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作者的搜索结果
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和杏子鸡尾酒
97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84.6%
巴黎,1933年。三位朋友正坐在蒙帕纳斯大道上的煤气灯酒吧里喝杏子鸡尾酒。其中一个叫雷蒙·阿隆的年轻哲学家,正在向同为哲学家的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盛赞一种他在德国发现的新鲜哲学——现象学。就这样,20世纪影响最广泛深远的哲学运动发端了。受到启发的萨特,将现象学与他法式的人文主义情感结合在一起,创立了一门全新的哲学思想——现代存在主义。作者将历史、传记与哲学结合在一起,以史诗般恢弘的视角,激情地讲述了一个充满了斗争、爱情、反抗与背叛的存在主义故事,深入探讨了在今天这个纷争不断、技术驱动的世界里,当我们每个人再次面对有关绝对自由、全球责任与人类真实性的问题时,曾经也受过它们困扰的存在主义者能告诉我们什么。
为自己而活:人文主义700年的追寻
26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3.6%
在700年间,人文主义蓬勃发展,诞生了一批代表着人类在哲学、文学、艺术、教育领域的代表人物与人类英雄,但在这些光环的背后,当我们深入他们的生活细节与人生轨迹,会发现其中更多包含了鼓励普通人如何过好一生的典范:用理性探究的精神,无论何时都不要放弃希望,永远追寻个体价值的实现。 作者从海量西方古典文献中搜集了大量的一手档案资料,凭借文采斐然的语言,将700年人文主义哲学大师们的精神与生活实践描写地深入浅出,让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回望一代又一代大师走过的路,其中的哲思与幽默十足的生活与历史细节为当代年轻人的困境给出了极具价值的指引。
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 那些關於自由、哲學家與存在主義的故事
●《紐約時報》、《衛報》、《泰晤士報文學副刊》、《觀察家報》、《星期日郵報》2016年度十大好書 ●知名書評網站 Five Books 2016年度*佳哲學書 ●美國國家書評獎、英國庫伯獎雙料桂冠得主*新力作 ●阮若缺│國立政治大學歐洲語文學系教授、葉浩哲學星期五資深志工/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專文導讀 1933年巴黎小酒館的一杯雞尾酒,開啟了一場歷久不衰的哲學運動, 鼓舞了無數的年輕人:熱愛生命、追求自由、奮起行動。 人生,就是一座存在主義咖啡館。 如果你是個存在主義者,眼前這杯杏子雞尾酒,就能讓你大談哲學和自由。 「當你從存在主義的窗子往內望,首先看到的是咖啡館裡的繁忙景象。你聽到杯子碰撞聲和此起彼落的對話聲;服務生在桌間穿梭,接著你注意到一張大桌旁邊坐著一個矮胖、斜眼的男子,和一位裹著頭巾、吐著菸圈的優雅女子,一群朋友圍繞著他們。川流不息的人們從不間斷……」 本書講述了存在主義的源起,以「存在主義天王天后」沙特和西蒙.波娃領銜主演,牽引出當代學術圈中的朋友和對手──卡繆、海德格、胡塞爾、雅斯培、梅洛龐蒂和梅鐸等才華橫溢的哲學家輪番出場。直至今日,他們的哲學讀來依舊妙趣橫生,只因為它攸關人生,直指人類兩個*大的問題:「我們是誰?」及「我們該做什麼?」 存在主義帶來的不只是哲學的變革,更是一場席捲全世界的革命,戰後的六八學運、反殖民、女權運動等等追求自由、民權的解放呼聲,再再都留下了現代存在主義的烙印。 莎拉.貝克威爾巧妙交織了傳記、哲學思想、歷史、文化分析和個人省思,帶領讀者踏上這段生動而有趣的旅程,與哲學家和他們的朋友們一同經歷這場令人著迷的思想運動。
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
◆2010 年美國國家書評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傳記類首獎 ◆2010 年英國庫伯(Duff Cooper Prize)首獎 ◆2010 年英國柯斯達傳記(Costa Book Awards)決選入圍 ◆2011 年英國瑪許傳記獎(Marsh Biography Award)決選入圍 ◆14國版權售出,英美亞馬遜傳記類Top 3、社科類Top 10,好評連連 一場跨世紀的愉快對話,前所未見的傳記風格 一個人生大哉問,二十個率性回答,重新發掘法國人文主義先鋒蒙田的一生 如何找回生命的熱情?如何與人愉快相處?如何對抗暴力?如何平撫傷痛? ……該如何生活?從蒙田身上,你將看到靈感,與答案。 他曾是十六世紀最著名的文人,他的《隨筆集》影響後世千萬人,培根、莎士比亞、拜倫、愛默生、赫胥黎都以他為師;今日,他依然是許多人「交往過最好的朋友」,讓人不禁大嘆「他怎 這 了解我?」 我們想問蒙田:該怎 生活?他說,多讀書,然後忘掉你讀的那些,把自己變得笨一點。 他說,凡事存疑,但要與人自在相處,並守住你的人性。他說,把工作做好,但不用做得太好 他的誠實、自由與懶散,破除了偉大人物的偶像迷思;他的一生,就是一本處世哲學! 身為一位貴族及地方官,米歇爾.蒙田好奇心盛、勤於探問,卻說自己的腦袋就像一只漏水的瓶子,健忘得要命。他長袖善舞、懂得交際,卻不願在眾人面前做作演戲,對最崇敬的人反而稱讚最少。他具有同情心、同胞愛,但畏懼責任,寧可「淡定」。他熱愛命運,卻又充滿懷疑。蒙田集所有矛盾與不合理於一身,但他說,這就是人性,「如果我必須再活一次,我也會照原來的方式再過一遍」。 四百多年來,蒙田的誠實、才智與魅力,不曾為人遺忘。他有永不停歇的豐沛思緒,化而為文字,行雲流水般展現於其《隨筆集》裡。蒙田的《隨筆集》將人生的所思所想、體驗感觸信筆記下,不加潤飾,純屬閒話家常;引先哲懿言,反芻自身之舉。然而反反覆覆、離題萬里的書寫格調,卻惹得後人大發牢騷。奇妙的是,一代代讀者仍被《隨筆集》深深吸引,從那裡找到了共鳴、智慧,以及消遣;最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 在這本與眾不同的傳記裡,貝克威爾要追尋蒙田離奇的成長經歷、青年生涯、性的冒險、各地遊歷,以及與摯友拉博埃西、養女古爾內的真情交遊。為何當有人稱讚蒙田是一名治學認真的學者,他就會發火?為何蒙田在十七世紀是騙子、十八世紀卻成了高貴的野蠻人、十九世紀又變成懦夫?沒有拉博埃西這位「傾訴的對象」,就沒有《隨筆集》的誕生,蒙田與他有著什 樣不可告人的關係?在十六世紀,旅行可說是一項極限運動,比決鬥還危險,蒙田卻為何執意要到瑞士、德國、義大利等地遊玩?什 事情讓蒙田從政治舞台上萌生退意,並大嘆為責任而活,不如為自己而活?古爾內的出現,給晚年的蒙田及《隨筆集》帶來了什 改變?何以終其一生,她都受到民眾的揶揄?《隨筆集》足足被查禁了近兩百年的時間,這又是為何?貝克威爾要告訴我們這些問號背後的真實人生。 福樓拜曾言,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這本傳記將帶你看見這位最具人性的作家,如何以幽默、寬容與冷靜,看待人平凡且不完美的一生。你或許會和巴斯卡、盧梭一樣,對蒙田既愛又恨;又或許會和愛默生、尼采一樣,盛讚其人其書。無論如何,蒙田都會是你交往過最難忘的朋友。 從蒙田身上,你將看到的是有關「如何生活」的靈感,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