歧视,但以中年为主─考虑到中国大陆的历史原因,选择改革开放后进入大学或研究院者。” 于今,陈先生的宏愿,经由我们的“加盟”和大陆读者的捧场,可以说已部分得以实现;无论如何,为中国学术的繁荣做点传薪的工作,也是复旦出版人的志趣所在。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年7月
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
在多次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对欧美、日本所藏敦煌吐鲁番文献资料的考察报告,按收藏单位介绍各国的收集、收藏、研究情况。(《敦敦煌学十八讲》后附参考文献解说)
唐宋于阗史探研
本书为“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系列之一。作者从唐代前期于阗政治史进程探究开始,对西域独立的绿洲王国于阗,从其历史发展进程、与汉文化及敦煌文化的交流、考古文物及文献释录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唐宋时期于阗的历史和文化,进而肯定和凸显了于阗在丝绸之路南道上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展示了中亚丝路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内容结构完整,逻辑清晰,重点突出,论述精辟,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吐鲁番的典籍与文书
《吐鲁番的典籍与文书》是荣新江教授三十余载吐鲁番学术研究成果的首度集结。全书以文书和典籍的解读出发,广泛涉及文献背后的历史考索、政治研究、社会沿革、经济发展、典籍印制、文献调研、学术评论等诸多面向。其内容分历史与地理、文书与碑刻、群书与佛典、调查与报告、综述与书评等五大专题,公布大批新材料的同时,结合中古史热门课题,展开宏观与微观的历史探索,全面反映了对吐鲁番文书研究的新见和对学科发展的前瞻性洞察。与单纯的吐鲁番文书的整理研究不同,荣新江教授的《吐鲁番的典籍与文书》,以生动流畅的语言,从文书和典籍的解读出发,将吐鲁番文书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其内容涉及政治事件、社会沿革、经济发展、宗教信仰、典籍印制等诸多方面,为学界及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吐鲁番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贡献了一部优秀的学术专著。 本书研究立足于吐鲁番文献的权威整理与解读,著者以扎实的文献解读功底,以尊重历史、还原真相之心,力图通过对这些第一手的新史料的解读,尽量给人以真实无误的历史信息,展示古代吐鲁番地区的历史、礼制、民俗、百业、娱乐、宗教、征战、地域差异乃至社会生活的种种面向,使读者对吐鲁番的典籍与文书背后所反映的古代历史文化能够获得更全面、更立体、更形象、更直观的认识。
敦煌文献·考古·艺术综合研究
向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中西交通史和敦煌学专家。他治学严谨,成就卓著,堪称一代宗师。“高山仰之,景行行之。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在纪念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我们缅怀先生崇高的学者风范和卓越的学术成就,追忆他对祖国优秀文化遗产--敦煌石窟保护和研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深切地感受到了他对敦煌文物所抱有的挚爱之情,认识到了他为我们留下的高贵品格和学术遗产之宝贵价值,更增添了我们对这位我国敦煌学先躯者无比的景仰之情。
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
近代以来,古史研究的新进展或者依赖新的史学理论,而推动中国近代史学研究的“四大发现”,即甲骨文、汉简、敦煌文书和明清档案,确实在相应的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敦煌学提供的新资料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古文书,还有洞窟、壁画、雕塑等中供研究,而与敦煌毗邻的吐鲁番所提供的资料,一方面有着与敦煌相近的特点,另一方面近年更有上乘表现,吐鲁番也有洞窟、壁画、雕塑,但吐鲁番学的主要支柱其实是古代墓葬,正是这些墓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吐鲁番出土文献(文书、墓志等)。过去,吐鲁番被人熟知的是阿斯塔那、哈拉和两个古墓区,近年更有一些新的古墓区出现,而规模最大、未来意义更大的要数洋墓地。洋海墓地的资料现在虽然只披露了很小的一角,就已经让人大感惊奇。吐鲁番学随着考古新进展、新资料的不断出现,示来的大好前景是不容置疑的。
辨伪与存真
本书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荣新江先生的学术论著集,原以“鸣沙集“名在台湾刊行,业经调整补充。主要以探讨敦煌学的学术史和方法论为主,涉及到敦煌藏经洞的封闭原因、敦煌写本的真伪辨别、藏经洞混入的黑城文献以及连带相关的唐五代敦煌寺院的藏书状况与藏书制度、唐五代敦煌禅籍的抄写与流行情况,和敦煌研究的学术规范等等。还有有关王国维、狩野直喜、向达、常书鸿等人的敦煌学史论著。在论文和书评中展开了学术批评,藉此希望有回馈的声音。作者还精选了近五十幅图版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观感。
中外关系史
2002年11月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召开了“古代中外关系史:新史料的调查、整理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本书收录了其中33位中外学者提交的会议论文,内容涉及以下七个方面:(1)图像·文本·碑铭:新发现与新解读,(2)简牍与文物:考古新发现与研究,(3)舶来品与外来文化:新问题与新探索,(4)手稿·游记·著作:明清来华传教士研究,(5)天文·地志与舆图:多角度的新观察,(6)域外遗珍:海外史料
吐鲁番文书总目(欧美收藏卷)(精)
暂无简介
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
本书运用历史学、宗教学、考古学、语言学等研究方法,就唐代社会流行的各种宗教和信仰的相关论题,从宗教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剖析,并试图与当时整个的社会结构相联系,不仅充分显示了各位学者的问题意识和学术水准,也从另一角度分析了唐代社会与宗教的互动关系。 本论文集的研究着眼点是宗教,但是却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唐代社会。在内容上,包含对多阶层、多地域、多民族的宗教与信仰形式的探讨;在社会结构上,不仅注意到了皇帝和上层贵族社会与宗教的关系,同时也考察了底层民众的信仰;在地理空间上,也兼顾了地方与中央;在社会活动形式上,更是关涉国家制度、仪礼、法律,以及社会的生活习俗等等。
黄文弼所获西域文献论集
黄文弼是20世纪西域考古探险时代中唯一的中国考古学家。他从1928年以来,前后四次进入新疆,在艰苦年代里公布的西北文献资料,在典籍传播、回鹘历史、西域社会、摩尼教流传、中古经济制度研究方面,迅速成为国际学界引人瞩目的宝库。本论集第一次全面汇集了海内外研究黄文弼所获西域文献的重要论文26篇,其中许多外文研究论文均为首次以中文发表。本论集适合于从事中亚与西域历史、考古、语言、文学、文献、民族等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阅读。
鸣沙集
鸣沙集:敦煌学学术史和方法论的探讨,ISBN:9789571718446,作者:荣新江著
向达先生敦煌遗墨
《向达先生敦煌遗墨》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敦煌余录》是向达先生40年代考察敦煌时,从当地收藏家手中抄得的敦煌文献,其中包括《六祖坛经》、《神会语录》、《逆刺占》《毛诗诂训传》、《唐代地志》、《占云气书》、《寿昌县地境》等重要文献,书法工整,有些抄本还用伦敦、巴黎所藏同一文献的其他抄本校过。但是这部稿本一直没有整理出版。为了忠实记录向达先生在40年代已经取得的成就,本书把《敦煌余录》的稿本依原样影印出版。同时,为了让读者了解相关文献的其他整理研究情况,本书的整理者荣新江教授在《代前言》中就写本的现状、收藏地、后人对该卷的研究情况等,都有详细的说明。 本书的下编收录了直接与向达先生40年代两次到敦煌考察有关的几篇论文,以便读者了解向达先生敦煌考察的背景和经过,其中包括《西征小记》、《论敦煌千佛洞的管理研究以及其他连带的几个问题》等。此外,还收录了他在考察期间与曾昭燏、傅斯年、李济的通信及其他散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之外的有关短文和考察记录。 荣新江教授多年来为整理向达先生未刊稿,广事搜集相关学术信息,深入挖掘新资料;更以他在敦煌学方面的涵养,锲而不舍的毅力,终于将向达先生遗稿演绎整合成在当前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新水准——《向达先生敦煌遗墨》。 《向达先生敦煌遗墨》主体为向达先生20世纪40年代收集整理的敦煌写本,附有向达先生生西行考察石窟、遗址的报告,及有关通信,除部分文章外,均为首次发表。
英国图书馆藏敦煌汉文非佛教文献残卷目录(S.6981—13624)
在倫敦,已經公佈的敦煌寫本只有七千號左右,而英國圖書館所藏文書的編號實際已到13677號。編者於1991年應英圖邀請,編成這部S.6981 - 13677號中的非佛教文獻注記目錄,後面附有其中重要文書的錄文,內容幾乎涉及敦煌學的各個方面,為學界提供了全新的資料。(香港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心叢刊04)
于阗史丛考
《于阗史丛考(增订本)》为两位作者有关于阗史研究的论文合集,内容涉及于阗史料的年代、于阗国王统世系、于阗人种、于阗佛教、于阗美术等诸多方面,对唐宋于阗乃至整个西域史研究多有贡献。书后附有详细的《于阗史研究论著目录》,极富参考价值。
中国中古史研究十论
本书收录作者有关中外关系史、两域史、隋唐史与敦煌学四个方面的论文和书评十五篇,主要是对以上四个领域学术史的分析以及研究展望。这些论文和书评的主旨,是作者对中古史研究领域中上述四个方面的成就的肯定和不足的批评,并指出今后的研究取向。
大节落落,高文炳炳
暂无简介
华戎交汇
《华戎交汇:敦煌民族与中西交通》主要内容:今日的敦煌,是一座旅游名城,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当你走近敦煌,不仅仅要看鸣沙山、月牙泉、雅丹地貌这些自然景观。也要沿着汉代的长城,去看看耸立两千多年的玉门关;还要走过炽热的戈壁,探访宕泉潺潺流水旁的莫高窟,去观摩那些形象地叙述着敦煌佛教历史、艺术、风俗的斑驳壁画。我们还要透过这本小书,带着你们进入藏经洞,去翻检那些从这里被拿到世界各地的敦煌文书,看看里面记载的古代敦煌这块土地上活跃过的月氏人、匈奴人、汉人、突厥人、吐蕃人、回鹘人、于阗人,有骑马射猎的,也有农耕定居的。我们还会带着你们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与东往西去的各国使者、商人、僧侣、士兵诸色人等,一一交谈,了解汉代的张骞怎样西行寻找月氏;粟特商人怎样把香料、药材、金银器皿、珍禽异兽、乐舞胡姬运输到敦煌,再转售到长安;还有“安史之乱”以后,中原的僧人仍然不断地前往西天取经,而印度、中亚的胡僧也络绎不绝地奔赴长安、洛阳,和后来宋朝的都城汴梁。
从撒马尔干到长安
《从撒马尔干到长安:粟特人在中国的文化遗迹》内容简介:2002年5月,“《永乐大典》编纂600年”学术研讨会刚刚在国家图书馆落幕,法国远东学院的华澜先生就登门造访,提议在国家图书馆举办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曾经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在中国的历史和遗迹。在他看来,国家图书馆收藏有大量中西交通史文献,又是国际学术交流机构,最适合举办该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这个提议得到了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荣新江教授的赞同,三方立即有了第一次筹备会议,确定了三个法国机构和两个中国机构作为研讨会的主办方。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
收录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所藏、经学者专家反复鉴定遴选的精品墓志、墓碑共计500方,时间纵跨从北朝到宋、元、明、清共十几个朝代,其中90%是隋唐墓志。这些墓志、墓碑在收藏时经过精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本书由原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胡戟教授和现任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历史系荣新江教授担任主编,同时组织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国家图书馆的学者和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碑林博物馆的70多位专业人员编写,其中不乏众多具有墓志古文献整理经验者,如朱玉麒、罗新、刘后滨、孟宪实、王静、李鸿宾、张铭新、蒙曼、史睿、黄正建、吴玉贵、吴丽娱、刘屹、游自勇、孟彦宏、雷文、蒋爱花、李浩、贾志刚、于赓哲等。在整理过程中,墓志、墓碑的录文都逐字逐句经过集体讨论和会审,并到现场与志石逐篇核对,以保证质量。
敦博本禅籍录校
这本《郭博本禅籍校录校》向您展示了敦煌文化中关于禅学文化的记载。对了解中国古代佛法、禅学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本书详细的讲述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佛教和佛法,是一本您了解学习中国古代宗教发展的最为详细的一本好书。
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
暂无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