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洛·F.纪廉
趋势2030:重塑未来世界的八大趋势
32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55.2%
作者通过七年的社会观察和调研,大量参考智库研究数据、学者观点、社会热点,分析预测了未来十年的全球发展趋势,其对经济、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商业版图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作者构思了一个逻辑严密的认识论体系,描述了八大趋势及其相互关系:人口大逆转:全球人口的失衡与下一次工业革命;银发族引领新潮流:跟上科技浪潮的老年群体,以及“老年”与“青年”的未来;新兴市场的中产阶级:新旧中产阶级的碰撞与关注度之争;女性影响力增加:新百万富翁、企业家与未来领袖;城市成为变革引擎:气候变暖、城市生活方式、创意阶层;技术创新与未来:颠覆式创新、科技与伦理;共享与协同经济:共享骑行潮、网络效应和85亿人互联的力量;加密货币与区块链:印刷自己的钞票、区块链和现代银行业的终结。作者认为“部分趋势已初显”“在2030年前后会达到临界点”“我们需要为迎接机遇和挑战做好准备”他还提供了应对复杂变化的横向思维方式以及七个生存指南。
新经济社会学: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
《新经济社会学: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是关于经济社会学领域中一流学者所进行的关键研究线路的内容丰富而广泛的论文集。该论文集对于那些初步接触经济社会学的人来说,是一本极具价值的读物,同时该书也是对几个重要研究规划的未来方向的一种深入考察。该书既是外国经济社会学主流的研究的深入发展,也是经济社会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其现实关注更是抓住了新自由主义的热点话题。
基于公众沟通视角的中国核电项目公众接受度研究
本书在对当前我国开展核电领域公众沟通工作的两个试点城市——葫芦岛与汕尾大样本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案例研究,通过因子分析、多元回归与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试图回答以下研究问题:哪些因素影响公众对核电项目的接受度?民意能否被政府开展的公众沟通工作所影响,进而提升其对核电项目的接受度?本书主要结论如下: (1)我国政府试图影响公众接受核电项目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政策工具:科普宣传、政治动员与公众参与。科普宣传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旨在提升公众对核电项目的认知水平与科学素养;政治动员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旨在激发公众的"集体主义情怀”,提升公众对核电项目的情感认知;公众参与作为一种政策工具,旨在增强公众对政府、核电企业、科学家以及媒体的信任程度。 (2)邻避主义理论所高举的"利己”假设无法完全解释公众在面对核电项目时的心理认知。本书发现,公众对核电项目的利益感知与对核电项目的风险感知会影响公众对核电项目的接受度,但是在公众对核电项目的内心认知过程中,也表现出"非经济人”与"非理性人”的一面:公众对核电项目的情感认知以及社会信任会显著影响公众的接受度,而公众的知识水平并不显著影响公众对核电项目的接受度。 (3)不同的政策工具所影响公众对核电项目接受度的效果也有所不同。政治动员与公众参与可以提升公众对核电项目的接受度,然而科普宣传难以有效提升公众对核电项目的接受度。政治动员可以有效提升公众的"集体主义价值”,加强公众对核电项目的情感认同;公众参与可以提升公众的社会信任程度;而科普宣传却难以提升公众的知识水平从而难以提升其对核电项目的接受度。
企业行为发展新趋势探究:基于核心—外围视角的价值链分解
企业是宏观经济的基本生产组织单位,也是产业组织的主要构成单位和研究对象。企业行为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本书主要探讨企业价值链分解的生产行为方式,借以探究产业组织理论在企业生产行为方面发展的一种新趋势。目前,企业价值链分解这种生产行为只是在某些产业中大量出现,但是在技术变革日新月异和专业化分工日益深化的时代,将价值链分解不会只是现有某些企业的特殊现象,未来可能会在很多企业中出现。本书从核心—外围视角对价值链分解这种生产行为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在发达国家企业价值链分解推行的国际化分工体系中,处于价值链外围环节的发展中国家在核心—外围如何寻求突破,即政府需要通过规制引导企业制定发展战略,企业需要创新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同时提升产业结构,实现宏观经济有发展可持续的增长。本书除了导论及结语之外共有10章,整体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和第2章,考察了价值链一体化企业演变到价值链分解的历史进程,并将同期相应的研究理论做了综述;第二部分包括第3、4、5、6、7、8章,从核心—外围视角,系统分析企业价值链分解的生产行为方式;第9章和第10章为第三部分,探讨了全球企业专业化分工生产日益深化的条件下,价值链分解可能会成为很多企业的选择,基于信息时代的契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要以创新应对,同时实现产业结构提升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移地升级”中的集体选择与市场秩序
本书是对CC市汽车配件市场“移地升级”过程中所引发的矛盾,以及经营者为了实现其群体利益而进行的集体选择的研究。市场经营场地的变迁关系到经营秩序和经营者的群体利益,但市场搬迁的决策则主要是政府和开发商共商的结果。本书主要关注的问题是:“移地”是为了促进市场繁荣,还是出于其他方面的原因;经营者的群体利益如何维护。笔者认为,市场秩序的演进和变迁是集体选择的过程,集体选择以经营者的社会权力为依托,同时又受到政治权力和市场权力的影响。市场繁荣目标的实现一方面依赖经营者社会权力的增长;另一方面依赖经营者的社会权利与政治权力和市场权力的协作状况。其中,社会权力是蕴含在经营者之间的熟悉关系中的认同力量和一致行动的能力,它随着经营者之间交往与合作的增加而不断增长。
证券法律评论(2017年卷)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证券法学理论界、实务界应当一如既往地担负起为我国资本市场法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的时代使命。我们研究决定,以“新理念新使命新变证券法修改与中国资本市场法治建设”为主题,于2017年4月在上海召开中国证券法学研究会2017年年会,聚证券立法、司法、政府、监管、交易所、高等院校、证券服务机构、上市公司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于一堂,凝聚各方智慧,汲取实践真知,形成发展改革共识,助推我国证券法修改和资本市场法治建设。本书所收录的论文主要为本次年会的优秀论文选集,集中反映了证券法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期待,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推动证券法理论与实务研究的互动,进而为证券法治的进步贡献绵薄之力。
营销场的建构:一种人际传播的视角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从理论上系统解读会议营销这一新型营销模式的优秀著作,既有丰富的一手资料,更有高屋建瓴的提炼和总结,相信对在中国从事会议营销及其他营销工作的一线同仁都会有一定的启发。
新时代的贫困治理:理论、实践与反思
本书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贫困治理课题组”的部分研究成果结集。全书围绕“贫困治理”这一主题,分从“理论探讨与实地观察”、“扶贫工程及其实践反思”和“贫困转型、政策衔接与扶贫展望”三个方面展开讨论。贫困治理研究问题,不单单是治理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扶贫的本质是实现社会发展成果的相对公平的共享,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